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害防1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南美白对虾常见病害防治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对虾都有可能发生四种虾病,即病毒感染症、细菌感染症、立克次氏体感染症和寄生虫感染症。
而南美白对虾主要引起病毒感染种类有桃拉病毒TSV、白斑病毒WSSV等。
以上两种病毒并随着种虾、虾苗进出口突破国界,后患无穷。
而白斑病是现在流行最广的世界性病毒。
我省近几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引进和养殖逐步增加,但南美白对虾病害流行也并不乐观,有近70%的养虾地不同程度地开始出现病害。
所以,对南美白对虾的病害要防重于治。
首先是做好白斑病病毒的预防处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过滤系统彻底清除敌害生物和病毒的媒介生物,过滤水再经过臭氧水处理机,保证水源不带病菌和病毒,其次是通过适时换水和使用生态制剂稳定水质,调控池水藻相使池水保持有效生物生态平衡,预防细菌和其他疾病发生,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暴发。
适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强化和免疫强化物质,保证对虾自身防御系统发挥作用。
当发生病害时也主要采用抗生素、中草药等对环境无害的药物进行治疗。
南美白对虾养殖开始时,池塘施泼2毫克/升的土霉素于水体中;以后每隔一星期,改施用1-1.5毫克/升的呋喃西林一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种甚至多种药物,以增强虾抗病能力,拌饵药有维生素C、E、大蒜素、土霉素、抗病毒元、氯霉素等,对虾池进行科学的管理,使虾池持续保持生物生态平衡,平衡虾池藻相和菌相,有效防治南美白对虾虾病的发生。
(一)病毒性疾病1、对虾白斑综合病(wssv)对虾白斑综合病(wssv)为全球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毒力极强,污染宿主后致死率高达90—100%。
对虾一般污染后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达100%。
每年因此全球养殖对虾产量减产一半,损失几百亿人民币。
该病1994—1995年在泰国、印度、朝鲜、日本及太平洋沿岸国家酿成暴发性流行病。
1996年,由于病毒性虾病暴发,斯里兰卡80%以上养虾场频于绝产。
该病自1998年首次在台湾暴发以来,随后从福建沿海蔓延到黄海和日本海对虾养殖水域,并逐年导致养殖对虾暴发性、毁灭性死亡,其疫情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南美白对虾病毒有哪些、怎样防治?南美白对虾病毒有哪些呢?南美白对虾的病毒病主要有白斑病毒病、桃拉综合征、杆状病毒病、黄头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南美白对虾病毒的防治方法。
一、南美白对虾病毒有哪些(1)白斑病毒病病虾活动能力下降,在池边慢游或伏卧,不摄食、空胃,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微红或正常。
病虾头胸甲及腹甲易剥离,甲壳上有白色斑点,头胸甲最为明显,镜检可看到重瓣花状,周缘透明,中央不透明,似环状。
(2)桃拉综合征一般在虾苗下池20-60天,天气变化大,连续阴雨后该病较多见。
病虾不摄食,消化道无任何食物,游动乏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转红,尤其尾扇变红,此病也称“红体病”,死亡率高达80%-90%,幸存者甲壳有黑斑。
(3)对虾杆状病毒病病虾身体黑褐色,被感染的虾体肝胰细胞核肥大,病毒遍及整个肝胰脏细胞,中肠腺至直肠均显不透明白色混浊状。
病虾反应迟钝,漫游于水的表层,有的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中打转。
(4)黄头病病虾活动能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虾体体色变淡,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
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红色,此病尤以幼体及50-70日龄虾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90%。
二、南美白对虾病毒病的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排淤修池、暴晒池底,采用70-100千克生右灰现化现浇,不留死角,包括进水渠,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传染源。
②投入苗种前必须及时培肥水质,定向培育浮游生物,可采用“肥水菌”使虾苗下池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快速生长,体质健壮,抗病力强。
③选择优质全价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采取少吃多点投饲方法,减少残饵污染。
④使用“超浓缩活力菌”、“微胶囊复合菌”、“虾用海菲利”或用“底保净”控制水质,保护好水环境。
⑤一旦虾发生病毒疾病,只能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
水体消毒一般选用抗病毒的消毒剂“聚维酮碘”、“虾蟹克毒王”、“大黄消毒露”、“灭菌灵(二氧化氯)”、“醛速康”等。
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要点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但发病率高,发病速度快,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标签: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技术要点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但发病率高,发病速度快,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消除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对虾自身免疫力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病害的发生,确保南美白对虾的健康成长。
为此,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总结了南美白对虾的一些常见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毒性病害1.桃拉病毒综合症(1)流行情况及发病规律,又称红体病。
发病时间一般在入池后的30-60天;发病虾池底质老化水体透明度低于30cm;PH值长期高于9.2;气温剧变等情况,易发此病。
(2)发病症状及危害情况。
病虾触须、附肢、尾扇变红,体色变成茶红色,发病后不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反应迟钝,捞出水后即死。
病程极短,一般发病10天左右后,症状减缓转入慢性死亡阶段,通常幼虾易发生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90%,成虾易发生慢性感染,死亡率通常小于50%。
(3)主要防治措施。
放养前,应彻底清淤整池,在养殖过程中,虾苗入池第1-3天,每天用“超碘季胺盐”0.2g/l泼洒全池,每半个月使用“纳米碘”0.3g/l泼洒水体,在对虾入池一个月后,应常用溴氯海因0.4-0.6g/l或枯草芽孢杆菌0.3ppm 主池泼洒,同时每半个月投喂3-5次含有抗病毒药物的饲料,在每公斤饲料添加免疫多糖2g、鱼油10g、高稳VC2g等。
对虾得病后,可用超碘季胺盐0.2ppm,全池泼洒,连续泼洒2天,第3天再泼洒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0.2ppm一次,第6天用枯草芽孢杆菌0.3ppm及活性炭(10%)、过氧化钙(20%)、平炉渣合剂(70%)泼洒全池,同时,投喂添加有药物的饲料,每公斤饲料添加红体消15g、生物酶活性添加剂1g、高稳维生素C3g及鱼油10g,每天2次,连续投喂5天。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虾种,由于它们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口感好等优点,被广泛地养殖于亚洲各国。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也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影响着养殖效益,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白斑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南美白对虾罹患白斑病时,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白色斑点,而且身体显得虚弱,抵抗力下降,会影响到养殖效果。
防治措施:1.疫苗预防:常常在对虾幼苗液化过程池和育苗池中加入病毒金龟子进行预防。
2.饲养管理:养殖者需要及时清理饲料残留,保持水质清洁,添充营养饲料,增强对虾的健康免疫系统。
3.水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测,适时增换新水,减少对虾间过度挤压等进一步强化环境消毒以提高水质安全性。
二、石斑病石斑病是一种虾躯干表面因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而形成的病变,南美白对虾罹患石斑病时,体表会出现水疱,此外疾病逐渐加剧后虾体表面还会长出褐色瘤块,严重时还会造成虾体夭折。
2.药物防治:可使用氧氯化磷等药物短时预防对虾鳃壳细胞呼吸道病的病原体。
3.环境管理:通过增进环境条件改善水质,安排科学饲料配方,合理控制水体条件等维护水体均衡性。
三、黑球菌病黑球菌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也时有发生。
当南美白对虾罹患黑球菌病时,其身体表面会出现红色显芒,表皮会逐渐剥落,同时身体亦会变得虚弱,增加死亡率。
1.疫苗预防:在抗生素防治黑球菌病前期,可先通过疫苗预防来消除病原体。
3.药物防治:通过使用卡邦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抑制和消除病原体,防止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疾病,通过加强水质、饲养管理,同时运用疫苗预防、环境管理与药物防治等方法对疾病进行防治,可进一步完善养殖管理手段,提高养殖效益,维护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现。
厄尔尼诺下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本文对2015超强厄尔尼诺(ENSO)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提出合理化的思路和措施。
曾经最具“利润暴力”的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却在2015年遭遇滑铁卢,全国各个南美白对虾养殖主产区养殖成功率几乎普遍不足3成,更严重甚全军覆没,可谓到了“冰川时代”。
对于养殖的不顺利,有养殖户将之归于苗种退化、饲料品质差、水质难调控、养殖难管理等问题,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气候。
本文将对2015超强厄尔尼诺(ENSO)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提出合理化的思路和措施。
一、厄尔尼诺简介及对中国的影响厄尔尼诺(ENSO)是一种异常的气候现象,主要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现象。
当出现厄尔尼诺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地会干旱少雨,而南美沿岸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可能暴雨成灾。
对中国的影响,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且易形成“暖冬”。
如1998年湖北洪涝灾害,2015年渤海湾地区的干旱少雨,内陆地区(湖南、湖北)暴雨连绵,长三角地区梅雨季节延长,珠三角地区出现“杜鹃”、“彩虹”等超强台风叠加现象等。
二、厄尔尼诺(ENSO)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分析1、鱼粉产量下降饲料成本占南美白对虾养殖成本的60%左右,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蛋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鱼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美白对虾饲料的价格。
秘鲁作为最大鱼粉生产国,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秘鲁洋流)控制,洋流里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因而鱼量很大(鱼以浮游生物为食)。
然而受厄尔尼诺(ENSO)影响,秘鲁西海岸会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导致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进而鱼粉产量严重降低。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但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病害。
以下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1. 尾部坏疽病:尾部坏疽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病虾尾部出现浅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尾部溃疡。
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密度,提供足
够的氧气,定期检查并及时处理感染的虾。
除了以上列举的病害外,南美白对虾还可能受到其他疾病的影响,如细菌性疾病、寄
生虫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养殖户应该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 维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和溶氧量。
定期更换水源,防止
水体沉积物积累。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度,保持虾池中虾的适宜数量。
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利
于虾的生长和健康。
3. 提供良好的饲料: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保证虾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提高虾的
免疫力。
4. 加强管理和监测:定期检查虾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的虾。
隔离病虾,防止疾病传播。
5. 使用药物治疗:在疾病爆发时,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病虾,但应该遵循药物
使用规定,避免药物滥用和残留物超标。
对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养殖户应该注重水质管理,
提高养殖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并加强养殖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摘要:南美白对虾是南美的一种优质虾种。
南美洲的大部分人都把养殖白对虾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研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有利于树立健康繁育新理念。
本文首先从生活习性、食性和养殖技术三个方面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介绍,接着分析了南美白对虾几种常见的病症以及对应的防止技术。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病害防治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1.1南美白对虾的生态习性首先,温度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大小的白对虾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一样的。
18℃到33℃之间的水温条件比较适合白对虾生存,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白对虾的适应能力越好。
但是在低于18度或是高于33度的条件下,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
其次,盐度和酸碱度都会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10%-25%的盐度和7.6-8.5的酸碱度环境比较适合白对虾的生长。
除此之外,不同大小的白对虾溶氧耐受能力有所不同,白对虾的溶氧能力会随着白对虾个体的长大而变小。
一般来讲,南美白对虾的耐干适应性较强。
由此也可以得出不耐干的白对虾定是患病的。
1.2南美白对虾的食性南美白对虾喜欢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同时这也有利于它的生长。
除此之外,南美白对虾的饮食习惯是晚上比白天食量大。
晚上的食量比重约占百分之七十。
1.3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在白对虾引进回来之前,一定要将池底洗净消毒,最好是淡化养殖。
水色多为绿色或是黄绿色。
这样有利于南美白对虾脱皮。
饵料和管理方法都必须严格按照白对虾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和选择。
选择白对虾的幼体时一定要严格筛选,检查一下白对虾是否没有携带病毒,尽量选择活动能力比较强、四肢健全的白对虾幼体,运输白对虾的时候要对袋子进行消毒,然后在袋子中注入新鲜的水,然后再将白对虾放进去。
注入池底的不能直接就把白对虾放进去,要先将装白对虾的袋子放入池底适应半小时后再打开袋子。
二、南美白对虾的常见的病害防治技术2.1烂眼病烂眼病是所有品种的虾基本都会出现的病症,它的出现是由于养殖水底的致病菌或是饵料携带的病菌引起的。
动物生产 612022.12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措施田国昌(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运河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盐城 224632)摘要:南美洲是最早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南美白对虾具有品种优良、易养易活的特性,传遍世界各地养殖。
我国最早引进养殖是1994年,1995年以后,我国沾化县滨海、海防和冯家等地区建立了养殖试验场,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面积在不断扩大。
到了2011年以后,我国各个养殖地区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都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也推动了我国餐饮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防治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优良品种虾之一,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其他地区,都有一部分人把养殖南美白对虾当作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天气、技术等因素,都会导致白对虾出现多种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白对虾的正常生长,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存在病害的白对虾到市场上售卖时,也会严重影响大众的身体健康。
所以,养殖户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养殖技术,加强白对虾病害防治工作,本文就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分为精养、半精养、混养和超精养。
不同的养殖模式有不同的养殖面积和不同养殖量,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3333~1万平方米,放苗3万~6万尾/亩;半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1万~2万平方米,放苗0.8万~3万尾/亩;混养养殖面积一般是13333~17333平方米,放苗0.5万~1.5万尾;超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200~2000平方米,放苗300~400尾/平方米。
在养殖户养殖过后一季虾后,一定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养殖户可以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混合消毒,对池塘进行消毒后才能放苗养殖。
养殖户在进行养殖前,要对水质进行培养,不同的南美白对虾,有的是淡水养殖,有的是海水养殖,水色最好选择绿色或黄绿色,这样才有利于南美白对虾脱皮,保证水温18~33℃,在这个范围内,水温越高,南美白对虾的适应能力越好,当水温不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时,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
[转载]
南美虾红体病
“红体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现象,现实养殖中有很大一部分养殖户将其看作“桃拉病”,因为诊断不准,采用一些治疗方法后,由于没有对症施药,因此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甚至病情加重,严重影响及贻误了对虾的治疗时机,而造成重大损失。
实际上引起南美白对虾外观表现红体现象的原因有白斑综合症、桃拉病毒病、细菌性弧菌病、发光细菌、夜光虫、药物中毒及水质因子突变等而引起的应激现象等情况。
因此必须准确诊断南美白对虾的红体现象做到对症下药。
以下是笔者近几年养殖南美白对虾和从事病害防治工作中所遇到的几种红体现象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一、应激性红体
应激性红体不是病,切忌用消毒剂或刺激性大的药物处理。
症状: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体表呈浅微红色,有时附肢变红,摄食正常,部分虾出现红胃红肠,肝胰腺肿大,虾有时游塘或在水面缓慢游动,死亡虾呈中毒症状。
水质调好后短期内可恢复正常。
病因:1、水质因子突变(水温、pH值、盐度、氨氮、亚硝酸氨和硫化氢)。
2、暴雨或大量换水,施用消毒剂后。
3、发光细菌或夜光虫蓝藻等有害藻类影响。
治疗方法:1、保持水体的稳定性,经常利用酶合益生素或光合细菌等活菌制剂保持菌相平衡和藻相平衡。
使氨氮<0.2毫克/升、亚硝酸盐<0.05毫克/升、pH值7.8-8.7,水色黄褐色,黄绿色或绿色。
2、中前期尽量选择药性温和的消毒剂进行常规消毒,如具有缓释功能的季铵盐络合碘、聚维酮碘,
施用消毒剂切勿随意超量,施用消毒剂后24小时内保持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如发现中毒现象立即加注新鲜水和泼洒增氧洁水灵。
3、长期添加对虾多维、壮虾素、营养健胃散、免疫多糖等添加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细菌性弧菌病
症状: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食。
最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和尾肢呈鲜红色。
肝胰腺肿大变白,病死虾虾壳硬。
镜检步足、须、尾扇的血素细胞扩散。
病重者尾扇红色素结块脱落。
病因: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治疗方法:
外用:下午用复方溴氯海因0.4-0.5ppm全池泼洒。
第二天下午用复方溴氯海因0.5ppm全池泼洒。
第五天上午酶合益生素0.5-0.8ppm全池泼洒。
内服:维生素C5‰强肝灵5‰、菌毒消10‰-15‰、营养健胃散5‰,连喂五天,每天一次,重者每天二次。
三、病毒性红体
病毒性红体发病快,死亡率高。
如不及时治疗,损失很大,对虾发病时要准确诊断,切忌盲目施药。
1、白斑综合症
症状:发病初期摄食减少,病虾在池边缓慢游动,体色微红,脱壳困难。
甲壳易剥开且不连真皮,甲壳很脆。
头胸甲有圆点状白斑,白斑分散不彼此连接。
肝胰腺肿大,充血、糜烂。
镜检色素细胞扩散,彼此连在一起,甲壳上白斑呈规则形状。
病因:白斑病毒感染,继发感弧菌。
治疗方法:①强毒性白斑:外用:上午铵碘-50按0.6-0.75ppm全池泼洒。
第二天下午铵碘-50按0.75-1ppm全池泼洒。
内服:对虾多维6‰、强肝灵6‰、菌毒消15‰连喂5-7天。
②弱毒性白斑:
外用:上午酶合益生素0.8ppm或光合细菌5ppm全池泼洒。
内服:对虾多维4‰、营养健胃散3‰、强肝灵5‰喂3-5天。
2、软壳红体
症状:病虾有急性和慢性症状表现
急性:空肠空胃,食料缓慢减少,濒死虾体色呈鲜红色或茶红色,发病前期病虾与正常虾外表区别不大,但急性软壳红体一经出现,将在短期内达到死亡高峰。
此病关健在于脱壳过程中大量死亡。
慢性:病虾非常虚弱,活力低下,甲壳变软,空胃空肠体表呈淡红色,尾扇游泳足变红,头胸甲易剥开且不连真皮,有时有连片白斑。
病因:桃拉病毒(TSV)感染引起。
治疗方法:①急性:下午复方溴氯海因0.7-0.8ppm全池泼洒。
同时换20-40厘米新鲜海水。
第二天下午铵碘-50按0.75-1ppm全池泼洒.
内服:维生素C8‰、菌毒消20‰、营养健胃散5‰连喂5天。
②慢性:下午铵碘-50按0.75ppm全池泼洒,第二天下午铵碘-50按0.75ppm全池泼洒。
内服:对虾多维4‰,强肝灵5‰连用5-7天。
红体的成因是多样的,其防治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积极做好预防工作是最好的办法。
一旦发生红体现象应当准确把握发病的成因,结合对虾的养殖内外因素及早对症下药,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当根据病虾的实际情况减停饲料以防浪费及污染水质,还应开足增氧机和施用增氧改水灵,确保充足的溶解氧。
此外,病情稳定后,往往会伴随水体平衡被破坏,应施用底净203、酶合益生素或光合细菌,以稳定水质。
因此,只有合理、科学的防治,方能取得预期的养殖效益。
一、白斑病
南美白对虾抗病能力强,一般不易发生疾病。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对症下药。
要从虾苗、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疾病的发生。
属病毒性疾病。
病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
防治方法:①种苗须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②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添加0.2%“多糖”、0.1%“人参皂甙”及稳定型0.2%Vc;③每5~7天向养殖水体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5~0.6ppm或“二溴海因”0.3ppml次;④养殖季节内,每15天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5ppm;
⑤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