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症.ppt
- 格式:ppt
- 大小:818.50 KB
- 文档页数:22
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病例分享、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病例分享患儿,男,2 月,因呕吐1 天,间断抽搐2 小时来诊。
现病史:患儿昨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喷射性,至今共 4 次,2 小时前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凝视、口唇发绀、四肢抖动、意识丧失,反复多次发作,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无发热,无咳嗽,无腹泻,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儿科急诊就诊,予收住院治疗。
患儿自起病以来,反应差,拒食,大小便无特殊。
个人史: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出生后纯母乳喂养至今。
查体:反应差。
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
前囟饱满,张力高。
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约4 mm,右侧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迟钝。
双侧巴氏征未引出。
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主治医师查房患儿系婴儿期,出现喷射性呕吐、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查体前囟饱满,张力高,双侧瞳孔不等大,且无发热等感染中毒表现,考虑颅内病变可能性大,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应尽快完善头颅CT 检查明确诊断。
遂在主管医生的陪护下送CT 室紧急行头颅CT 检查,结果提示:左侧额颞叶脑出血伴血肿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内积血;中线结构右偏;脑疝形成改变。
主任医师查房患儿头颅CT 检查提示颅内出血,但是通过追问病史,家属否认患儿近期有头部外伤史,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合患儿有皮肤出血表现(皮肤瘀斑),且出生后纯母乳喂养至今,考虑可能是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出血症所致,予完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结果如下:血常规+ 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最后诊断和诊治经过结合凝血功能提示PT、APTT 明显延长,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降低(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最后明确诊断: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出血症并发颅内出血。
予吸氧、心电监护、静脉注射维生素K1、输注同型血浆补充凝血因子、控制惊厥发作、降低颅内压、补液等处理,但因患儿病情危重,且考虑到日后可能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最终家属放弃治疗。
维生素K缺乏病(维生素K缺乏症)【病因】(一)发病原因1.吸收障碍(1)胆盐缺乏:如胆总管梗阻、胆瘘、术后胆汁引流导致胆盐缺乏,或长期服用矿物油润滑剂,使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障碍。
(2)各种肠道病变: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道大部切除术后等。
(3)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使肠道合成维生素K2减少。
2.利用障碍严重肝功能损害,口服抗凝药如苄丙酮双香豆素(War farin),醋硝香豆素(Acenocumarol)及双香豆素(Dicoumarol)等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类似物,可抑制维生素K参与合成活化有关凝血因子的作用。
维生素K缺乏或口服上述抗凝药均可致血中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Ⅱ,PIVKA-Ⅱ)形成,PI VKA-Ⅱ谷氨酸残基未r-羧化,不能与Ca2 结合,不能黏附磷脂,不能激活,无凝血功能。
(二)发病机制维生素K1于远端小肠主动转运吸收,维生素K2在末端回肠及结肠被动扩散吸收,均需胆汁、胰液参加,并与乳糜微粒结合,由淋巴系统转运至全身,储存于肝脏、肾上腺、肺、骨髓、肾等器官,储存量不多。
以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的形式自尿中排泄。
影响肠道吸收因素较多,液体状石蜡、其他脂溶剂、轻泻剂可明显减少维生素K的吸收,长期腹泻脂肪吸收障碍,或胆管阻塞患者,常致维生素K缺乏;长期抗生素治疗抑制肠道合成维生素K的菌群,亦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 复合物活性易被紫外线和碱破坏。
维生素K是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血浆凝血抑制物(蛋白C、蛋白S)谷氨酸残基γ-羧基化的重要辅酶,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激活受到显著抑制,引起各种出血表现。
维生素K辅助的谷氨酸残基γ-羧化还发生于骨、牙、肾、皮肤、肝和乳腺等组织的蛋白质分子,在骨骼中即为调节钙在骨基质中沉积的骨钙蛋白-骨钙素(osteo-calcin),并可能参与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