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2020年高考历史命题角度分析预测
- 格式:docx
- 大小:309.41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目标】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重难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识概述】1、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专题提升训练(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据统计,在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 A.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B.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C.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D.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解析:选A.本题考查晚清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材料提及晚清对外贸易进口的主要是生活消费品,而鸦片战争前生活消费品主要由家庭自给自足,说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企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讲到洋务企业与外企的竞争,故C项错误;入超是指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材料没有提到进出口差额,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联考)学者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对直隶一带有如下记载:“畿辅深冀诸州,布利甚饶,纺织皆女工。
近来(1900年前)外国布来,尽夺吾国布利。
间有织者,其纱仍购之外国,故利入益微。
"这说明中国近代手工棉纺织业()A.在洋布冲击下全部走向破产B.出现纺纱与织布分离的趋势C.开始向机器纺织的方式转变D.以洋纱为原料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解析:选B。
题干主要描述了19世纪末河北一带纺织业出现的变化,但没有表明纺织业在洋布冲击下全部破产,故A项错误;题干论述了纺织业在洋布的冲击下,有些从事纺织的人从外国购买原料,然后自己进行加工,获利很少,说明纺纱与织布出现了分离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用机器进行纺织的现象,故C项错误;题干谈及了洋布“尽夺吾国布利”,但仍有纺织者,其获利很少,没有谈到以洋纱为原料的纺织业迅速发展的现象,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名校联考)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曰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付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这段言论突出反映了洋务运动( )A.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B.旨在解决民族危机C.延缓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未主动向西方学习解析:选A.据材料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曰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付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可以得出洋务运动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C项错误;“未主动”材料依据不足,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训练(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南京模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B。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材料中“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相符,故B项正确。
2.(2019·资阳诊断)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
这组图片( )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解析:选D。
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
3.(2019·揭阳模拟)容闳(1828~191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容闳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需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选B项。
4.A.立宪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B.民众普遍参与清末民主运动C.立宪风潮客观推动了革命形势D.清政府积极推动立宪的进程解析:选C。
立宪派采用的是“积极宣传”“上书”“请愿”等有节制的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立宪派的活动,没有反映民众的参与,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立宪派呼吁的立宪、开国会,最后却是个“皇族内阁”,导致立宪派与清政府离心离德,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故C项正确;清政府立宪运动主要目的是消弭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本身是被动的,故D项错误。
专题七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1840—1895年)一、选择题1.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英国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
这说明了()A.鸦片战争只是贸易争端 B.中国工业生产实力较强C.英国棉纺织品质量低劣 D.英国蓄谋抢占中国市场2.“(19世纪)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19世纪的全面危机。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政府腐败无能 B.西方国家平衡贸易逆差C.农耕文明的落后性 D.欧美列强军事力量强大3.下表为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外流一览表,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单位:银元年份白银外流量年份白银外流量道光十六年(1836)15 862 220 道光二十年(1840)-3 519 872道光十七年(1837)15 413 541 道光二十一年(1841) 1 662 381道光十八年(1838)13 877 144 道光二十二年(1842)9 798 644道光十九年(1839) 2 189 829 道光二十三年(1843)22 826 398 A.1839年禁烟运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银外流B.1843年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加剧了白银的外流C.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一直在持续的外流D.白银外流说明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4.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
这表明林则徐()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B.摒弃了夷夏观念C.呼吁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了海防意识5.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西方人孜孜注目于此。
但他们要求的“平行之礼”对传统中国来说,同天朝大国对待外夷历来的不平等是直接对立的。
第2讲辛亥革命(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合肥质检)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解析:选B。
随着近代商会的发展,人们的平等、自由等观念不断发展,这样就有利于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故B项正确;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洋务运动后期即已出现,故A 项错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故C项错误;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故D项错误。
2.(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
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
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A.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解析:选D。
由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作品《但闻心语响》。
该漫画反映了( )A.革命派对清廷预备立宪失望B.民众期待建设新社会的心理C.袁世凯称帝引发社会的不满D.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发生改良解析:选B。
据图片有人听见“逊位”的声音,结合标题“但闻心语响”可知,民众期待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新的社会,故选B项。
4.(2019·清远期末)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专题七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专题综合训练(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揭阳模拟)容闳(1828—191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容闳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选B项。
2.(2018·安庆模拟)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
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
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
材料反映了( )A.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B.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C.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D.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解析:选B。
根据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
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自治受到了西方民主宪政的影响,故B 项正确。
3.(2018·汕头模拟)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解析:选B。
题干材料“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表明当时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故选B项。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中原名校质评)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
”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D.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解析:选B。
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但北洋水师仍然战败,说明其军事素质较弱,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模拟)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
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
这幅版画( )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解析:选A。
版画作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画面内容显示清军的强大,利于树立清政府的正面形象,故A项正确;B、C、D项中的“坚决抗日”“战术思想先进”“全景再现”说法错误,均排除。
3.(2019·某某质检)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配合日本对外扩X的步骤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解析:选A。
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选A项。
阶段二民族危机加剧和政治近代化的突破(1895—1912年)政治方面(1)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改良运动,但最终失败。
(4)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方面(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近代中国的交通、通信事业起步或者发展思想方面(1)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主题一列强侵华加剧和中国社会的抗争与探索考向一从时代特征角度考查列强侵华加剧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真题典例]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舆论战”(2018·高考全国卷Ⅰ,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深化认知]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描写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2.(2020·某某、某某等四市一模)清末著名诗人邱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解析:选B。
邱逢甲之诗反映了甲午战争史实,该侵华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某某条约》的签订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D项。
3.(2020·某某六市一模)“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战争”(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解析:选C。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一战,排除D项。
中国近现代历史第二单元清末民初(1895-1819)知识结构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梁启超的思想谭嗣同的思想严复的思想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戊戌变法 -----------开始;措施;结局;影响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清政府的新政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维护工和的斗争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初年的政治和经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课程综述必修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必修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法的主要因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3: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选修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选修4: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述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马关条约》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清末民初(1895-1919)这一时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来挽救民族危机,都以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是,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民主共和始终有名无实。
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在此期间得到初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方面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亚洲强国;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支持日本侵略;清政府的腐朽懦弱;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概况(1)1894年,日本借平息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挑起战争。
在黄海大战后,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2)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实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概况: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等国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
专题0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维度1 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角度,精选1895-1919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以及中国军民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明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推动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动力以及清政府、北洋军阀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2)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角度,精选爱国军民反抗侵略的壮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观。
维度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两个核心素养角度,结合文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评价史料的能力。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形成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角度,精选近代社会各阶层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的事迹,体会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维度3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考查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时代特征及原因。
(2)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考查实业救国思想出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3)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精选丰富图片、表格、文字史料等再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形成对民族工业发展的正确认识。
维度4 思想观念近代化(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角度,精选从维新思想到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思想的文献、图片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向西方学习思潮发展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史料的能力。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进步思想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3)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角度,体会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不断追求进步、探索真理的爱国主义情怀。
角度一甲午中日战争1.(2018·全国卷Ⅲ·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专题0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维度1 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角度,精选1895-1919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以及中国军民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明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推动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动力以及清政府、北洋军阀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2)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角度,精选爱国军民反抗侵略的壮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观。
维度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两个核心素养角度,结合文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评价史料的能力。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形成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角度,精选近代社会各阶层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的事迹,体会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维度3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考查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时代特征及原因。
(2)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考查实业救国思想出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3)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精选丰富图片、表格、文字史料等再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形成对民族工业发展的正确认识。
维度4 思想观念近代化(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角度,精选从维新思想到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思想的文献、图片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向西方学习思潮发展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史料的能力。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进步思想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3)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角度,体会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不断追求进步、探索真理的爱国主义情怀。
角度一甲午中日战争1.(2018·全国卷Ⅲ·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选C。
根据材料“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可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不懂得利用舆论进行宣传,在甲午战争时期处于舆论被动的局面,故C项正确。
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和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BD错误。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命题立意】“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角度二救亡图存2.(2016·全国卷Ⅲ·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选C。
梁启超是维新派,“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不是梁启超的主张,A不正确;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推动的,并不是梁启超,B不符合史实;改良思潮的开端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是早期维新派王韬和郑观应,不是在甲午战后,也不是梁启超,所以D错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正是救亡图存的需要,所以C正确。
【命题立意】本题立足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3.(2016·江苏单科·T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选A。
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没有提高。
图表仅仅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立足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甲午战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角度四维新变法4.(2019·全国卷Ⅲ·T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解析】选D。
从“遇害”“滑稽剧”等词语可以看出,该西方报纸应该是对光绪皇帝持支持的态度,说明其对变法表示赞同,故选D。
A“广泛支持”错误。
B“排外活动”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C与题干材料无关。
【命题立意】:本题立足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西方对戊戌变法的态度,进而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
5.(2015·全国卷Ⅲ·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选C。
据所学知识,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倡导维新变法,危及清政府的统治,所以“遭到清政府禁毁”,故C正确。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的是推动变法而非揭露历史真相,也不是单纯地引介西方理论,更不是要彻底批判儒家思想,因为康有为还要借助儒学以减少变革的阻力。
故A、B、D都不符合题意。
【命题立意】:本题立足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
角度五新文化运动6.(2019·全国卷Ⅲ·T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选B。
根据1916年、陈独秀、《青年杂志》等信息可以判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提倡民主、自由,他最后将矛头指向传统的“道德政治”,故B正确。
陈独秀在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故A错误;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故C错误;1916年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故D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1895年5月9日,《申报》发表社评指出:“乃台人共怀愤激,不甘于倭人,东省人民不闻有伏阙上书,显陈利害,岂朝廷待民心有厚薄耶?”这说明A.清廷避战自保方针广受质疑B.台湾民众反日斗争引发共鸣C.国民普遍关注台湾战略地位D.三国干涉还辽损害中国权益【解析】选B。
依据题干“1895年5月9日”“乃台人共怀愤激,不甘于倭人”可知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与日本,台湾人民掀起反日斗争,《申报》对此发表社评,说明反日斗争引起国人共鸣。
故选B。
2.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
这反映了A.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B.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C.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消极后果D.中外战争缘于宗教文化的冲突【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传教士在19世纪后期充当了其国家侵略中国的先锋,这也就成为义和团运动爆发最重要的社会背景,故A正确。
3.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B.科学技术也是巨大的生产力C.上海引进西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D.工业革命扩展到了上海、重庆【解析】选A。
上海与重庆分别于1842年、1895年开辟为通商口岸,而材料中重庆比上海出现西方文明的时间要迟,说明较早开辟为通商口岸客观上有利于城市较快引进西方文明,从而促进城市发展,故A正确。
4.辛亥革命后,有报纸报道:“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
”不仅城镇如此,偏远的山村亦是如此,“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
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被国人接受B.近代中国城乡发展趋于平衡C.中国被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D.服饰文化体现了中西合璧【解析】选C。
依据题干信息“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可知对外贸易发展,说明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C正确。
材料仅体现了接受西方的服饰等日用品,未体现接受西方生活方式,故A错误;服饰学习西方,并不代表整个发展状况,故B错误;没有体现中西合璧,只是学习西方,故D 错误。
5.据统计,从1904—1908年,每年根据《公司律》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公司数量都在50家到60家,到1912年,运作的本国企业已有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
这反映出的民族工业的特点是A.地区不平衡B.依赖于外国资本家C.侧重于轻工业D.规模小【解析】选D。
题干中说到1904—1912年间注册的我国近代公司“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反映了民族工业的规模小,A、B、C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6.下图为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图。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协调B.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C.民族资本企业在曲折中顽强发展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扩大【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