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2
- 格式:docx
- 大小:16.30 KB
- 文档页数:3
1.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心理学,既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指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时代;说它年轻,是指心理学最初包含在哲学中,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著作《论灵魂》2.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⑴理论意义: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⑵实践意义: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异常和调试工作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⑴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③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⑵环境和教育因素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②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
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过程。
4.人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基本规律: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意义:由具体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在同一个方面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偏科;遗传因素和主观能动性体现出的5.记忆的品质及如何培养?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培养:①树立记忆的信心;②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③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④使记忆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⑤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6.遗忘产生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7.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①直接性因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劝说;④其他个体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性格等)8.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学习动机培养中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①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②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及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③爱的需求:情感、归属、友情、爱情、性亲密④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⑤自我实现: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作用:①引发功能,即动机能引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②指向功能,即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即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对个体行为的强度、方向和时间予以调节9.影响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的作用10.举例说明性格的结构特征⑴性格的态度特征①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②对待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特征;③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征⑵性格的理智态度①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②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③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④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⑶性格的情绪特征①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②情绪稳定性方面的;③情绪持久性方面的特征;④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⑷性格的意志特征①行为目的方面的性格特征;②行为自控水平方面的;③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④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11.情绪情感分类⑴原始情绪①快乐;②愤怒;③悲哀;④恐惧⑵情绪状态①激情;②心境;③应激⑶情绪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12.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着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 神经系统神经元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递信息细胞体:整合信息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沟四叶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额叶: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觉性失语症”。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反射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M:经典性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有机体对这个信号起反应。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接近;条件刺激的预测性。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叫做“分化”。
叫做“强化”。
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一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开车,早操)工具性条件反射M: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有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点: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经典:无条件刺激很明显。
工具:由身体内部某些情况(内驱力)。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经典:强化与刺激有关。
工具:强化只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
经典: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工具: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强化时程表J:主要分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5.不定时间隔强化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M: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超限抑制M: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M: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第一节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
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
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
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
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山东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和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关于认知、情感、意志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B.意志不能够调节情感
C.人们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需要意志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D.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
3.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它的外形,闻到香味,就有望梅止渴的反应。
这是一种()
A.非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生来的
4.冯特于()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897
D.1798
5.将一根木棒的一截插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
这是()
A.感觉
B.错觉
C.动觉
D.幻觉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描写所反映的心理现象为()。
A.错觉
B.联觉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7.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向学生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这种知识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感性记忆
C.整体记忆
D.程序性记忆
8.创作“美人鱼”运用的是想象的哪种加工方式()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9.智力的最高形态是()
A.抽象思维
B.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0.上课时,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
这体现了注意品质中的()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1.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2.张三在商场买东西,既喜欢好的商品,又嫌价钱太贵。
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A.趋避式冲突
B.双趋式冲突
C.双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13.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
B.人格测验
C.兴趣测验
D.成就测验
14. 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蔡元培
B.陶行知
C.廖世承
D.杨贤江
1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种()现象。
A.泛化
B.分化
C.比较
D.获得
16.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7.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是()
A.忧愁感
B.习得性无助感
C.抑郁感
D.焦虑感
18.学生读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后勾画出课本的论点论据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细加工B组织C复述D做笔记
19.懂得了(a+b)2次方展开,就会解(2a+3b)3次方程,属于()
A.顺应性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逆向性迁移
20.“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惰化
D.社会退步
21、下列迁移属于一般迁移的是()
A.把掌握的乘法口诀运用到各种计算中
B.学会写“石”字,有助于学习写“磊”字
C.在学完加减乘除后,把已有的经验运用到四则混合运算中
D.学会了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把它们组合成新的动作技能
22、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占主导地位。
A.抽象逻辑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语词逻辑思维
23、我们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不仅可以激励优秀学生也可以激励一般学生。
这是因为一般学生受到了()
A.直接奖励
B.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替代性惩罚
24、元认知策略不包括()
A.计划策略
B.时间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25、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的有益尝试。
A.活动情境
B.表演情境
C.操作情境
D.问题情境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择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和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以下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正确的是()
A.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B.人本主义—艾利斯
C.行为矫正—华生
D.理性情绪疗法—罗杰斯
2.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属于()
A.幻想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3.中学生在认知方面需要加强培养的有()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推理思维
D.抽象思维
E.概括能力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需要具有对象性
B.人的需要是发展的
C.社会需要是人特有的
D.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没有区别
5.测验的质量指标包括()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6.布鲁纳的教育心理学成果主要表现在()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7.学生成绩差异表现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此认知差异表现为()的个体差异。
A.认知思维
B.认知方式
C.认知能力
D.认知态度
8.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
下列属于外部动机的是()
A.学习是为了取得老师表扬
B.学习是为不让父母失望
C.学习是为提高自身素质
D.学习是出于好奇心
9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迁移现象的有()
A.会骑自行车的人比较容易掌握摩托车的驾驶技术
B.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C.学习汉语拼音会对英语学习有影响
D.学会弹钢琴可以有利于弹手风琴
10.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态度的途径有()
A.有效的说服
B.树立榜样
C.群体约定
D.奖励和惩罚
一、单项选择题
1--5 CACAB 6--10 BAADB 11--15 BAACA 16-20 CBBBC 21-25ACCBD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D
3、BCD
4、ABC
5、ABCD
6、ABCD
7、BC
8、ABC
9、ACD 10、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