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必修2《家》张家麟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59 KB
- 文档页数:14
《家》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导读自觉地阅读名著,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青年人的处境,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3. 做青春的主人。
教学重点:1.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
2. 《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家》艺术特色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家》是巴金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巴金在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介绍1. 请学生介绍作者巴金。
2. 教师补充《感动中国》里的巴金。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三、学生讨论:1.《家》的人物关系表。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来。
2.学生简介主要内容。
3.教师补充。
|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
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四、小组讨论赏析《家》,并请学生谈谈读书感受或者对某一人物的赏析和认识,同学之间互相补充,然后回答。
(一)读书感受(二)人物形象 1.大哥觉新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且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1激流涌动悲伤成河|——《名著导读·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现如今的高中生也受到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以及以应用手机|为主的电子阅读的冲击,再加上高中课业的繁重负担,使高中生无暇去阅读整本的小说,并且对阅读长篇小说也缺乏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巴金及写作背景;略读《家》的故事梗概;分析《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这节导读课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阅读其他名著。
情感价值与态度观让学生通过阅读《家》了解20世纪20年代青年的生活,青年的感情。
巴金《家》中所体现的那种对理想的追求,那种使命感,那种青春的热情和奋斗精神,也正是现今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
教学重点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家》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2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在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是这样说的:“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他就是巴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巴金,走进新文学第一部畅销小说《家》。
二、走近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巴金创作甚丰,主要作品有: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 |《第四病室》《寒夜》《憩园》等。
散文集:《海行集记》《忆》《短简》《控诉》《龙·虎·狗》《爝火集》等。
《家》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巴金和他的作品。
2、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过去那个充满苦难、激情与理想追求的时代,感受现代文学经典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巴金简介:出生于1904年11月25日,逝世于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1岁。
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第四声,取“蔽芾甘棠”)甘,笔名巴金。
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和《第四病室》《寒夜》,短篇小说《神》《鬼》《人》,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五集)。
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二、整体感知,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家》的主要内容。
《家》写作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冬至1921年(秋)间的生活。
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高家)的没落和分化,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2、试简述《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呜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3、家庭背景“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名著导读《家》教学设计李颖轩一、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巴金的生平经历,了解《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整体感知。
3.深入感悟《家》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整体感知。
2.深入感悟《家》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家》。
家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家是风雨同舟的信念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家镌刻着秋天般的丰盈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家是你寂寞时最氤氲的弥漫家是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家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挂念通过对比该诗的温情与巴金《家》的冷酷导入课题。
2.知人论世(1)巴金其人 |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随笔集《随想录》。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巴金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2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家》写作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冬至1921年(秋)间的生活。
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不断觉醒,不断反抗,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的矛盾斗争中。
家庭背景“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
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
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
|
1
名著《家》导读
一、关于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1928年9月在巴黎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同年底回上海,埋头写作和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巴金参加了救亡运动,这个时期,他写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一的《家》、《灭亡》的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描写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砂丁》《萌芽》(后改为《雪》),另外,还写作出版了多卷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写了《激流三部曲》的《火》《憩园》《寒夜》以及为数众多的散文、短篇小说、游记、童话等。
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巴金的艺术风格。
他的文笔热
情奔放,语言凝练清新,被誉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各种文字,驰誉海外,被国际文艺界目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巨擘。
二、内容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
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巴金先生的《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不同遭遇以及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一带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 2
的形象。
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中高觉新的形象塑造的极为成功,具有典型性。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
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三、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专制,冷酷,虚伪。
对下人极为冷血,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对孙子包办婚姻。
但对他所行使的一切封建行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自信。
一类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
高克明的身份是个律师,很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比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兄的缺席,他自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
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运,但是又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
具有相同性格内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长房长孙高觉新。
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他的性格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文化塑造的结果。
一方面,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北京和国外去上大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
另一方面:他出身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
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
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
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大受害者,爱情丧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灭,青春被无谓扼杀。
他清醒但又软弱,隐忍使他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走向“自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一反常态,成为一个反抗者。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走”。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败家子,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
他们吃喝嫖赌,既荒淫无耻,又极端的不孝。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
其中最主要是觉慧。
他是高公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
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
大胆叛逆,追求光明。
关心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
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
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
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示他的人情味。
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告诉读者“应该走”
这样的路。
这一形象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
这些女性美丽,但却遭遇了不幸。
正是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而在这些上述的这些形象中,最为鲜明的是高觉慧和高觉新。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
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
3
四、人物形象塑造的剖析
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下面就是我对其中几个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1、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