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综合防治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68.98 KB
- 文档页数:2
核桃生产中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技术一、核桃主要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1.核桃举肢蛾主要危害果实,幼虫蛀入危害,在青皮内蛀食多条隧道,充满虫粪,被害处青皮变黑,危害早者种仁干缩、早落,晚者变黑,俗称“核桃黑”。
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为危害盛期。
卵期4~5d,幼虫在果面仅停留3~4h后就蛀入果内,在果内30~45d后脱果。
该虫的发生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在5~6月成虫羽化期,降雨量少于30mm,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8月前病果及时摘除;入冬前彻底清园,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虫茧;成虫羽化期,采用性诱剂诱捕雄成虫,减少交配,降低子代虫口密度。
(2)药剂防治。
成虫出土前在树内盘撒毒土,25%的辛硫磷微胶囊施药后要浅锄;产卵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每隔10~15d 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500倍、Bt乳剂等进行树上喷药。
2.木尺蠖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吃光叶片,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树势。
1年1代,以蛹在树冠下土缝、堰埂中越冬。
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8月为幼虫严重危害期。
成虫趋光性强,白天不活动,夜晚交尾产卵;初孵幼虫吐丝借风转移危。
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脱果,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1)蛹密度大的地区,在早秋或早春,结合整地、修地堰,进行人工刨蛹。
(2)于5~8月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或堆火诱杀。
(3)抓卵孵化期和低龄幼虫期喷药,25%灭幼脲悬浮剂5000倍或5%氟铃脲乳油1500~2000倍等。
3.黄刺蛾类小幼虫仅食叶肉,残留叶脉,稍大食叶呈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叶片千疮百孔。
1年1代。
以老熟幼虫在茧(洋辣罐)内与枝杈处、粗皮上越冬。
6月中旬羽化,6月中下旬产卵于叶被,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危害期。
低龄幼虫群集危害,长大后逐渐分散,老熟后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1)剪除越冬茧,并将被青蜂寄生的茧挑出,加以保护利用。
果农之友2018.8绿色植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干果营养价值的正确认识,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核桃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随着核桃园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核桃举肢蛾危害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了核桃的品质和产量,极大地损害了果农的经济收益。
滦南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总结出核桃举肢蛾的发生规律及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1核桃举肢蛾的危害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蛀入核桃果内(图1)(总苞)以后,随着幼虫的生长,纵横穿食危害,粪便排于其中,蛀孔外流出透明或琥珀色水珠,被害果渐变琥珀色,并开始凹陷,核桃仁(子叶)发育不良,表现干缩而黑,故称“核桃黑”,严重影响核桃品质。
有的幼虫蛀食果柄间的维管束,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产量。
图1幼虫危害状2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核桃举肢蛾属于鳞翅目举肢蛾科,成虫体长4~7毫米,翅展12~15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腹面银白。
复眼红色,触角丝状,淡褐色,下唇须发达,银白色,向上弯曲,超过头顶。
翅狭长披针状,缘毛很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缘基部1/3处还有一长圆形小白斑(有时不显)。
后足很长,胫节白色,中部和端部有环状黑色长毛束,静止时胫、跗节向侧后方上举起,并不时摆动,故名“举肢蛾”。
卵椭圆形,长0.3~0.4毫米,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黄白色,红黄色,近孵化时呈红褐色。
幼虫(图2)初孵时体长1.5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7.5~9毫米,肉红色,头部棕黄色,体背中间有紫红色斑点,腹足趾钩为单序横带。
蛹体长4~7毫米,纺锤形,初期为黄色,近羽化时变为深褐色,藏于土茧内。
茧长7~10毫米,椭圆形,略扁平,褐色,常粘附草屑及细土粒。
图2核桃举肢蛾幼虫3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河北唐山地区每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2~3厘米深的土中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可在树干基部皮缝中越冬。
核桃举肢蛾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高其富等核桃举肢蛾 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属鳞翅目、巢蛾总科、举肢蛾科。
因其停歇时生有环状黑色毛刺的后足胫、跗节会向侧后上方举起而得名。
1 核桃举肢蛾分布核桃举肢蛾是核桃上的主要果实害虫,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核桃产区。
2 危害特点核桃举肢蛾主要是幼虫蛀果危害。
幼虫蛀果后在蛀孔处出现无色透明胶状分泌物,渐变琥珀色,雨后会集有水滴。
初危害期,蛀果孔呈线状(图1),深达果仁,使果皮干缩变黑。
幼虫纵横取食青皮,形成驻道,驻道内充满虫粪,被害处黑烂(图 2、图 3)。
1 个果内有幼虫1~10 头。
第一代幼虫蛀果前期引起果实提早脱落(图4)。
第一代幼虫蛀果后期及第二、三代幼虫蛀果一般不引起果实脱落。
危害后期,核桃仁变黑发育不良,果皮皱缩变黑,内部组织腐烂变质,故又名“核桃黑”或“黑核桃”,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但幼虫不转果危害。
冬季树枝上常残留核桃果实(图5),是识别核桃举肢蛾危害症状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1 幼虫初期危害线状蛀道图2 幼虫在果实内危害图3 幼虫危害后果实状图4 幼虫危害造成早期落果图5 树上留存残果3 形态鉴别3.1 卵圆柱形或椭圆形,长0.3~0.5 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孵化时黄褐色。
3.2 幼虫初孵幼虫土黄色,头部黄褐色,体长0.5~1 毫米;老熟幼虫淡黄白色略有透明,背面粉红色后期变黑色,头部暗褐色,被有稀疏长刚毛,体长9~11 毫米。
口器、前胸背板及胸足黄褐色,腹足趾沟间序环,譬足趾沟为单序横带。
3.3 茧椭圆形,略平扁,灰褐色,体长6~7 毫米,初茧完全包裹,后在较宽的一端有一白色细缝。
3.4 蛹体长 5~6 毫米,初蛹淡黄色,渐变成黄褐色至褐色。
3.5 成虫体长 4~8 毫米,翅展长 12 毫米左右,体深黑褐色,有金属光泽,腹部银白色。
触角丝状,密被白色绒毛。
下唇须发达,向前突出,呈牛角状弯向内方。
绿色植保核桃举肢蛾是核桃生产中最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近几年来,核桃举肢蛾在章丘核桃老产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造成大量落果,一般减产15%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
为此,笔者对章丘市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供广大果农参考。
1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核桃举肢蛾属鳞翅目,举肢蛾科。
学名: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又名核桃黑。
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贵州等核桃产区,危害核桃的果实。
1.1危害特点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被害果变黑(图1),多提早脱落。
图1核桃举肢蛾危害状1.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翅展13毫米左右,黑褐色,腹面银白,翅狭长披针状,缘毛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缘基部1/3处有一长圆形白斑,后足长,栖息时向后侧上方举起,故名举肢蛾(图2)。
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渐变黄白,孵化前为红褐色。
幼虫:体长8毫米左右,初乳白色,头黄褐至暗褐色,背部微红,前胸盾和胸足黄褐色(图3)。
蛹:长5毫米左右,黄褐至褐色。
茧:长9毫米左右,长椭圆形。
1.3生活史及习性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市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于树下3厘米左右深处土中、石块下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缝中越冬。
越冬代幼虫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出土化蛹,蛹期7天左右,5月中旬至5月底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卵期约为5天,5月下旬至6月底为第1代幼虫期,幼虫期40天左右,6月中至6月底为第1次危害落果期,幼虫在落果或土中作茧化蛹。
6月底至7月中下旬为第1代蛹期,7月上旬至7月底为第1代成虫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卵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期,8月上旬至8月底为第2次落果期。
成虫昼伏夜出,一般一个果上产1~4粒,后期数量较多,一个果上可产7~8粒。
一个雌虫可产卵35~40粒。
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2~3小时即开始钻入果实青皮,纵横取食(图4),果皮内充满虫粪,被害果最后变黑,多数脱落(图5),故称“核桃黑”。
防治核桃举肢蛾要“赶早”
作者:暂无
来源:《果农之友》 2015年第6期
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生产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但由于该虫早期危害不明显,特别是大
部分幼虫钻入硬壳内蛀食种仁,所以不好发现,一旦发现落果或果实变黑时,往往已经错过防
治时机。
核桃举肢蛾危害盛期在7 月上旬,但防治该虫应该“赶早”。
物理防治可采取树下覆盖地膜的办法,于5 月上、中旬,在越冬幼虫羽化出土前,整平地面,覆盖多功能双色地膜,不仅能够把举肢蛾的出土成虫全部憋死在地膜以下,减少地面或树
上喷药的劳累和浪费,而且能够起到灭草、保水、抗旱、保肥、保持土壤疏松的作用。
化学防治于5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出土前),划锄耙细地面,在核桃树下地面喷施1 500 倍菊酯类农药,杀灭欲出土的成虫;在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每隔10~15 天树上喷1 次1
000 倍液辛硫磷或 2 000 倍液菊酯类农药,并配加600 倍液多菌灵或 1 000 倍液甲基托布津,杀灭举肢蛾的成虫、卵或孵化的幼虫,可兼治核桃炭疽病等;7 月份以后,及时捡拾树下被害
的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幼虫脱果入土;到9、10 月份幼虫已入土越冬,划锄地面,耙
细拉平,地面再喷1 次1 000倍辛硫磷,杀灭越冬幼虫。
这样,基本上可以杜绝核桃举肢蛾对
核桃的危害。
(据《河北科技报》)。
核桃举肢蛾无公害防治技术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树健康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
核桃举肢蛾专食核桃的果实青皮,受害果变黑干缩,失去经济价值,故称核桃黑。
部分幼虫早期蛀入果心,深及果仁,致果仁干枯,对核桃产量影响很大。
严重的年份黑果率可达80%以上,核桃几乎绝收。
掌握核桃举肢蛾无公害防治技术,既可以更好地对核桃举肢蛾进行有效防治,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希望本文能给广大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及农民朋友一些帮助。
一、核桃举肢蛾的危害症状初孵化幼虫在果面上停留一段时间后,开始爬行寻找果实为害。
蛀果时间为5~8小时,幼虫蛀果后,在蛀果孔处出现无色胶状分泌物,后变为透明白色胶珠,渐变为琥珀色。
幼虫蛀果后,在青皮内纵横串食,初为害期,蛀果孔呈线状,深达果仁,使果皮干缩变黑,故又称为“核桃黑”。
蛀果孔隧道内充满虫粪,1个果内幼虫可达几头,多者30余头,被害处黑烂。
早期被害果,核桃仁发育不良,果皮皱缩变黑,提早脱落,但幼虫不转果为害。
有的幼虫蛀食果柄,引起早期落果。
老熟幼虫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脱果,此时被害核桃青皮变黑、果肉变质腐烂。
老熟幼虫脱果时先咬破果皮掉落地面,在地面爬行寻找适宜场所入土结茧越冬,脱果期为1个月左右。
二、核桃举肢蛾发生严重危害的原因由于在核桃种植生产上不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致使核桃举肢蛾大量发生。
该虫是核桃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一种害虫,以幼虫蛀入硬壳内取食种仁,早期危害不明显,不易发现,一旦发现落果或果实变黑时,往往已错过防治时机,严重影响核桃产量和品质。
1.近几年冬季温度偏暖,夏季6、7月份雨量偏多。
成虫羽化期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生重,干旱年份较轻。
2.栽植环境不好。
凡是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处发生必重;一般窝风阴湿处和深山区发生重,避风向阳干燥处和浅山区发生轻;阴坡地比阳坡地、沟里比沟外发生重;荒坡地比经常耕作地发生较重。
3.重视不够,管理跟不上,粗放管理。
水肥不够。
修剪不及时。
4.由于农民病虫害防治素质低,防治适期预测不准确,甚至不预测,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用错药,按病害进行防治。
核桃举肢蛾生物防治措施喷施除虫脲防治初孵化幼虫在核桃举肢蛾成虫羽化后、幼虫孵化蛀果前喷20%除虫脲胶悬液5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保果率95%~97%。
利用斯氏线虫防治核桃举肢蛾据研究。
核桃举肢蛾幼虫感染斯氏线虫后3天全部死亡,幼虫变粗。
增长2~3毫米,变软,体内充满大量活线虫。
田间试验表明。
核桃举肢蛾6月下旬和8月下旬,树盘每米喷洒11万头斯氏线虫,防治效果分别为55.6%~66.8%和73.5%~75.0%,6月下旬和8月下旬喷2次斯氏线虫的防治效果为79.3%~80.9%。
打孔灌注法、地面泼浇法和喷雾法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1%、71.4%和73.1%。
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核桃举肢蛾据试验,在核桃举肢蛾成虫羽化初、盛、末期后4~5天和幼虫孵化蛀果前期,分别喷施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杀螟杆菌和72l6菌,其保果率分别为79.3%~80.2%、84.4%~86.8%、73.3%~88.4%和82.6%~84.9%。
利用白僵菌防治初孵化幼虫在核桃举肢蛾成虫羽化后、幼虫初孵化蛀果前喷洒白僵菌。
浓度为2亿~4亿孢子/毫升。
在空气湿度达到80%左右时,保果效果为65%~80%。
特别适宜在阴坡、阴沟处使用,阳坡不宜使用。
1。
核桃举肢蛾的防治方法核桃举肢蛾有哪些危害?核桃举肢蛾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核桃举肢蛾如何防治?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举肢蛾对核桃的危害核桃举肢蛾又叫核桃黑。
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核桃产区均有发生。
在土壤潮湿、杂草丛生的荒山沟洼处发生严重。
主要为害核桃的果实,受害率达70%~80%,甚至高达100%,是降低核桃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
举肢蛾幼虫在核桃青果皮内蛀食多条隧道,并充满虫粪,被害处青皮发黑,被害后的30天内可在果中剥出幼虫,有时1个果内有十几条幼虫。
早期被为害的坚果种仁干缩、早落;晚期被为害的坚果种仁瘦瘪变黑,致使核桃产量严重受损。
二、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核桃举肢蛾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高海拔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低海拔地区每年二代。
在山东、河北、山西1年发生一代,河南、陕西1年发生1~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
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发生,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为害, 7月最严重。
成虫一处产卵3~4粒,4~5天孵化,幼虫蛀果后有汁液流出,呈水珠状。
1个果内有5~7头幼虫,最多达30余头。
幼虫在果内为害30~45天,老熟后从果中脱出,落地入土结茧越冬。
该虫在多雨的年份比干旱的年份为害严重,荒坡地比间作地为害严重,深山的沟顶及阴坡比沟口开阔地为害严重。
三、核桃举肢蛾防治方法1、在冬季封冻前,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刮掉树干上的老皮,进行集中烧毁。
深翻树下土壤,减少幼虫越冬。
及时剪除受害的幼果并进行深埋,减少翌年的虫口密度。
2、在核桃园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在6月每亩释放赤眼蜂30万头,可控制举肢蛾的危害。
3、在举肢蛾幼虫孵化期是药剂防治的重点,主要药剂有25%灭幼脲3号胶悬剂、50%敌百虫乳油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500倍液喷雾,或间隔喷1次50%杀螟松乳剂1000~1500倍液。
4、在举肢蛾成虫进行羽化前,每株树冠下撒3%辛硫磷颗粒剂0.1~0.2千克,然后用锄浅锄。
核桃举肢蛾的防治方法核桃举肢蛾的防治方法核桃是我县群众较为喜欢栽植的树种之一,近年来,由于政策引导,群众栽植积极性较为高涨,发展面积较大,部分已进入初果期,有些已进入盛果期,由于今春发生倒春寒,气候异常多变,造成举肢蛾大量繁衍,给仅存的核桃果实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有些受害率达到80%,被害果内充满虫便,严重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给林农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举肢蛾的危害,减少虫口密度,现将举肢蛾防治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举肢蛾俗称核桃黑,在我县各地普遍发生,在土壤潮湿,杂草丛生的.沟洼处尤为严重,幼虫钻入核桃果内蛀食,受害果逐渐变黑,成为黑核桃,严重影响果品质量。
发生规律:该虫一年发生1—2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壤内结茧越冬。
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为害,7月为害最严重。
卵期4—5天,幼虫在果面仅停留3—4小时后就蛀入果内,在果内30—45天后脱果。
该虫的发生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在5—6月成虫羽化期,降雨量少于30毫米,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防治方法:一、人工防治1、拾净树下被害落果,深埋,清除树下枯枝落叶,冬季剥除树干基部老皮,深翻土壤冻死害虫。
2、核桃采收后应集中剥去青皮,并将所剥青皮深埋20—30厘米,并踏实杀死成熟幼虫。
3、果粮间作与冬季翻耕树盘对减轻危害有很好的效果,将越冬幼虫翻入3—4厘米的土下,成虫不能出土而死。
二、药剂防治在越冬幼虫孵化期,树盘内用32%的六硫磷激胶囊喷洒于土壤内,或在地面上撒杀螟松粉剂每亩4—6斤,或在树盘内撒西维固粉0.2克。
在举肢蛾产卵期开始,每10—15天喷一次药。
所喷农药:敌杀死2000倍液或灭幼脲3号2000倍液。
在幼虫入土期及成虫羽化期可用1000倍液辛硫磷或5000倍敌杀死喷于地面树盘及内外缘,连喷两次。
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方法,连续进行三年,可使举肢蛾虫口密度降低80—90%,可为来年核桃提高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3.2间作定植当年最好不间作,或间作花生、薯类 等矮秆农作物,树周围50 cm 见方内严禁种植农作物,2年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间种豆类、薯类、绿肥及浅根性中药材。
3.3果园除草严禁使用除草剂除草。
最好的方法 是用割草机或人工割草,待草长到一定高度时将草割 掉,铺设到树盘内,有很好的保墒增肥效果。
3.4肥水管理1)施肥。
萌芽前每株核桃树追施尿 素100〜150g j 月上旬新梢长到15〜20 cm 时追施尿素,促进核桃树迅速生长。
7月中旬可以追施磷钾肥 或叶面喷2〜3次0.2%磷酸二氢钾。
每次追肥都要结 合浇水进行。
9月施基肥,株施烘干鸡粪10 kg 、过磷酸钙1kg 。
2)浇水。
每次施肥后立即浇水。
5-6月一般在不下透雨的情况下20 d 左右浇一次水。
8月以后注意控水,土壤解冻前浇冻水。
作者邮箱:ljh 5642773@ 核桃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张爽(河南省西峡县林业局474500)DOI 编码:10.19440/j .cnki . 1006_9402.2016.06.0411危害狀核桃根结线虫病又名根瘤线虫病,除危害核桃外, 还危害苹果、桃、猕猴桃、枣等。
核桃根结线虫病属线 虫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苗木根部的幼嫩部分。
核桃 苗木根部受害后,在须根及根尖处产生许多小米粒大 小或绿豆大小的瘤状物,随后侧根上也出现大小不等 的近圆形瘤状物,表面粗糙,褐色至深褐色,瘤状物内 有白色颗粒状物一至数粒,即为病原线虫的雌虫。
发 生严重时,根上长满瘤状物,致使根系不能正常吸收 营养物质和水分,造成核桃苗木根结腐烂,根系减少, 地上部叶片黄萎凋萎,生长矮小,甚至整株枯死。
2病原菌该病原属于线形动物门中根结线虫的花生根结 线虫。
是一种细小的蠕虫,其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 成虫3个阶段,一年繁殖数代。
卵主要存在于核桃根 瘤部,长圆形,很小。
幼虫像蚯蚓,无色透明,雌雄不 易区分。
成虫体呈梨形,头部小。
雌虫不经过交配即 可产卵,产卵量可达500多粒。
核桃举肢蛾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高其富袭娟杨阜俊摘要:文章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4个方面,介绍了核桃举肢蛾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旨在提倡无公害防治,以供果农参考。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综合防治;措施根据核桃举肢蛾生活习性和章丘地区1年3代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防治核桃举肢蛾试验研究,效果显著。
总结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综合防治原则和技术措施。
1核桃举肢蛾防治的基本原则综合利用农业、生物、物理的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核桃举肢蛾发生而有利于各类自然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技术控制核桃举肢蛾的发生。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坚持“防重于治”“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原则。
2.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根据农业生态环境与核桃举肢蛾发生的关系,通过改善和改变生态环境,调整种植布局,充分利用品种抗虫性及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果园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因素,使之不利于其传播和发生,达到控制核桃举肢蛾为害,减轻灾害程度,获得高质量核桃果品的目的。
2.1.1清理果园,减少虫源核桃举肢蛾幼虫有在地表残果、枯叶下做茧的习性,及時清理果园,破坏核桃举肢蛾越冬茧的潜藏场所和条件,有效降低核桃举肢蛾越冬基数,有利于减少危害程度。
秋冬季或早春清扫枯枝落叶、残果,集中处理。
及时清除果园内及周边杂草,减少核桃举肢蛾做茧机会。
2.1.2合理密度、整形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果园在郁闭条件下,树下潮湿,核桃举肢蛾发生严重;而且树体高大不便于喷药作业的进行,增加了防治难度。
减少株树,降低郁闭度,合理整形修剪,使树体枝组分布均匀,降低树高,改善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控制核桃举肢蛾的发生,有利于防治作业进行,减少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特别是对于无人机飞防,效果更是明显。
要求每1hm2控制在500株左右,郁闭度在0.7左右,树高控制在3.5~4m,干高0.8~1m,主枝5~6个。
2.1.3深耕树盘核桃举肢蛾一般在地表或地下3cm以上土层中做茧越冬,而它的茧在地下5cm以下就不能正常羽化成虫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