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必修1语文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47 KB
- 文档页数:7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内涵,认识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中提炼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学会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转化为文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 以《相信未来》这首诗歌为核心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到迷茫?你是如何应对的?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相信未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未来”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特别的启示?4. 课堂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未来的期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内容丰富度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能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能够把握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兴趣;(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 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3. 对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相信未来》诗歌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相信未来》的背景介绍、赏析文章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阅读与分析:(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3)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讨论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首小诗;(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2)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诗歌,拓展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3)强调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创新思维、表达能力、诗意表达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相信未来》必修1语文教学设计相信未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具体的目标:.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优秀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汲取正能量,模仿优秀小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情感,通过短时间的模仿提高写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二、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2、通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时长40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中国新诗一人,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食指。
今天我们就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
(板书——相信未来同时ppt展示一页)(二)朗读诗歌师:首先,我们来欣赏朱军跟杨晨的朗诵视频,注意节奏与重音的把握。
(ppt展示第二页)听过两位名人的深情朗诵后,我们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读,一会儿同学争取在班上朗读。
生:读师:哪位同学争取在班上给大家朗读?我们再齐读一遍,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文革时期师:文革时期是“非常时期”,这个“非常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一二节中找出关键词。
生:动笔找(无情、贫困、失望、凄凉)师:对,是无情、贫困、失望与凄凉。
无情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无情?生:人与人之间的师:“贫困”“失望”“凄凉”分别又是哪方面的呢?生:生活的贫困……师:(ppt展示)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情,面对生活的贫困,面对社会的凄凉与精神的失望,诗人吼出了自己的心声,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生:相信未来师:对,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
我们试着体验一番这时代的呐喊。
读前面三节,女生从开始读到“写下:”时,我们一起读“相信未来”生:读……(三)赏析诗歌师:大家配合得很好!诗人常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诗的前三节中,诗人是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失望、困顿,哪些意象来寄托希望与美好的情感的?(ppt展示问题)自己找两分钟。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乐观积极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本课主题做铺垫。
Step 2:概念解析(10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信未来的概念,听取不同的解释,并导出正确的理解。
2.给出相信未来的定义:相信未来是指对未来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Step 3:表达方式(15分钟)1.介绍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a.语言表达: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相信明天会更好等;b.行为表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等;2.通过听力和口语练习,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
Step 4:案例分析(20分钟)1.给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位成功人士,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信未来,并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2.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评价。
Step 5:培养乐观态度(15分钟)1.通过给学生发放纸笔,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目标,以及如何相信未来的方法。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并分享。
Step 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培养相信未来的重要性以及乐观态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布置相信未来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和如何相信未来的作文,长度不少于500字;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学习了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乐观态度。
在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相信未来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教案(精选6篇)相信未来赏析篇一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
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
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
三.文本梳理(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
(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
)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余烟——残余的希望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相信未来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鲜花——成功、荣誉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枯藤——生命被摧残凝露——孕育新的希望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小结: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2. 诗歌的语言品味和情感体会。
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2. 诗歌的语言品味和情感体会。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的语言品味和情感体会。
2.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的语言品味和情感体会。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对诗歌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特点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评论和分析文章。
十、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第二章:诗歌的语言品味和情感体会。
第三章: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第四章: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诗歌《相信未来》的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和情感。
1.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二章:诗歌背景分析2.1 作者简介介绍诗歌作者郭路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和诗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3.2 诗歌主题分析通过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即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3.3 诗歌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乐观、积极情绪。
第四章:诗歌表达技巧分析4.1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学生了解诗人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4.2 表达技巧分析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相信未来》中的某一主题或表达技巧进行深入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6.2 分享讨论成果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未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愿望,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诗人背景:介绍诗人食指的身份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总结诗文的思想和哲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相信未来》必修1语文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
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
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