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
但本身无免疫原性
• 青霉素产生抗原的决定簇有多种,如青霉噻 唑结合物、青霉烯酸、青霉烯二硫化物、青 霉吡唑酸、6-氨基青霉烷酸(6-APA)、青霉 胺等。它们均能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形成抗 原,引起过敏反应。
• 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霉噻唑蛋白,其次是青霉 烯酸蛋白。
• 青霉素进入人体后3-7天引起抗体形成,10天 内体内抗体水平达高峰。
• 预先形成储备的: • (1) 组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通透性,引起平滑
肌收缩,促进腺体分泌,引起发痒。
• (2) 激肽原酶: 作用于血浆中的激肽原,使其转化 为激肽类物质;
.
15
新合成的介质
• (1) 白三烯(LT)-慢反应物质。作用似组胺 ,比组胺作用强百倍,缓慢而持久 。
• (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参与迟发相反 应,聚集活化血小板,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 等活性物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 质(青霉素)
+ 组织蛋白
.
变应原
7
抗体----IgE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 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
8
抗体----IgE
IgE在不与Ag结合的情况下,可以其Fc 段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膜FcεR结 合(又称抗体的细胞亲嗜性).结合IgE 抗体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处于 致敏状态.
• (3)前列腺素D2(PGD2):扩张血管,增加
通透性,平滑肌收缩,此外能调节组胺的
释放。
.
16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 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组织中.
I型超敏反应患者血中或超敏反应 发生部位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