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桥面系的受力状态及改善方法_张晔芝
- 格式:pdf
- 大小:759.39 KB
- 文档页数:6
专利名称:一种下承式折叠桁架桥结构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蔡建国,张骞,王馨玉,冯健
申请号:CN201611029774.2
申请日:20161115
公开号:CN106758755A
公开日:
2017053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承式折叠桁架桥结构,由折叠桁架以及位于折叠桁架上的面板结构组成,折叠桁架包括两榀折叠桁架单元、连接两榀折叠桁架单元之间的横梁以及将每榀折叠桁架单元进行折叠和展开的拉索;一榀折叠桁架单元上两个相邻的下弦节点与另一榀折叠桁架单元相应位置上两个相邻的下弦节点成一矩形安装区;面板结构由位于每一个所述矩形安装区的刚性面板子单元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开合过程中,机构之间是运动相容的,不会产生额外的内力,其受力性能优越;而且本发明的折叠穹顶机构为单自由度体系,减小了驱动装置的数量;另外,本发明便于移动和搬迁,可重复使用,且构造合理、设计和施工简单,特别适合中小跨度的桥梁。
申请人:东南大学
地址:210096 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江苏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王斌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下承式钢桁架桥受力特性与钢桥面板铺装层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下承式钢桁架桥是一种应用广泛、结构稳定、施工方便、可重复使用的桥梁形式。
其通常由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两部分组成,其中下部构件由主梁(或钢桁架)和竖向支座组成。
在下承式钢桁架桥中,主梁(或钢桁架)承担着桥面承载荷载的主要作用,而桥面铺装层则起到保护桥面结构和提高桥面使用寿命的作用。
因此,对下承式钢桁架桥的受力特性和桥面铺装层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某下承式钢桁架桥为研究对象,对其受力特性和桥面铺装层进行分析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桥梁结构及荷载情况的分析。
通过测量和现场调查,获取桥梁的结构及荷载情况,并进行分析。
(2)主梁(或钢桁架)的静力分析。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主梁(或钢桁架)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包括主梁(或钢桁架)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
(3)桥面铺装层的分析。
通过现场测试和取样测试,获取桥面铺装层的材料性能参数,包括硬度、强度、厚度、摩擦系数等,进而进行桥面铺装层的分析和评价。
(4)桥梁结构的整体分析。
将主梁(或钢桁架)和桥面铺装层的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分析桥梁结构的整体受力特性,了解其结构是否合理、稳定性是否足够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规定的设计要求。
三、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对下承式钢桁架桥的受力特性和桥面铺装层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预期成果:(1)了解桥梁的结构及荷载情况,分析主梁(或钢桁架)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
(2)了解桥面铺装层的材料性能参数,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3)分析桥梁结构的整体受力特性,了解其结构是否合理、稳定性是否足够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规定的设计要求。
(4)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为下承式钢桁架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四、研究前景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桥梁建设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下承式钢桁架桥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桥梁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对下承式钢桁架桥的受力特性和桥面铺装层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景。
文章编号:1003-4722(2007)05-0012-05我国铁路钢-混凝土结合梁桥技术发展思考辛学忠1,张晔芝2(1.铁道部科学技术司,北京100844;2.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 要:结合重大桥梁工程实例,对我国铁路钢-混凝土结合梁桥技术特点进行综述和讨论。
分析近几年我国铁路钢-混凝土结合梁桥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难题、试验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提出进一步发展铁路钢-混凝土结合梁桥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桥;结合梁桥;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U448.216文献标识码:AConsiderations of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Railway Steeland Concrete Composite Girder Bridges in ChinaXIN Xue -zhong 1,ZHANG Ye -zhi2(1.Depart ment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the M inistr y o f Railway s,Beijing 100844,China; 2.Schoo lo f Civil Eng 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e,Central South U niversity,Changsha 410075,China)Abstract:With reference to the practical examples of sev eral important m ajo r bridges,this paper describes in a sum marized acco unt and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features o f railw ay steel andconcr ete composite girder br idges in China,analyzes the pr incipal techn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 f the bridges in the recent years,the exper im ental study metho ds and re -search finding s,and also points o ut the key pro blems requiring to be resolved for fur ther develop -m ent o f the bridg es.Key words:hig h -speed r ailw ay;passenger dedicated r ailw ay;railw ay bridg e;composite gird -er bridge;application;resear ch 收稿日期:2007-07-11作者简介:辛学忠(1964-),男,教授级高工,1985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铁道科学研究院桥隧及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板桁组合钢桁梁桥受力特性及整体节点细节构造分析板桁组合钢桁梁桥受力特性及整体节点细节构造分析引言:板桁组合钢桁梁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结构形式,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经济高效等特点,在工程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受力特性以及整体节点细节构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受力特性1. 弯矩分布特性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受力特性与传统钢桁梁桥有所不同。
传统的钢桁梁桥由于桁架刚度较小,弯矩分布相对均匀。
而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板肋在梁上布置,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的刚度,使得弯矩沿桁梁长度方向有明显变化。
在主跨的中心位置,弯矩最大,而两端则较小。
这种弯矩分布的变化对桥梁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影响。
2. 剪力分布特性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剪力分布特性与传统钢桁梁桥也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钢桁梁桥中,剪力集中在桁架上,所以桁架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而在板桁组合钢桁梁桥中,由于板肋的存在,使得剪力分布更加均匀,降低了桁架的受力情况,减少了材料消耗。
3. 挠度控制特性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刚度相对较大,因此其挠度控制特性较好。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桥梁的挠度小于临界值,满足使用要求。
同时,板桁组合钢桁梁桥采用较少的焊接连接,减少了焊接应力对桥梁挠度的影响。
二、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整体节点细节构造1. 桥面铺装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桥面铺装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其设计目的是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梁板由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组成,既能够提高桥面的承载能力,又能够防止桥梁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
2. 桥墩和桥台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桥墩和桥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桥墩和桥台是承受桥梁上部结构重力和水平力的主要承载构件,其设计应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 节点连接板桁组合钢桁梁桥的节点连接一般采用焊接连接。
焊接连接具有刚性好、强度高、施工方便等优点,能够满足桥梁节点承受力学要求。
同时,在节点连接中,应注意焊缝的质量控制,确保焊接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静动力计算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高速铁路的发展带动了桥梁建设的加速,桥梁作为高速铁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静动力特性对铁路的正常运行及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而深入研究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的静动力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将从桥梁静力学、桥梁动力学等方面入手,实现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的静动力计算分析研究,从而为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1. 建立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的有限元模型。
2. 分析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的静力学特性,包括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应力及变形等指标。
3. 分析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的动力学特性,包括自振频率、阻尼比、模态形式等指标。
4. 制定桥梁的保养维修措施,以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技术路线:有限元仿真技术、静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结构优化分析。
三、预期成果及应用前景通过对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的静动力计算分析研究,得出桥梁在不同荷载情况下的静动力特性指标,并实现桥梁的保养维修措施的制定,其预期成果如下:1. 得出高速铁路下承式结合桥面钢桁梁桥的动力学和静力学特性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2. 实现桥梁保养维护措施的制定,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3. 提高国内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技术水平,为相关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1. 前期调研及文献综述(2个月)2. 建立桥梁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静力学分析(2个月)3. 进行桥梁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制定保养维护措施(3个月)4. 总结成果,编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1个月)五、研究所需基础条件和保障措施本研究所需基础条件包括计算机及仿真软件、实验设备等;保障措施包括实验室场地及设备、文献检索等。
其中计算机及仿真软件是本研究的核心技术保障,实验设备则是验证研究结果的重要基础。
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桥面系对比研究中期报
告
研究背景
受到交通运输的日益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路桥梁的建设和更新需求快速增长,因此桥梁结构的优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桥面系是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和承载性能。
目前,国内外对桥面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不同类型桥面系的比较研究还比较缺乏。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选取了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和传统的双主梁简支钢箱梁桥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桥面系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桥梁在不同荷载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桥面系的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和讨论
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 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和传统的双主梁简支钢箱梁桥在局部受力区域的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接近,但是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的整体受力性能更为良好,对荷载的分布更均匀;
2. 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和传统的双主梁简支钢箱梁桥的结构变形情况差别不大,但是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在一定荷载下的变形更小;
3. 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的建造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相应的施工技术,但是结构更加美观,可以提高桥梁的通行质量。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和传统的双主梁简支钢箱梁桥在不同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情况不同,但总体而言,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变形控制能力。
不过,下承式钢系杆叠拱组合梁桥的建造难度较高,需要更好的施工技术和建造质量控制。
本研究可以为桥梁工程建设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客运专线逐渐成为重要的高铁交通方式,而高速公路也是现代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钢桁梁桥作为一种传统的结构形式,仍然在现代交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大量的交通流量和运输要求,越来越多的钢桁结合梁桥被建造和使用,这种桥梁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
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作为一种新型的桥梁结构形式,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桥身空间,减少桥体高度,同时具有承载能力强、刚度大等特点,因此在客运专线和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因此,对其结构设计和工程实施方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探讨其结构设计和工程实施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2. 钢桁结合梁桥的静力学分析。
3. 钢桁结合梁桥的动力学分析。
4. 钢桁结合梁桥的施工过程模拟。
本次研究采用计算机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结构设计和工程实施方案,具体预期目标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钢桁结合梁桥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特性,明确其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
2. 给出钢桁结合梁桥的结构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桥墩、桥面、桥栏等各部分的设计。
3. 模拟钢桁结合梁桥施工过程,提出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
四、研究意义通过对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研究,可以为其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支持,优化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和风险,促进钢桁梁桥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第一系统受力性能张敏;叶梅新;韩衍群【摘要】以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为例,引入下弦节点水平刚性系数概念,根据下弦杆与桥面系变形协调条件,推导第一系统作用下桥面系纵向力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形成"柔度矩阵";研究下弦节点水平刚性系数k对纵向力分配的影响,并给出k 的经验表达式;最后,对64 m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系统作用下,桥面系分摊的纵向力与下弦杆拉压刚度、桥面系拉压刚度、横梁水平抗弯刚度和k等因素有关,桥面系分摊纵向力的比例从桥端节间往跨中节间逐渐减小;在第一系统作用下,横梁水平弯曲应力不可忽略;本文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均较吻合;在计算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第一系统受力时,本文公式方便、有效.【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41)003【总页数】6页(P1146-1151)【关键词】第一系统;纵向力;分配系数;钢桁结合梁;高速铁路【作者】张敏;叶梅新;韩衍群【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34;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8.1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具有建筑高度低、跨越能力大和施工方便快捷等优点,在国内外高速铁路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如日本山阳新干线的远贺川桥、我国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等都是采用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结构形式。
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在桥面荷载作用下,既有主桁的整体变形,又有桥面相对于主桁的变形。
主桁的整体变形主要是竖向弯曲,竖向弯曲使主桁下弦杆受拉伸长或受压缩短,从而带动桥面系(仅包括桥面板和纵梁,下同)一起伸缩,这种由于桥梁整体变形引起的各种效应叫做第一系统作用或第一系统受力[1-5]。
下承式板桁桥计算方法及受力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下承式板桁桥是现代桥梁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采用桁架结构作为主要承重结构,通过下承体系将桁架与桥墩连接起来,同时采用铺装混凝土板作为行车道面。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经济实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中小跨径桥梁中。
然而,在实践中下承式板桁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桥面板的裂缝和振动问题、桥墩和桥面板的连接问题、多车道分隔带的设置等。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下承式板桁桥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受力性能,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运行。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下承式板桁桥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分析。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下承式板桁桥的结构形式以及受力特点;2. 建立下承式板桁桥的数值模型,包括荷载模型和有限元模型;3. 利用数值模型对下承式板桁桥进行静力和动力受力分析,包括桥面板的变形、应力和振动等;4. 对下承式板桁桥的受力性能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对国内外下承式板桁桥的结构形式、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2. 数值模拟分析法,建立下承式板桁桥的荷载模型和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和动力受力分析;3. 现场调查和监测法,对实际下承式板桁桥进行调查和监测,收集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4. 统计分析法,对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下承式板桁桥的受力性能进行评价。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如下:1. 建立下承式板桁桥的数值模型,包括荷载模型和有限元模型;2. 利用数值模型对下承式板桁桥进行静力和动力受力分析,包括桥面板的变形、应力和振动等;3. 对下承式板桁桥的受力性能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4. 撰写学术论文,发表研究成果。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预计完成时间为18个月。
第一阶段:文献综合分析和数值模型建立;第二阶段:实际桥梁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第三阶段:数据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总结。
高速铁路纵横梁体系结合桥面横梁面外弯曲问题的研究
张晔芝;张敏
【期刊名称】《铁道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1
【摘要】中国大跨度高速铁路钢桁梁桥大多采用钢-混凝土结合桥面,横梁的面外弯曲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高速铁路混凝土板仅与纵梁结合的纵横梁体系,从结合桥面系变形协调出发,推导出横梁面外弯曲问题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算例分析各种因素对横梁面外弯曲问题的影响.桥面系的连续长度和下弦杆的轴应力越大、下弦杆结点对于横梁的约束刚度越大、纵梁与下弦杆的距离越小,横梁的面外弯矩
和弯曲应力越大.在四线铁路三主桁下承式钢桁梁桥中,中桁对横梁的约束近于绝对
刚性,纵梁离中桁下弦杆的距离较小,使横梁的面外弯曲应力较二主桁桥梁大得多.【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张晔芝;张敏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湖南,长沙,4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48.216
【相关文献】
1.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静载试验研究 [J], 唐重平
2.纵横梁体系结合桥面大跨度钢桁梁桥横梁面外弯曲的改善措施 [J], 刘文;徐召
3.铁路密布横梁体系整体钢桥面静力行为的试验研究 [J], 李小珍;张景峰;肖林;肖军;尹航
4.公路纵横梁组合桥面和密横梁组合桥面下承钢桁梁桥的计算对比 [J], 杨一维;郑凯锋;张锐
5.公路组合桥面下承钢桁梁桥减小横梁水平弯曲措施优化 [J], 伏永鹏;郑凯锋;刘云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9卷,第2期 中国铁道科学Vo l 129No 122008年3月 CH INA RAILWAY SCIEN CEM ar ch,2008文章编号:1001-4632(2008)02-0053-06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桥面系的受力状态及改善方法张 晔 芝(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摘 要:针对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横梁的面外弯曲和混凝土桥面板受拉的问题,以64和96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为例,对3种现浇混凝土板施工方法桥面系的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采用由跨中向两端逐个节间固联纵、横梁后再浇筑混凝土板的方法,可使横梁的面外弯矩大幅度减少。
据此提出预制板不设纵梁和待混凝土预制板全部上桥就位并释放横梁面外弯曲后再固联纵梁与横梁的2种施工方法。
采用这2种施工方法可以基本消除一期恒载作用下横梁的面外弯矩和混凝土板中的轴向拉应力,如果再加上压重等措施,则可进一步消除或减少二期恒载和活载引起的横梁面外弯矩和混凝土板中的轴向拉应力。
关键词:钢桁半结合桥;施工方法;横梁;面外弯曲;混凝土桥面板;轴向拉应力 中图分类号:U 4481211;U 44815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11-16;修订日期:2007-12-27基金项目: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99G33,2003G003) 作者简介:张晔芝(1973)),男,上海人,副教授,博士。
下承式钢桁结合桥因刚度大、噪音小、建筑高度低等优点,在日本、法国和我国台湾的高速铁路上应用较多。
如日本山阳新干线的远贺川桥,东北新干线上的第一北上川桥、第二北上川桥和利根川桥,北陆新干线上的第三千曲川桥和犀川桥等[1,2]。
我国既有线路提速改造、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上一些100m 左右跨度的桥梁也将采用下承式钢桁结合桥[3,4]。
正在建设中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面,也采用了钢桁结合桥面。
下承式钢桁结合桥的桥面结构形式较多,半结合桥面是其中的一种[3,5]。
这种桥面的混凝土板较窄且只与纵梁和横梁结合,与下弦杆不结合,结构构造简单,传力途径明确。
本文针对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横梁的面外弯曲问题和混凝土桥面板的受拉问题,分析横梁面外弯曲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改善桥面系受力状态的方法和措施。
1 施工方法和受力特点分析下承式简支钢桁半结合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上弦杆受压,下弦杆受拉,主桁下弦杆带动横梁两端向桥头移动,而纵梁却约束了横梁的位移,从而引起横梁的面外弯曲(旁弯)和混凝土桥面板的轴向拉力[6,7]。
横梁的面外弯曲由跨中至桥端逐渐增大,越靠端部的横梁越严峻。
当跨度较大时,横梁面外弯曲引起的应力相当大,给设计造成困难。
因此,减少横梁的面外弯曲是设计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的关键之一。
混凝土桥面板与纵梁和横梁结合,主要是为了增大桥梁的刚度尤其是横向刚度,以改善行车舒适度。
另外,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在恒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可以消除或减少恒载作用下的横梁面外弯曲。
混凝土桥面板可以预制,也可以现浇。
工地现浇混凝土桥面板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¹将横梁、纵梁一次性全部联接完毕后,再浇注混凝土桥面板;º由跨中节间向两头桥端逐个节间联接纵梁并浇注混凝土;»由两头桥端节间向跨中节间逐个联接纵梁并浇注混凝土。
按方法¹施工时,每一个节间的混凝土板重量都会引起所有横梁的面外弯曲。
按方法º和方法»施工时,在浇注某一节间的混凝土时,只有本节间和已浇筑好混凝土的节间横梁产生面外弯曲,其后浇注混凝土的节间还没有联接纵梁,所以横梁不会产生面外弯曲。
下面以64和96m 下承式简支钢桁半结合桥为例,模拟上述3种施工方法,对其进行空间有限元分析,定量比较3种施工方法对桥面系受力状态产生的影响,研究减少横梁面外弯曲的方法和措施。
2 施工方法对64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横梁受力状态的影响64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的横梁均为Ñ字形截面,上翼缘800@40(m m ),腹板1910@16(mm ),下翼缘950@50(mm ),横梁编号由桥端向跨中增加,横梁1为端横梁,结构如图1所示。
模拟施工过程的空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期恒载作用下,3种不同施工方法的横梁竖向(面内)弯矩相差不大,而面外弯矩差别较大。
3种不同施工方法在一期恒载作用时,各横梁面外弯矩对比如图2)图4所示,各横梁端部与跨中的面外弯矩比较见表1。
由图2)图4及表1可见:方法º与方法¹相比,端横梁的面外弯矩减少45%,横梁2的面外弯矩减少22%,横梁3的面外弯矩增加14%;方法»与方法¹相比,端横梁的面外弯矩减少17%,横梁2减少23%,横梁3减少51%;3种施工方法下横梁面外弯矩的最大值分别为306,238和235kN #m 。
由此可以得出,越后浇筑的节间其横梁的面外弯矩越小。
表1 64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一期恒载下横梁面外弯矩比较kN #m施工方法横梁1端部跨中横梁2端部跨中横梁3端部跨中横梁4端部跨中方法¹207-210306-174153-7700方法º114-112238-128166-8800方法»169-174235-12575-3400方法º/方法¹55%53%78%74%108%114%方法»/方法¹82%83%77%72%49%44%54中 国 铁 道 科 学 第29卷一期恒载作用时,各横梁在3种不同施工方法下的水平挠度曲线如图5)图7所示,水平挠度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采用方法º和方法»2种施工方法,横梁1和横梁2的面外挠度的减少程度与面外弯矩很接近。
图7 64m 钢桁半结合桥横梁3水平挠度(D1)表2 64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一期恒载下横梁跨中水平挠度比较mm施工方法横梁1横梁2横梁3横梁4方法¹4133121140方法º2132161160方法»3152140160方法º/方法¹53%81%114%方法»/方法¹81%75%43%3 施工方法对96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横梁受力状态的影响96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的结构如图8所示(其桥面形式与64mm 同),其横梁1、横梁2为箱形截面。
端横梁上翼缘1000@20(mm )、腹板1940@16(m m),下翼缘1000@40(m m)。
横梁2上翼缘1000@40(m m )、腹板1910@16(mm)、下翼缘1000@50(mm )。
其他横梁为I 字形截面,上翼缘800@40(mm )、腹板1910@16(m m)、下翼缘950@50(mm )。
横梁1和横梁2的面外弯曲均较大,但由于横梁1是端横梁,梁端会产生少许水平转动,释放了部分面外弯矩,而横梁2承担的竖向荷载是横梁1的2倍以上,因此横梁2比横梁1的截面大。
55第2期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桥面系的受力状态及改善方法表3 96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一期恒载下横梁面外弯矩比较kN #m施工方法横梁1端部跨中横梁2端部跨中横梁3端部跨中横梁4端部跨中横梁5端部跨中方法¹616-7071050-757400-168181-7900方法º346-393747-547399-166263-11600方法»502-590810-584232-9148-2000方法º/方法¹56%56%71%72%100%99%145%147%方法»/方法¹81%83%77%77%58%54%27%25%一期恒载作用时各横梁在3种不同施工方法下面外弯矩对比曲线如图9)图12所示,一期恒载作用时各横梁在3种不同施工方法下端部与跨中的面外弯矩比较见表3。
由这些图表可见,方法º与方法¹相比,端横梁的面外弯矩减少了44%,横梁2的面外弯矩减少了28%,横梁3的面外弯矩保持不变,横梁4的面外弯矩却增加了47%。
方法»与方法¹相比,端横梁的面外弯矩减少了17%,横梁2减少了23%,横梁3减少了42%,横梁4减少了73%~75%。
3种方法下横梁面外弯矩的最大值分别为1050,747和810kN #m,且方法º的最小。
一期恒载作用时,3种不同施工方法下横梁1和横梁2的水平挠度曲线如图13和图14所示,各横梁的水平挠度对比见表4。
4 改善横梁面外弯曲的方法和措施减少横梁面外弯曲的关键是固定纵梁的时机。
图13 96m 钢桁半结合桥横梁1水平挠度(D1)56中 国 铁 道 科 学 第29卷图14 96m 钢桁半结合桥横梁2水平挠度(D1)表4 96m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一期恒载下横梁跨中水平挠度比较mm施工方法横梁1横梁2横梁3横梁4横梁5方法¹ 4123182171130方法º 2132172182100方法»3152191150130方法º/方法¹55%71%104%154%方法»/方法¹83%76%56%23%可以将连接纵梁和横梁的螺栓孔做成椭圆型,同时采用混凝土预制板。
先把纵梁临时固定,待全部预制板上桥就位后,放松连接纵梁和横梁的螺栓,释放纵梁中的轴向拉力和横梁的面外弯矩,然后紧固连接纵梁和横梁的螺栓,再浇筑纵梁和横梁上方的混凝土湿接缝,使一期恒载中只有湿接缝混凝土自重引起横梁的面外弯曲。
如果桥面系只设横梁,而不设纵梁,可将横梁做得更强大些,预制混凝土板直接架在横梁上,通过湿接缝连接并与横梁结合,同样可以解决横梁的面外弯曲问题。
上述2种方法都可以在混凝土预制板上桥后加上压重,再进行湿接缝的浇筑,待湿接缝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压重换成二期恒载,这样可以进一步消除二期恒载甚至部分活载引起的横梁面外弯曲,还可以减少横梁上方混凝土板的负弯矩,从而减少拉应力。
5 结 论(1)在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中,当混凝土板全部现浇时,如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将纵、横梁全部固定再浇筑混凝土,则横梁将产生较大的面外弯曲。
若采用由跨中至桥端逐个节间边固定纵梁边浇混凝土的方法,则横梁的面外弯曲可大幅度减少。
(2)如果采用混凝土预制板,待预制板全部上桥就位后,放松纵、横梁的连接螺栓,再重新紧固,则一期恒载作用下横梁的面外弯曲可基本全部消除。
如果对桥面系只设横梁、不设纵梁,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如果再在预制板上加上压重,则还可以消除或减少二期恒载甚至活载引起的横梁面外弯曲问题,同时还减少了混凝土板中的拉应力。
参考文献[1] 张晔芝.下承式铁路钢桁结合桥的桥式结构比较[J].铁道学报,2005,27(5):107-110.(ZHA N G Y pariso n of Br idge St ructur es of Railway T hr ough T r uss Composite Bridges [J].Journal of the China R ailw ay So ciety,2005,27(5):107-110.in Chinese)[2] 周胜利,林亚超.日本北陆新干线犀川桥[J].国外桥梁,1996(3):1-11.(Z HO U Sheng li,L IN Y achao.X ichuan Bridg e on the N ew Railway in Japan N o rthland [J].For eig n Br idges,1996(3):1-11.in Chinese)[3] 张晔芝.高速铁路下承式钢桁结合桥研究[J].铁道学报,2004,26(6):71-74.(Z HA N G Y ezhi.Study of T hroug h T r uss Co mpo site Br idges on H ig h Speed Railw ays [J].Jour nal of the China Railw ay Society ,2004,26(6):71-74.in Chinese)[4] 叶梅新,秦绍清.既有线路提速改造中下承式钢桁结合桥的应用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1(2):69-74.(Y E M eix in,QI N Shaoqing.Study o f T hro ug h T russ Co mpo site Bridg es in the Speed -up Reconst ruct ion o f L ines U nder Ser vice [J].Journal of Railw ay Science and Eng ineer ing,2004,1(2):69-74.in Chinese)[5] 周胜利,林亚超.高速铁路钢桁梁桥桥面结构设计及减小噪音的结构措施[J].国外桥梁,1996(3):22-31.(Z HO U Sheng li,L IN Y achao.Structur al Desig n o f t he Decks of Steel T russ Bridge on H igh Speed Railway and M easurements to Cut Do wn N oise [J].F oreign Br idges,1996(3):22-31.in Chinese)[6] 陈玉骥,叶梅新.高速铁路下承式板桁结合梁的受力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5):849-855.57第2期 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桥面系的受力状态及改善方法58中国铁道科学第29卷(CH EN Y uji,Y E M eixin.Fo rce of T hr ough P late-T r uss Composite Beam on High-Speed Railw ay[J].Jo ur na l o f Centr al So uth U niv er sity(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2004,35(5):849-855.in Chinese)[7]陈玉骥,叶梅新.简支下承式桁梁结合梁的模型试验[J].中国铁道科学,2004,25(6):82-87.(CH EN Y uji,Y E M eix ing.M odel T est fo r T hr ough T r uss Composite Beam w ith Simple Suppor t[J].China Rai-l way Science,2004,25(6):82-87.in Chinese)Mechanical State and Improved Method for the Floor System ofThrough Steel Truss Sem-i Composite BridgesZH A N G Y ezhi(Schoo l of Civ il Eng 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e,Central So uth U niv ersit y,Chang sha Hunan410075,China)Abstract:In regard to the pro blem o f the o ut-o f-plane bending of the thro ug h steel truss sem-i composite bridge and the tension of co ncrete bridg e deck,and by using64m and96m through steel truss sem-i com-posite bridge as an example,the mechanical state of three bridg e flo or systems co nstr ucted by on-site pou-r ing concrete slab is calculated and the compar ison is made.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ut-o f-plane mom ent of the cro ssbeam can be gr eatly reduced by fix ing the vertical and the lateral beams one by one from the midspan to both ends,and then casting the slab.Based on this,two methods are sugg ested.One is pr eser-v ing crossbeams,r em oving the vertical beam s and using precast slabs.A nother is fixing all vertical beams after all precast slabs are fix ed in place o n the br idge and the o ut-of-plane bending of the crossbeam has been released.T hese tw o m ethods can elim inate the out-of-plane m oment of the cro ssbeams and the ax ial tension stress of slabs under first dead load.If other m ethods such as preloading the slabs ar e used,the out-of-plane m oment of cro ssbeam s and the axial tensio n stress of slabs under second dead load and live load can be further reduced or even elim inated.Key words:Steel truss sem-i co mpo site bridge;Construction metho d;Cro ssbeam;Out-of-plane bending; Co ncrete bridge floor slab;Axial tension stress(责任编辑杨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