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华贵阳三中公开课元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教案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逸夫中学罕华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2)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3)通过合作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2)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法、讨论法及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些商品标签,“钙”是指什么?【回忆】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转入】这种碳原子叫做碳12,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教师指出:自然界中除了存在碳12之外,还存在着其它两种碳原子。
【投影展示】质子数6,中子数6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7质子数6,中子数8提问:这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你能说出元素的定义吗?在学习了元素的概念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不要随意加大难度。
学生回答。
【回答】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观察这组原子。
回答:这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交流,并试着说出元素的定义。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它与原子混淆,因此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
既直接指向课题核心,又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倾听,观看屏幕,注意变化。
从已有知识入手,自然且便于理解。
通过举例可将理论难度降低,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内涵。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教学设计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徐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动画、讨论学习以及实践应用,能够简要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通过分析转录的特点,认同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2、技能目标:通过模型模仿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的实践,尝试用模型学习的方法,树立建模的观点;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学会数学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遗传密码的通用性特点分析,进而认同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统一性及生物之间的平等性;从再现引入问题的解决,进而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学生在获得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具有双螺旋结构,以及基因是有效地DNA片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这样一个知识新热点。
从教材的分析看,本节内容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同时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计划1课时完成。
本节内容关于遗传信息的转录需要细有DNA与RNA的区别与联系,RNA的种类及功能做铺垫,而翻译过程需要遗传密码的知识做铺垫,从学生的认知看,DNA与RNA的区别是学过的,只要以问题串的形式复习即可。
RNA的种类这部分知识可利用书本插图做讲授式教学,因为这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的,这样处理便于学生快速了解相关知识并迅速进入主干知识的学习。
遗传密码的组成这部分知识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可通过与现实生活中文章翻译的联系来引入,通过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数学关系的推理理解密码表的知识,再通过引出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对密码子知识的学习、讨论、来获得。
这样设计既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尝到探究性学习,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数学与生物学联系的认同。
此外,根据密码子的通用性,随风潜入夜的贯穿生物遗传物质的统一性以及生物的平等性,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而对于主干知识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这两个部分,都是比较抽象的。
尤其是翻译,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做和练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真正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讲述】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化学上不论何种物质,不论物质产自何地,构成这些物质中的分子中凡是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氧元素,凡是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氢元素。
【显示PPT7】化学元素是指什么?
(1)上述粒子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2)粒子与上表中粒子属于同种【追问】为什么?
【显示PPT13并提问】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
【板书PPT13并提问】请你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描述水、铁和氯化钠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练习】①水由_____________组成②金属铁
【显示PPT15并提问】填写下表空白内容。
元素与原子
元素原子
区别化学变化最小粒子既讲种类,
【小结和显示PPT17】学完本课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收获吗?
1.元素的定义?
2.化学变化中的元素种类?
3.元素在地壳等的分布?
4.元素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物质的角度?
★模块7:练习评价5分钟
课后分析。
教学设计
嵩明县牛栏江镇一中代永平
板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作业布置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板书知识
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在地壳及生物体中的含
量
3、从宏观角度物质由元素组成,
从微观角度物质还可以
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课后习题1、2
学生回顾并作出总结
板书设计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在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O、Si、Al、Fe;
3、元素符号的书写及表示意义
写法: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含义)
(2)表示一个原子(微观含义)。
教学反思。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本节教材是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的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
其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教材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电子的转移直接定义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分析,使学生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与氧化性、还原性产生联系。
(2)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3)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分类常识,进行氧化剂、还原剂的探究。
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与意义,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感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并建立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分析,使学生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与氧化性、还原性产生联系。
(2)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3)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研究方法。
学习过程:讨论:如何实现从氧化铁到铁的物质转化?以方程式表示。
一、所含元素化合价,→→→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讨论:怎样分析一种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1、了解常见元素的常见价态,如:、、。
硫:的化合价可以,所以具有;的化合价可以,所以具有;的化合价可以,所以具有;2、了解常见元素比较稳定的价态:比较稳定,则,一般来说,就不适合从该元素入手来分析该物质。
如: H Na K Al C O F Cl(标出以上元素的常见比较稳定的化合价)3、分析物质中的核心元素。
如:浓硫酸中的元素;硝酸中的元素。
2013年国培跟岗研修期间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1)教学案例——跟岗学员:罗庆华一、教学背景与定位:化学的本质任务是研究物质,创造物质,那就要树立科学的物质观。
本课题所涉及的化学专门用语一一元素,也就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其实也是微观世界中的物质,它是真实存在的。
正因为有了原子,才可能有这丰富的物质世界。
理科的特点就在一个“理”字。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原子,这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我个人认为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元素,更重要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称其为元素。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原子放大模型图片许多。
三、教学实录(片段):(一)复习师:同学们认识哪些微粒呢?生: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师:其中原子真实存在吗?生:是。
师:要是我这儿有几个氢原子、几个氧原子、几个钙原子,你能画出它们的样子吗?生:能(二)画图师:画画看。
(学生画出想象放大后的原子。
老师也跟着画,但故意将几种原子混在一起)师:同学们看老师的画法和你们画的吗?生:不一样?师:区别在哪?生:分类师:帮老师分分类。
(分发画有放大后的原子结构模型卡片,让学生分类贴卡片。
)(三)推出元素的概念。
师:你们是按什么分的?生:大小(教师再出示几个分子:(kCaO、CO、CO2让学生找相同的原子)师:这里面的氧原子真是一样大的吗?生:一样。
师:为什么?生:它们都是氧原子。
师:属于氧元素吗?生:是。
师:很好!(再度分析0和(T结构延展到0(⑹O(17)D等)师:刚才大家的分类是对的但是按大小分的吗?生:不是师:按什么分的?生:核内质子数。
师:对。
那请大家看看到底什么是元素?生: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四、教学感悟至此,元素概念已经由学生推出来,但我却发现同样是氧元素中的氧原子,其核内质子数虽然相同,可中子数不一定相同,这就意味着质量可能不同那以后的计算怎么办呢?我不敢继续往下分析,可这已经违背了化学研究物质的本质。
四、引出元素概念
五、深入理解元素概念
1、特点:①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②一类原子。
2、元素与物质,元素与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3、第59页教材活动举例分析元素组成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不变。
六、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
①固体非金属元素
②液体非金属元素
③气体非金属元素
原子有氢原子,氧原
子,钙原子等。
其实比如氧原子又
有其不同,有O16(核
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
子)、O17(核内有8
个质子和9个中子)还
有O2-(得到两个电子
的特殊氧原子)等。
但
我们把刚才的卡片分
成三类是按什么分
的?
那么元素与物质,元
素与原子、分子、离子
的区别与联系呢?
分析板书出:
你发现过哪些题目
与它有关?我们平时
说的“加碘食盐中的碘
指什么呢?
请看第59页的活
动,你熟悉那些?在这
里你有什么启示吗?
目前发现物质有
3000多种,可组成他
们的元素仅一百多种,
我们怎么掌握这一百
多种元素呢?
板书分类情况
听讲、观察、推理。
结合原子的结构知
识,得出是按质子数(即
核电荷数)分的。
通过归类整理,讨论
推出元素的概念:
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
数(即核电荷数)的一
类原子的总称。
大声说
出元素的概念。
与老师一道推出区别
与联系,整理笔记。
思考自己所见题目,
也可临时发挥自出题目
考考同学。
在教师的启发下推出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改变,原子种类不
变,元素不变。
观看第62页表3—4
表和资料,读读写写赛
赛。
根据汉字规律将元
素分类。
作笔记
培养观察力,推
理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
括能力
希望有学生提
出既然如此,那相
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是否有误差亦或是
同一种元素组成的
物质的区别的高端
疑问。
在对比中让学生
感悟元素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及提问、解答能
力。
认识世界是物质
的,物质是由元素
组成的。
培养学生归类技
巧。
培养学生巩固知
识和识记知识的技
巧。
七、元素分布
1、地壳中的含量
2、在生物体中的含量
八、小结
九、作业
1、寻找相关题目
2、选择一道解答
十、板书设计
这些元素都在哪儿
呢?含量怎样?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是谁?地壳中含
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又
是谁?
你能看资料卡片提
问同学吗?
引导学生回顾。
我们现在应该干些
什么呢?
学生看课本第60页图
3-17和资料卡片。
学着
老师提问,请同学回答。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
的元素是谁?金属元素
呢?
配合老师反馈。
寻找题目考同学,选
择题目做好交给老师。
培养学生提问
能力和知识迁移能
力。
观察和记忆、应
用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表
达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
用。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原子的总称。
2联系与区别:
3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固体非金属元素;液体非金属元素;气
体非金属元素。
)
4含量分布
地壳中:
生物体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因学生以前学习模式有别,故而教学中不敢多涉及内容,复习知识最近发展区时多用了点时间,造成概念讲解时重点突显不够;其次学生也没有能够在教学中发现有价值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