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这一节我们来研讨本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二、学习目标1.分析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技巧。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词人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三、背景出示宋宁亲嘉泰四年,执政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某某知府。
某某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
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X,韩侂胄不听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某某。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X裕表明自己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X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四、讨论交流全班12个小组,前六个小组研讨第一个问题,后六个小组研讨第二个问题。
1.分析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明确:本词在写作上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
在诗歌中用典,即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本词用典贴切,寄寓深远。
借助这些典故——历史事实含蓄,自然地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用了:孙权雄图大略、X裕北伐壮举、X义隆北伐残败、拓跋焘修建行宫、廉颇思为国用等历史事实。
上片二典故前六句,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
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
“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景象,既表明了他对孙权的仰慕,又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担忧。
又六句,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X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X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导入: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后,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宋宁宗赵括即位后,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
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
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二、解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三、整体感知:1.听示范朗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英雄无觅.(寻找)四、全词分析:这首词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对诗意、诗境、诗情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分析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固亭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怀古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指导并纠正生僻字的读音。
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
4. 分析诗情: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5. 例题讲解:以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抒发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怀古之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刘裕英勇豪迈的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曲豪壮激昂的爱国歌曲,振奋人心,让我们感受到是深沉的爱国情怀。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或奋走呼告,或金戈铁马,或挥笔为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词人——辛弃疾。
这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长期不被统治者重用,64岁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会有何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跟随辛弃疾一起登上北固亭去聆听这位老人的心语,去感受他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板书标题)二、展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三、课前检测1.检测预习情况。
2.课文朗读。
(学生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解题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是登临地点怀古是词的内容五、问题探究在怀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就是用典。
用典: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前人语言,借以说明事理,抒发情怀1、分组讨论:•上阕写了词中用了哪些典故?•请用精炼的语言概述故事。
•找出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典故的作用。
2、展示成果:(借助多媒体展示)3、各抒己见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及其文学成就。
(2) 通过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学习如何写一首有内涵、有情感、有艺术价值的诗歌。
2. 教学重点:(1) 了解“永遇乐”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征。
3.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永遇乐”事件对于诗人的影响。
(2) 理解“怀古”与“吟咏”的区别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意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课堂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和探讨。
(3) 手抄诗歌,贴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品味。
5. 教学过程:(一) 杜牧及其文学成就的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歌风格以自在妙想、含情脉脉、清新豁达、明察事理为特点,对唐代诗歌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永遇乐”事件的介绍公元848年,唐玄宗在草原上设宴招待回纥可汗,乐曲声声,胸怀大志的杨贵妃弹奏了《永遇乐》曲子,引起了玄宗深深的爱慕。
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永遇乐”事件,对唐代政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1)永遇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永遇乐”是指杜牧向往永远置身于这种欢乐和宁静的境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憧憬和否定。
他认为,相比于春季的繁华和热闹,秋季的宁静和萧索更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2)怀古2.北固楼凭栏远眺,烟波江上,中有一舟摇楫送行亲友,惜不与风雨同舟。
离愁渐远若梦,无妨依旧杏花闹。
此去绝域,天涯淡饭,坐看牛山戏水,滔滔流水无终期。
“怀古”是一种对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追溯和回顾,是表达思乡之情、慨叹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李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辛弃疾的经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
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碑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
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
稼轩以文为词,开创一代之风;上马擒贼,勇居三军之首。
不仅为有宋一代之麟凤,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光掩众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范读,感受作品风格1、师范读(配乐朗诵);2、学生集体朗读;3、抽取一两个学生代表来朗读。
三、自读,找出词中所怀之人,所怀之事。
师:同学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什么诗?生:怀古诗师:必修三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给大家归纳了怀古诗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吗?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师:不错,请同学们看ppt,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来。
ppt展示: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型或对比失落型)所怀之人的经历(事迹)和自己作对比2、怀古伤今(古胜今衰或物是人非)所怀之事和现在作对比所怀之地和现在作对比3、理性反思(历史教训启迪后人)所怀之事给自己和后人的启发师: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话写了谁?生:孙权。
师:写了孙权的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结合历史和对孙权的了解来谈。
生:孙权击败曹操。
师:舞榭歌台,这个时候可以演出歌舞,说明当时是比较太平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的是英雄业绩,最终都敌不过时间,会被历史冲淡。
所以写孙权主要是写他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
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
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
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脑海里,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感受其人、其词。
二、板书题目三、解题。
怀古——怀的什么古?为什么要怀古?表达什么感情?四、师:除了读的比较熟和流畅之外,还缺少点什么?师: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必须通过诵读。
先分析——抒发感情——如何读1、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
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
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2、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
”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
“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9(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文章的明白得2.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教学进程一、导入:同窗们是不是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
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呢?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
而到了南宋呢,金的入侵更是肆无顾忌,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偷安的态度,致使南宋偏安一隅的状态,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就如此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咱们今天所要学的确实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人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僧人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那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生擒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抵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可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可怕。
辛弃疾渡江以后,第一被解除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忙地址官处置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忿。
咱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连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那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趋衰败,并起了内哄。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3.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3)学生查找字典,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教师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3)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鉴赏心得;(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古代英雄人物的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s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地各种典故2、作者地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地心情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地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地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地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地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地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地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地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地这片土地地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地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地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地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地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地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地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地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地时候金国统治地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地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地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地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地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地事情,回来地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地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地作者——辛弃疾.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地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地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地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地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地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地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地军事才能地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地嫉妒,五十多岁地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地时候做地.当时一个很有权势地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地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地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地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地内心感受地表达.【文章感知】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地英雄了.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地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地什么思想?明确:苏轼地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地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地英雄.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地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地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地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地侵犯者曹操地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地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地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地皇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地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地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地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地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地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虚景.刘裕:宋地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地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地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地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地国家总理这样地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地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地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地后燕,后灭陕西地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地刘裕终于代晋称帝.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地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地荒园一样随着历史地风雨飘摇而去.提问:作者对刘裕地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地感情?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地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地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地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地方法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地词人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难点:1、通过了解作者地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地预习,掌握一定地资料2、通过对作者生平地比较来比较作者地创作风格.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地分析.教学过程: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地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地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地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地一种劝诫.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地一个意思,是什么?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地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地时候地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地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地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地典故影射张浚北伐地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地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地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地叫声地社日地鼓声!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地景象.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地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地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地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地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地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地.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地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地人才呢?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地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地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地无奈.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地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地年龄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然后再从作品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联想到地虚景,景是分散地联想到地虚景多于实景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刘义隆、佛狸、张浚比较讲解:比较讲解: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地性格中多地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地地位,所以苏轼地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地金戈铁马之声,更多地是一种胸怀地旷达.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地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地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地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地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其次,从写作地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地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地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地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地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地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地不同.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抒怀类诗歌的能力;二、掌握辛弃疾词用典的特点。
【知识目标】一、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二、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情感,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三、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一、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三、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二、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方法;二、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导语设计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朝廷重用的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演示诗歌标题)。
三、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由学生展示课前所整理的有关资料,教师使用幻灯片进行补充)1.作者:辛弃疾2.解题:“永遇乐”,词牌名,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零四字。
3.背景: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
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
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镇江知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
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
但辛弃疾仍想在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做准备,同时又为韩侂胄的轻敌冒进而忧心忡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19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思考问题: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三、由题入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
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明确:(镇江),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哪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借题目发问,整体把握)江山。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有答“舞榭歌台”,反问后学生警觉发现,这是想象中的,被风吹雨打走了)这景没什么特色,写这干嘛?为了写出人。
两个什么人?孙权、刘裕。
英雄孙权,风流——英雄建功立业,曾一度定都京口。
刘裕,普通人家出身,却能挥军北伐,曾两度攻破洛阳、西安,后建立了刘宋朝廷。
可想的人,历朝历代多了,据说梁山伯祝英台就发生在那里,他怎么不回想呢?“想当年”句,写出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当年北伐的声威、气势。
简介背景四、( 1)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
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练习:1,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联系全词,登临意,何意?(共8分)江天开阔,山峦清丽,但万水千山都是愁,愁恨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