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合理用地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34.19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是国家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
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也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1. 城市规划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或规划设计不周等原因,一些小城镇在规划上存在不合理性。
例如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等问题。
2. 建设资金缺乏相比大型城市,小城镇建设资金较为有限,很多项目难以得到有效资金支持。
3.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小城镇前往大城市发展。
这导致了一些小城镇在人才储备方面存在困难。
4. 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导致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如何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1. 合理规划针对小城镇建设中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在规划设计上要注重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2. 加大投资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领域。
3. 改善人才环境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回流或留在小城镇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改善生活条件等。
4. 加强环保意识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同时可以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
四、小城镇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2. 重视文化传承小城镇往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需要在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3. 加强社会管理小城镇建设需要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4. 引导产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产业发展来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到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0%,城市数量达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已增加到81个,建制镇已发展到19244个。
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自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即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波折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其中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国务院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等都对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起着政策上的指导作用。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状态是“严重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过低,城市数量过少;二是对广大人民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城市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者们大致提出了四种方案:(1)农村城市化道路。
中国的城市化,说到底就是如何让9亿多农民城市化,如何让农村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城镇,利用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2)区域城市化道路。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区域城市化可以集中地区优势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然后再向周围扩散。
(3)建新城市。
前面已讲到,我国城市数量过少,建新城可以降低改造旧城的成本,使新的人群城市化。
(4)城市现代化或再次城市化道路。
让现有城市内部的城中村民、市民快速现代化、再次城市化,城市设施、经济、文化、环境设施现代化,不断与国际接轨,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我国不应走限制大城市发展、实行小城镇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而应该选择以发展大中城市和大都市带为主、以小城市和城镇为辅的模式。
积极发展小城镇范文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大城市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
为了减轻大城市的压力,促进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协调,积极发展小城镇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是我对积极发展小城镇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有所帮助。
首先,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地区优势。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各地资源条件和特点各异。
小城镇正是为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发挥地方特色而存在的。
政府需要积极推广当地的特色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旅游、手工艺品等,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小城镇。
这样一来,小城镇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小城镇规模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其生活和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
特别是交通建设,要加强小城镇与周边城市的连接,方便居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同时,也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交通建设,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以减轻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再次,要注重小城镇的生态环保。
目前,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小城镇却有很好的机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重复犯错误。
此外,要鼓励小城镇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小城镇,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注重小城镇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支柱,小城镇也不例外。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广和传承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提供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同时,要加强教育和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小城镇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指导思想摘要: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人口;产业;政策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1.小城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
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
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
2.我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
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
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1.产业发展不平衡。
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
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
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思考摘要:近些年来,小城镇建设新型化其成果是相当明显的。
然而小城镇建设的任务是重大和要长期坚持的,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努力。
想要建设我国完美的小城镇,快速的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伟大目标,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针对具体问题和重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办法。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管理问题思考前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是发展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的高度。
加快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项必须执行的任务。
城镇规划建设是复杂繁琐的一项重要工作,政策性强、影响面广、牵扯事物多。
在实际工作中要关注重点工作,积极的开展投入活动,以此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强政策方面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城镇建设的特征和建设模式,构筑小城镇建设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并按照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管理,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小城镇规划建设得到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中,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趋势小城镇的建设要围绕着社会经济发展来进行,其中编制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前行的航标,它不仅要解决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小城镇,而且还要解决如何来建设的问题。
所以科学合理地编制城镇规划是建设好小城镇的重要前提。
小城镇建设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微观建设。
微观建设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建设,以及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建设,这些都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的建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貌等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摘要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
具体来讲,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果。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怎样实现城市化,是决定城市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
只有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化,避免或减少“城市病”、农村凋敝、城乡差别扩大、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对立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
深刻认识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字:城镇化选择发展进程任务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城镇(城市),最初是在农业生产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分离,进而商品交换扩大形成固定交易市场并与防御性城堡融为一体逐步发展起来的。
城镇化,则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中后期阶段,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相互促进。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摘要城镇化建设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
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在此,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略作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化,农民,三农问题,金融,政府干预,宏观调控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持续冲击,众多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着如何使我国摆脱经济萧条的困境,并让我国保持健康稳定的良好经济增长势头。
其中,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加快城镇化进程便成了当前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热门议题。
因为,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其他的许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也在不断强调城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少方案。
可见,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
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在此,我想就这两个问题作点探讨。
一、关于城镇化内涵的界定“城镇化”亦称“城市化” 。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1。
对于城镇化的界定,还有一种说法为“二元城镇化” ,即将城镇化分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 。
其理论认为,“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县城范围的城镇集中的过程。
本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正确反映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首先,人口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在农民进程的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农民迁移到现有的现代化城市中去成为城市居民。
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再高,其人口容量与资源负荷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农民都“赶”到现有的那些城市中去。
因此,将“城市化”理解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片面的。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摘要】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土地利用问题、环境保护挑战、基础设施建设困境、人口流动影响和产业转型难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加强规划和管理,促进人口流动和产业转型,推动小城镇建设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我国,小城镇建设,关键问题,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人口流动,产业转型,建设策略,可持续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小城镇的国家,小城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关键问题和挑战,如土地利用问题、环境保护挑战、基础设施建设困境、人口流动影响以及产业转型难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小城镇建设中,研究意义不容忽视。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其中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地区间协调发展。
小城镇建设涉及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产业转型等多方面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小城镇建设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深化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探讨小城镇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 正文2.1 土地利用问题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问题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利用效率亟需提升。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不断蚕食农田,导致农田资源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压力。
有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研究摘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来说,还较低。
因此需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但是,小城镇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筹划,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以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
本文主要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这一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发展abstract: our country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main goal is to raise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speeding up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our country. but, as a whole, our country’s urbanization level, relatively low also. so nee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but,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is not achieved overnight, it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need careful plann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dapt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our country to study this issue.key words: urbanization proces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城镇化标志着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摘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数量最大的群体,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现状和国外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可以促进我国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引言不同规模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
它融合了城乡两方面的特征,兼具城乡两方面的优势,起到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
小城镇作为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全国建制镇数量由2173个激增到19234个,取得了城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等。
因此,通过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解决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致以1995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5年,是城镇化建设恢复发展期;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是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期。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快速、经济繁荣的小城镇。
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得好,一方面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遵循了小城镇发展的规律。
但同时,很多地方小城镇建设偏离了当地实际,也没有遵循其建设规律,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未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再加上政策宣传不到位和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土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0-03-09;修订日期:2000-05-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9831020) 文章编号:1001-8158(2000)04-0027-04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合理用地的思考严金明,蔡运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我国城镇化模式走重点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是一个切合我国国情的选择,从辨证的角度剖析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论述了小城镇发展和合理用地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F 293.2 文献标识码:A1 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发达的标志,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及现代化所带来的大量富余人口是城镇化的动力,也是压力。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高达70%,农业劳动力共有3.3亿,其中剩余劳动力1.2亿,这1.2亿剩余劳动力何去何从,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进步因素的增加,剩余劳动力还会更多。
特别是加入WTO 使这个问题在一定时点上变得更为突出。
另外,目前出现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估计每年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约5000~6000万人。
大范围的劳务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应该看到这种现象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其正面效应,但关键是如何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呢?确实,如何安置这些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若让其盲目涌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会使已经紧张的住房、交通、能源、供应情况更加紧张,大大超过现有城市的吸收能力,造成城市规模失控,有可能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和贫民窟式的生活方式;或采取新建100个特大城市的办法来解决,但这是我国国力所难以达到的。
不管怎样,我们要吸取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训,即大量农村剩余人口或失去土地弃农进城的人口盲目进入大城市,导致城市恶性膨胀,在城市周围形成一片环境恶劣的地区。
如墨西哥城,1970年人口达900万,占全国人口的19%,至1995年人口增至1650万,占全国人口的33%,造成严重的“大城市病”。
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等城市均有类似情况。
因此,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主要要靠农民自己的力量,通过大量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
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在广大的农村造就出数万个小城镇,而随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规模的扩大及现代大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其中有一些小城镇就有可能演变为现代化的城市。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决不是人为地阻止乡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是要采取全面规划,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均衡地建设小城镇,就地接纳乡村人口向小城镇转化,以避免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弊端。
另外,大力发展小城镇还有以下优点: 小城镇的建设费用低,恰好适合中国人口众多,建设资金紧张的国情; 小城镇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网络的中间环节,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状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全面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镇集中; 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效益低下,平均每户耕地面积0.51公顷,是世界上最小的经营单位。
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农业人口,从而促使土地适当转第14卷 第4期2000年7月 中 国 土 地 科 学CHIN A L A ND SCI ENCE V ol.14,N o.4Jul. 2000 包和兼并,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并逐渐实现种养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企业化经营和生产的社会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城镇化模式走重点发展小城镇的道路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2 小城镇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小城镇发展综合性强,牵涉面广,但它的最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
用地规模的大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落实都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和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
但是,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现实令人担忧。
2.1 用地粗放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998年,全国1.9万个建制镇用地17161.1平方公里,是1990年1万个建制镇用地8250.83平方公里的2.08倍,村镇的个数和人均用地的增长则更为迅速。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城镇人均用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城镇人均用地与城镇规模等级成反比。
以1995年为例(见表1),小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分别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1.9倍和1.6倍。
二是村镇人均建设用地远远大于设市城市。
目前,我国村镇的人均建设用地为155平方米,建制镇为149平方米,分别为设市城市现状人均用地水平的1.53倍和1.47倍。
三是城镇间人口容量水平差异较大。
全国城市中,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在10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占38%,其人口占全国设市城市人口的63%;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高于120平方米的城市占46%,其人口占国家设市城市人口的24%。
在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高于120平方米的城市中,77%是小城市,占全部小城市数量的60%。
表1 我国城市和村镇人均用地类型指标合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村镇人口规模(万)—>10050-10020-50<20—人均用地(m2)101.274.6487.97107.94142.67155注:表中合计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不包括村镇2.2 发展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村城镇化存在某些曲解。
把农村城镇化错误地理解为土地非农化,造成“城镇化”吃掉大片农田。
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增量土地的发展,忽视存量土地的挖潜,也就是说,重外延,疏内涵。
由于外延开发成本较低,而旧城镇改造费用较高,拆迁比较麻烦,所以,许多小城镇在发展中都往外发展,任意扩大用地规模,使已有的小城镇土地没有很好地利用,利用效率低下。
某些小城镇规划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缺乏约束,致使盲目发展,随意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
有的不按规划办事,盲目占地建设;有的对用地宽打宽算,无限制地对外扩张。
不少地方小城镇占地规模急剧扩大,人均占地面积大幅增加。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小城镇,其新增建设用地80%以上为扩展周围用地,60%以上面积为良田沃土。
2.3 用地结构不合理,建筑布局凌乱据有关调查,某些小城镇现状用地中,居住用地约占60%左右,公共设施用地约占10%,生产性用地约占7%,道路用地约占12%,其它为绿地、空闲地、坑塘等。
从这个结构看,公共设施用地和生产性用地占的比例偏低,居住用地偏高,绿地太少。
一定的用地结构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即从发展的眼光看,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工业生产落后,生态环境较差。
这样的小城镇在全国还有不少。
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缺乏有效的规划制约,布局过于分散。
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村庄和小城镇尤如满天散落的星斗,正如有的人所说:“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市,看了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
目前,全国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只有20%分布在城镇。
同时,在小城镇建设中,内部建筑布局不合理的情况比较普遍,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小城镇内边角空地随处可见,污染严重的工厂混杂于居住用地之间,商业网点偏居一隅,造成土地使用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太低。
另外,有些地方规划只是摆设,建设随意性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
2.4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规划存在误区近些年来,小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偏大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高指标和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发展,使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失去了可以比照的依据;其次是地方政府与近邻的小城镇、同级的小城镇攀28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第14卷比求大,人为干扰了人口规模的分析;再则是人口规模的计算方法亟需根据新问题进行完善。
现在有些小城镇,为了扩大用地规模,就在人口规模尤其是流动人口规模上做文章,在同样的人均用地标准下,人口规模大了,用地规模可以相应扩大。
有的几千人口的小城镇,要规划成10万人口的小城市,预测缺乏合理依据。
人口的增长是有规律的,也是有限度的。
过快、过高的增长率,小城镇将难以承受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在人口规模上,有一个实事求是、量体裁衣的问题。
另外,一些地方在规划中,城镇化水平的确定不切实际,人为地把城镇化水平搞得过高,其实城镇化水平有其深刻的内涵,不是简单地宣布“农转非”就可以的,而要看实际达到城镇生活水平的人口有多少。
在前一时期,小城镇的发展普遍处于数量扩张状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靠乡改镇建制的转变。
“撤乡建镇”后,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个人,仅仅因为一个文件,“乡镇”就变成了“城镇”,“农村人口”就变成了“城镇人口”,而这些“城镇人口”或无所事事或仍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在农田。
所以,“镇”的数量的扩张并没有带来“质”的同步变化,这当然不能算真正的城镇化。
3 小城镇合理用地的总体思路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令人担忧的现实表明,必须把小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考虑。
3.1 树立正确的小城镇发展观城镇化的过程应是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
不能简单地以小城镇规模衡量城镇发展现代化的水准,盲目扩张用地的小城镇规划是失败的规划。
小城镇规划一定要立足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小城镇规模上尤其是用地规模上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鹜远,过分追求“越大越好”,而应适当扩展,挖掘潜力,讲究效益,努力提高小城镇大众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现代化水平,追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小城镇的发展也应注意空间布局的合理选择,注意控制数量和规模,节约用地,要尽可能依托原有城镇,并与乡镇企业发展及农村居民点改造结合起来。
正确的小城镇发展观应融入土地政策之中,使之成为土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镇发展的战略、耕地保护的方针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说来,涉及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用途的置换、城乡土地配置、土地权属的转移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正确的小城镇发展观也应以正确的政策为依据,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规划等加以实现。
3.2 坚持农用优先的方针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土地资源,但是各部门、各行业本身的地位极其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要求是不同的。
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政治、经济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利用的是土地的生产力,对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有较严格的要求,而非农业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和土地场所,相对地讲,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那么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