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缺乏症
- 格式:pptx
- 大小:878.58 KB
- 文档页数:8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60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60例的临床表现及特征。
方法入院后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5~10 mg/d,连用3~5 d,输新鲜血浆或全血10 ml/kg,1~3次,颅内高压的患儿用脱水剂、止痉剂,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对于血钙低于168 mmol/d者给予补充10%葡萄糖酸钙10 ml,连用3 d,恢复期给予改善脑细胞功能治疗。
结果60 例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症患儿发生颅内出血57 例(95%),经临床治疗后,死亡例(10 %),智力低下8例(149%), 肢体功能障碍10例(186%)。
结论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用母乳喂养的同时,注意维生素K的补充,本病是一种缺乏性疾病,因而可以预防,把维生素K1吸收障碍或摄入不足的婴儿,作为重点预防,应用维生素K1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靠。
晚发维生素K 缺乏症常早期并发颅内出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 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研究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症是出生后1~3个月婴儿的一类出血性疾病,是维生素K 的摄入和吸收不足, 不能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所致,起病突然, 发展快, 病死率高, 常伴颅内出血, 存活后41%~60%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次是皮下、胃肠出血,与单纯母乳喂养有关[1,2],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因、诱发因素进行探讨,提高对防治本病重要性,以减少其发生率,现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 月收治的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症患儿疾病60例。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母乳喂养50 例,混合喂养6 例,人工喂养3例。
年龄1~ 2 个月45例, 2~ 3个月15例。
因呼吸道感染6例,先天性胆道疾病3例,巨细胞包涵体病10例, 婴儿肝炎综合征4例。
60例患儿均无外伤史,无出血性家族疾病史。
1 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患儿从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 36 例,24~72 h 15例,>72 h 9例,均为急性起病,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40例, 呕吐22例, 抽搐25例, 烦躁、拒食11例, 呼吸衰竭2例,肌张力增高33例, 消化道出血16例, 颅内出血57例,皮肤淤斑38例, 皮肤黄染32例,见表1,多数患儿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症状,见表1。
迟发性维生素K1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护理一、概述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严重危害我国小儿健康的营养性疾病,是当前我国婴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指出生2周~1岁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1~3个月母乳喂养儿多见,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碍。
正常时颅内容物与颅腔之间存在着精细平衡,以保持颅内压稳定,3个月内小儿脑发育迅速,其血管周围组织改变较快,此即为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发生的生理解剖学基础。
二、病因和影响因素1 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凝血因子在新生儿期仅为正常人的30%—60%2 由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母体内的维生素很少进入胎儿体内。
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肝内维生素储存量低。
3 母乳维生素的质量浓度低,仅为1-15ug/L(牛乳为60ug/L)4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充分建立,致使维生素合成不足。
5 出生前孕母接受抗癫痫药、抗凝剂、抗结核药等。
6 婴儿肝胆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7 胃肠道感染8 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类。
三、分类国际出血与血栓协会儿科委员会定义维生素K1缺乏性出血是指由于vitK1缺乏导致维生素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
根据发病年龄段不同分3型(1)早发型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病(2)经典型在出生后1—7天发病(3)迟发型在出生8天以后发病。
早发型较罕见,经典型预后好,迟发型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2%病死率22%该病致残率较高。
四、临床表现一般情况:发病的男女比率为:1 ,发病高峰年龄4-8周,农村多于城市,母乳喂养儿常合并感染。
神经系统表现:突发起病,进行性面色苍白,发热或体温不升,四肢冷,呕吐,烦躁不安或尖叫,意识障碍乃至昏迷,呼吸不规则,抽搐,前囟饱满或颅蜂裂开,严重者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患儿可出现脑疝表现。
新生儿维生素K1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维生素K1的作用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多种形式,其中维生素K1(又称为绿叶酸)是人体最常见的形式。
在新生儿中,维生素K1具有以下作用:•促进凝血:维生素K1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对于新生儿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新生儿由于胎盘转至生活在氧气富含的环境中,需要迅速适应新的血管环境,血液凝结能力的增强对于预防新生儿出血是至关重要的。
•增加骨骼钙化:维生素K1可以激活一种骨骼钙化所必需的蛋白质,从而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
对于调节骨骼生长、增强骨骼密度具有重要作用。
•抗氧化作用:维生素K1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种抗氧化作用对新生儿的身体发育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维生素K1的功能主治维生素K1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以下情况:•预防新生儿出血:新生儿出生后的凝血功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渐发育,维生素K1可以帮助新生儿迅速建立起正常的血液凝结能力,预防新生儿出生后的出血风险。
特别是对于早产儿或者母体用抗凝药物的妈妈所生的婴儿来说,维生素K1的补充更为重要。
•促进骨骼发育:维生素K1可以通过激活骨骼钙化所必需的蛋白质,促进新生儿骨骼的正常发育。
对于早产儿或者新生儿骨骼发育不良的情况,维生素K1的补充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新生儿由于自身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K 的需求量比较大。
维生素K缺乏会导致新生儿出血、骨骼发育不良等问题。
因此,对于维生素K缺乏风险较高的新生儿,维生素K1的补充可以有效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
3. 如何合理使用维生素K1在使用维生素K1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剂量:维生素K1的剂量应根据婴儿的体重和年龄来确定。
通常每日服用剂量为0.5-2mg。
不同地区和医院可能会有不同的推荐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正确途径:维生素K1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进行补充。
通常情况下,维生素K1的注射使用较为常见,因为这种方式更直接、吸收更快。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占73.1%,单纯母乳喂养致本病占84.6%。
经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治愈率占73.1%,后遗症发生率23.1%,死亡率3.8%。
结论单纯母乳喂养婴儿的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发生率高。
本病常早期并发颅内出血,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对提高本病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母亲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食物对预防此病发生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出血性疾病,新生儿; 维生素K/缺乏; 母乳喂养; 颅内高压; 脑水肿; 脑疝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晚期(出生2周后)到乳儿期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1]。
是临床最常见的婴儿期出血性疾病,多见于纯母乳喂养婴儿。
本病在临床上发病急、病情重、易误诊,合并颅内出血时预后不良,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数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
现总结本院收治的2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儿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202/200811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发病前均未予维生素K预防。
其中男14例,女12例;生后2周至1个月的患儿20例,~3个月6例;纯母乳喂养22例(84.6%),混合喂养4例(15.4%);发病前使用抗生素8例(30.8%),腹泻6例(23.1%)。
26例患儿均无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出血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参考松坂哲应提出诊断标准:(1)母乳喂养;(2)生后2周至3个月突然发病;(3)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4)呕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5)给予维生素K后出血倾向及贫血表现得以改善;(6)予以维生素K、新鲜血后不能查明颅内出血的原因。
维生素K缺乏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维生素K缺乏症又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
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出血倾向、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为其特征。
二病因1.摄入不足食物特别是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K,且肠道细菌又可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合成内源性维生素K。
下列条件下可致摄取不足:①长期进食过少或不能进食;②长期低脂饮食,维生素K为脂溶性,其吸收有赖于适量脂质;③胆道疾病,如阻塞性黄疸、胆道术后引流或瘘管形成等,因胆盐缺乏导致维生素K吸收不良;④肠瘘、广泛小肠切除、慢性腹泻等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⑤长期使用(口服)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内源性合成减少。
2.肝脏疾病重症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晚期肝癌等,由于肝功能受损,加之维生素K的摄取、吸收、代谢及利用障碍,肝不能合成正常量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3.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香豆素类等。
它们有维生素K类似的结构却无其功能,通过竞争性抑制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
4.新生儿出生后2~7天的新生儿,可因体内维生素K贮存消耗、摄人不足及内生障碍等,致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出血。
三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外,本病的主要表现为出血。
1.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紫癜、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2.内脏出血如呕血、黑粪、血尿及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
3.外伤或手术后伤口出血。
4.新生儿出血症多见于出生后2~3天,常表现为脐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本病出血一般较轻,罕有肌肉、关节及其他深部组织出血的发生。
四检查1.筛选试验PT延长、APTT延长。
2.确诊试验FX、FⅨ、FⅦ、凝血酶原抗原及活性降低。
五诊断诊断参考标准:①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②皮肤、黏膜及内脏轻、中度出血;③PT、APTT延长,FX、FⅨ、Ⅶ及凝血酶原抗原及活性降低;④维生素K治疗有效。
维生素k1作用及功能维生素K1,也称为葡萄糖酸钙,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中,如菠菜、油菜、花椰菜等。
维生素K1在人体内的作用和功能非常重要,它参与了人体的凝血、骨骼形成、心血管健康等多个方面。
一、维生素K1在凝血中的作用维生素K1是凝血因子合成的必需物质,它参与了凝血酶原的合成和激活,从而促进了血液的凝固。
当人体受到创伤或出血时,维生素K1会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激活,使血液迅速凝固,从而防止血液大量流失。
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K1,就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血液凝固能力下降,出血时间延长,甚至出现出血倾向。
二、维生素K1在骨骼形成中的作用维生素K1还参与了骨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它能够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增加骨密度,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此外,维生素K1还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K1,就会导致骨骼形成不足,骨密度下降,易患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
三、维生素K1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维生素K1还能够参与心血管健康的维护。
它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稳定性,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维生素K1还能够抑制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的沉积,降低血脂水平,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K1,就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不足,血管弹性下降,易患心血管疾病。
四、维生素K1的摄入和补充维生素K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
维生素K1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中,如菠菜、油菜、花椰菜等。
此外,动物肝脏、蛋黄、奶油等也含有少量的维生素K1。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50-100微克的维生素K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更多。
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K1,可以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来补充。
维生素K1补充剂一般为口服剂,剂量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但是,过量补充维生素K1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出血、贫血、肝脏损伤等。
新生儿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症的护理一、新生儿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症的基本知识1. 维生素 K 在新生儿体内的作用维生素 K 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对于维持新生儿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2. 新生儿易缺乏维生素 K 的原因新生儿肝脏合成维生素 K 的能力不足。
母乳中维生素 K 含量较低。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 K。
3. 发病的高危因素早产、低体重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包括肝脏合成功能。
单纯母乳喂养:尤其是母亲饮食中维生素 K 摄入不足时。
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 K 的吸收和利用。
二、新生儿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症的症状表现1. 常见出血部位皮肤:出现瘀点、瘀斑。
胃肠道:呕血、便血。
脐部:出血不止。
颅内: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出血,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2. 症状的轻重程度轻度:可能仅有皮肤少量出血点。
中度:出现胃肠道出血或脐部渗血。
重度:颅内出血,病情危急。
三、新生儿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症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评估观察新生儿的出血症状、部位和严重程度。
了解出生情况、喂养方式等。
2. 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维生素 K 测定:可直接了解体内维生素 K 的水平。
四、护理评估与诊断1. 健康史评估询问新生儿的出生孕周、体重。
了解喂养方式,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
母亲孕期饮食中维生素 K 的摄入情况。
2. 身体状况评估新生儿评估观察全身皮肤,有无瘀点、瘀斑。
检查脐部、口腔黏膜等部位有无出血。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出血评估记录出血的部位、颜色、量和性质。
观察有无新的出血点出现。
3. 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分析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判断凝血障碍的程度。
基于以上评估,可能做出以下护理诊断:1.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出血有关。
2. 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3. 焦虑(家长)与新生儿的病情和预后不确定有关。
9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原因,并吸取教训,防止误诊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经询问病史,血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查,来诊断;结论本病一经确诊,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1。
临床诊断治疗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完善血生化和凝血功能检查,多请教经验丰富的医师,避免误诊及误诊导致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症【中图分类号】R59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96-01我市隆阳辖区3所医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末收治了9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做为临床病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9例患儿中男5例(占55.5%),女4例(占44.4%);足月儿8例(占88.8%),早产儿1例(占11.1%);发病年龄在生后17d~3个月;单纯母乳喂养5例(占55.5%),混合喂养例2(占22.2%),人工喂养1例(占11.1%);乳母不吃或少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4例(占44.4%);病前因腹泻或呼吸道感染曾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7例(占77.8%);起病前曾服用过水杨酸类药物3例(占33.3%);所有患儿出生后均未预防应用维生素K制剂(100%),本组患儿均无外伤史,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1.2临床表现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在24h内的6例,24~72h的1例,超过72h的2例,均急性起病。
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9例(占100%),烦躁不安或嗜睡6例(占66.6%),拒乳或呕吐5例(占55.6%),抽搐5例(占55.6%),前囟饱满或隆起7例(占77.8%),注射部位出血8例(占88.9%),胃肠道出血的1例(占11.1%),脑疝1例(占11.1%),肌张力增高4例(占44.4%),颈部强直2例(占22.2%),CT证实颅内出血4例(占44.4%)。
1.3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小于60g/L 1例,60~90 g/L 5例,90~110 g/L 1例,大于110g/L 1例;全部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时间均正常;检查凝血4项9例,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例,其中1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达25.6s,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达102.1s;检查肾功能、电解质24例,其中血钙降低者3例,其值为1.69~2.25mmol/L,血碱性磷酸酶增高3例,其值为320.3~400.2IU/L;检查肝功能9例,其中TBIL增高者3例,其值为74.99~214.7μmol/L,DBIL增高者3例,其值为22.8~56.7μmol/L,IBIL增高者4例,其值为40.5~158.0μmol/L,ALT、AST均正常。
关于维生素k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是一种不同程度的出血症,表现在身体外部不同地方的出血。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在外人面前突然大出血,不仅别人会受到惊吓,自己也会十分的尴尬,那你能意识到你的问题所在吗?下面介绍这种出血病症,帮助你了解一下。
1、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出血症状,常见表浅的皮肤紫癜和瘀斑、鼻出血、齿龈渗血、黑粪、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和创面术后渗血等,深部组织血肿、关节腔出血等罕见,偶有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2、新生儿及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母孕期使用双香豆素等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磺胺、苯妥英钠、利福平、异烟肼、长期单纯母乳喂养(人乳含维生素K15μg/L、牛乳60~80μg/L)等均为病因,足月新生儿体内凝血酶原含量约为正常成人的50%,早产或母亲孕期服抗凝药者可引起新生儿早期出血性疾病,于生后24h内即有严重出血。
3、用药治疗一般病人口服维生素K44mg,2~3次/d,或维生素K110~20mg/d,肌内或静脉注射,注射速度<5mg/min。
在术前,肝功能严重损害,或应用香豆素类抗凝药时,剂量可增至100~200mg。
合并颅内出血患儿除静脉注射维生素K15~10mg外,适时应用新鲜血浆10~15ml/kg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4、饮食保健维生素K缺乏病可以进食动物肝脏等食物,有缺乏维生素K 出血等疾病可以考虑肌肉注射维生素K1等药物治疗,注意休息,多吃水果和蔬菜。
5、预防护理治疗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病因。
肝病、阻塞性黄疸、长期腹泻、脂肪吸收不良患者每周注射维生素K,为预防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现多主张新生儿出生后口服维生素K1~2mg,以后每周或10天口服1次,至3个月龄。
有过出血症状的朋友了解一下看是否是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是就及时进行治疗,出血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补充维生素k 也不是一式就能补好的,尽快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找对方法,也减少他人对你的担心。
维生素K1针剂的功能主治简介维生素K1针剂是一种用于注射的维生素K1制剂,是维生素K1的水溶液制剂。
维生素K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K1针剂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维生素K1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功能主治以下是维生素K1针剂的常见功能主治:1.治疗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1是合成凝血因子所必需的辅酶,能够促进血液凝固。
维生素K1缺乏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症状。
维生素K1针剂的注射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K1,恢复凝血功能,治疗出血性疾病如肝病性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异常等。
2.预防新生儿出血:维生素K1在胎儿体内的储备量较低,新生儿容易出现维生素K1缺乏,并可能引发出血。
给予新生儿维生素K1针剂注射,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出血病。
3.辅助治疗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增加,出现黄疸症状。
维生素K1针剂的应用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黄疸的治疗效果。
4.防止抗凝剂过度抗凝:抗凝剂(如华法林等)的治疗中,有时会由于过度抗凝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在需要控制抗凝效果的时候,适当使用维生素K1针剂可以有效调节抗凝状态,降低出血风险。
用法用量维生素K1针剂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具体用法用量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用法用量供参考:•肝病性出血:通常每次口服剂量为1-10毫克,每日2-3次,或按医嘱静脉注射。
•抗凝剂过度抗凝:通常每次口服剂量为1-10毫克,每日2-3次,或按医嘱静脉注射。
•新生儿出血症状预防: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小时内,注射剂量一般为0.5-1毫克。
在使用维生素K1针剂前,应先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注意事项使用维生素K1针剂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维生素K1过敏,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用药期间不宜服用其他含有维生素K的药物或食品,以免影响疗效。
3.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儿患者使用时应慎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