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类文言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29 KB
- 文档页数:6
【魏晋南北朝文】73 《齐民要术》序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
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
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
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
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
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
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2006安徽)【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文言文中论说文知识
在文言文中,论说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义理进行阐述,并以“说”、“论”等形式来进行表述。
例如,《师说》一文就是韩愈对教师职业道理的阐述;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则是他对捕蛇者以捕蛇为业的理由的论述。
当时的论说散文存在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二是有较为完整篇章结构的论说文,如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
这些文章通常会通过举例、答疑解难等方式来生动形象地阐释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当我们阅读和理解这类文章时,可以借助于课内学过的相关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发现并准确判断其论说形式,概括出其表达效果。
同时,构建历史情境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体验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练04:议论说理类、山水游记类文言文(解析版)一、对比阅读(2023·上海杨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丙)何陋轩记①昔孔子欲居九夷①,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②,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就石穴而居之。
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
予尝圃于丛棘,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④之以卉药;琴编图史⑤,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⑥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⑦孔子之言。
(选自王守仁⑧《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九夷:泛称少数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①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
①上国:指京城。
①莳:栽种。
①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
①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
①信:通“伸”,伸张。
①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1.甲诗乙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谈笑有鸿儒..(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B.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04 说理议论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西·中考真题)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②隅:角落。
③骜:通“傲”,傲慢。
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3处)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1.考查断句。
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考查筛选信息。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
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点睛】参考译文: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议论说理类一、文言文阅读(共 2 分)六、【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陈寿《隆中对》)【乙】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伯:同“霸”。
②游:交游。
“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
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④酂侯:即萧何。
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
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
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
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
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谓为信然..(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备考对策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3)1.2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必要性 (4)二、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命题趋势分析 (6)2.1 命题规律探寻 (7)2.2 常见考点梳理 (8)三、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9)3.1 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11)3.1.1 实词的理解与记忆 (12)3.1.2 句式的分析与运用 (13)3.2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14)3.2.1 意图判断与内容概括 (16)3.2.2 逻辑推断与论证分析 (17)3.3 写作能力的培养 (18)3.3.1 论点的提出与论证 (19)3.3.2 结构的完整与连贯 (20)四、备考建议与实践指导 (21)4.1 制定科学的备考计划 (23)4.2 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 (24)4.3 开展有效的模拟训练 (25)4.4 及时总结与反思备考过程 (26)五、结论 (27)5.1 备考对策的总结 (28)5.2 对未来文言文阅读的展望 (29)一、内容描述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作为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备考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备考对策。
我们需要明确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这类阅读通常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材料的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据此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评析。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重点关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等,以及翻译技巧,力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针对文言文材料的多样性,学生需要广泛涉猎各类文言文资料,包括历史典籍、诸子百家等。
通过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学生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和理解深度。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学生还应学会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在备考策略上,我们提倡“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
如何有效阅读“议”类文言文文本扬子中学洪利雄一、文体概述,明晰阅读目标“议”类文言文即古代议论文,通常我们也称为论说类文言文,“议”类文言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
古人通常根据题名和写作的角度将“议”类文言文分为论、说、辩、议、原、解等,如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讳辩》《原毁》《进学解》、杨雄的《解嘲》、柳宗元的《守原议》。
我们无需纠结于概念,我们可以参照教材中的文章,教材中的“议”类文言文有《秋水》《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过秦论》《训俭示康》《师说》《劝学》《伶官传序》(虽为序,但从篇章结构上讲属典型的议论文)《孟子二章》9篇。
阅读“议”类文言文我们要重点把握其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严谨、语言生动四个特点,下面做简要阐释。
1.论点集中鲜明,显耀突出一般说来,在一篇议论文里,只能有一个基本论点。
论点一旦确立,就要紧紧围绕基本论点把道理说深说透。
不能节外生枝,论点重出,也不能模棱两可,是非不清。
古人就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写作实践的。
一篇议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关键处,观点也就处在这些关键处。
放在文章开头的,如苏询的《六国论》,旨在论述六国覆亡的原因,文章开头就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头点题,亦即开宗明义地摆出论点。
又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致使败政乱国的史实,从而指出“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阐明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为的道理。
所以文章开头即摆出论点说:“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把确立的论点放在开头,以便紧扣论点顺理成章地论述事理。
有的文章则把论点置于篇末。
如贾谊的《过秦论》,旨在论秦之过,但在结构安排上却别开生面。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
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
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山巨源,晋初人,“竹林七贤”之一。
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
王衍:晋初人,盛才,常自比子贡。
):“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汾阳见卢杞曰(郭汾阳:即郭子仪,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卢杞: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
杞相貌丑陋,好口辩。
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zhì妒忌)不求(贪财),与物浮沉(追随潮流而起伏),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中等才能的君王),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没有学问、没有文才),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今天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话),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
如何有效阅读论说类文言文议”类文言文是古代散文的主要形式之一,通常也被称为论说类文言文。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直接阐述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文章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
古人通常根据题名和写作的角度将“议”类文言文分为论、说、辩、议、原、解等不同类型。
我们可以参照教材中的文章,如《过秦论》、《师说》、《讳辩》等。
阅读“议”类文言文时,我们要重点把握其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严谨、语言生动等特点。
其中,论点集中鲜明是“议”类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类文章通常会在开头明确阐述主题,并在全文中贯穿主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___的《劝学》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来阐述研究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不断地研究和参省自身。
通过比喻,他生动地表达了事物通过变化可以改变自身状态的道理,推论出君子必须通过研究和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同时,他还借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来超越常人,从而得出人借助研究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此外,他还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阐述了研究的积累作用,以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这些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研究的重要性,而且论证严谨周密,使得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另外,寓言故事作为一种常见的论据,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秋水》通过虚构___和___的对话来阐述___的思想观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说理的过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总之,论证严谨周密,手法多样是一篇好文章的重要特点。
通过运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正反对比、寓言故事等,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议类文言文在语言形式上常采用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叙议结合等手法,善用修辞,多用铺陈、排偶句式,以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论说类文言文
论说类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阐述某个观点或道理,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有时也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
论说文的结构一般比较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通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论说类文言文的代表作品有《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其中《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论说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比较讲究文采和修辞手法,常常采用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论说文还强调文章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思想性,要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在现代汉语中,论说类文章仍然是比较常见的文体,包括议论文、杂文、随笔等。
论说类文章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能够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原才〔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那么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那么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那么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那么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那么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那么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戢戢:众多B、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御:驾驭C、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蒸:兴起D、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雠:响应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②众人君之.而受命焉B、①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②不克以.己之所向C、①尤智者,所.君尤众焉②彼其心之所.向D、①以坏风俗而.贼人才②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以下全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①众之所趋,势之所归②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③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④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文言文阅读:议论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才臣,而清贞者不少概见,贞观....虽称多士,未有与焉。
唯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馀年之中,而朝廷乃知有廉耻,天下乃藉以又安,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焉。
大臣以清节著闻者,类多掣曳才臣以不得有为,亦非国民之利也。
汉、宋之世,多有之矣,孤清而不足以容物,执竞而不足以集事,其于才臣,如水火之相息、而密云屯结之不能雨也。
乃三子之清,又异于是,劲者自强,慎者自持,和者不流,而固不争也。
故璟与姚崇操行异而体国同;怀慎益不欲以孤介自旌,而碍祟之设施;九龄超然于毁誉之外,与李林甫偕而不自失,终不与竞也。
唯然,而才臣不以己为嫌,己必不替才臣以自矜其素履,故其清也,异于汉、宋狷急之流,置国计民生于度外,而但争泾渭..于苞苴竿牍之间也。
呜呼!伟矣!杨震也,包拯也,鲁宗道也,轩、海瑞也,使处姚崇、张说、源乾曜、裴曜卿之间,能勿金跃于冶冰结于胸否邪?夫三子之能清而不激,以永保其身、广益于国者,抑有道矣。
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
而怀清之大臣,遂欣受之以为臭味,于是乎和平之度未损于中,而激扬之情遂移于众,竞相奖而交相持,则虽有边圉安危之大计,黎民..生死之远图,宗社兴衰之永虑,皆不胜其激昂之众志,而但分流品为畛域,以概为废置。
此三子者,器量远矣,其身不辱,其志不移,昭昭然揭日月而行者,但以率其固然之俭德,而不以此歆召天下,奉名节为标榜,士固无得而附焉。
故君子秉素志以立朝,师三子焉斯可矣。
(节选白王夫之《读通鉴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B.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C.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D.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不同的皇帝年号不同,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也各有年号。
论说类文言文
一、2017浦东二模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①。
”《书》曰:“以蕃王室。
”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
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而外施阱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贝V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以防之。
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
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
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
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
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
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
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
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
②窬:y 0。
从墙上爬过去。
③屈强:谓不屈服也,此指强暴称霸。
21 •标题中“守”—(用文中一个字回答)(1分)
22 .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3分)
23 •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 •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的事情也就能参与。
C •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 •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24 .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容忍都能办到的。
B •王公大人们在方法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25 •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
(4分)
、练习 13 分
诗辩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
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_______ 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 有之。
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
已。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
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喻指旁门左道)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3)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
今既唱其体
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
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节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1、第(1 )段中作者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比喻盛唐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以下对第(2)段划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它们之中最末流的,叫嚣愤怒,没有忠厚的风气,大概用谩骂作诗,诗歌发展到这一地步
算是遭难了。
B 它们之中最末流的,叫嚣愤怒,背离温柔敦厚的传统诗风,大都用谩骂作诗,诗歌发展到这一地步算是遭难了。
C 它们之中最末流的,叫嚣愤怒,没有忠厚的风气,几乎接近用谩骂来作诗,诗歌发展到这一地步算是遭难了。
D 它们之中最末流的,叫嚣愤怒,背离温柔敦厚的传统诗风,几乎接近用谩骂作诗,诗歌发展到这
一地步算是遭难了。
3、下列选项中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B 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作诗,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宋诗创作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C 黄庭坚在文字上特别下了大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作者感到欣慰并予以赞赏。
D 赵紫芝、翁灵舒等人,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渐渐恢复接近了他们清寒苦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也大多模仿这种诗体,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作者对此感到悲哀。
4、(1)作者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象(2 分)(2)你是否同意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以所学过的宋诗为例,谈谈你的观点( 4 分)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