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 格式:rtf
- 大小:281.36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早期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封建国家为单位进行划分的,如商、周、秦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72个县。
随后的汉朝对此进行了继承和调整。
2.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每个政权的行政区划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3.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全国,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
4.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相对稳定,行政区划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尤其是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不变,直到清朝末期的晚清时期有一些调整。
5.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先后划分为省、道、县等级的行政区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整个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并一直持续到现代。
首先建立了省、
市、县三级行政区划,随后又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级的行政区划。
此后,还对一些特殊地区进行了特殊的行政区划划分,如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行政区划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各级行政单位。
影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有四:1、地理因素行政区划主要是按地域的划分而出现的。
它的特点是,在地域上是连续的。
一般情况下,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些特征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
总的来说,地理因素在行政区划的划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政治因素国家为了加强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更加有效地行使管辖和控制地方的权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相应地增加、削减或变革地方行政区划。
如西汉时期虽然继承了秦的郡县制,但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又创立了州制,并在全国设置了13个州级单位。
这种州制,后来就演变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再如,解放前的旧中国时代,国民党政府国防委员会1939年制定的《缩小省区报告书》中说到:“省区过大,治理不便,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往往可以凭借一省的物质作为犯上做乱的根据地,为了国家久治长安之计,其最有效的处置,莫过于缩小省区。
”3、经济因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就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变革其行政区划,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充实国家的力量。
如海南岛建省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
4、文化因素由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同,国家为更有效地行使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就可以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设置切合实际的行政区划。
例如,清初在南方设置三藩,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也是如此。
上述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是改变不合理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的行政区划的主要因素。
行政区划的改变不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例如,疆域变化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化;军事的需要也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改变。
一般认为,行政区划出现于奴隶社会,因为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国家。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引言乡镇行政区划是我国基层行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也反映出我国基层治理的变革与创新。
本文将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演变1. 中国古代乡镇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乡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的社会组织以乡为单位进行管理,并设立乡官以实施行政管理。
此后,这种乡村的行政组织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
2. 统一中央集权时期在中国的统一中央集权时期,乡镇行政区划的设立和管理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根据历史记录,秦朝建立初期,就实施了郡县制和乡制,并采取了严格的乡村行政管理措施。
3. 农业社会时期在中国的农业社会时期,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
这一时期,乡镇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管理受到地方实际情况的影响,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行政区划模式。
4. 现代乡镇行政区划的形成现代乡镇行政区划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国新中国的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乡村人民公社制度,乡镇行政区划管理由乡政府和村委会负责。
二、发展趋势1. 行政管理权下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是行政管理权的下放。
由于乡镇行政区划与地方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下放行政管理权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效率。
2. 乡镇行政区划的精细化管理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还包括精细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
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和监督。
3. 乡镇行政区划的功能拓展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功能拓展。
除了常规的行政管理职能外,乡镇行政区划还可以发挥更多的社会服务和发展功能。
例如,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
4. 乡镇行政区划的合并与整合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合并与整合。
一、唐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的行政区划体系相对稳定。
唐代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州、县、乡三级。
州是最大的行政区划单位,县是州的下属单位,乡则是县的下属单位。
这一行政区划体系贯穿唐代整个政治和社会结构,为唐代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唐代行政区划的变化1. 行政区划逐渐向细化发展唐代中期以后,我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北移。
国家对地方的管理逐渐有所改变,行政区划开始向细化发展。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增设行政区划单位、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划分等方面。
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更好地管理国家的地方事务。
2. 地方行政管理的权力逐渐下放唐代后期,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进一步北移,地方行政管理的权力逐渐下放。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地方长官的权限增加、地方财政独立性增强、地方行政机构更加健全等方面。
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地方事务,更好地保障当时地方政治经济的稳定。
1. 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唐代到宋代,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个时期,而宋代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行政区划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2. 地方事务的需要唐代到宋代,作为一个庞大的封建帝国,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地方事务需要处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地方事务,保障地方政治经济的稳定,行政区划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化。
四、总结唐代到宋代,我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更好地解决地方事务。
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个人观点:行政区划的变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一)论文关键词:行政区划演变规律改革思路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和数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划分标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和“折腾”,但是这些变化和“折腾”又有其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根据这些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从而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搞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策落实。
但是,乡镇的行政建制、行政单位、行政体制和行政成本等都是由乡镇行政区划的数量、规模和幅度决定的。
因此,只有首先搞好了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才能搞好乡镇行政体制的彻底改革,从而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和制度载体。
所以,认真总结我国乡镇行政区划历史经验,揭示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比较乡镇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预测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我国西周出现乡制,春秋产生县制,秦朝形成郡制。
其中对乡制的规定,从西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各个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规定。
因其历史时代不同,人口密度迥异,划分标准不一,故乡(镇)的数量、规模、层次和幅度等差异都很大。
从远古到春秋,不仅始终存在着自治传统,而且奠定了基层组织雏形。
氏族社会的自治“选罢”制度,既可对“贤能”首领实行“选贤与能”(《礼记》),也可将腐败首领罢免流放,“流共工于幽州”(《尚书》)。
乡村的建制规模,黄帝时以8户为邻、3邻为朋、3朋为里、5里为邑、l0邑为都,每都3600户(《尚书》);西周时虽中央政府已是专制王朝,但地方仍为乡村自治,王城之外的乡村,不是基层政权,乡官不由国家委派任命,而由民间推选王亲贵族担任;乡村建制规模,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每乡1.25万户(《周礼》)。
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
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
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 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
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
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
虽根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
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
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与教育∀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211200)##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奴隶社会时期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
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
概述我国的行政区划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管理体系,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的发展,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就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浅谈。
一、历史演变1.秦汉时期我国行政区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当时的行政区划以郡县制为主,而乡镇则是隶属于县的一个基层行政单位。
随着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逐渐发展,县级行政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我国出现了军民分治的县制,这也是乡镇行政区划的雏形。
乡镇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有自己的行政、民政和司法职权。
同时,县级行政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乡镇逐渐成为县级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单位。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我国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县府逐渐替代了县,乡镇行政逐渐成为县府的行政支撑,同时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乡镇直接隶属于县府,不再对地方州府或地方政权负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乡镇行政区划真正成为基层管理机构,并取得了新的速度和发展。
1950年代,我国全面实行了乡镇制和县制,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地位日益加强。
二、发展趋势时至今日,我国乡镇行政区划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行政职能分离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乡镇行政职能分离化趋势明显。
在此发展趋势下,乡镇管理服务事项将大部分由乡镇政府担当,乡镇企事业单位则从政府机构中独立出来,实行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
2.学术理论化乡镇行政管理是一种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院所和专家团队。
提高乡镇行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将成为我国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前提。
3.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我国乡镇行政管理全面升级和协同化。
未来,乡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居民个人都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同政府机构对接,从而带来效率提升和服务升级。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
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
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
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中国的乡镇变迁乡、镇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行政区域。
设在乡镇的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序列的最基础部分。
乡镇的建制在我国由来已久。
在我国古代的乡村就有乡里制度。
据有关专门研究表明:作为乡里组织中的“里”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乡制”始建于西周,镇建制始于北魏,现代镇建制出现于清末。
商代设立“里君”,大约就是基层的行政官吏。
不过当时的“乡”并不是后来的基层政权组织,而是地位较高的中层政权组织,“乡”真正成为基层政权组织是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在秦汉两晋南北朝时代,乡的作用很大;而到了隋唐以后则有所衰弱,因为此后保甲制开始逐渐衍行,并且该制持续到清代;晚清和民国时期强调地方自治,乡的作用才有所增强,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乡镇自治性建制更为突出。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因受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新中国的乡镇建制被扼杀了,各地开始撤乡设社,实行区社两层体制。
但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政府建制得以恢复并进而扩大。
乡(镇)建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
我国乡镇的发展、演变脉络并不清晰也不明确。
对乡制的规定,从西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各个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规定。
因其历史时代不同,人口密度迥异,划分标准不一,故乡(镇)的名称、数量、规模、层次和幅度等差异都很大。
如历史上的许多朝代“有‘乡’、‘里’、‘区’、‘社’、‘城’、‘镇’、‘铺’、‘厢’、‘集’、‘图’、‘都’、‘保’、‘总’、‘村’、‘庄’、‘营’、‘圩’、‘甲’、‘牌’、‘户’。
又有所谓‘寨’、‘堡’、‘团’、‘卡房’……”。
“乡镇”“因其俗以为法”(《宋史》卷191),大多表现为地域性、宗法性、自治性、零散性、非固定性等等特征。
乡镇建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乡官制”、“职役制”、“自治制”和“政党制”下的多次变革,期间或延续或中断、或重视或忽略、或继承或革新,频繁变动、混乱无序。
从郡县到行省: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史作者:华林市来源:《畅谈》2019年第03期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令人眼花繚乱,从郡、县两级制到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表象纷繁复杂,但还是有内在规律可循。
从春秋到民国的2500多年间,中国的政区层级经历了两次大循环,终点都是两级制。
第一个循环是从春秋到隋初,政区从郡县两级制产生开始,以回到州县两级制告终。
第二个循环是从隋代到民国初,惊人地重复了从两级制开始、历经各朝各代无数细节变化而再回到了两级制。
◎春秋置县,隋朝废郡县级政区,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
秦国置县较早,《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那是公元前688年的事:商鞅变法时,曾合并乡聚为县。
楚设县也较早,置有申、陈、蔡等县。
晋国置县较多,有原县、温县、先茅之县等;三家分晋后韩、赵、魏续有增置,如魏设邺县、赵设上原县等。
设县最多的是齐国。
齐桓公曾赏给管仲17个县。
吴仅有一县见于记载:朱方之县。
关于“郡”的起源,始于春秋时代应无疑义,但具体设置了什么郡却不见记载。
战国时,郡的设置就多了起来,往往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
除齐国外,各国都设郡,如赵有上党、雁门、云中、代郡,韩有三川、上蔡,魏有河西、上郡,燕有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楚有汉中、黔中、巫郡,秦有北地、陇西等郡。
以郡统县的体制肯定产生于战国之世,至于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学术界没有明确的答案。
据历史学家杨宽先生推测:“郡本来设在新得到的边地,因为边地荒僻,地广人稀,面积虽远较县为大,但是地位要比县低;等到战国时代,边地逐渐繁荣,也就在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
这种县统于郡的制度,最初行于三晋,秦、楚、燕三国的郡县制度是效法三晋的。
”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区两级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36郡,下辖约近千个县(其中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称为“道”),把以郡统县的两级制推广到全国。
一、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古代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不仅是政治组织形式的体现,更承载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国家行政区划制度的形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今日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古代的封建领地与郡县制度在古代,我国封建帝制下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以封建领地和郡县制度为主要形式。
封建领地是封建王国或诸侯国划分出来的疆域,而郡县制度则是秦朝统一我国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这两种形式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王国的政治权力和地方自治,保障了地方的稳定和繁荣。
三、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
在秦汉时期,郡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对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隋唐时期的府州制度更是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新的调整,使得各地方行政区划更为细化和精细化。
四、文化传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融合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还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
唐代的道州制度、宋代的路、州、县制度等,都对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地方行政区划的启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当今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的封建领地和郡县制度体现了地方自治和政治权力的分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也展现了文化传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融合,这为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不仅是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更为当今时代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重要性和作用,推动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古代便有黄帝“画野分州”的传说,但这并非是后世所指的政区。
《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篇》中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
可以说是行政区划的雏形。
一、行政区划的沿革历史在行政区划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区划职能是通过分封制来实现的:如夏时的王畿区与方国,商朝则为王畿区,诸侯,方国。
西周时期已形成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增有采邑,蛮,夷,戎,狄。
郡县制始于春秋,而它的推行开始于秦朝,在县以下设乡,所谓“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汉代为增强对日益增多的郡的管理,开始设有监察区,但此时的监察区与郡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西汉末年,州的地位上升,结合汉初的分封制,便形成了三级制;在汉后期,逐渐形成州,郡(王国,属国),县(邑,道,侯国)三级制。
东晋以来,由于分裂割据,朝代更替频繁,行政区划的不统一和混乱状况一直延续至南北朝,直至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唐朝在行政区划上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动就是设立倒,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15道,而五代多行州县两级制。
至宋代出现路州县三级制,但路的设定并无一个常数,同时在地方行政区仍实行州县制,其特色是州一级行政区相对更复杂。
到了辽代,则是实行道,府(州,军,城),县(城,州,军)三级制,但还保留了部落,头下军州等制,与之同时的西夏则主要是州县二级制,女真的东北故地则仍实行附属路,猛安,谋克三级制。
至元代,推行了行省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中央设中书省,宣政院属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司。
明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格局,布政使司下设立府(直隶州),县(府属州)。
也有少量隶属于府而同时又属于县的普通州。
另明代开始设立省的派出机构——道,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边疆地区则设三都指挥使司,下设卫和所。
明代上承元明之制,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三级制。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夏夏@ 2008-04-10 21:45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力到地方,必然会出现在中央和地方在集权上的矛盾,也因此会出现一次中央和地方在权力上的调整。
一部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自然、经济,最为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者兼顾,若不能,则会只考虑政治因素。
从政区地理的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一是层级;二是幅度;三是边界;四是行政中心。
一、秦统一前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商周时期,封邦建国,分土而治,可以说没有行政区划。
1)最早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
县最早并非指基层政区的县,而是指国都之外的效野乡聚之地,与“鄙”同义。
春秋时,诸侯国开疆拓土,对新得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设县直接统治。
作为行政区划的县有自己的特点,即:中央直属,置官分守,各有分地,县长官食禄不食邑,临民不临土,流动不世袭。
2)郡亦出现于春秋,但较晚于县。
一般设在边远之地,具有军事防守的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也相对低于县。
一郡之长称守,由将军充任,可征发一郡兵力,进行征伐;一县之长称尹、公、大夫、后又称令。
边地郡大,遂分置数县;内地事多,遂在数县上置郡以统之。
于是才逐渐形成以“以郡统县”的制度。
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与采邑制始终并存,至秦统一,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地方行政区划。
二、郡县制的确立1)郡级政区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设36郡,以后逐渐总共形成50个郡级的政区。
秦汉之际,项羽以梁楚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其余分封18诸侯王。
刘邦因之,分封异姓诸侯王7人。
为了维护刘家的天下,又翦除异姓诸侯王,大封同姓诸侯王9人。
文帝时,用贾谊计,“以亲制疏,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为七,分淮南为三,用分地的办法削弱诸侯王。
景帝时,用晁错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从而引起吴楚七国之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为了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对其所辖领土按地域进行的区域划分。
行政区划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现象,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基本特征。
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区域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管理、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因此,行政区划既因国家统治阶级需要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因管理疆域、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某些需要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州、郡、县制的发展阶段,道、路制的产生及发展阶段和行省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阶段。
(一)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没有稳定的行政制度,当时的“方国”、“诸侯国”等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王朝之间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在此情况下,统一的行政区划就成为无稽之谈。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一些诸侯国的日渐强大并开始有了中央集权,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才开始有了萌芽。
春秋末年,周室颓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凭借对外征战,不断开拓新的疆域,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和县,并由君主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至此萌发了郡与县的行政区划单位。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
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主体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仅是作为其补充和改革。
展开剩余85%(二)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自西周以来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封藩建卫”制,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
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
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
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
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
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
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
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
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
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
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
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
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关键词:行政区划演变规律改革思路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和数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划分标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和“折腾”,但是这些变化和“折腾”又有其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根据这些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从而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搞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策落实。
但是,乡镇的行政建制、行政单位、行政体制和行政成本等都是由乡镇行政区划的数量、规模和幅度决定的。
因此,只有首先搞好了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才能搞好乡镇行政体制的彻底改革,从而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和制度载体。
所以,认真总结我国乡镇行政区划历史经验,揭示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比较乡镇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预测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都具有极为重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我国西周出现乡制,春秋产生县制,秦朝形成郡制。
其中对乡制的规定,从西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各个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规定。
因其历史时代不同,人口密度迥异,划分标准不一,故乡(镇)的数量、规模、层次和幅度等差异都很大。
从远古到春秋,不仅始终存在着自治传统,而且奠定了基层组织雏形。
氏族社会的自治“选罢”制度,既可对“贤能”首领实行“选贤与能”(《礼记》),也可将腐败首领罢免流放,“流共工于幽州”(《尚书》)。
乡村的建制规模,黄帝时以8户为邻、3邻为朋、3朋为里、5里为邑、10邑为都,每都3600户(《尚书》);西周时虽中央政府己是专制王朝,但地方仍为乡村自治,王城之外的乡村,不是基层政权,乡官不由国家委派任命,而由民间推选王亲贵族担任;乡村建制规模,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每乡1. 25万户(《周礼》)。
从春秋到隋朝,乡第一次成为基层政权,即乡官由国家委派任命,乡以下的里、什之主事,也由乡官从族长和富豪中任命。
乡村建制规模,春秋时以30 户为邑、10邑为卒、10卒为乡,每乡3000户(《国语》);秦汉时以5户为伍、2伍为什、10什为里、10里为亭、10亭为乡,每乡100013户(《史记》《汉书》);同东汉以降,每乡在500户至2500户之问徘徊。
从隋唐到北宋,实行“县政乡派”,改“乡官制”为“职役制”,乡里不是基层政权,而是县衙派出机关,其职能是县的职能延仲。
乡村建制规模:隋代以5户为保、5保为里、4里为党,5党为乡,每乡500户(《隋书》);唐代以4户为邻、5邻为保、5保为里、5里为乡,每乡500户(《旧唐书》)。
从北宋到清朝,恢复乡村自治传统,实行“皇权不下县”,乡官不由县衙委派任命,改由族权和绅权支配下的地方贤达士绅担任。
乡(镇)建制规模:宋代以10户为保、3保为甲、50户为大保、10大保为都保,每乡500户(《宋史》);元代实行“率一社一都一乡”四级制,以10户为率、5率为社——每乡人口南北不同、多少不等(《元史》);明代以10户为甲、11甲为里,每乡仅为110户(《明史》);清代以10户为牌、10牌为里、10里为甲,每乡1000户(《清史稿》)。
从清末到民国,起初在自治与统治之间反复,最终恢复秦汉旧制,重新以乡(镇)为基层政权,即乡(镇)长由县衙委派任命、保甲长由乡镇长委派任命。
南京政府1939年决定,实行“县一区一乡、镇一保一甲”虚五级管理制,以乡镇为基层政权。
乡镇建制规模,以其管辖的幅度大小和人口多少为标准。
“乡镇一般以10个保为基本组织原则,最大不超过15个保,最小不少于6个保,其规模在600户至1500户之间。
”建国以来,我们不仅把基层政权从县下伸到乡镇,而且还一度下伸到村。
乡镇建制规模,经历无数反复变化。
这些反复变化,大致分为五个不同时期:1、“小区小乡”时期(1949_-1953)»根据政务院1950年和1951年颁发的五个法规法令规定,从1951年春开始改造旧保甲、建立村政权,实行“县一区一乡一村一邻”虚五级管理制。
其中不仅把基层政权从县下伸到乡,而且还深入下伸到村。
乡镇的建制规模,以人口为标准,实行“小区小乡制”,平均每个乡镇控制在400多户以上。
全国的县辖区在1952年达到18330个;全国的乡镇从1951年的218642个增加到1952年的275269个。
2、“小乡小镇”时期(1954—1957)。
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和国务院1955年指示精神,行政村不再是基层政权,但仍实行“县一区一乡一村一邻”虚五级管理制,小区小乡制已不适应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需要,平均每个乡镇应扩大到900多户。
故从1955年秋起,全国开始了撤区并乡,扩大了乡镇的管理规模和管辖范围。
到1957年,除台湾和西藏的昌都地区外,全国的县辖区从1952年的18330个减少为9000个,全国的乡镇从1954年的218700个减少为1957 年的 120753 个。
3、“大社大镇”时期(1958—1960)»195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规定,实行“县一公社一管理区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五级管理体制。
“一大二公”的公社规模,可根据_然地形条件和生产发展需要,由数乡并为一乡、组成一社,六、七千户左右。
至于达到万户或两万户以上的也不要去反对,但也不要主动提倡。
因此,各地掀起兴办“大社大镇”高潮,平均每个社镇都在5000户以上。
到1958年全国公社总数从1957年的120753个乡镇减少为只有23630个公社,1959年调整增加为25450 个,1960年又进一步减少为24317个。
4、“颠来倒去”时期(1961—1982)。
根据中共中央1962年发布的《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实行“县一区(镇)一社(镇)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虚五级管理制,把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从此开始实行长达20年之久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党政合一、政社合一”的体制。
人民公社的数量首先由少变多:从1960年的24317个猛增到1961年的57855个,1963年又进一步增加到80956个。
然后又由多到少:到1970年减少为只有51478个;以后又有所回升,但到1982年废除人民公社时,也只有54352个。
这个时期,平均每个公社的规模在1600多户到3300多户之间反复,人口在7000多人到15000多人之间徘徊。
5、“反复调整”时期(1983—2005)。
根据1982年《宪法》和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规定,恢复乡镇行政建制,实行“县一乡、镇一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四级管理体制,同时确认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乡镇的建制规模,首先是规模由大变小,数量由少变多:从1983年的56331个增加到1984年的91420个。
1985年又回落到91138个。
但然后数量又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从1986年的71521个逐步减少到2005年的35473个,已经十分接近1958年到1960年数量最少、规模最大的最大极限。
到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的面积为250平方公里左右、户数为5600多户、人口为21000 多人。
上述演变表明,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稳定时间最短、变化速度最快、反复频率最高。
二、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在建国55年的历史中所经历的这些反复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可以说,不管有多少反复变化,也不管有多么复杂,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和找到一些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1、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中央政府,对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一旦做出决策并加以实施,就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这条规律,已被建国以来对乡镇行政区划的反复调整改革的具体实践所证明。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从秦汉至今一直实行单一制。
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个层次的地方行政区划,都是中央政府的创造物。
只要中央做出决定,就完全可以坚决实施。
建国以来,我们曾有三次决定,把大乡制变成小乡制,要增加乡镇的数量,就确实做到了增加乡镇的数量:分别是1950年到1952年、1960年到1963年和1970年到1984 年。
反之亦然,我们也曾有过三次决定,把小乡制改为大乡,要减少乡镇的数量,就确实做到了减少乡镇的数量:分别是1952年到1960年、1963年到1970 年和1985年到2005年。
如此反复不断的“折腾”,有了那么多的反面教训,居然没有遇到任何阻力,统统都是说到做到。
这就说明,单一制国家对行政区划的改变,只要做出决定,就可坚决实施。
只要坚持单一制,就具有这种优势,这是不少联邦制国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乡镇行政管辖的幅度太大、距离太长并在达到一定限度后,就一定会增加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
在国土面积不减、工作量不变的前提下,行政管理的层次与幅度是成正比的。
即层次越少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多则幅度越小。
我们在50多年实践中的基本教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县的行政管辖幅度太大,表现为乡镇的数量太多,达到10万个左右甚至20万个左右,必然增加县的行政管辖困难,所以在县与乡之间不得不增加一个县的派出机构即县辖区这个管理层次。
县辖区在1952年有18330多个,到1954年达到18900多个,1957年开始下降也有9000多个。
后来虽然不断减少,但即使是到1983年,我国的县辖区也仍有8100多个。
二是因为撤区并乡虽然解决了县的行政管理困难,也减少了县辖区这个管理层次;但自“撤区并乡”以来,由于在两、三个乡镇合并成为一个乡镇之后,没有及时对乡镇以下的村、组进行相应的合并,自然就拉长了乡镇行政管理的距离,增加了乡镇行政管理的难度。
所以又有不少地方又不得不在乡镇与村委会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层次,即作为乡镇派出机构的片区、管理区或办事处。
因此,只耍过分扩大行政管辖的幅度,加大行政管辖的距离,就一定会增加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
3、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太小、数量太多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一定会“物极必反”走向反面。
乡镇的规模和数量都是有限度的,规模不是越小越好,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一旦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新的“折腾”。
这条规律,也被建国以来50多年的三次实践所证明:一是1950年以后的实践是如此,因为乡镇数量太多,所以在1952年达到极限之后,就开始走向反面。
但这次教训没有被吸取。
二是1960年以后的实践又是如此,结果从1963年又开始走向反面。
这次教训,还是没有被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