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角、分》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元、角、分的认识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进行元、角、分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元、角、分进行支付和找零的能力。
2.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惜金钱、合理消费的观念。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进行元、角、分的换算。
难点:1.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运用元、角、分进行实际支付和找零。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元、角、分的相关教学素材。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分组准备。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学习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单位及换算。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及换算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换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元、角、分的换算练习。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购物,运用元、角、分进行支付和找零。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元、角、分相关实例,进行思考和分析。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元、角、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的表现。
3. 家长反馈意见。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货币单位,如分、元、角、元人民币、美元、欧元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单位及换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了解货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元、角、分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 强调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元、角、分的认识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货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使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功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货币的基本能力。
1.2 教学内容货币的起源:贝壳、金属货币、纸币等。
货币的基本功能: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价值储藏。
货币的常见形式:现金、电子支付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货币的了解。
向学生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设计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体验货币的使用。
第二章:认识元、角、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和换算关系。
培养学生进行货币计算和换算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元、角、分的概念:元是货币的基本单位,角是元的十分之一,分是角的十分之一。
元、角、分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购物、找零等。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元、角、分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设计计算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货币换算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生活中使用元、角、分的经验。
第三章:元、角、分的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货币计算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货币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加法计算:将两个或多个货币单位相加。
减法计算:从一个货币单位中减去另一个货币单位。
乘法计算:将货币单位与一个数相乘。
除法计算:将一个货币单位除以一个数。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元、角、分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设计计算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货币计算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生活中进行货币计算的经验。
第四章:元、角、分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元、角、分进行购物和找零。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元、角、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购物计算:根据商品价格和自己的货币,计算需要支付的金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元、角、分三种货币单位,并学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此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识数能力,对生活中的货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元、角、分三种货币单位的概念以及运算规则还需要通过学习来建立。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各种游戏和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元、角、分三种货币单位,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三种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元、角、分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元、角、分的关系。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元、角、分的运算。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
4.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元、角、分纸币和硬币,计算器,教学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货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元、角、分三种货币单位,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商品价格,让学生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如:一件商品价格为25元,可以用2张10元、1张5元、1张1元表示;或者用25张1元表示。
五、元、角、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角、1角=10分。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什么?(用钱)。
谁能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
这节课我们开始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师:同学们,这些是我们常用的人民币,你们认识那些?①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再指明回答。
②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2)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类吗?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巩固新知。
游戏:我问你答。
(1)教师说面值,学生举起相应的人民币学具。
(2)教师说特征,学生拿出人民币。
3.探究元、角、分的关系(1)出示例1.师:有了这些人民币,我们就可以去购物了,让我们一起到商场里的文具店去看看。
(让学生仔细观察)师:文具店有哪些文具?分别是多少钱呢?师:你喜欢哪些文具?想拥有它吗?该怎么做?生:可以用人民币来买。
(课件出示1本练习本)师:这本练习本是1元钱,红红想买1本,她可以怎样付钱?(学生汇报付1元钱的不同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2)完成填空1元=()角1角=()分4提问: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例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师:这些人民币你认识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提问: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枚1分硬币可以换1角的硬币?同桌互换。
元、角、分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元、角、分进行购物结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元、角、分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元、角、分进行购物结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购物结算的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元、角、分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元、角、分的运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各种面额的纸币和硬币,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
2. 新课导入:讲解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及换算关系。
3. 实例讲解:教师出示购物场景,讲解如何运用元、角、分进行购物结算。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元、角、分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5.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角、分的重要性和运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对元、角、分的认识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掌握元、角、分换算和应用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纸币和硬币实物:用于展示和让学生实际操作。
2. 购物场景图:用于模拟购物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应用。
3.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便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及换算关系。
2. 第二课时:通过购物场景讲解元、角、分的实际应用。
元、角、分的认识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的关系,会换算。
2.培养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交易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货币的认识,提高理财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关系。
2.学会换算元、角、分。
三、教学难点1.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见过爸爸妈妈使用过人民币吧?谁知道人民币有哪些面值呢?生:1元、5元、10元……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吗?生:元、角、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的相关知识。
2.学习元、角、分的关系师:我们来看一下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元等于多少角呢?生:一个元等于10角。
师:很好。
那一个角等于多少分呢?生:一个角等于10分。
师:那么,一个元等于多少分呢?生:一个元等于100分。
3.学习元、角、分的换算师: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我们来看一下元换算成角。
假设我们有2元,要换算成角,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生:2元乘以10,等于20角。
师:非常正确。
那如果是3元呢?生:3元乘以10,等于30角。
师:我们来看一下角换算成分。
假设我们有5角,要换算成分,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生:5角乘以10,等于50分。
师:非常好。
那如果是8角呢?生:8角乘以10,等于80分。
师:我们来看一下元换算成分。
假设我们有4元,要换算成分,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生:4元乘以100,等于400分。
4.练习换算(1)将下列元换算成角:①1元=()角②3元=()角③5元=()角(2)将下列角换算成分:①1角=()分②3角=()分③8角=()分(3)将下列元换算成分:①2元=()分②4元=()分③6元=()分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元、角、分的关系和换算,大家掌握得非常好。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交易,还要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
元、角、分-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元、角、分的概念及其计数法。
2.能够用元、角、分计算金额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元、角、分的概念及其计数法。
2.能够用元、角、分计算金额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理解金额单位的应用和转换。
2.能够熟练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货币单位有哪些。
2.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单位:元、角、分。
讲解(35分钟)
1.元的概念:元是我国货币的基本单位,1元相当于10角或100分。
2.角的概念:角是元的十分之一,1元等于10角。
3.分的概念:分是元的百分之一,1元等于100分。
4.计数法:元、角、分可以单独表示金额,也可以组合起来表示金额。
例如:3元5角8分可以写成“3.58元”,也可以写成“358分”。
5.在黑板上演示不同的数值如何用元、角、分来表示,以及如何进行计算。
练习(35分钟)
1.放若干道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并交卷。
2.在课堂上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回答练习题的答案,并解释答案的含义。
归纳(10分钟)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技巧。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元、角、分的概念及其计数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接下来需要在练习中逐渐提高对于货币单位的敏锐度和熟练度,使学生计算金额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元、角、分的认识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货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内容:1. 货币的起源: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
2.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介绍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搜集有关货币的历史资料,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元、角、分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教学内容:1. 元、角、分的定义:元是我国的基本货币单位,角是元的十分之一,分是角的十分之一。
2. 元、角、分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介绍元、角、分的概念。
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进行元、角、分的换算练习。
第三章:元、角、分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元、角、分计算。
教学内容:1. 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元、角、分的乘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进行元、角、分的计算练习。
第四章:元、角、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元、角、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元、角、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理念。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元、角、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生活中的节约经验。
作业设计:第五章:元、角、分的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元、角、分的知识。
2.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元、角、分的综合计算练习。
2. 元、角、分在实际购物中的应用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综合计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的道理,并懂得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懂得1元=10角,1角=10分。
2、难点: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十进制”换算关系。
三、教学策略与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体验。
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的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对人民币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策略上欠灵活。
学生虽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主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
2、师:知道什么是人民币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2人小组说一说。
3、引入新课,板书:人民币(设计意图:力图从学生所唱过的歌曲《一分钱》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认识人民币:出示例1主题图片⑴看一看,说一说,你都认识第一文库网那些币值的人民币?⑵认一认,辨一辨,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特征:出示真币⑶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的币值。
2、全面认识人民币:⑴4人小组活动(师为每一小组准备模拟人民币)认一认,辨一辨模拟人民币,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多少元钱的?⑵指名汇报:生介绍他所认识的人民币⑶展示第47页的人民币全图,问:图上的人民币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a、生: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的放在一起。
《元、⾓、分》教案4《元、⾓、分》教案【教学⽬标】1、充分利⽤已有的⽣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民币,知道:1元=10⾓;1⾓=10分。
2、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
4、认识1元以上的⼈民币,教育学⽣爱护⼈民币5、通过实践使学⽣初步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并知道根据⾃⼰的需要、物品的价格来购买物品。
【教学重、难点】认识⼈民币是重点,知道⼈民币单位间的关系是难点。
使学⽣初步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
【教学准备】⼈民币若⼲、课件【教学过程】认识1元以内的⼈民币⼀、谈话导⼊,引⼊新课1、师:⼩朋友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2、投影仪出⽰商店购物情境图。
师:你愿意帮助⼩朋友买东西吗?要想帮助他们就得认识⼈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块⼉到⼈民币王国⾥看⼀看。
⼆、激情互动,学习新知(⼀)1、认识⼈民币⾯值。
(1)课件出⽰⼈民币图⽚(1⾓、5分、2⾓、5⾓、1元……)让学⽣根据已有的⽣活经验认识这些⼈民币。
(2)学⽣活动,在⼩组内认识⼈民币。
(3)展⽰学习成果(⽤投影仪投出学⽣所认识的⼈民币并且让学⽣介绍)师:在刚才认识的⼈民币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指名发⾔。
师板书课题:认识1元以内的⼈民币2、考考你师:⽼师这⼉有⼀些问题,你能帮助⽼师解决吗?课件出⽰问题:1个2分能换()个1分1个5⾓能换()个1⾓1个2⾓能换()个1⾓()个1分能换⼀个5分对学⽣⿎励评价。
(⼆)1、教学1元=10⾓,1⾓=10分(1)讲述:有⼀天⼩明买尺⼦,尺⼦的标价是1元,⼩明给了售货员10⾓就买到尺⼦了。
为什么标价1元⽽⽤10⾓就能买到呢?学⽣讨论后总结:10⾓就是1元。
师板书:1元=10⾓(2)讨论:1⾓=()分讨论完后指名回答。
2、课件出⽰问题:1⾓=()分3⾓=()分90分=()⾓1元=()⾓学⽣做完后⼩组讨论,先由组长做初步评价再集体订正。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认识人民币第1课时认识人民币及元、角、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
2.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的基本认识和使用能力。
3.练习学生识别和简单计算人民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的面额和单位。
2.让学生能够区分元、角、分的概念和面值。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应用元、角、分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人民币的图片及相应的数学题目。
2.教辅资料:练习册、教辅书。
3.实物准备:实际的人民币面额、大小不同的纸币及学生小组的人民币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呈现一些实物人民币或者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对人民币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2. 学习1.引导学生认识元的概念:元是最大的单位,用¥表示。
2.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角是元的十分之一,用角的概念认识和使用。
3.介绍分的概念:分是角的十分之一,是最小的货币单位。
3. 练习1.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对元、角、分的认识。
2.给学生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并学会了如何正确识别和使用这些单位。
七、作业布置布置简单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回家继续巩固对元、角、分的认识和应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牢固掌握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元、角、分教学设计元、角、分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角、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角、分教学设计1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法、学法:操作法、实践法、讲授法、讨论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元、角、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你自己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需要什么?(钱)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
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揭题: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
元、角、分的认识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货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使学生知道货币的基本单位是元,以及元、角、分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货币的起源:贝壳、金属货币、纸币等。
元、角、分的概念:1元=10角,1角=10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起源和元、角、分的概念。
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货币的演变。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元、角、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理解。
第二章:认识人民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人民币的组成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我国人民币的组成:纸币、硬币。
人民币的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民币的组成和换算方法。
利用实物硬币和纸币,帮助学生直观认识。
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人民币的组成和特点,展示实物硬币和纸币。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章:元、角、分的换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换算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换算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3.2 教学内容:元、角、分的换算规则:1元=10角,1角=10分。
换算方法的运用:通过实例进行计算。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换算规则。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换算方法进行计算。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元、角、分的换算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际计算,巩固换算方法。
第四章:购物中的元、角、分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购物中运用元、角、分进行支付和找零。
能够正确计算购物时的支付和找零金额。
4.2 教学内容:购物支付和找零的基本流程。
运用元、角、分进行支付和找零的计算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购物支付和找零的基本流程。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元、角、分进行计算。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购物支付和找零的基本流程,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1教学要求: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
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
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完成填空:1元=()角1角=()分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主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货币的作用,理解元、角、分的关系,以及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但现实生活中对货币的认识却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货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交易。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人民币,理解元、角、分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数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认识人民币,理解元、角、分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理解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事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准备好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学具等。
2.学生准备:学生提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货币,对货币有一定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货币,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购物时是如何支付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货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种类,让学生认识各种货币,并讲解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理解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纸币和硬币的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各种货币的认识,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货币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元、角、分的关系。
元、角、分的认识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学生能够进行元、角、分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关系。
2. 学生能进行元、角、分的简单换算。
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元、角、分的关系进行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元、角、分的教具。
2. 练习题。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找零等,引导学生思考元、角、分的关系。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元、角、分的概念,讲解1元=10角,1角=10分的关系。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教具演示,讲解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元、角、分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元、角、分的实际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方法。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有关元、角、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与同学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理解和换算能力的掌握。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元、角、分换算问题,如多步骤的换算和计算。
2. 引导学生将元、角、分的认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购物场景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教案-元、角、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培养学生运用元、角、分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角、分的关系及换算。
难点:元、角、分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元、角、分的模型,人民币道具。
2.学具:元、角、分的人民币卡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价格吗?”(二)探究元、角、分的关系1.教师展示元、角、分的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元、角、分的大小。
3.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元、角、分的关系。
(三)元、角、分的计算1.教师出示人民币道具,让学生进行元、角、分的换算练习。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换算过程,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
3.教师讲解元、角、分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技巧。
(四)元、角、分的应用1.教师设计一些购物场景,让学生运用元、角、分进行计算。
2.学生分组进行购物游戏,互相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元、角、分的计算。
3.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心得。
(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元、角、分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元、角、分的计算练习。
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在家长群里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模型、生动的购物游戏,让学生掌握了元、角、分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今后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小结的实效性。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元、角、分的关系及换算,以及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计算。
《认识小面值人民币》教学设计
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峨岭镇第五小学:王芳芳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第52—54页的例题和第55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十三的第1—3题,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能准确识别1元及1元以下的小面值的人民币;
2、通过对人民币的分类,及换钱活动,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人民币分类,换钱活动,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人民币在生活中广泛使用,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币值的人民币若干、模拟纸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播放儿歌《一分钱》,师生共唱。
共鸣:我们买东西要花钱,钱就是人民币。
歌中的一分钱很少、很小,可它却是我国的人民币大家族中的一员,就像小朋友们是家庭的一员那样,对我们的
生活可重要了,小朋友们要爱护它。
可是才能怎样做到爱护人民币呢,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想一想,请把你好办法告诉身边的同学?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说出: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乱折,也不能乱花钱,要从小养成节约用钱的习惯。
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交流,只要学生说到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与鼓励。
同学们了解的知识可真不少,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有关我国人民币的知识。
(板书: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二、学习新课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分一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操作(可以分成硬币和纸币;也可以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
按照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将同一类人民币放在一起。
)
1、教学例1,认识“分”币。
师:结合学生的第一种分法,出示1分、2分、5分硬币各一枚,提问: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区分它们的。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每枚硬币正反面图案。
)
师适时指出: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以换钱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这几种分币间的关系。
小结: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得出结论:1个2分可以换2个1分,1个5分可以换5个1分。
2、教学例2,认识“角”币。
让学生拿出10分,并说说自己的拿法。
(有的同学拿了10个1分,有的拿了2个5分,有的拿了5个2分。
)
说明:10分就是1角,10分可以换成一枚1角硬币,也可以换成一张1角纸币
(电脑演示)。
教师板书:1角=10分
角币除了有1角外,还有哪些?你怎样区分2角、5角?5角硬币你认识吗?它与5分硬币有什么不同?(电脑出示各种角币图案。
)指出:“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53页例2的填空,了解角币之间的关系,然后请同桌同学互相兑币。
3、教学例3、认识“元”币
让学生拿出10角,同桌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电脑出示元币的图案。
板书:1元=10角告诉学生“元”同样是人民币的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拿出指定的钱数,看谁拿的对、拿的快,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3、独立完成练习第1、2题。
四、拓展活动
电脑演示小小商店的商品及其价格,学生选出最佳、最合理的方案,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钱,珍惜爸爸妈妈劳动成果的教育。
为什么人民币中没有以3、4、6、7、8、9作数的钱呢?了解纸币两面各是什么图案
附:【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
10分=1角
10角=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