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20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日期:2007-08-17] 来源:宁夏日报作者:白皋 [字体:大中小] 为什么要把近代的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中日两国近代有很强的可比性。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
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1/ 3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对中日近代改革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中国近代落伍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应该是很有益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兴衰规律的认识。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近代改革的一次检验中日甲午战争,固然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1895 年 3 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 71 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权益;(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 3000万两共 2. 3 亿两)。
(一)选题理由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成为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的改革措施?研究两次运动的不同与差异,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而且这个分析的过程所反映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也与现代化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
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与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使“细化”或者“欧化”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面对西方的巨大冲击,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走上了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探索现代化之路。
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对中国和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使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因素。
到19世纪末,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工业社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不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各种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三)学情分析:关于本次课程的对应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对知识点已经有所遗忘,同时对相应问题理解的不够到位,在教学中注重对重点知识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认识中日改革发生的必然性,通过中日近代改革成败的比较,理解中国洋务运动的离心力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向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以古鉴今。
(四)目标设计1.运用时空定位,知道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与过程2.通过客观评价中日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能力3.通过探究本课,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艰巨与曲折性,认识到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民族独立在实现真正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
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
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
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
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
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
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
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
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
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
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
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王超(20071201)邢旺(20071206)徐珑(20071207)张瀚镭(20071211)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之所以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样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均处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封建社会末期。
而且也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时候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炮舰政策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同样是面对危机,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中)和明治维新(日)运动。
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不仅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成为了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道路的国家。
同样是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下面就先从两国的变革的背景开始谈起。
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后,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而从争夺市场演变为争夺殖民地。
而国势衰弱的中国和日本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可惜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真正清醒过来,没能把挑战看作是发展的机遇,仍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世界大势一片茫然。
以至于道光皇帝竟然问出“该夷与我回疆可有陆路可通?”这样令人可笑的问题。
而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朝统治者认为这就是一个万全的计策,幻想着只要“守定和约”就可“中外相安”。
这期间也有少部分人从西方的炮舰外交中看到了危机,所以有了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他们在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1. 引言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2.1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然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两国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2.2 近代化的定义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3. 政治改革3.1 中日政治改革的共同点•君主制度改革: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了君主制度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君主制度。
•政府机构改革: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法律体系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法律体系改革,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3.2 中日政治改革的差异•中日君主制度的不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而日本则维持了天皇制度,并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
•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如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行宪政体等;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体系。
4. 经济发展4.1 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对外贸易的开放: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工业化进程:两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4.2 中日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模式不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集体所有制;而日本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外资引进的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而日本则更多依靠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5. 社会变革5.1 中日社会变革的共同点•教育体制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女性地位提升: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女性地位,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1292013年Vol.28No.4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理论与心理学收稿日期:2013-03-20作者简介:朱 敏(1979-),女,云南保山人,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向的研究。
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两国门户在被西方国家打开前,其社会历史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保持一致的,其教育发展的情况也基本相同。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西方资本社会教育的震荡,致使中日两国的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为契机,同时迈开近代教育的改革步伐。
但是两国教育改革发生了巨大改变,日本以其速度、智慧和精力使得教育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洲国家,但是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其教育改革的步伐却异常艰难,竟远远落后日本,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文章主要意图就是对两国的近代教育史进行回顾、比较和思考,探析其规律性、差异性和共通性,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数据。
一、中日两国教育政策共通之处分析因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政策大多借鉴日本经验,在学堂章程奏定上,学制的主要框架都与日本相同,甚至在教育政策的教学管理、政策目标以及课程设置都能看到日本教育的身影,但是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此便不再多提,仅就两国教育的共通之处浅述一下:(一)原则制定教育政策主要目的是国家对教育进行调控和干预的重要举措。
以国家作为基本是制定教育政策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两方面:首先是教育政策趋于国家化。
我国教育的国家化可以充分表现出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的程度,这样有利于促使教育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国清末新政的改革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事事多艰辛,只有兴学教育才能有效拯救国家,清廷政府下令广兴学堂、成德达材以备国家之需。
而日本明治之初,为了有效地战胜幕藩造成了国家危难,摆脱了不平等奴役的限制,日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繁殖产业和富国强兵的建设思想,教育目的是为国家,而并非为了学生自己。
其次,以忠孝作为立国之本。
清末拟定了学堂章程后,提出应对受教人员进行仁义礼智信和忠孝的道德文化教育,小学堂应建立爱国根基,而高等学府则要着力培养受教人员的善行,并确定儒家教学思想,将教学趋向端正。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从变革主体看中日改革——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同途殊归之思摘要: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两件大事,两者同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却取得截然不同的结果。
本文从两国的改革主体出发,分析了改革主体的构成及他们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环境、改革主体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改革主体的组织力量,通过分析以上内容得出中日改革同途殊归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改革主体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组织力量19世纪中后期,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先后发生于亚洲这片土地上,二者都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爆发的,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
日本明治维新为何会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除开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外,改革主体的力量对比也是中日改革同途殊归的重要原因。
本文拟从改革主体的对比中总结中日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一、改革主体之构成与特点(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主体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主体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
武士是日本的一个特殊群体。
整个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由以将军、大名为代表的高级武士到最低级的低级武士组成。
武士本属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按门第的高低又可分为20余个等级。
这是—个特殊的阶级,具有独特的品性。
他们本来是以战争为职业的禀性粗野的人,这个阶级在长期不断的反复战斗中自然而然养成了冒险的特性。
日本的中下级武士虽属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但由于幕府和各藩政府的各种职务均依武士的等级身份分配并世袭,这使中下级武士深受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压制。
再加上幕府和各藩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使广大中下级武士陷入困境,他们中有许多人俸禄不保、生活无着,不少下级武士宁愿放弃武士荣誉而成为浪人。
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下,中下级武士最终成为反传统的领导力量。
为谋生路,许多武士从事副业生产或经营商业,其中一部分直接与资产阶级结成“特殊联盟”,进行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经济活动。
因此日本中下级武士实际上充当了日本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又或者他们自己已经资产阶级化了:“武士们陷入窘境,一部分武士和资产阶级拉上了关系,如做豪富的养子,也有许多武士经营起工商业,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