部编九年级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林徽因。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教材中,这首诗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介绍。
此外,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抒情,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感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景色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6.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品析赏读,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重点)3.探究悟读,把握诗歌的建筑美。
(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出众的才,倾城的貌,幸福而又浪漫的生活,她活成了我们心目中的一代女神。
她,就是林徽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板书:主标题和作者)(二)明确目标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活动任务,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品析赏读,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探究悟读,把握诗歌的建筑美。
(三)诵读感知,走进四月天诵读——读准字音1.好诗需要我们美美地读,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把握好重音。
(老师配乐诵读。
)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大家借鉴一下,老师读得不好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完善。
2.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读准了吗?娉婷冠冕鲜妍呢喃谁来为大家读一下。
师点评,然后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三遍。
诵读——读出节奏3.这些句子,谁来读一下?请注意把握好节奏。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细雨/点洒在/花前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师点评,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诵读——读出情感4.接下来请同学们双手捧起课文,大声朗读诗歌。
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好重音。
一会儿,我们请同学为大家展示。
我们请同学为大家诵读,可以个人诵读,也可以两人合作。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重,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请个别同学展示,其余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评价。
九年级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九年级<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学习诗歌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对人间四月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温暖与希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独特的表达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仿写法通过仿写诗歌,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这美好的四月天里,我们走进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它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那么,在林徽因的笔下,人间的四月天又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三)研读诗歌,理解意象1、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培养他们对爱与美的珍视。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爱与美的赞颂和情感表达。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对爱与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与美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林徽因: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以其多才多艺和优雅气质著称。
她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感情真挚而受到广泛赞誉。
教学准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课文PPT课件,包含林徽因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春天的景象、自然美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四月天”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春天景象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春天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林徽因的生平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爱与美的赞颂。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爱与美。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爱与美的理解,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好。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意象,体会四月天的优美意境,分析“你”的特点。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形式,学习诗歌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的多种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析揣摩意象特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品味“你”的特点,力求走进诗人的内心,进一步感受对“你”的赞美。
教学难点: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学习体会诗人“诗言情”的情感表达方式,品味诗歌新奇美丽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林徽因照片,借用哲学家金岳霖为其提的挽联。
金岳霖提挽联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以“一身诗意千寻瀑”来赞颂诗人的一身诗意如同千寻瀑布般飞扬绵长,以诗人的小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赞颂诗人的才华。
2.整体感知①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建筑师、新月派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文学作品甚多,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②创作背景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一种说法是为悼念好友徐志摩而作,一种说法是诗人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颂歌。
第二种说法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更加广为流传,所以以第二种说法为准。
3.深入研读①把握意象教师示范朗读诗歌。
思考:诗人以“四月天”为赞美对象,说说本诗是如何表现“四月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取能展现四月特点的意象来表现四月: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嫩芽、白莲、燕子。
这些代表春天温柔、暖和、充满生机的意象,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将无形的爱化可感的美好景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传神。
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描绘四月美景、赞美生活的现代诗。
诗人林徽因以清新、优美的语言,通过对四月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蕴深远,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现代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韵律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四月天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诗歌意象,提高审美能力。
3.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意象的分析。
2.诗歌韵律的把握。
3.诗歌情感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四月天的美好氛围。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图片:收集四月天的美景图片,如花开、阳光、春风等。
2.音乐:选择一首柔美的音乐,与诗歌氛围相符。
3.诗歌朗读视频:邀请专业人士朗读诗歌,以便学生模仿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四月天的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四月天的印象。
同时,播放柔美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展示诗歌朗读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模仿。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花开”、“阳光”、“春风”等。
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四月天的景色或活动,分享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2.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央视综合频道推出一个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叫作《经典咏流传》,节目曾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编曲歌唱。
节目原创“和诗以歌”的模式演绎经典诗词,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谓“经典”,就是历史选择出来的、难以超越的标杆之作。
在众多入选的经典作品中,大多是古典诗词,而这首现代诗歌是凭借什么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跻身为“经典”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探究竟!2.作者简介林徽因,福建人,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3.文题解读《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是诗人林徽因创作的一首新月诗。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
她的诗作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特色风格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初读诗作,梳理形象美1.听读、跟读、诵读提示:长句的停顿要得当;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注意重读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第5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主备:课型:阅读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1和2。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前预习。
2.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二、导入。
复习导入,了解作者:林徽因(1905-195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
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
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初读课文,思考:1.这首诗的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副标题中找出“你”指什么?这首诗的题目,运用比喻中的暗喻。
(暗喻:直接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不说“你像”“你好像”。
肯定之情、赞美之意溢于言表)从副标题中可以看出,“你”指的是“爱”。
2、“四月天”是什么季节?诗中具体描绘了此季节的哪些景物?“四月天”是春季;诗中具体描绘了春季的柔风、云烟、细雨、星子、雪后嫩绿、花开、燕来;3、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1)它轻灵而满含情意,春风徐来,万物复苏,云烟拂面,星光点点,细雨如织,带来爱意和温暖;(2)它妩媚而充满希望,优美的姿态,争艳的百花,鹅黄嫩绿,梦中含笑,是自然的绚丽与生机勃勃,带来爱和永久的希望;(3)它是花开,是燕来,是生命的初启,是诗人满心的喜悦。
所有这一切,“是爱,是暖,是希望”,是诗人赋予“你”的特点,在诗人心目中,“你”就像“四月天”一样美好。
四、再读课文,思考:4、如何理解诗中的音乐美?(1)全诗每节的第一句和第三向均押韵,造成和谐流转的顺畅美。
(2)“轻灵”“星子在”“鲜妍”等灵活的断句,强调突出这些词语的含义,形成停顿,节奏感强。
(3)多处使用“......”.句式,又兼有....你是”你像”的变化,使得诗的节奏在整齐当中又富有变化,与春天生命的律动以及诗人在春意中情感的变化形成映衬。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中的第四课。
这个单元以活动·探究为主,任务一是自主欣赏诗歌作品,独立阅读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艺术魅力。
捧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如人间芳菲四月的“你”不停在脑中环绕。
诗人以“人间的四月天”为喻,抒发了对“你”的“爱的赞颂”。
这首诗以“你”为中心,爱的情怀体现在诗人精心选取的特色意象、巧妙营造的感人意境里。
同时,作为“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林徽因新奇美丽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你”的特点,层层明晰:从局部到整体的意象、意境;从诗句到诗节的语言新奇化处理(包含:调动通透的感观、使用特殊的语序和采用富有想象的留白),都未曾脱离“你”的“爱、温暖、希望”之特点。
诗歌包含对爱、美的诗意信仰,无一处不洋溢着诗人作为东方女性的爱意与温柔。
每一句都是诗人对“你”的“告白”与“呼唤”。
在教学中,教师当更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通过“初读——深读——情读”三步走,点拨学生读出属于诗人的“你”,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人间四月天”。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历来有争论,设计教学时,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抛开这些争论,课上只带领学生感受诗歌内容的纯净、意境的优美和表达形式的巧妙。
诗歌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读诗体验和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七、八年级对诗歌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品读诗歌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回顾与学习,学生已经可以自主赏读诗歌。
因而在课堂设计上应当敢于为学生创设自主解读的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发表看法,互相答疑,教师适当给予肯定与点拨。
二、教学目标1、理解意象,体会四月天的优美意境,分析“你”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形式,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
3、把握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揣摩意象特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品味“你”的特点,力求走进诗人的内心,进一步感受对“你”的赞美。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方式。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2. 学习运用词语和句子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感受。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 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播放一段春天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春天的联想。
展示:1. 教师将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投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跟读。
2. 学生跟读后,教师进行词语解释,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理解: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中使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使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情感。
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展示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并与同组学生分享。
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法。
2. 学生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出学习到的知识点。
拓展: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解析。
2.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展示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课程内容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林徽因,通过描绘四月的美好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这首诗歌,理解和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意境和结构。
2. 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结构的分析。
3. 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的品味。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2. 诗歌语言的细腻品味和赏析。
3. 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1. 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思维品质:本节课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结构和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
3. 学习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赏析现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三个方面进行。
1. 知识水平: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阅读经验。
但是,对于林徽因的诗歌,尤其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学生的了解和接触可能较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2. 能力素质: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4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林徽因。
这首诗是林徽因为她去世的好友写的挽歌,后被收入她的诗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机、明媚、温暖的四月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怀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但面对这样的现代诗歌,他们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现代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四月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怀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诗歌情感的体会。
2.原因:这首诗的形式美和音韵美较为明显,学生较易把握。
但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较为丰富和细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详细解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揭示诗歌的情感内涵。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创作一首以“四月天”为主题的现代诗。
6.课堂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意象:四月天、云、雨、花、鸟象征:青春、美好、生命、希望、爱情情感:明媚、温暖、怀念、热爱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深情朗读。
过程与方法:了解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提炼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温暖,学会爱。
教学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 掌握诗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理解林徽因的人物生平事迹与该诗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人对不同季节的感受和喜爱是不同的。
但对多数人来说,那个从寒冬走来的明艳温暖的春季是最令人心仪欢喜的。
我们用春天来歌颂爱、歌颂希望。
特别是四月时节,阳光溅溅,好风如水,会唤起人心中无限的温柔。
春天那么美,你能用优美的词语描绘春天的画面吗?我们的描绘再美,也不及诗中的意境。
是人笔下的春天是一种怎样的畅达灵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徽因的这首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讲授课程1、整体感知: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2、大家在下面试读一小节,看看你能读出怎样的感受。
你的感受从何而来。
从文字而来,文字是作品的灵魂。
3、文字是怎样的,我们就读出怎样的感受。
下面,我们以第一节为例,看看文字是怎样的?感受诗歌的文字之美。
4、运用填写表格的方法研读、梳理文字。
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
(发学案,提供范例)5、每位同学选二、三、四、五节中的一节进行细致分析,填写表格。
6、诗人写得这么美,首先是词语的灵动美好,大家进行了分析,她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给我们以借鉴?7、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在你心目中,林徽因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林徽因生平介绍别人眼中的林徽因林徽因照片8、在你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爱”与“温暖”的感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 课,作者是林徽因。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与美”,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感悟文学作品,理解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学的热爱。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是一首描绘爱情、诠释爱情的现代诗,以四月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温暖、柔情和美好。
诗歌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亲情等情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鉴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把握诗人情感方面。
【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理解并运用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创造美的意境。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爱情观、人生观等,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对爱情的诠释。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美感。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形式。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
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
..(guān miǎn)呢喃.(n 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
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
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笑响点亮
....中交舞着变。
..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
答案示例:“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
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
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