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 格式:pdf
- 大小:147.72 KB
- 文档页数:1
读张鸣《重说近代史》有感在中国,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这段大约七十年的历史,与其他时段的历史颇不相同。
虽名曰史,其实被加载了太多太重的意识形态负荷。
它被建构成一段中国遭到列强欺负的屈辱史,同时又是一段延绵不绝的革命史。
这种“列强欺负中国人—中国人奋起革命”的叙事逻辑,是中国公众从小开始受教育就习惯了的,许多人都深信不疑。
在此基础上,对于许多由这种叙事逻辑派生出来的论断,也都深信不疑。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渐渐有学者发现,即使自己在感情上仍然愿意相信这样的叙事,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却似乎与自己原先接受的一些论断越来越有出入了。
这自然会让人产生“重说”这段历史的冲动。
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就是将这种冲动付诸实施的成果之一。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当然并没有打算颠覆“列强欺负中国人—中国人奋起革命”的基本框架,但是他颠覆了许多由这种叙事逻辑派生出来的论断。
在书的开篇,他一上来就对读者说,中国人在晚清七十年这段历史上,有极要不得的“三妇”心态,必须立即摆脱。
第一曰“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就是觉得你们总欺负我们,你们从头到尾都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我们苦大仇深,比窦娥还冤。
”这种怨妇心态,或者说怨妇情结,使得我们直到今天还可能无法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西方列强。
第二曰“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
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
”张鸣认为有些关于中国人反抗胜利的神话(比如所谓的“三元里抗英大捷”)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催生出来的。
第三曰“情妇心态”:“它跟前面两种心态正相反,在它看来,殖民历史也是好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但是被殖民的过程实际上是很屈辱的,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尤其对这个民族的上层精英来说。
如果这些上层精英曾受过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熏陶,他们就会感到更加悲哀。
但是情妇心态把这一层抹掉了——就觉得殖民是好事,能看到它给被殖民国家带来文明,却看不到殖民本身的掠夺和奴役。
《重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拿到《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是“重说”二字,为什么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和叙史方法与我们读过的教条正史有着明显的不同。
阅读本书得知,书中内容没有辜负《重说》这个响亮的名字。
在张鸣老师严肃活泼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张鸣老师对历史的评价很客观,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作家赵焰写的《晚清有个李鸿章》这本书,将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呈现给我们,李鸿章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卖国贼,也不是我们认为的很爱国但性格软弱,他的思想的深远和当时的无奈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事实。
还有我们前期读过的《苦难辉煌》,这三本书均以真实、客观的历史画面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
读《重说》,我们以史为鉴,应该有所启迪:正确看待历史,客观评价历史。
我们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人民遭受了极大苦难屈辱,所谓怨妇心态。
我们的民族英雄奋起反抗,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谓泼妇心态。
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现代文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所谓情妇心态。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国人对待近代史常见的“三妇”心态。
如果把这“三妇”心态结合起来,各占其一,我想,应该就是对历史比较理智的看法。
我们不是要批评“三妇”心态,而是要客观、冷静的看待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比如说,在我们前些年小学生的课文中,有关批评国民党的题材很多,把国民党说的很坏,我们的小孩在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被灌输了片面、偏激的思想,确实有不妥之处。
现在小孩子们学的课文没有这种情况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近代中国为什么遭受了如此多的欺凌,就是因为我们远远落后了。
世界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百花齐放,可是我们的清政府还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中,还很鄙视周围的“蛮夷”。
当英国人在乾隆皇帝面前展示洋枪洋炮的时候,乾隆爷还在得意洋洋的炫耀骑马射箭。
选择题1.“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场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东西。
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
”材料中的“运动”是指()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曾国藩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平定国内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抵制外来侵略)。
”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镇压人民革命 B.抵抗外来侵略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3.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由此可看出洋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A. 思想文化 B. 军事技术 C. 教育制度 D. 政治制度4.奕?在一个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②湖北织布局③江南制造总局④福州船政局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创办了汉阳铁厂,使“汉阳造”闻名天下,堪称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
这是的“他”是指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6.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B.安庆内军械所C.江南制造总局D.福州船政局7.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中国近代最早创建的几支海军是( )①南洋②北洋③西洋④福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据此可见,他认为()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9. 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2.4洋务运动》课后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2019·辽宁)“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政治和国民。
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曾国藩等人探索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
”上述才俩中“曾国藩等人”进行的探索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2019·江苏)“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持这种观点的派别是()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3.(2019·四川)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
”为此,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A.发展近代军事工业B.兴办新式学校C.开办近代民用企业D.筹建新式海军4.(2019·广西)“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
”因此,洋务派官僚主张兴办()A.军事工业B.民用工业C.乡镇企业D.经济特区5.(2019·潍坊)《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6.(2019·四川)以下表格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促进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C.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D.促使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7.(2019·江苏)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表明洋务运动()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8.洋务派开展“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C.抵御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D.吸收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9.之所以说“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的原因是()A.要求学习地方技术B.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C.主张政治体制改革D.兴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和民用工业10.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重说中国近代史》是北大政z学教授张鸣老师所著。
张鸣老师常常在各大网站以及报刊上发表一些新闻评论。
其新闻评论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再加上本人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读其作品不只是学习他的观点,更是学习一些文史知识。
当然,这本著作与新闻评论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张鸣老师新闻评论的某些特点。
具体的说,这本著作有三处与官方不同:其一,这本书对好多近代历s事件的评价与官方评价存在极大区别。
比如,官方认为义h团运动是在特殊历s背景之下,农民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的爱国运动。
可是,张鸣老师在文中结合大量史实得出的结论则是,这是以慈x太h为首的保守派一次政z冒险。
其二,这本书罗列了大量不为人之的史实。
我们依然以义h团运动为例。
官方对这段历s的记述重点是义h团如何抵抗八g联j,对义h团给社会造成的破坏鲜有详细的记载。
张鸣老师却根据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把义h团给社会造成的社会破坏做了详尽的罗列。
其三,这本书能够尽力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说历s人物的对错。
其实,这一点对于研究历s的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好多研究历s的人,习惯用后人的视角去评说已经远去的历s。
结果,历s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题材,而要保证历s结论的客观公正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这部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能颠覆官方对近代史的诸多论断,而在于它能以新颖的表述改变人们对近代史的诸多误解,让人们能够带着怀疑去读我们的近代史。
猫狗鼠好词好句摘抄好词摘抄媚态玩弄嗥叫嫉妒动辄获咎博大装潢希图冒充好句摘抄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为,但我对猫是不会有好感的。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
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说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学者,我们的脑海里能一下闪现出许多大家的名字,如胡绳、范文澜、陈麓等等。
而蒋廷黻却不怎么为人所熟知,特别是大陆。
我在学生时代对此人及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成就知之甚少,老师偶尔提及,也并未引起注意。
参加工作后,有一次研究高考试题,发现09年江苏高考卷第7题引用了一段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的原文: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感觉其文字凝练简洁,对近代史的分析研究透彻,能在千头万绪中把握根本。
这引起了我阅读蒋廷黻所作《中国近代史大纲》的兴趣。
蒋廷黻,1895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从小接受私塾和新学教育,1911年赴美求学,先后攻读新闻、政治、历史等专业,1923年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35年从政,先后担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兼联合国安理会中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等职。
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中国近代史大纲》是蒋廷黻1938年辞去驻苏联大使回国,在汉口花了2个月时间写成的,他本人一直强调希望读者只把它当作一个初步的报告,而非学术著作。
然而就是这本仅5万余字的小册子却贯穿了从鸦X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的近百年历史,条理清晰、分析透彻而且通俗易懂,充分展示了作者厚重的史学功底。
难怪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选院士的时候,傅斯年就说:“中国近代史研究,除蒋廷黻以外,无第二人。
”(非原话)除了陈麓所作“重印前言”和文正义“重版后记”之外,全书分为“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四章。
鸦X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都有涉及,主要笔墨着力于背景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特别重视当事人的口述、信件等资料的收集和引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1、语言的简洁凝练以五万余字的篇幅来论述近百年风云际会的近代历史,史实详尽,史论明晰,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需要作者在文字方面下足功夫。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读完《重说中国近代史》,我认为从表层来看,信息传播的缺失,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问题。
对外看,学习中国近代史,我们一直都在讨论一个“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并且中国近代越来越落后?中国从何时开始落后?在我看来,从大明帝国的统治者紧紧闭起国门,不愿再向门外多看一眼的时候,中国就开始落后了。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事件中,我近一步加深了对中国落后的思考。
中国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闭关锁国,不仅是停止了对外交往的活动,更是主动与世界隔离开,不再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切断了与外界的传播媒介。
因而直到鸦片战争,关于外国人,中国军民接受的还是或滞后或荒诞的信息。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对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有许多描述,比如说当时有两个神话:一是英国请求通商的使者团曾求见乾隆,却不愿意跪拜,于是当时就有传言说外国人的腿是直的,没有膝盖,把他们打翻在地就站不起来了;二是外国人以吃牛肉粉为生,如果没有了产自中国的茶叶和大黄,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畅胀气而死,只要中国不对他们出口茶叶和大黄就会不战而败。
这两则神话现在听来荒谬,但在当时,就连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也都对这两则神话深信不疑。
连指挥打仗的大臣尚且如此,普通清兵自不必说,都以为打仗时把洋人打在地就能取得胜利。
对内看,清朝疆域广大,大的帝国机器运行制度腐朽,地方信息无传达到中央,如同人身体四肢的神经无法传到脑,只是一个空有巨大躯体的僵尸。
比如,在清廷的官僚体系中,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向皇帝递折子,一般的官员只能通过都察院。
但都察院是司监察的机构,因而一般官员为了不被挑出毛病,很少向上呈奏折。
再比如,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地方政府的隐瞒,朝廷不知道太平军造反这件事。
等到瞒不下去的时候,太平军的势力已经很大了。
如若信息传播无阻,在太平军发难之初朝廷就能派出军队,或许清政府在外患当头之时,也不会遭此重创。
以史为鉴,走自强之路——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上近代史纲要课的时候,虽然不是每分钟都听得细致入微,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勇老师讲课的影响,只要涉及喜欢的历史,讲到感兴趣的地方也会回去上网弄个详尽。
作为文科生,还是素来喜欢历史的。
在课堂上结合老师上课的内容,东拼西凑地了解了一些或野或正的史料,发现原来“新政”也不是一无是处,袁世凯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五四运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近正在读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
让我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书书名中的前两个字:重说,为什么说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与叙史方法和我们以为读过的教条正史稍有不同。
比如书中讲到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船开进港口时,有中国的老百姓提着茶叶蛋的篮子上去卖;洪秀全故意丑化孔子,引起士人极大愤怒;义和团运动不仅杀了很多洋人,也杀了更多的中国百姓;袁世凯时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辛亥革命时,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当总统合适,而不是孙中山……作者着于事实,述说严谨,讲了许多寻常不得见的细节与故事,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有胡说、猜测之嫌,反而让人从细微中更深刻认识了中国近代史。
读《重》让我对愚昧无知、闭关锁国的危害深感切肤之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涉及领事裁判权,我们一直以为是帝国主义依靠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清政府的结果,可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披露这一条款是清政府主动送给英国的,这让我感动意外,原因是这样的,那时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谁审理,怎么审理等一系列问题,清政府不胜其扰,就想着把这麻烦给英国人处理得了,我翻阅网上的资料时发现,《南京条约》地7款,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划定为“英商归英国自理”,我想,英国人本来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当时英国只是口头协议答应,后来想既然你送了,我就拿着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阅读书目1.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陈恭禄著:《中国近代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
、5.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唐德刚:《晚清七十年》8.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版。
9.许纪霖、陈达凯著:《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10.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郭世佑等著:《突破重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马勇著:《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3.戚其章著:《甲午战争新讲》,中华书局,2009年版。
14.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戴玄之著:《义和团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金满楼著:《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7.马勇著:《晚清二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雷颐著:《走向革命——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19.(英)苏慧廉著,关志远,关志英,何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21.杨天石著:《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岳麓书社,2011-年版。
22.马勇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3.马勇著:《坦然面对历史的伤:重述1840-1911年故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版。
24.罗志田著:《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转换视角,找准定位——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作者:王文强很多时候我们所接触到的东西,不管是所谓的真理还是史实都是来自于前人的阐述,而前人在看待某一件东西的时候,又常常带有自己个人的情感,或者说被导向强迫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所谓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这又加入了干扰因素。
所以历史实际上是异常复杂的。
而鲜明的政治导向是不可能写出可信的历史的。
在这一点上,张鸣教授就发出过感叹:“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
如果我们今天从一个常人的是非和真伪角度来看,这样的历史就是伪史。
”(第一讲开场白)确实如此,无论我们身处哪一个朝代或者说年代,我们都处在某一种主导思想的束缚中,这种束缚大多来源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或者说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施行的手段。
比如说秦朝的焚书坑儒,又或是清朝的文字狱,乃至文革时期的种种。
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如今,可能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更何况,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还极有可能是史实,也就是张鸣教授所说的伪史。
所以说我们要换个角度去品读历史。
那么你一定会问:换个角度去品读历史难道就会有什么质的改变么?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对于近代史的态度而言,张鸣教授就反其道而行之,觉得中国人有“三妇”心态:(1)“怨妇心态”。
凡事以哭闹为主,总觉得你们总是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还时不时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是当初你弄的。
(2)“泼妇心态”。
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
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
(3)“情妇心态”。
在它看来,殖民历史也是好的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第一讲第1节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张鸣教授的这个观点刚开始的时候让我有些感到难以接受,但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他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对待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 (·福州)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实业家、近代儒商的典范。
他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创办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答案】D2. (·海南)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汉阳铁厂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答案】D3.(·娄底)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骞得票最高。
张骞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答案】C4.(·苏州)右图是1820-1840年间,中国一项进口物品的统计图。
请根据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作出判断,该物品指的是(C)A.谷物B.棉纱C.鸦片D.茶叶【答案】C5. (·苏州)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右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D)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6. (·青岛)下表是中国近代前期商办企业统计表:统计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②海外华侨竞相投资③辛亥革命的推动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7.(·泰安)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D二、非选择题8.(·内江)(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主要原因【摘要】戊戌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它兴起之时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般迅速失败。
变法失败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主要原因。
【关键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封建君主专制朝廷慈禧西方列强【正文】一.当谈到中国近代史,谈及中国走过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慨万分、感慨万千。
鲁迅先生就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正是我们悲痛所在。
常言道“黎明前的黑暗最是阴森恐怖”,但总会有启明星刺破长空,留下光辉璀璨的印记,揭开笼罩世间黑暗的面纱迎来光明。
他们便是鲁迅笔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每个略知历史的中国人在这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革命先驱的名字与他们的英勇事迹,在这些名字中免不了梁启超,免不了康有为,免不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这戊戌六君子,更免不了其余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却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
时间回溯到1989年(农历戊戌年),那时的中国在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可悲处境。
一座大楼早已从骨子里腐朽而变得摇摇欲坠,但却死死撑着它的外墙,企图那些打着维修的幌子实则来打砸抢烧的流氓们的帮助。
这便是朝廷,是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天,是百姓必须信奉的神。
历史删了中国一个响亮的耳光,将愚昧麻木甚至沉睡中的中国人惊醒,让他们有了新的认知,让他们明白生活不是只有柴米油盐、男耕女织,更有个人荣辱、家国责任。
震惊世人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无疑成了这根导火线,然而惊醒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少数读过书的知识分子,于是他们承担起责任义务去唤醒更多的还未醒来的中国人。
他们是不知所措的,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去反抗命运,去唤醒他人。
重说中国近代史(概要)-张鸣-虹桥书吧(虹桥读吧)第1节: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1)第一讲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的一个朋友曾提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着忘掉了自己的历史。
历史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实际上我们是离不开它的。
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无论是其整体还是个人,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
很多人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失忆状态,所以一直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
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
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
如果我们今天从一个常人的是非和真伪角度来看,这样的历史就是伪史。
上这种政治课的时候,大家都兴趣不大,经常睡觉或者看小说。
但别看上课的时候不以为然,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它影响,一到在网上谈某些事情的时候,只要涉及历史,就不知不觉地把这套东西搬出来了。
也就是说,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
这就令人很困惑。
我国的近代史,有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
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
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知道近代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而只强调我们一直在革命,那么我们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放下革命搞建设,不会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开放。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总分 6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第1-10题,每小题1分;第11-17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
)1.“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上述内容出自下列哪一条约?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3.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海棠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
这一次版图的变化与哪国有关?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俄国4.中国第一座匾额专题博物馆——洛阳匾额博物馆2020年4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其中包括左宗棠在内的许多名人题写的珍贵匾额。
今天人们纪念左宗棠,是因为他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A.在虎门率军抵抗英军B.率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D.抗击日本对台湾的侵略5.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下列史实能验证这一思想的是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创办轮船招商局6.2020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67岁生日。
中国海军不断强大,你知道我国开始近代化并建立近代海军是在哪一时期A.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洋务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7.有人将 1895 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这次行动是A. 强学会成立B.《万国公报》创办C.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开始8.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图一图二图三A.图一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B.图二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图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D.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9.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
《重说中国近代史》书评历史基地班2013211749 吴键正如本书封面所说“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人大政治系教授张鸣经过数年的研究,还原了中国近代史的真实面目,以一个学者的良知来重新述说中国近代史,不偏不倚,去先前近代史的“行政化色彩”和“简单化面目”。
在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周时间好好地品读了这一本著作,表示很喜欢张鸣教授公正客观地评价中国近代史中的问题,且改变了以往历史书刊的艰涩枯燥,更多的是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课堂感觉,并诱导读者深思近代史中的问题,起一种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这本书中可以得出:当诸多人物和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做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下面我就对书中所出现的重要问题做一些浅陋的见解。
1.面子问题面子对于中国人是大事,道光因为面子,宁可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割地,也要保持天朝的地位,但求不给予外国人平等地位(不设外交部与其对话)。
李鸿章人情世故通达极致,在百日维新后,可以运用面子从死牢中轻松救出经元善、徐致敬,而张之洞的面子纵使自己的得意门生杨锐,也只能成为历史上的六君子了,能力再强,不懂得人情世故,事事难办。
李鸿章的面子不仅朝廷给,全世界的洋人都认。
袁世凯、曾国藩也都是深谙人情世故的高人,在各自的时代也是推动历史的人物。
西太后慈禧,更是在国家改制的道路上反反复复,面子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
面子是什么,谁说中国人不讲团队,中国人最讲团队,面子就是讲团队,面子就是要大方。
2.教育问题多次和人讨论中华传统文明和西方近三百年科技的比较,孰强孰弱的问题,以下两种解释我觉得值得一提。
一个提法来源于佛家的解释,科技不断满足甚至创造欲望,把人类迎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将有因果报应,因为佛教核心讲究的是控制欲望。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合集》第一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读张鸣教授《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
可是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个很有趣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
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这忘掉了自己的历史。
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
如果不想让自己处于失忆的状态,重读历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花了十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
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
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
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
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
而我们呢。
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
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
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
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就是《重说中国近代史》迷人之处。
书中除了类似这般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外,我总结认为本书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立场方面超过前人。
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
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
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