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分)(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________》2、《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等。
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
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40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壮 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十一端午日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擂.( )鼓鹳.( ) 呐.( )喊一律.( )2.辨字注音组词。
燥__( ) 浆__( ) 戍__( )躁__( ) 桨__( ) 戌__( )戊__(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第十一课《端午日》导学案班级:姓名:教师导学:“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首流传于我们身边的民谣讲的就是端午节。
其实,各个地方庆祝端午的风俗都不太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湘西端午节的节日氛围把。
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3.通过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说出湘西端午节习俗的特征,感受过节时人们的心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见练习册)2、关于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时在夏历五月初五。
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腾图祭俗;也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
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除灾疫,去毒虫。
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课前导学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茶峒()(2)干燥()(3)擂鼓()(4)洞穴()(5)泅水()(6)节拍()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3、填空。
(1)《端午日》作者,代小说家、散文家,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
(3)端午节,亦称“” 或“”,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等。
4、找出直接描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5.指出下列诗句描述的节日名称。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十一、《端午日》导学案一、自学探究1、搜集端午日的来历和习俗。
2、搜集《边城》故事梗概。
3、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4、注音:蘸.()酒桨.()手擂.()鼓呐.()喊鹳.()泅.()水茶峒.()戍.( )军形似字:戍( )、戊( ) 、戌( )、戎()释义:莫不——不拘——5、理清全文思路:二、质疑导学1、创景导入明确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提升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水平,感受课文精彩的场面描写。
(3、)体会“奋力向上、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资料链接:(1.)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地点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2、自学教材合作探究(1、)迅速浏览课文,并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分别用三字短语概括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划出表示时间的相关语句)哪个风俗是详写的?为什么?■这些活动民众的参与水准如何?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能够感受到?(找出这些词语分析)3、师生互动合作研讨(1、)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有什么作用?(2、)细读赛龙舟精彩场面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参加赛龙舟比赛的人有哪几类?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
■请将这些人最有表现力的动作划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场面的作用。
■周围观众的表现怎样?请说出对观众的描写有何作用?■“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属于何种写作手法?作用如何?总结场面描写的写法。
■对胜利者的奖品,人们看重的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析追鸭子的场面:■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端午日》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学习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了解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学习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课前预习【走进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端午日》选自《边城》。
【了解作品】《端午日》是节选自《边城》中描写翠翠去看赛龙舟的一段文字。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写成,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特异色彩的著名作品中。
《端午日》着重渲染乡村湘西的纯净,健康,蓬勃的生命力,表达着沈从文的怀恋,憧憬和向往——那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知识链接】1.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学习内容十一、端午日(第1课时)课型编写人审核人年级7学科语文学习目标1、进一步夯实双基。
2、体会美好情感,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学习过程说明预习板块1、填空:《端午日》作者,(民族),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端午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月初,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大诗人而设立的。
2、给黑体字注音:茶峒()蘸酒()呐喊()戍军()泅水()擂鼓()探究板块1、你能说出除了赛龙船,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吗?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2、仿写: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举一个例子,句式大致相同心正则笔直。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检测板块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给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只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着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端午日主备高萍学生姓名订正栏【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风俗、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重点难点】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导学设计】一、自主学习(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出处、代表作等,补充到书下注释①。
(二)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了解端午日的由来,说出我们家乡有哪些习俗。
(完成补充习题P56四)(三)字词积累很重要,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生字词。
1、浏览全文,划出生字词,完成补充习题P55一。
(提示:注意峒、老鹳、蘸酒、擂鼓等加粗字的读音;学会辨别形近字,如:燥zào干燥、躁zào急躁、噪zào噪音、澡zǎo洗澡;戍shù戍边、戊wù戌xū戊戌、戎rónɡ戎马生涯。
)2、按照文后题二的要求,圈点相关词语,并完成补充习题P56二,试着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并了解湘西端午日的民俗。
(提示: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等,可见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通过文字好好感受湘西端午的活动气氛。
)2、理清课文思路,并概括文段大意。
三、探究写法,精读品味。
1、欣赏赛龙船的精彩片段。
朗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直接描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解说直接描写)(提示:找出具体描写“赛龙船”场面的句子,如文后二中提到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品味这些圈画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的作用。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探究写法。
①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方法都是直接描写的,那么,除了这些直接的描写方法外,作者还从什么方面来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解说侧面描写)如:“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解析)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杰出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会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鹳( ) .燥__( )躁__( ) 呐( )喊.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
浆__( ) 戍__( ) 桨_ _( ) 戌__( ) 擂( )鼓.戊__( )3.文学常识积存。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闻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把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鹳( ) .燥__( )躁__( ) 呐( )喊 .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
浆__( ) 戍__( ) 桨__( ) 戌__( ) 擂( )鼓 .戊__(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分)(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________》2、《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等。
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
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40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壮 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端午日》导学案沈从文预习案预习要求: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了解他和湘西的渊源。
2、大声朗读课文:圈划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3 熟读课文。
预习自测:1 给下面黑体字注音峒伶俐嘭嘭铛铛擂鼓呐喊老鹳河水战戍守蘸酒2、你还知道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里人们有什么风俗习惯?3、在文中了解茶峒人的风俗习惯?标注在文中。
探究案熟读课文,思考;1、书中重点描写了端午日欢庆的哪三个场面,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渲染赛龙舟这个场面的?2、试着描述一下龙舟赛的精彩场面,并聊聊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训练案小练笔: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知识链接:1、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6年7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十一端午日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擂.( )鼓鹳.( ) 呐.( )喊一律.( )2.辨字注音组词。
燥__( ) 浆__( ) 戍__( )躁__( ) 桨__( ) 戌__( )戊__(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写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在预习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重点研讨第1自然段。
1.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通过什么手法写出了当天热闹的气氛?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在描写赛龙船的盛况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讨课文第2~3段,思考以下问题: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充分发挥想像,口头描绘追鸭的场面。
(可相互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第3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章描写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从全文看,作者写了哪三个场面?其中详写的是什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练习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zhàn ( )酒划jiǎng( ) 缠guǒ( ) nà( )喊2.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
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3.文中第二自然段“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们组探寻的收获,请完成下列两题。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学生,曾写过《端午的鸭蛋》,请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有关练习。
端午的鸭蛋(选段)汪曾祺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