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秘塔字体结构美学分析 见 判 柳 权 额 端 骨 之
- 格式:doc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5
28/书画艺术·5月号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 邓宝剑左右相较,一般情况下处理为左紧右松,如 “贮(贮)”“固”二字;也有个别时候处理为左松右紧,如“虽(虽)”“(修)”二字。
下松,相应的也常常上小下大,上引“开(开)”“同”“无(无)”“君”四字皆如此。
不过,疏密的对比和大小的对比又不能等同,比如前引“上”“丘”二字左小右大,却是左疏右密。
(3)上文谈到点画间置向的对比,部件之间的置向对比也值得关注。
有时候,各个部件之间没有明显的置向差异,整个字形显得较为严整;有时候,部件之间的置向产生了明显的对比。
如“珠”字的左边部件向左倾倒而右边部件直立,“师(师)”字左边部件直立柳体字多上紧下松、左紧右松,表现一种惯常的审美趣味,那便是先敛后纵、先抑后扬,正如一首曲子,往往是开始低沉而结尾高昂。
然而,在《玄秘塔碑》里,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某些与众不同的形式,给人一种“奇异感”。
这些引发奇异感的形式,是对通篇基调的重要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疏密的对比与大小的对比密切相关。
比如,柳体字常常上紧而右边部件向左倾倒,前者为“向”,后者为“背”。
这样的安排打破了字形内部的稳定感,显得富有动势。
(4)在字形内部,如果各部件所处的位置比较齐平,则显得比较平正;如果相互错开,则显得比较活泼。
在《玄秘塔碑》中,常常可以见到部件之间较为明显的错落。
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多有左高右低的情形。
5月号·书画艺术/29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有时亦可见到左低右高的情形:无论是从字形的轮廓还是从内部的关系来看,柳公权的结字都蕴含了丰富的变化。
柳体楷书无疑是端庄严整的,而这端庄严整却并非刻板无趣。
如同一个兵阵,既纪律严明又变幻莫测,无论是宋代的米芾还是清代的碑派书家,当他们力求自然、奇异的效果而放逐严整的安排时,那严整中的自然、奇异也被他们忽略了。
柳体楷书以刚健著称,然而这刚健中内含着一种优游不迫的情调。
柳公权《玄秘塔》结构与运笔特点《玄秘塔》写于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当时已63岁,书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此碑用笔劲健,起笔处斩钉截铁,棱角分明。
行笔圆润挺拔,结构中宫紧密,四周舒展,越显出精劲险峻的意味。
郭凤惠先生《论书绝句》中有一首评柳字云:“弩张剑拔论何偏,殿阁微凉婉谏传。
铁铸铮铮真骨力,千古一个柳诚悬。
”60年代,书法家郑诵先在北京电视台讲过柳体字,还作了一首歌诀,概括了柳体字的特点,对学写柳字的人启发很大。
歌诀全文如下:中宫收紧,横竖舒长。
笔笔顿挫,筋骨开张。
撇轻捺重,并运圆方。
点圆波短,横弱竖强。
短撇粗壮,短横上扬。
回锋起趯,挫扭相当。
折须提笔,颜柳同行。
1.中宫收紧,横竖舒长柳字常把每个字的中心部分收得很紧,而把横、竖(也包括一些撇捺)伸展得很长。
这样,字的结构既紧密又宽舒,如“安”、“奇”。
2.笔笔顿挫,筋骨开张柳字每一笔画都注意顿挫。
顿挫的表现就在每一笔画的下笔、住笔时要用力提按,意到、笔到,笔笔送到。
这样才能够写出笔意,笔画才能有筋有骨。
“丘”、“风”字的每个点画都顿挫有力。
3.撇轻捺重,并运圆方柳字的撇是比较轻的,捺比较重。
柳体虽然方笔居多,圆笔有时也有,多用在点、竖、撇等笔画上。
“大”字的撇捺都用的是圆笔。
4.点圆波短,横弱竖强柳字的点总是比较圆的,有时一面是圆的一面是平直的,如“沙”字的各点。
波就是“辶”下面的平捺,往往写得比较短,刚刚超出上面部分就停了。
比其它各家的“辶”都短,如“逢”字。
柳字的横较细,竖比较粗,如“生”字。
5.短撇粗壮,短横上扬柳体的长撇、长横都比较瘦,而短横、短撇比较粗。
短横多作仰势,即向上弯曲。
长横则多做俯势。
如“工”字。
6.回锋起趯,挫扭相当柳字一竖写到底再向上引笔叫做“挫”,回锋向上叫做“趯”,然后再挑出。
这个动作与颜字的钩挑相仿,但要注意不能过分,如“月”、“来”字。
如果太夸张那就成为一种习气了。
7.折须提笔,颜柳同行字右上方拐弯处叫做“折笔”。
书法鉴赏端庄俊丽的《玄秘塔碑》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时期。
唐人尚法1,这种观念在唐代的楷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几乎家喻户晓。
他是位高龄书法家,先后经历了李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享年八十八岁。
他所开创的“柳体”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曾从柳公权书法中汲取养分,“柳体”成为许多书法学习者的入门书体。
“柳体”这一风格的出现是书法史的必然产物。
2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柳诚悬书,《李晟碑》出欧之《化度寺》,《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至于《沂州普照寺碑》,虽系后人集柳书成之, 然刚健含婀娜, 乃与褚公神似焉。
可见,柳公权的书法继承了同时代书家的方面。
除此之外,柳书还受到“北派书法”3的影响。
“北派书法”在初唐时期一度式微,及至中唐,“北派书法”又复兴起来。
在这种审美背景下,柳公权的书法中又留存了北派书法雄浑劲利,以骨力见胜的一面。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文,镌刻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碑高350厘米,宽170厘米。
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共计五百一十二字。
碑石于宋时折断,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
传世拓本有碑石未折断前的唐代拓本以及北宋拓本、南宋拓本和明拓本数种。
柳公权六十四岁书此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
碑文记述了大达法师4的生平事迹。
启功先生评曰:“其书端庄秀丽,左右基本对称,横轻竖重,而短横粗壮,且左肩稍稍抬起;长横格外瘦长,起止清楚;横画顿挫有力,行笔挺劲舒长。
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用笔干净利落。
从结字的整体来看,主要是内敛外拓。
这种用笔遒健,结字紧劲,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5启功先生从书体风格角度对《玄秘塔碑》的用笔和结体做了系统的论述。
在他一九七二年临写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在临写完成后先生加了这样一段注释:“一九六五年得明初拓此碑,日益习之,至今已临五本矣”,在启功的书法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他对“柳体”的继承,可见当代书家对“柳体”的重视。
“玄秘塔”字体结构特点之一包围结构的规律书法中,柳体以法度森严闻名,其中的一个体现是在于结构。
就是说柳体字体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
黄金分割数列由1 :1 : 2 : 3 : 5 : 8•…构成,但其他数字如4、6等让10做中介也属于其中,当然由于延展,还会将其他数字列入其中。
汉字中,包围结构很普遍,既有独体字,又有汉字中的部首或组成部分。
包围结构的外观,视觉突出的是字体的高宽比例,以及横”画起笔端最外侧的高度。
这几个方面所构成的比例恰当与否决定这汉字是否美观。
下面将玄秘塔”中出现的字的情况列举如下:例字高宽比横画起笔端横画起笔端备注外侧与字宽外侧与字高的比的比曰1比12比32比3底横在两竖中日5比45比63比5底横在两竖中国4比31比13比4底横在两竖中如中的口”1比12比32比3第二横画超右侧竖画目5比34比35比6底横在两竖底横在两竖 中,中间两横 可以作为整 体,上下对比 空间。
底横超左竖底横在两竖 中,中间部分 所参照的平横中心左移, 左右宽度变 窄。
底横在两竖 中 底横在两竖 中,撇为正 撇,左侧宽的 右侧3分之 2,右竖低正 撇高度的4 分之1。
自 1比2 2比3 底横在两竖 中,撇为正 撇,占字宽的 一半,相对与 右竖上露一 半。
口 12比7 1比2 两横的外侧高,即第一横 相中的目” 1比2 3比2 礼字中曲”中2比3 1比2 3比4 的口四(其一)3比5 2比5 2比3 四(其二)1比2 1比3 2比3 白1比1 2比3 2比3右上端到第二横左下端,为字宽的3 分之2,此字可看作正方形上部留有余空。
实际字体的高度依情形而定。
横画起笔端外侧是指字体中所有横画中最上一画和最下一画起笔端最外侧的距离,它相对与整个字体的上部空隙和下部空隙的处置高度要成黄金比例,大小要根据情形而定。
这样也就决定了横笔画的倾斜姿态。
月”字是半包围结构,经常作为偏旁使用,我们观察月”字,我们观察到的是月”字的上部展宽和下部展宽及它的高度和中间两横的位置,在不同的字体中这些都是有变化的且有其规律,下列表说明:例字上部展宽与下部展宽与两横的位置备注高的比高的比月(其一)1比22比3上3分之2月(其二)1比23比5上5分之3腹1比32比5上5分之3朝2比51比2上5分之3用2比33比4上5分之3雕1比23比5中间部分与周围协调同3比43比4中间部分与周围协调当月”字做底时,也同样适合这些规则,只不过左侧竖撇常写为竖,上下同宽。
28/书画艺术·2月号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 邓宝剑笔画明显为露锋者,如“引”字第一笔的入笔以及右边竖画的入笔皆锋芒外露,“座”字“广”部的横、撇起笔处皆为露锋。
笔画为藏锋者,如“寺”字长横的起笔,“畔”字“田”旁第二笔横折的起笔。
另有很多笔画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其原本的状态是藏锋还是露锋。
比如“莫”字长横的起笔,“露”字第一笔短横的起笔,拓片上没有呈现出锋芒,而书丹时有可能是藏锋,也有可能是露锋。
随着落笔时笔毫与纸面接触的不同状态,藏锋与露锋的表现自然有所不同。
藏锋的写法有两种:一是入笔时直接切下然后运行,二是入笔时逆锋起笔然后运行。
入笔直接切下,如果锋芒不露,自然可称为藏锋,关键在于如何逆锋起笔。
在很多指导柳体书写的教科书中,几乎每一个笔画都被规定要逆锋起笔,并示有运笔的路线图,比如横和竖的写法。
(如下图)这种图示并不适合所有横和竖的写法。
如果通篇按此书写,便忽略了柳体中的露锋,以及直接切入形成的藏锋。
另外,即便是逆锋起笔,这样的运笔路线也不能亦步亦趋地实行,其实逆锋的动作几乎是在空中完成的,笔尖触纸时的逆行动作是非常轻巧而又难以察觉的。
这样的路线图作为初学时的方便法门固无不可,但如果一味地照着路线图所示去描画,那么写出来的笔画则会显得死气沉沉。
2.笔画中的棱痕《玄秘塔碑》中,笔画的两端和转折处显得有棱有角,特别方硬。
比如“上”“之”二字,处处呈现刀劈斧削的样子。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书家都认为柳书抛筋露骨。
与众不同的是,董其昌以为柳书“用笔古淡”,这与拓片中的字样给人的直接印象大相径庭,也与他对刀痕的警惕是分不开的。
他说:“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
”正因看透了这一层,他才对柳公权的书法有别具只眼2月号·书画艺术/29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的见地。
从柳公权《〈送梨帖〉跋》墨迹看,其用笔确实少有棱痕,浑圆饱满,古淡天然,可见董氏之评堪为妙悟。
玄秘塔“揭秘”(1)
------“中”字的结构美学解析
伊春友好一中徐连岭
学习书法对于字体结构的认识是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但现有的各种学习教材大多描述简略,不能让人了解其中真正的奥秘,虽然近年来有从黄金分割的角度分析的,又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
笔者以自己一年来对字体结构的研究尝试对单个字进行具体解析,揭示结构组成奥秘,也为学习者掌握书法结构寻求新的实用方法。
今天解析“中”字。
笔者使用的字帖是“柳公权书玄秘塔无缺字本”,由中国书店出版,书号为ISBN 7-80568-391-3/J·106。
这个字从结构上讲,有“竖”与“四框”组成。
“四框”由两横两竖组成,它们的各自的姿态、位置、长短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呢?看看字帖中是怎样摆布的。
这个四框被中间分开,左右各半,是均衡匀称的,而四个笔画的上下左右四个最外点是落在四框上的。
用这种方法分析字体结构是科学的。
看下图中,两横与左竖相接点的上下端。
可以看出,四框的左端,被这两点分割成3、8、2的区段。
“中”字中,中间的插在四框的中间位置,上伸8下伸12这个比例为2比3
如果细端详左竖与四框的上端间隙与右竖与下端的下端间隙都呈合适的比例,让字体结构宽绰,明透。
这个字中还要注意各个笔道书写过程的粗细变化及各笔道间的粗细对比,还有笔道的倾斜度。
姿态各异、和谐搭配才能使字端正秀美。
如下图
在这里出现了数字2、3、(2+3)、8、13、这些数字和什么有联系呢?
黄金数列,即1、1、2、3、5、8、13、21、34……
从简单的2比3中拓展出来,思维会豁然开朗。
关于“横”的倾斜角,再举一例。
【善本碑帖】柳公权《玄秘塔》柳公权,字诚恳,号松雪道人。
京兆华原即今铜川市耀县人,村子是稠桑乡柳家原。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少时很尊敬父母,听哥哥的话,跟哥哥读书。
写文章、写字、绘画、一学便会。
酷爱文史,爱发表政治卓见。
24岁考中进士。
他头脑清楚,笔法流利,文词严谨,深为唐穆宗所常识。
根据他爱儒墨,喜政论,文学书法和强记博学的特长,封为“翰林书院抬学士”等职。
他博览群书,才华出群,出口成章,对答如流。
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宫,轿车刚停,文宗就令他以数十言颂之。
公权一视,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辞流利优美,无不惊叹。
文宗又笑着说:“卿再吟诗三首,称颂太平”。
公权毫无难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叹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卿七步诗三首,真乃奇才也”。
柳公权博览群书,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很有研究,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真、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更工于正书。
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史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与欧、颜齐名,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蜚声中外。
那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为不孝”。
就连不习汉字的外国使臣,每次入京,也“必重购柳书以去。
”柳公权用笔之道,富有深刻哲理。
穆宗李恒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
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听了,顿时政容,悟其笔谏之意。
柳公权历经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十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
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和兄公绰同葬耀县阿子乡让义村,墓前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源立碑,上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人。
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
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古时书法大家的一手好字的习成,除去自身的刻苦努力,也与自身所含有的深厚的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史书记载,柳公权善于辞赋,懂韵律,他“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
他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对于佛、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
柳公权具备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
古语常说“见字如见人”,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也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初见柳体,我是不喜这种笔体的,觉其法度森严,规整,着实没有欧体看着舒心,之后开始进入学习阶段,才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观看他的《玄秘塔碑》,才觉得柳体确实如史书中所说的清劲挺拔,瘦硬通神。
柳体虽然没有颜体欧体的圆润丰腴,但也自有一番风韵在其中。
后来我曾查阅资料,翻看他的生平经历,逐渐了解到他一生仕途通达,虽历仕七朝,但并没有多少坎坷,才更加惊异于他能写出如此瘦劲有力的字体.。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凡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之人,不是藐视权贵的山间游士,就是清闲隐逸的无忧散人,很少有当朝为官的,更少有深得皇帝宠爱的。
柳公权书法的新意即他在用笔上汲取了北碑中峻利笔意,在体势上又融合了欧、虞斜画紧结,中宫收敛的结字特征,十分巧妙地将颜欧的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其楷书清刚雄健,气象雍容的独特风格。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连篇累又遍阅当代笔法,增损取舍,而自成一家。
他曾学颜真卿的楷书,但他将颜字丰肥的笔画改变成清劲挺拔的笔画,正如苏轼所谓:柳少师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玄秘塔碑》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疏放,笔画内聚外射,撇画写得较细,且很挺拔,捺画写得较粗,且很舒展。
其用笔法度森严,丝丝入扣,起笔用方,收笔施圆,长画多瘦,短画多肥,竖画挺拔,横折圆劲。
唐会昌元年十二月立。
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字。
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既突出了点画的粗细变化,同时又表现了随体赋形的灵动性,达到了结体精到、用笔灵妙之美。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此作体势清峻劲利,骨气洞达,具有钢筋铁骨之气。
在学习柳体书法时,必须注意方圆兼备,避免因干枯而不够灵活多变,不要丢失了柳体圆润多姿的艺术趣味。
《玄秘塔碑》是柳体楷书的代表之作,其结字内敛外拓,有紧密,挺劲之感;其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刚劲之中;其书体端正俊丽、四面周到,处处体现出柳氏自己独特的面目。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 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
明王世贞:玄秘塔,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此碑用笔清劲锐利,干净利落;结体中宫收紧,端正紧密.临习此碑应注意其用笔的方圆兼施,方起圆结,勿使其筋骨暴露。
玄秘塔字体结构美学分析感空辟峥嵘栋梁旦镜像去徒令徘徊建刻玉册官镌
32比30
心字宽16左5右9
顶横宽12左9右9
20比20
29比27
宝盖主干宽21
撇弯捺弯起步是以此居中的
两弯下宽16 工资短横宽12长横宽21
40比26
内部左部与宽成方
35比33
35比33
37比36
33比33
上部19比25
21分13与8比26分13与13
34比37
36比34
33比36
上部宽15下部宽22
35比35
右部占3分之2
35比35
撇22比16捺16比20
35比36
非字占右3分之2
31比40
回字右竖与横向等两横起端外距为其3分之2
高35加2宽34
26比22
高24
左部上宽11中间宽12下部展开宽13
17比17
上两横宽12
23比26
23比13
短横20长横26
26比23
宝盖的主干宽17
下部顶端为宝盖左竖上下中间
下部左竖高18下1第一横起点右上交点下5第而横右下交点两横外距4 最左端一横右端8到二横右端6.5,
距2.5下7.5第三横右上交点过5下13第四横右下交点
最左端到底三横右端10,到第四横右端8.5
第一横与第四横外距12
37比23 金字右伸到5分之3,
下部占右3分之2
下部左竖与宽正方右竖上伸下探。
上部的凹下部分约束在横向中间3分之1纵向上3分之1上。
书法细节之美,《玄秘塔碑》才是担当801-900字
帖9——
书法的细节之美,经典法帖才是担当!
柳公权《玄秘塔碑》高清单字+ 高清法帖,让你细看盛唐之风、之骨、之气象。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立于唐会昌元年(八四一)十二月,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结字内敛挺劲,运笔遒劲有力。
王澍《虚舟题跋》云:“《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
碑文由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
碑正文楷书28行,满行54字,总(1302)字。
《玄秘塔》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
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后世将其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
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
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
柳体笔法结构特点分析柳公权是晚唐时期善于吸取和善于创造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继承了二王和初唐各家的传统,又重点吸取了颜体和欧体的特点,经过创造,写出了新的风貌,其字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柳体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和《神策军碑》两种。
《玄秘塔》的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而《神策军碑》则结体峻拔,刚柔相济,骨肉停匀,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雄厚之中,被后人评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
这两本帖都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
要学柳字,必须了解和熟悉柳字的特征。
现以《玄秘塔》为例,将柳体的笔法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柳体楷书用笔的主要特点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举的。
“方笔”是指笔划的起笔和收笔处都有棱角,呈方形。
如下面“十”、“生”、“太”、“右”等字的横画起笔就是方笔。
而这几个字中的竖画和长撇,起笔是方圆结合,出现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出一个棱角,这样用笔,字的笔画显得厚重遒劲。
而圆笔写出的字,画点呈圆形,既无折锋痕迹。
用笔方法是:起笔后裹锋运行,不使笔锋分散开,写到尽处,一顿而收。
这样写出的字显得格外丰润而圆浑。
如例字“之”、“道”、“者”、“欤”中的笔画。
几种最有特点的笔划1、长横与短横长横为主笔,一般用在字的顶盖、中腰或底托部分。
如例字“书”、“喜”、“真”、“业”中的长横画。
它们一般都伸左取势,中段稍细,两端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
这样处理,避免字形瘦长,显得字体舒展,生动多姿。
“昼”、“奇”、“丘”、“异”字中的长横也是如此。
短横的形态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异。
如居于左偏旁中的短横为了避让,横的右端稍尖,称为“右尖横”。
例字中“横”、“荡”中的草头,“符”字中的竹子头,以及“裴”字中左上的三横等就是这样。
数画并施的,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
如“达”字的四横,形态各异,上两横长短、肥瘦、仰俯对比明显,下两横长短不一;又如“寿”字,上两横长短相近,但笔势不同,下面横折钩外张,而字中的长横行笔趋右上,线形不雷同;又如“诸”、“议”两字中众多的横画,其长短、粗细、形态都各不相同。
《⽞秘塔碑》赏析:⾻⼒刚健,字迹如⼑刻⼀般,让后⼈叹服柳公权的《⽞秘塔碑》在整体书风上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们对柳体的赞赏,它是柳公权书法创作⽣涯中的⼀座⾥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童蒙学书以及其他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
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也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创独树⼀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
《⽞秘塔碑》是柳公权63岁所书,属晚年成熟之作。
是唐会昌元年(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书法家柳公权书丹⽽成,为楷书书法作品。
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室。
《⽞秘塔碑》在点画上有两⼤显著特点,⼀是有如截铁,圭⾓分明,⽅折峻整,别具特⾊;⼆是点画多样,变化丰富,别具⼀格。
结字特点为中⼼攒聚收紧,四边伸展舒张,⽤笔挺拔,筋⾻刚健;其结体谨严,中宫内敛,四周舒展,寓圆于清刚之内;在章法上⾏间茂密,精妙⾼雅。
左右基本对称,右肩稍⾼,形成左低右⾼之势,险中求稳。
《⽞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涯中的⼀座⾥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王世贞在《弇州⼭⼈稿》中说:“此碑柳书中最露筋⾻者。
” 明代赵崡在《⽯墨镌华》中说:“书虽极劲健,⽽不免脱⼱露肘之病,⼤都原出鲁公⽽多疏,此碑是其尤甚者。
” 清代王澍在《虚⾈题跋》中说:“《⽞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由此可见,柳公权在书法上的造诣⾮同凡响。
----------------------------------------------------------------------------------------------“退休公社”App,各⼤⼿机应⽤商城均可下载。
玄秘塔字体结构美学分析导俗运慈悲定佐如来阐生舍捨40比3028比3514比14右宽与横10比1533比33秃宝盖高宽1比2分之5,左横起端到左竖下端垂直距离与宽1比3,短横为宝盖框的3分之1,日字宽为宝盖宽的3分之2日字右竖与宽比2比3 上下横外侧距与宽1比2, 长横与竖的左下交点以上到宝盖右端最上点与宝盖宽为正方,日字中间横与竖的左下交点以上为爆开宽的3分之2 与日字第一横的左上交点距离为其中的3分之1,车字第一横与竖的左上交点上下2比3 下部3分之1 日字末横与竖的左下交点上下2比3 .35比30左点为两点宽的一半两点高为宽的3分之2,两点倾角为3比2.左竖与中间短横间距为18比18,左中横与竖左上交点居中,左第一横与左竖左下交点上为6 第三横与左竖左下交点以下为3. 两竖主干部分宽为9 即为左竖的一半各横倾角长度个不同,六横中左一右三对应左三右二对应左二右一对应左三横右上到下渐陡各横形成交错渐变相互呼应的态势.心字底左4 右5延伸非字整个字20比20 两竖的方头宽为10。
27比27横为宝盖主干宽的一半,点符合横倾斜偏中心规律,16比8即2比111比11即1比1 第二撇与捺上交点左右4比721比14即3比2可分为撇为15比7.5 捺为10比10 横与撇的左上交点分撇2比1 横左伸捺宽的4分之3.42比3542比14 即3比1 双点短横偏重心两点框为短横框的2分之3倍长横为双点宽的2分之3倍撇捺伸缩有规律.41比32注意横的均衡34比26高宽26比26 短横为13 撇为9比9 与压横后右余11竖为底横的反偏中心.上余8 注意与13的比较31比35 注意口周围的空隙左框18比15 即6比5右框12比18 即2比3口字右竖与宽2比3左竖上下延长两横外宽为宽的一半,土字长横为左宽短横为长横5分之3与竖相等.。
馆藏拓本《(宋拓)玄秘塔碑》文献考本文针对馆藏善本拓本《(宋拓)玄秘塔碑》的品貌、内容、题跋、钤印加以释读,对其成书年代加以考证,揭示了鉴定拓本的几个要点。
标签:善本拓本《玄秘塔碑》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同时,他也是“四大书法家”之一。
馆藏拓本中的《(宋拓)玄秘塔碑》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撰书之一,其蕴涵着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书题名中的“(宋拓)”是老一辈版本学家认为此本为宋代拓本,考其原因可能与文献当中有“宋本”的印章及吴伟业的题跋为证,但我认为此文献并非宋拓善本,而是清末翻刻拓本。
一、拓本品貌概述《(宋拓)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又称《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由唐代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正书并额,此碑为会昌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玉册官邵建和邵建初镌刻。
此碑石现存西安碑林。
是我馆珍藏重多善本中的一种拓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64岁时书写的很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著作。
王世贞云:“玄秘塔者,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大变耳。
”[1]此拓本为经折装,上下两张木板,桃木红色,润泽光滑,为黄花梨,长32cm宽19cm,框心长22.8cm,宽13cm。
书签上题有“汲古阁藏”四个字。
它的旁边书写着“梅村题”,下面有一枚吴伟业的“骏公”钤印,书后附丙戌初秋(1646年)吴伟业题识,雍正五年(1727)安岐题识,李宗瀚(1770―1832)题跋,书中第一页右侧边框处有罗天池题记。
每半页三行五字,字迹清晰,拓制精良,墨黑如漆,字口爽利,摹刻精确,不失原作神韵,品相较好。
二、内容释义《(宋拓)玄秘塔碑》书写着大达法师一生光辉荣耀的功绩,大达法师端甫长相:“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十岁在天水街亭镇崇福寺做沙弥,十七岁在安国寺做了和尚并升为法师,通涅槃于福林寺。
讲经说法由如唐玄奘在生。
玄秘塔碑柳公权元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於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宏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邱隶安国寺具威仪於西明寺照律师禀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大义於安国寺素法师通涅大旨於福林寺?法师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於天下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莫能知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於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於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於他等复诏侍皇太子於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於灵山开法场於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浪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元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В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唯识》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於瑜伽契无生於悉地日持诸部十馀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邱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於长乐之南原遗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谥大达塔曰元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八门弟子比邱、比邱尼约千馀辈或讲论元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呜呼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袭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大。
柳公权巅峰之作:玄秘塔碑拓文《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由时任唐朝宰相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邵建和、邵建初兄弟镌刻。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现存完整的字1276个。
书文时柳公权64岁。
碑文叙述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其用意就是将大达法师的事迹告示后人,让其精神永存。
此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
方家对此碑评价很高,例如明王世贞《池北偶谈》:“玄秘塔铭,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清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附《玄秘塔碑》全文: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於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
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宏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邱,隶安国寺。
具威仪於西明寺照律师。
禀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大义於安国寺素法师,通涅大旨於福林寺法师。
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於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於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於太原,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
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於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於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柳公权《玄秘塔碑》高清完整版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
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
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
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柳公权《玄秘塔碑》高清完整帖
可对照临摹或打印使用,请耐心加载
原文
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端甫卒。
玄秘塔字体结构美学分析见判柳权额端骨之
32比31 可见目字头左右2比3 自宽4 与左比2比1 同左一起与右比2比1 黄金分割比例明显,
实际测量看目字顶宽15 主干宽14 右竖25 为顶宽的3分之5 左竖15 与顶宽相同,弯钩下沿7
目字独体结构中右竖为宽的2倍左竖为宽的2分之3倍。
贝字做下底时右竖为宽的2分之3倍,左竖为宽下提横在左竖下经过,右点低端相对于右竖低端向下延长右竖的3分之1,有时上下两横起笔内宽为字宽底横左伸宽的一半撇相对为最左点最低点稍收缩。
贝字做左偏旁时左竖为宽的2分之3,右竖上耸下伸,右点相对于左竖下延11分之8,与之对比撇稍伸出。
白字做底时顶横与底横起笔外宽为字宽左竖稍伸出。
34比30
横向上各竖笔的位置
右侧高宽13比8 相对于短横长横上余8下余13,长横右侧与短横形成视觉空间。
31比34
29比31
27比18
12比12 为18的3分之2 整体安排空间比较
35比33
24比16
21比14
37比28 顶横为14
月字宽高3比24即3比8 纵向分9 与4与11 从左竖看分8与4与8
20比20 点位横的偏重心。
34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