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关于咏物诗词的写作与梅岭雪之讨论-word范文模板 (6页)
- 格式:docx
- 大小:23.48 KB
- 文档页数:6
咏物诗词的写作要点与技法1、为何咏物为何要咏物?不要说你写咏物诗词只是单纯为咏物而咏物,如果这样,那毫无意义。
其实每个人在准备写一首咏物诗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感情在,否则你为何要咏他呢?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总是有个理由的。
写好写差,采用何种方式写作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要咏物,就要把你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否则为咏物而咏物,有何意思?2、咏物须体物,须有见的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在。
当人在某种环境、境遇情况下遇到、想到某种物件,也都可能触发某些情感。
咏物,首先要体物。
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触发某种情绪。
诗词摹写物象不能仅仅如照相机那样只是对真实进行再现,而应当融进更多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这才能使作品充分凸现自我,动人心魂。
3、咏物当著趣味顾名思义,咏物诗词吟咏的是物,所以作品应具有必不可少的趣味。
对于第一境界的纯歌咏、描状类咏物诗词来说,尤其如此。
一首咏物诗词若没有趣味,读起来只会是味同嚼蜡,让人兴致索然。
贺知章的《咏柳》诗,之所以好,除了准确的描状外,更主要的就在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富含趣味,使整首诗有了活力,余韵悠长。
试想若无此等句子,纵然描状的怎样好,还能成为千古名篇吗?若无此等句子,与谜语相较,又有何差别?4、要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咏物诗词更是如此。
咏物诗词,比之其他题材诗词更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没有形象思维,写出来的诗词就是干巴巴的说教或成散文了。
5、咏物诗词常用技法或手段1)精准刻画,仿佛形容,不即不离精确的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态,是咏物的基础。
精确描状、刻画物之特性、特征、形态、神态,对咏物诗词来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精准的特性描状,说桃也可言杏,咏梅也可移做吟竹,这还能称得上是诗吗?但是,精确的描状摹写并不意味着就是过于求真、求微、求细,也并不意味着要精细细致到具体的一点一滴。
咏物抒情的文章放飞你的思绪——咏物类话题作文导写山东/何传跃【题目】温润的花瓣,茸茸的仿佛能看见细细的水珠;缱绻的花姿,似笑非笑乖巧地向你眨着含羞的明眸;风飘过的时候,有一缕若有若无的馨香就沁到了你的心底,弥漫在了你的呼吸里,洇染在了你的生命中——她就是洁白飘逸轻盈的雪,她就是美丽烂漫蕴涵诗意的雪。
岑参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卢梅坡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鲁迅先生说:“她是雨的精魂。
”古往今来,咏雪的诗篇举不胜举。
请以“雪”为吟咏对象,写一篇文章。
【导引】从“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我的校园”的校园歌曲,到众多名人的咏雪诗篇,细想起来,他们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有的对雪的性格进行深刻的刻画,有的对雪的状态进行细致描绘,有的放飞想象使雪形象化,有的将雪作为情感的载体来赞颂。
冬之雪,给人以欢愉;夏之雪,给人以惊奇。
她在你欢快时让你更加浪漫,她在你焦虑时给你一份恬淡,她在你伤感时带给你一丝轻松,她在你心无定所时呈现给你一片温馨的园地。
不要以为她无形无影无法触摸,她深藏在你充满热爱的心里,她流动在你饱满的思绪里,她充盈在你蓬勃的生命里。
是啊,那旖旎曼舞的雪花,曾给我们带来多少情趣,曾引发我们多少至纯的梦想!放飞你的思绪,相信你一定会写出一篇情感饱满的文章。
从写作要求看,本话题是让我们写一篇绘景状物、借物抒情的文章。
如果是单纯地叙述“雪天”的一件事,或写成有关雪的说明文,这是偏离了话题的写作要求的。
【例文】聆听文/左传辉真是太高兴了,阔别已久的雪儿仿佛听到了我内心的呼唤,从遥远的天国匆匆赶来。
她还是那么纯洁、飘逸,在我的面前翩翩起舞。
伴着悠扬的风笛儿,清新飘逸的舞姿使我的心灵顿入了一个空灵的境界。
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她的内心,啊,多么纯洁。
这种超凡脱俗、清灵圣洁的心性唤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一种俯瞰天下、傲视群雄的豪情油然而生。
睁开眼睛,看到的是雪儿顽皮的双眸,她悄悄地飘入了我的脖颈;我顽皮地轻轻掸起她。
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漫谈诗词中的雪与花(精)(最终定稿)第一篇: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漫谈诗词中的雪与花(精) 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漫谈诗词中的雪与花清者乐雪,雅者乐花。
雪与花,特别是梅花,像是孪生姐妹,若即若离,有着种种微妙的关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交相辉映,尽显丰姿。
人们常以花喻雪,谈到下雪,总说是雪花飘舞。
雪还素有“六出梅花”的美名。
以雪喻花就更寻常,苏州梅花出名,早春时节,千树皆白,暗香浮动,人称“香雪海”。
刘禹锡《杨柳枝》中有这样的句子:“昨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既然互为本体与喻体,雪和花似乎令人难以分辨了。
然而,富有哲理的宋诗,还是巧妙的区别出它们。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是王安石的《梅花》诗吧。
是的,雪有雪的优点,梅有梅的长处。
卢梅坡《雪梅》说:“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话虽如此,雪与花还是互相搀杂了对方的特点。
从王禹称《春居杂兴》“荞麦花开白雪香”句中可见,雪香未必不如花香。
而周邦彦《浪淘沙慢》中所描绘的“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告诉我们花白也未必逊于雪白。
落雪与落花,由于季节的因素,却令人产生截然不同意境。
落花的时候,是李后主《清平乐》中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教人伤怀。
落雪的时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人奋进。
还是李煜在《浪淘沙》中悲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黯然销魂者,落花岂非亦有份?可是毛泽东《咏梅》中的落雪却带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结果。
可见和雪关系最恰的,也只有梅花。
同样是主席诗,《冬云》中写道:“梅花欢喜漫天雪。
”又有韦庄《浣溪纱》:“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在寒冬,幸亏有梅与雪做伴才让大地还有生气,也幸亏有雪衬托才显现得出梅的高洁。
梅岭山雪景作文【梅岭的雪】冬天,特别是大雪纷飞的时候,经常会带人们进入一种幽雅恬静的仙境,仿佛让人置身在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里,因此,我最喜欢冬天。
早晨,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片的雪花。
它们洁白无瑕,如同无数个身着白色舞裙的小精灵,刚离开云小姐的家,又惊喜又激动地扑向大地妈妈的怀抱。
它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在空中翩翩起舞。
雪越下越大,在空中织成一件件毛衣,温柔地披在大树的身上,生怕它着凉,大树满意地点了点头,感谢雪姑娘无私的馈赠。
善良的雪姑娘又给大地妈妈穿上一件银色的新装。
整个世界变得白茫茫的。
我站在雪地中,高兴地大声欢呼着。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雪。
“雪呀,好久不见啊!”我朝着雪微笑。
雪姑娘仿佛听见了我亲切的问候,急匆匆地来到我的家门口,带上了自己的小伙伴,手牵着手,共同跳起了欢乐的舞。
虽然我看不懂它们在跳什么,但我不得不为它们曼妙的舞姿而惊叹!它们一会儿仰起头向上冲,在空中朝我们招手;一会儿又向下飞,一个俯冲,钻入家家户户的窗子,像是在给人们拜年。
小朋友们再也闲不住了,都纷纷冲出家门,在雪地里尽情地戏雪、玩耍。
顿时雪地上雪球横飞,原来,小朋友们正在愉快地打雪仗呢!每飞过一个雪球,就伴随着一阵欢快、清脆的笑声。
雪依旧在下,它为人们带来喜讯:春节来临了!我仿佛听到它在呼唤我们:“小朋友们,快出来打一场雪仗吧!”我伸伸手脚,做个准备运动,嘿嘿!我一定要在雪地里“横扫千军”、“叱咤风云”、“驰骋疆场”!亲爱的雪,我来了!【第2篇】【飘雪时节】从古至今,有许多描写雪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等。
这些诗句无一不是在赞美雪花纷飞的美丽与浪漫,表达着人们赏雪时的欣喜与激动。
冬日里,雪花漫天落下,犹如鹅毛,纷纷扬扬;又仿佛梨花瓣儿,冰清玉洁;好似一个个坠入人间的精灵,洁白无瑕。
渐渐地,雪越下越大,草儿盖上了白棉被;树儿脱下了红外套,换上了白棉袄;屋子戴上了白帽子;远山像是一个个大冰坨子,执着地指向天空;整个世界被白雪笼罩,似烟似雾。
咏物抒情散文我爱鲜花,但我更爱红叶!每当秋天来临的时候,连州山上的枫叶就变红,我漫步山间,沉醉其中,倚树伫立,好像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一九九六年,我和朋友们去北京香山公园游玩,一上香山,漫山遍野的红叶就扑面而来,树影婆娑,层林尽染,仿佛进入了一个超大的染坊,又似乎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我惊喜得脚步轻浮,一跑就好像飞上了天空一样,我如痴如醉,忘记了自己姓啥名谁,只有满眼的红色。
后来,我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
川江两岸的山,又高又大,连绵不绝,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艳丽如火的红叶一簇簇、一堆堆挤在山石间。
山路上,有几个健壮的农民背着沉重的背篓,牵着小孩,不屈不挠地攀登着,他们一会儿消失在林间,一会儿又出来了。
尽管三峡的森林比较矮小,红叶也比较干瘦,但是三峡红叶赤诚的红色、热烈的情怀、不屈的精神和香山红叶一样,它们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勇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二十一世纪,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等到满山红叶时,我和家人、朋友就扑入红叶的世界,抚摩片片红叶,感受爱的真谛。
别人的书签也许是卡片,而我的书签是红叶。
红叶浓缩了我的爱,我爱红叶,爱九万年!篇二:老屋人生中,总有一些风景会让人恋恋不忘,总有一些地方会让人心生温暖,总有一些怀念,一些惦记,永远不会忘却。
题记【一】去年底,在小区的公共广告栏里,突然贴出了小区整体规划和拆迁的通知。
我看见了动人心弦的两个字:拆迁,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时间:一年。
一年后,我家的老屋,不复存在,将规划成一幢幢高楼大厦。
一路走来,老屋历经了无尽的沧桑,却也阅尽无数的繁华。
城市的铜臭,已把老屋的墙壁熏得黧黑。
曾经,老屋是多么的宽敞、整洁、明亮。
可是,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愈加繁荣,企业工厂多了起来,外来打工人口也密集起来。
家家户户开始在老屋的前后院加盖起了一间间小屋,租给打工者。
我家也不例外,公公在院内和房后加盖了两幢小楼,并拆分成多间单室间。
就咏物诗词的写作与梅岭雪之讨论就咏物诗词的写作与梅岭雪之讨论文/雪影梅花前记日前,在徒儿梅岭雪催促下撰写了一篇《小聊咏物诗词写作》的小文。
就文中观点,徒儿梅岭雪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下面是就其所作的讨论。
观点也许会随着事物的认识与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为备后考,特做整理,辑录收于博中。
讨论一:关于境界有无高下问【梅岭雪】:“佛家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
咏物诗词之境界,大致也可以此论者。
”师傅,就这个问题之前也曾着力思考过一段时间,借此也跟师傅说说,无论对与否。
总觉得这三个境界是不能分高低的吧?我的理解:不要说那个层次“高、好”于哪个层次,也不要理解成第二境就高过第一境,第三境就高过第二境。
只要写好了文本身,那个层次中,都会出佳作。
一如“少年赤子之真,中年老成之感,老年人生回朴”,都是真善美。
是嘛,师傅?记得之前曾跟师傅说过袁凯的《白燕》以前我也是似懂非懂,其实这样的文能说不好嘛。
答【雪影梅花】:写好了都是好诗,这话是没错。
但诗是什么?诗言志,诗缘情。
只有把情与物有机结合起来,物我合一,才是真正动人心魄的东西。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有高下之分。
袁白燕的那首,好处在于刻画精准到位,堪称“尽体物之妙”,可以说是刻画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但这首诗历来被诗家所诟病,原因也正在刻画多,感情因素少,也没有什么寄托(其实最后两句也多少带有某些寓意)。
诗如此,词也是。
我在文中举了些个诗的例子,其实词也是一样的。
章质夫咏《杨花》词(水龙吟),东坡和之。
对于这两首咏杨花的词,你应该了解一些吧。
这两首杨花词,历来就存在不小的争论。
有人认为章词写得好,“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有人认为苏轼的词写得好,“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就是借咏物来言情。
这些个争论或意见,其实就涉及到咏物词的高下问题。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也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关于梅花运用诗句写作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李商隐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注释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同义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香杳难随驿使来。
答:它有着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
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
是的,那就是梅花。
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五月份,春与夏交接的季节。
阳光明媚,姹紫嫣红。
迎春花与玉兰花刚刚开败,月季冒出了小小的蕾,一串串粉嘟嘟的桃花,绿草如茵,这一切,都像人们说得那样,是的,这我也同意,春天确实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嫩嫩的绿,淡淡的绿,无边无尽的绿,而夏天,绿得更深了,那是翠绿,绿得更加得深沉。
然而,冬天,这四季中最没有生气的一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无边无垠的白,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仅仅能为这枯萎的冬天增添几分绿色的松柏,此时也被盖上了厚厚的雪被。
夏天的那些花儿们,此时也只剩下了枯枝烂叶。
不再有了往日的娇艳,不再有了往日的富贵,不再有了往日了神气,他们那仅剩下的矮小的枝,也在雪被的压力下累得直喘粗气,只能悲哀的等待着死神的到来。
而此时,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
咏物词小议词的写法小议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
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所谓“和靖一联”,即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
姜夔非常欣赏其句,就摘取句首二字,以之为“自度曲”咏梅词的调名。
自此之后“暗香”和“疏影”就分别代表了梅花的香气和形态,词人诗人多为沿用及认可,因此说,这两个成词最好不要套在其他的植物上。
姜夔《暗香》词的释义以及赏析在“古韵流芳”同学空间里的作业夹已经作详尽,大家可以去学习,在此我不多做解读。
今天就谈谈咏物词的写作要点。
以下我就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发出来,一个段落给你们五分钟消化提问和互动首先,咏物词宜咏而不出,即所咏之物的名称或者最好不要出现在词里,当然此也有例外,比如苏轼的《水龙吟·杨花》,但先贤笔之神道,非常人所及,故而能写词每不拘,我们常人还是循规蹈矩为好。
其次,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词的定义。
咏物目的不在“物”,而在“情”。
“物”只是一个载体。
然而,走笔时又不能脱离所咏之物之本身,否则就失去“咏”的意义了。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本人最爱的一首咏物词:《双双燕·咏燕》史达祖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比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首词全篇未出一个“燕”字,却处处在写燕子。
后人之所以评价此词“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王士祯《花草蒙拾》)。
除了辞藻之美华极尽雕琢之能事外,还有此篇的布局。
作者从燕子归来的节候写起;再通过一系列的拟人手法(比如“软语商量”“竞夸轻俊”);再到陶醉在春光的欢乐的燕子们都忘了“天涯芳信”,此一转折,逗出后文的思妇“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流连物色,传情述意——从《暗香》《疏影》看宋代咏物词摘要:中国古代词作中,以宋代词人成就最大,而宋词中的咏物词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宋代诸多咏物词中,姜夔的《暗香》《疏影》名气较大且颇受后人推崇,是咏物词中的代表之作。
本文意在通过对姜夔这两首词的赏析及解读,分析宋代咏物词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宋词咏物词姜夔《暗香》《疏影》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宋词中的咏物篇什甚多,咏物词所选题材也甚繁,“缀风月、弄花草、咏珍禽、唱鸣虫”1成为了宋词中的主选题材,而其中又以咏花卉最为常见,如陈亮的《水龙吟·牡丹有感》,周邦彦的《花犯》(咏梅词)《苏幕遮》(咏荷词)等等,皆是咏物的名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
宋代咏物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咏物而有寄托;一类纯咏物而不及其他。
咏物而有寄托,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理论的重要原则,因此宋代咏物词中以“托物言志”、“喻情于物”的词居多,也引得后人在欣赏美妙词句的同时又不断揣摩求索词人在词句间的言外寄托。
而宋代诸多咏物词中最费人索解却又引人索解的词,当推姜夔的咏梅之作《暗香》《疏影》。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在《词源》中写到:“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指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
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又说此二词“皆清空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晚清词坛四大家之一的郑文焯曾评价道:“此二曲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
以托喻遥深,自成馨逸。
”足见后人对姜夔这两篇词作评价之高。
一、对姜夔词《暗香》《疏影》的赏析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咏物作文300字【推荐】咏物作文300字4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物作文300字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物作文300字篇1有人称赞牡丹华贵而美丽,有人倾慕百合幽香而高雅,更有人喜爱莲花冰清玉洁。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对花视如珍宝,以花为题写下了多少名传千古的优秀章篇。
然而衬托这些秀丽抚媚的花儿的,正是那些不被世人所注意的绿叶。
春天当你走进一片花海之中时,你会想到鲜花怒放,靠的是一片片平凡无奇的绿叶吗?夏天绿叶们手挽手撑起一把绿伞,为人们送来凉爽。
秋天绿叶在秋风的吹拂下纷纷枯黄、脱落,它并不为自己短暂的一生而悲伤,也不为自己没有得到人们的赞赏而难过。
我常想:鲜花好看,要是没有绿叶的衬托,也显示不出它的美丽。
自然界与人都是这样,一个人,即使你是出人投地的人,也只有置身于千万个平凡劳动者中,才能有所作为。
一片渺小的绿叶,反映出多么伟大的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像绿叶一样的人,默默无闻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敬爱的老师,他们像春蚕一样,无私地为人类作出贡献,用汗水抚育我们成长。
他们所做的一切,难道不像那些不为世人所注意的绿叶吗?咏物作文300字篇2秋姑娘来了,带着金色的大衣来了。
当你漫步在一片树林中,首先扑入视野的是那一棵棵光秃秃但很高大的大树。
难道你竟然没有看到树根旁的落叶?难道你不觉得他伟大吗?难道你就不想到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树梢上渐渐地跳出来点点的绿色,那就是树叶。
这叶子越长越大,越长越茂盛。
他用他那光滑的外表一张一合,为人类提供了新鲜的空气。
如果没有他,哪儿来今天的我们。
美丽的花要有绿叶的点缀才能十全十美,如果光有花,没有绿叶,会非常单调。
就像你买了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这时要带一些手饰或项链,这样就不单调了。
试问万物都有出生和死亡的那一天。
梅做题文言文写作文怎么写用文言文写关于梅的作文冬天来了,雪飘然落下,刺的骨的寒风在银装素裹的世界肆意游荡,一切的一切都臣服于冬的严威下,沉睡着,沉睡着,只待那春天的呼唤。
也许没有植物能在冬天里存活吧?要是这样想,那你就错了。
角落里,袅袅婷婷兀自站立在风雪中的梅,被雪的洁白烘托成仙风道骨,迎寒吐芳,送来幽幽清香,气韵翩然。
可不是“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吗?诡谲的冬,微凉的风,飞舞的雪,衬托着梅,它以一种婀娜多姿的姿态,傲然盛开着生命的光彩,不就鹿一个个俯卧高阁独占风雪的女子,她的脸颊,脂粉胭脂,绯红掩映着;她的脊梁,坎坷却更添刚毅,可不是女儿中的男儿。
风猛烈地擦着,雪慢慢的翠竹。
梅似乎有些松懈了?似乎抵挡不了风雪的纠缠了?它必须认输了么?不,它没,它依然如故矗立枝头,昂首挺胸,奋力阻挡着风雪的来袭。
风在瞪,雪在飘。
梅秉持着,没言语的诉说,它晓得只有凭着自己的力量,沦为单调冬天的强者,沦为彪悍的一枝独秀。
梅的美是沁人心脾的,没有更多色彩的暄染,只有艳丽无比的红色,可它红得雅洁,红得奔放。
梅虽不及昙花的清香、牡丹的富贵,水仙的玲珑,但铁骨铮铮,活力十足,是我心中的凌波仙子……我出生于冬天,与冬的每一件事物似乎都很非常感谢兴趣,存有一种说不清的亲近。
冬就是充满著考验的季节,象梅这样能够抵挡冰雪之痛后复舒的生命就是微乎其微,也许这也正是我讨厌梅的缘故吧!漫步风雪中,我思索着,那些生活中的人也如梅般追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畏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拼搏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就只能落后。
角落,梅如火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只为活出自己的风采和个性,让冬天因自己而美丽。
梅,悟出了生命的精彩!雪,由六瓣型花朵落到手里,化成水痕,凝视着梅,雪中独丽!一、重视积累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生活就是语文自学的源泉,“百字崭新事”训练使语言累积、语感培育与思维发展轻易来源于生活,建议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出现在身边的,或当天颇感兴趣、读过、看完的新闻,努力做到语言提炼、简洁。
关于咏物的个人之领悟世外佳人 江梅纯音乐 - 花韵音乐经典2子城一、先说结之法:托物言志。
咏物是要道出物的某种特点,再由此特点铺开,或以此借题发挥(暗合本特点),使品质得以升华。
好的升华皆是一语双关的:为有暗香来,以梅幽香喻己孤芳。
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清气喻己清高。
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喻己正气。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竹之处境,抒自己之不屈。
二、说咏物的角度: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毕竟物有多面,从角度看,各个角度所看所理解的特点都不同。
而篇幅有限,不可能一一道全。
这就须要抓住某一特征突出来写:比如梅,你可写他孤高,也可写他清贫,也可写他坎坷,也可写他寂寞。
个见以为,只要符合其中一个特点的描写,都可勉强称为咏物。
三、说咏物的谋略: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
要二句咏状写生,忌极雕巧。
第一联须合直说题目,明白物之出处方是。
第二联合咏物之体。
第三联合说物之用,或说意,或议论,或说人事,或用事,或将外物体證。
第四联就题外生意,或就本意结之。
咏物并非只是在诗中提个名字,就是咏物了。
而须要道出特点,写出品质。
再以此铺开,以抒心志。
四、咏物的方法: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一般是以物喻己,借物之特征(或物之处境),寄托己之志或情。
个见以为以己喻物,以己之自况暗合物之特征,虽非正统略偏,但客观来说,也算勉强合物。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再说评判诗词》一、诗体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咏物诗词的写作与梅岭雪之讨论
前记
日前,在徒儿梅岭雪催促下撰写了一篇《小聊咏物诗词写作》的小文。
就
文中观点,徒儿梅岭雪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下面是就其所作的讨论。
观点也许会随着事物的认识与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为备后考,特做整理,辑
录收于博中。
讨论一:关于境界有无高下
问:
“佛家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
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
咏物诗词之境界,大致也可以此
论者。
”
师傅,就这个问题之前也曾着力思考过一段时间,借此也跟师傅说说,无
论对与否。
总觉得这三个境界是不能分高低的吧?我的理解:不要说那个层次“高、好”于哪个层次,也不要理解成第二境就高过第一境,第三境就高过第
二境。
只要写好了文本身,那个层次中,都会出佳作。
一如“少年赤子之真,
中年老成之感,老年人生回朴”,都是真善美。
是嘛,师傅?
记得之前曾跟师傅说过袁凯的《白燕》以前我也是似懂非懂,其实这样的
文能说不好嘛。
答:
写好了都是好诗,这话是没错。
但诗是什么?诗言志,诗缘情。
只有把
情与物有机结合起来,物我合一,才是真正动人心魄的东西。
所以归根结底还
是有高下之分。
袁白燕的那首,好处在于刻画精准到位,堪称“尽体物之妙”,可以说是
刻画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但这首诗历来被诗家所诟病,原因也正在刻画多,感情因素少,也没有什么寄托(其实最后两句也多少带有某些寓意)。
诗如此,词也是。
我在文中举了些个诗的例子,其实词也是一样的。
章质夫咏《杨花》词(水龙吟),东坡和之。
对于这两首咏杨花的词,你应该了解一些吧。
这两首杨花词,历来就存在不小的争论。
有人认为章词写得好,“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有人认为苏轼的词写得好,“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就是借咏物来言情。
这些个争论或意见,其实就涉及到咏物词的高下问题。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也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很明确的指出苏词要优于章词。
这两首杨花词究竟如何呢?那么我们就把这两首次找来比较一下看看,作个简单的分析对比。
章楶,即章质夫的《水龙吟费罨ā啡词为?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整首词从杨花的各个方面来加以摹写,开头写春末杨花飘坠;接下来铺开详细摹写杨花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人等,写得很细致,刻画也惟妙惟肖。
就描绘杨花说,确实做到了“曲尽妙处”。
再看东坡的和词《水龙吟反卧险轮史蜓罨ù省罚?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之开头写杨花飘坠路上,“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既是在写人在思量,同时也在写杨花。
然后从“有思”联系到女子的梦中寻郎,是写人;然而随风万里不同时也是在写杨花吗?恨落花难留是写人,“一池萍碎”又是写杨花。
到结拍“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又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既写杨花又写人。
整首词“就咏物而言,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
就写人说,这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的词。
”(周振甫《诗词例话》)通过全词的分析,不难看出,东坡的这首杨花词不仅仅是在吟咏、摹写杨花,同时也是在咏人、写人;既写了物,又在物之基础上抒写了作者的感悟或情思。
通过两首杨花词的分析,不难看到,咏物诗词要是只停留在状物、描状、摹写的层面上,无论写得如何“曲尽妙处”,终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境界也就自然不高。
咏物诗词要是在曲尽物之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写人物的感情、情思、认识、感悟,不仅仅滞留在物本身,而是有所兴寄、寄托、托物言情,这
样咏物就有了内蕴,境界自然就高一层。
所以说苏词境界高于章词的观点是正
确的,这也正符合了咏物诗词“不即不离”,不停留在物但又要切合咏物的写
作特点与技法。
由此可见,虽然写好了都是好词,但归根结底还是有高下之分。
当然,如
果诗词本身就写得不好,也就不必去争论什么境界高下了,呵呵。
问:
嗯,师傅,这两个之前也看过。
感觉这两篇没法比,偏重点不一样,各有
各的好。
“咏物诗词要是只停留在状物、描状、摹写的层面上,无论写得如何曲尽
妙处,终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境界也就自然不高。
”这话是不是要辨证理
解呢?诗是“言志、言情”的,也是需要辨证看吧?
咏物只停留在物上,看起来没有寄托,其实从文的描写上也潜意识里能看
到作者的心态啊。
明快的作品,作者的心情也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如老陶吧,
若心里龌龊,怎么能悠然见南山……。
一如36计,能说那个计好,那个计不好,没法比,哪个计策适合、哪个计策胜算大,就是好招。
:)
答
各有好是没错,但哪个更好呢?!
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玄妙的东西。
虽然有些时候可能分别高下很难,但有些
情况分辨也很容易。
境界就是境界,自然有大小、高低之分。
当然,境界是与个人的学识、涵养、经历、地位、认知、见地等分不开的。
虽然如此,但我们不能就此说境界无大小、高低之区别。
个人喜欢是一回事,
认识到问题又是一回事。
经常会有人说,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这话对个人而言,是正确的。
但个人
喜欢的并不代表大众也喜欢,也不代表就是正确的。
诗这玩意,不说更早的,单就孔子删诗起,历经了几多年了?虽然过程中
有些微澜,但大的方向基本没有太多变化。
这就是诗言志、诗缘情。
志,不是
完全今天的志向的意思。
志,从士从心,在古时其实是志意的意思,也就是情。
为何要写诗,是不是心中有幽微要发?幽微是什么,触动而生之情也。
一首诗无论好与不好,既然写出来,多少都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情绪、
见的、感悟等,不可能没有。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就胡诌出来。
即使好多写现代
诗的,随便皱几个句子,抓阄排队分行。
其实当那些句子从他脑子里出来的时候,也是经过了大脑的,自然也有个人的幽微在里边。
但是,这种幽微,是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