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杯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物理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马曦晓
二等奖:
福建师范大学王素云
西南大学林绍乾
三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许湘苗
海南师范大学吕姗
华东师范大学于龙娇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数学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毛俊钢
二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陈敏婕
吉林师范大学任媛
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佘功忠
河南师范大学赵清湫
陕西师范大学黄栋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化学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李阳
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王澜
山东师范大学王菲
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杨艳
西北师范大学李佳佳
华东师范大学姚实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获奖名单
创新奖: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组选手王素云
团体奖:
东北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东芝杯数学高中教案
教学内容:代数方程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代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2. 能够利用代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2. 代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复杂代数方程的解法。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求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教学PPT、代数方程相关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代数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代数方程的意义及应用。
二、讲解代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5分钟)
教师通过PPT讲解代数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常见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教师设计一系列代数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四、应用实例(15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进行解答。
五、总结与反馈(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
六、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代数方程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结束。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做更多的代数方程练习题,加深对代数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代数方程的定义与性质,能够熟练解决代数方程问题,并能够将代数方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²–△²”.✧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 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 、flash 。
【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约分钟学习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欲,顺利引入新约分钟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结构:“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之差.”它就是整式乘法的一个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formula for the difference of学生比较分析三种分析三种形式的异到一般,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出平(四)公式运用练习:第153页的练习第1题.1.下面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1)2(2)(2)2x x x+-=-;看式子,进行分析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第六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41页-43页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下)学生
参赛选手: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娅萍
选手专业:化学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
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讲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对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进行铺垫。
知识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讲解原电池原理及化学能直接转化电能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举电池在日常生活、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教学流程设计
【板书设计】。
山东师范大学纪盼【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3节——《摩擦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71-77页)。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是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石,而摩擦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学生下一步进行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摩擦力的学习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编排分析:摩擦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教材把本节安排到重力与弹力之后,同学们掌握了研究力的基本方法之后再学习这一节变得相对容易。
这一部分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讲授滑动摩擦力,这是在初中所学有关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深化,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认识;第二板块讲授的是静摩擦力,这一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整个摩擦力意义的构建;第三板块讲的是摩擦力的调控,这一板块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体现了STS的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意到与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的衔接,又力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又是产生理论的一种方式,因此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实验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力求贯彻这一理念。
所以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我们认为不但要使得学生可以定量地分析摩擦力的有关问题,还要在课程上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利用探究来解决问题,以提高其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鉴于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摩擦力有关的切身体验并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他们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摩擦力的部分内容,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过定性的探究,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我们针对摩擦力的几个板块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师生共同探究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层层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证据,形成对摩擦力有关问题的理论解释。
课题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人教版数学选修2-3 §2.3.2 【课时内容与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二项式定理与两点分布、事件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学习中学数学离散概型中的一种常见概型_____________二项分布概型。
它是独立等可能事件的重复次数从一次向有限多次的延伸。
本课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的这一安排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以及对概率统计思想的感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课时目标与目标解析】知识与技能(1)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及二项分布模型。
(2)会判断一个具体概率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并能据此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易于操作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合作、相互交流,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建构出二项分布概率模型。
(2)在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与严谨性,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学会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应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
概率论的诞生,虽然渊源于靠碰运气取胜的游戏,但在今天,却已成为人类知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课重点与难点解析】重点: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二项分布概率模型以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概率模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式与流程】本课教学采取引导—探究模式和归纳—概括模式。
上好一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很重要。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有好的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立如下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为了促成学生有效的探索发现,本节课将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领:结构引领:从创设情境、提出猜想,到探究计算、建立模型,再到归纳概括,回顾历史,最后小试牛刀、巩固新知。
完成“情境引入——问题探究——归纳建构——发展延拓”的结构引领。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²–△²”.✧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1)(2)修改后的花园如图(2)所示,其面积( 2.5)( 2.5) S a a=+⨯-后222.5a=-.所以,2222.5) 2.5 6.25S S a-=--==后(m²【板书设计】平方差公式一、引入三、例题五、数学是什么几何解释:问题解决:二、公式四、练习六、小结与作业附录1: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 目标创新(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这也是数学公式的本质,初步化解了今后大量数学公式学习的难点;(2)培养“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3)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2. 教法创新从低认知水平的模仿套公式转向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发现,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形成正向产生式:“﹙□+△﹚﹙□–△﹚”→“□²–△²”.3. 数学创新设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例子, 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附录2:本小节教材内容复印件(附后).。
会议纪要:工商联春节前工作会议会议时间:XXXX年XX月XX日会议地点:工商联会议室参会人员:工商联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主持:XXX会议记录:XXX会议纪要如下:一、会议背景为确保工商联在春节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负责人于XXXX年XX 月XX日在工商联会议室召开了春节前工作会议。
二、会议内容1. 各部门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各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解决。
2. 工商联领导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同时,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3. 会议还讨论了春节前各项工作的具体安排,包括对员工的关怀、福利发放、安全保障等事项。
各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按照会议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春节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会议决定1. 各部门负责人要加强对员工的关怀,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安排,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2. 各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做好春节前的各项工作,包括福利发放、安全保障等,确保员工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3. 工商联领导将定期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会议结语会议最后,工商联领导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全体员工表示感谢和祝福。
他表示,工商联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全体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同时,也希望全体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共同为工商联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为工商联春节前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体员工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工商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录人:XXX签名:XXXX年XX月XX日。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人教A版)第29-31页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参赛选手:***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指导教师:***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主题】二项式定理的发现【教材内容】1.3.1二项式定理【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二项式定理,能够正确写出简单情况下的二项式的展开式;掌握二项展开式的特征(项数,结构,系数等);了解二项展开式系数的几何排列规律(杨辉三角);理解二项式定理是乘法公式的推广。
✧过程与方法:经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特殊化的分析方法,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二项式展开的基本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数学表达的学习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二项式定理内在的结构之美,体验杨辉三角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32)(,)(baba++的展开式,归纳得出二项式定理。
了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式32)(,)(baba++的特征,得出nba)(+展开式猜想。
【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理念理念之一:基于情境的数学认知。
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引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在情境中认知,对情理念之二:关注过程的教学策略。
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
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理念之三: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也要让学生掌握、领会数二、教学过程4.师生交流,议一议(50秒)如图2,从O出发走到N(只能向上走或向右走),则具体的走法路线以及相应的走法数分别是:表2引导学生寻找具体的行走路线计算相应的走法数汇报表格完成的情况PPT展示具体的行走路线及相应的走法数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加深对所得结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数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课题:平抛物体的运动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姓名: 马世军课题: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平抛物体的运动特点。
(2)通过演示实验整理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制平抛实验仪做实验,使学生经历平抛物体的运动如何分解为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1)用输液器、输液瓶、球针和自制玻璃箱进行实验,增加学生对与价值观物理学的亲切感,同时培养学生“利废环保”的意识。
(2)运用平抛运动的知识轰炸敌船,增强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并归纳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用具自制平抛实验仪(考虑到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安装一阀门可以对玻璃箱进行真空处理)、多媒体课件(飞行员投弹轰炸敌船的实战模拟演练)教学用书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情景。
挖掘“平抛运动”知识载体所蕴藏的思想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巧妙的设计了四个活动,分解整体目标为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感知现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探索获取平抛运动知识的真谛。
同时以中学的教学思想为导引,以自制平抛实验仪为起点,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学习的能力,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树立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思想,让本节课在观察、实验、分析、分享的过程中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
教学过程活动一请学生当飞行员轰炸敌船目标:认识平抛物体的运动特点时间:5分钟过程:1. 出示课件只见屏幕上一艘敌船停在海面上,左边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一架轰炸机从屏幕左上方飞来,并连续向敌船投弹。
东芝杯获奖教案化学
教案标题:探索化学世界——东芝杯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常用操作技能。
3.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常
用操作技能。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气体生成等,让学
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4. 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
五、教学资源: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化学实验视频或图片资料。
3. 课件和教学PPT。
六、教学评估:
1. 实验操作的实际表现评估。
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书面报告评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得到了提高,实验操作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人教A版)第29-31页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参赛选手:***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指导教师:***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主题】 二项式定理的发现【教材内容】 1.3.1二项式定理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识记二项式定理,能够正确写出简单情况下的二项式的展开式;掌握二项展开式的特征(项数,结构,系数等);了解二项展开式系数的几何排列规律(杨辉三角);理解二项式定理是乘法公式的推广。
✧ 过程与方法:经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特殊化的分析方法,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二项式展开的基本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数学表达的学习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二项式定理内在的结构之美,体验杨辉三角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32)(,)(b a b a ++的展开式,归纳得出二项式定理。
了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式32)(,)(b a b a ++的特征,得出nb a )(+展开式猜想。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引导探究 数学交流 理念之一:基于情境的数学认知。
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引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在情境中认知,对情境中的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并超越具体的情境,理解情境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思起于疑,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扎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高中数学函数东芝杯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函数
教学目标:学习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函数的求值、图像、性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教学难点:函数的复合、反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教学工具:教材、黑板、彩色粉笔、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引入函数的概念,简单介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回顾前几节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对函数的理解。
二、讲解(20分钟)
1. 通过例题引入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讲解函数的求值、图像和性质。
3. 讲解函数的复合和反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三、练习(15分钟)
1. 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进行函数的求值、图像、性质等方面的练习。
四、展示(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方法和答案。
2. 学生互相讨论、碰撞思维,提高解题效率。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作业(5分钟)
1.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注:本教案仅为参考范本,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