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改过的)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32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公共事业治理专业四年制本科)一、课程全然信息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义务本门课为公共事业治理专业的专业差不多课,在教授教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宏不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动的经济学科。
它研究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的产出、花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物价程度、汇率、泉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商量经济增长、波动、通货膨胀的缘故以及当局的宏不雅经济政策。
它是所有经济学相干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将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介绍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强调操纵现代宏不雅经济学分析对象,以及对中国宏不雅经济政策和近况的应用,为同窗们进一步进修其它经济学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差不多。
三、课程教授教化的全然要求经由过程教授教化,要肄业生明白得宏不雅经济学的全然框架,进一步操纵宏不雅经济学的基来源差不多理及重要研究方法,弄清公平易近收入决定理论不合模型与实际经济成长的接洽,研究和说明我国在不合汗青时代的宏不雅经济政策,培养学生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宏不雅经济问题。
四、学时分派、学分(学时分派表)五、课程的重要内容与教授教化要求第一章:公平易近收入核算教授教化要求:本章重要讲解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与成长。
要肄业生操纵宏不雅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明白得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及成长过程。
明白得西方公平易近收入核算体系。
教授教化重点: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及成长萨伊定律利率灵活更换性工资—价格灵活更换性公平易近收入核算难点: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及成长几个重要的公平易近收入概念之间的关系教授教化重要内容:一、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重要内容1、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宏不雅经济学的重要内容3、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与成长1、萨伊定律2、利率灵活更换性3、工资—价格灵活更换性4、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5、凯恩斯主义宏不雅经济学体系的完成6、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三、公平易近收入核算1、公平易近临盆总值2、核算公平易近收入的两种方法3、几个重要的公平易近收入概念4、公平易近收入的全然公式5、名义GNP和实际GNP习题与功课:1、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请简单介绍一下古典宏不雅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让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熟悉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前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教学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着力培养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
2、全面了解和突出重点(原理和方法)结合。
3、集中讲授与课后自学结合。
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4学时)一、宏观经济学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各种总量决定的考察来解释经济运行情况,并说明改善经济运行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思想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3.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一)国内生产总值(GDP)1、GDP的含义GDP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它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国土领域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GDP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GDP计量的是最终产品价值;(2)GDP是一定时期生产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3)GDP是流量;(4)GDP是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或价格;(5)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2、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按每年名义价格计量的GDP;实际GDP:按每年实际价格计量的GDP。
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称作GDP平减指数或GDP折算指数,反映的是一国总体物价的上涨程度。
3、GDP与GNP的区别和联系4、GDP总量和人均GDP(二)GDP的核算方法与统计实践1、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测定GDP。
公式可写成:GDP=居民户消费支出(C)+私人投资支出(I) +政府购买支出(G)+ 国外部门支出即净出口(X-M)。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二、学分:3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等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性较强。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掌握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等问题,为后续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先导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理论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代表人物、理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等。
二、课程内容1、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宏观经济学由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而发展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过程。
重点介绍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产出水平、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社会经济、政府行为等方面简单介绍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2)重点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考试时本章不作为重点,一般只出名词解释、填空或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弄清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含义及其计算、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消费储蓄与投资、乘数与加速数、收入-支出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所有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32个理论课时,课堂实践采用课前发言、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成绩考核形式包括:第一,日常性考核:以平时的考勤、课前自由发言情况、课堂提问成绩和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中的平时成绩;第二,期中考核:开卷考试;第三,期末考核:闭卷考试(统一命题、流水阅卷)。
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期末课程总成绩。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掌握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重要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宏观经济学、失业、通胀等基本概念,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4.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二、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三、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研究宏观经济中各有关总量是如何核算的,使学生掌握:(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核心指标;(2)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际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及其计算,两部门、三部门以及四部门的均衡条件,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投资函数,乘数理论,加速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学时适用对象: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学生需要初步掌握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二、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科共同课,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
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以理论研究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和效应。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方面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对象与框架,另一方面介绍国民收入及其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恒等式。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其中核心内容是总需求分析模型,包括二个具体模型: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在总需求分析模型基础上,又引入总供给曲线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
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主要是对四个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即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第四部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目前动态、最新发展。
主要包括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三、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帮助学生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并为学生们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002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学时:54(课内学时:54实验学时:0)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适用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微积分》、《微观经济学》5.首选教材: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备选教材:斯蒂格里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霍尔、泰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第十四版),麦克康耐尔、布鲁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宏观经济学》,黄亚钧、袁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考核形式:考试(闭卷)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为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内容。
具体包括国民收入的衡量、生活费用的衡量、生产与增长、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货币制度和通货膨胀、总供给和总需求、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等章节。
教学内容量大,但只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初级水平。
本课程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由于章节多,因而需要把握好教学进度,每章内容力求重点突出,适当扩展,使学生能较好把握基本内容,能利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八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2.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一般掌握:GDP的组成部分,实际GDP与名义GDP 教学难点: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教学时数:2学时23.1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23.2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23.2.1 “GDP是市场价值……”23.2.2 “所有的……”23.2.3 “最终……”23.2.4 “物品与劳务……”22.2.5 “生产的……”23.2.6 “一个国家之内……”23.2.7 “……在某一既定时期c内……”23.3 GDP的组成部分23.3.1 消费23.3.2 投资23.3.3 政府购买23.3.4 净出口23.4 实际GDP与名义GDP23.4.1 一个数字例子1、按照现期的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名义GDP2、按照不变的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实际GDP3、经济学家一般指的是实际的GDP。
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名义GDP。
23.4.2 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它可以衡量经济的物价水平。
23.5 GDP与经济福利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1.消费物价指数一般掌握: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教学难点: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教学时数:2学时24.1 消费物价指数24.1.1 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1、消费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预测消费物价指数变动时有效,因为企业最终要以更高的价格转移给消费者)2、采用消费物价指数的问题(主要针对他的一篮子物品的选择): (1)替代倾向(2)新产品引进(3)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24.1.2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问题24.1.3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两大差别:(1) GDP平减指数反应了国内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消费物价指数反应了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2) 如何去加权得出一个适用于物价总水平的数字。
24.2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24.2.1 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24.2.2 指数化24.2.3 实际与名义利率第九篇长期中的实际经济第25章生产与增长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1.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2.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一般掌握: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教学难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教学时数:2学时25.1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25.2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25.2.1 为什么生产率如此重要25.2.2 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25.3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25.3.1 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性25.3.2 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25.3.3 来自国外的投资25.3.4 教育25.3.5 产权和政治稳定25.3.6 自由贸易25.3.7 研究与开发25.3.8 人口增长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1.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2.储蓄与投资的含义一般掌握: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市场教学难点: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教学时数:2学时26.1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26.1.1 金融市场26.1.2 金融中介机构26.1.3 总结26.2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26.2.1 一些重要的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 = C+I,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 = C+S,由于GNP = GNI,所以C+I≡C+S,即:I ≡ S。
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 = C+I+G,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 = C+S+T,由于GNP = GNI,所以C+I+G≡C+S+T,即:I+G ≡ S+T。
整理后为:I ≡ S +(T-G)。
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 = C+I+G+X,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 = C+S+T+M,由于GNP = GNI,所以C+I+G+X≡C+S+T+M,即:I+G +X≡ S+T+M。
整理后为:I≡ S +(T-G)+(M-X)。
26.2.2 储蓄与投资的含义26.3 可贷资金市场26.3.1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26.3.2 政策1:储蓄激励26.3.3 政策2:投资激励26.3.4 政策3: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第27章基本金融工具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1.风险管理2.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掌握:资产评价教学难点: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教学时数:2学时27.1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27.2 风险管理27.2.1 风险厌恶27.2.2 保险市场27.2.3 特有风险的多元化27.2.4 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27.3 资产评价27.3.1 基本分析27.3.2 有效市场假说27.3.3 市场非理性第28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1.失业的确认2.失业率衡量了我们想要衡量的内容吗一般掌握:效率工资理论教学难点:失业率衡量教学时数:2学时28.1 失业的确认28.1.1 如何衡量失业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失业的类型按原因可分为:1、摩擦性失业。
这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
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和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3、周期性失业。
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肖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技术性失业。
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5、季节性失业。
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28.1.2 失业率衡量了我们想要衡量的内容吗1、失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首先,从经济方面看,失业会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失业造成实际GNP低于潜在GNP,出现“GNP缺口”。
其次,从社会方面看,失业不但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而且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是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也是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二者之和。
或者说,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28.1.3 失业者没有工作的时间有多长28.1.4 为什么总有些人是失业者28.2 寻找工作28.2.1 为什么一些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28.2.2 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1、价格调整曲线价格调整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压力之间的正向关系。
2、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西方部分学者认为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
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法被称为渐进主义式的方法。
而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法称为“冷火鸡”式的办法。
3、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
具体内容是控制货币工资增长率,同时也控制物价上涨率,但重点是控制货币工资。
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采取的形式是:工资一物价冻结;规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税收刺激计划。
4、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以便使其实际值保持不变。
有利率指数化;工资指数化和税收指数化。
5、人力政策人力政策是为了降低自然失业率。
具体方法有:建立完善就业机构;降低最低工资标准;培训计划;负所得税和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28.2.3 失业保障28.3 最低工资法28.4 工会和集体谈判28.4.1 工会的经济学28.4.2 工会对经济是利是弊28.5 效率工资理论28.5.1 工人的健康28.5.2 工人流动率28.5.3 工人的努力程度28.5.4 工人素质第十篇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货币制度重点掌握:1.货币的职能、种类2.货币乘数一般掌握:联邦储备体系教学难点: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教学时数:2学时29.1 货币的含义29.1.1 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可用于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东西。
也具有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职能。
29.1.2 货币的种类货币经历了从金属货币、铸币、纸币和硬币的发展过程。
M1 = 现金 + 活期存款M2 = M1 + 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 = M2 + 货币近似物29.1.3 美国经济中的货币29.2 联邦储备体系29.2.1 美联储的结构29.2.2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29.3 银行与货币供给29.3.1 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的简单情况29.3.2 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29.3.3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M1)由个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
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最终决定者。
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量 = 原始现金量×1/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改变法定准备率;改变贴现率;买卖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