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7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长期没有克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2.内容经济上,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3.结果: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政治体制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而独立的趋势加强。
4.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例题1下列苏联领导人中,先后把经济和政治作为改革重点,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D。
例题2他领导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他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C。
1.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 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
当时领导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答案】D【解析】“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D。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着重介绍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以及苏联的解体。
本课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可以说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改革,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的解体”是本课的难点。
苏联原有的模式极其僵化。
戈尔巴乔夫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结果一步步地把苏联推向解体。
“八一九事变”后苏联解体进程加速。
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苏联剧变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作为教学要求,但教师在教学中可做适当分析。
二、教法建议1.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
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
建议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
或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2.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答案】C【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第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 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掌握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以及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的改革运动;80 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
二、学习过程二、学习过程一)赫鲁晓夫改革一)阅读“匈牙利的改革”,回答一下知识点:1、背景:20 世纪50 年代,担任领导人以后开始改革。
1、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1)二战后,欧洲8 个,亚洲 4 个,美洲 1 个共13 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加上一战中诞生的苏联共有14 个社会主义国家。
2、目的:改革时期的一些弊端。
3、内容:经济(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政治。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模式进行经济建设4、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5、结果;矛盾突出,下台。
1)目的:推动经济发展二)苏联解体2)典型:改革最为突出。
1、戈尔巴乔夫改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
1)原因: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
3)结果:成效不大。
2)内容:先以作为重点,后又进行3、匈牙利改革:3)影响:经济方面没有成效,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政治方面:政1)性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转变为,国家权力分散。
出现各加盟共和国2)原因:①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脱离苏联的趋势。
②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政府总结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决定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局部调2、苏联解体整与改革。
1)原因:①改革是苏联解体直接原因;3)内容::①政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②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稳定政治局势。
③西方国家的干预、压力和“和平演变”战略,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
考点: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1.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明斯克协定——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阿拉木图宣言》——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叶利钦接管: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把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2.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
易错微析苏联解体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震惊世界的这一事件是()A.同盟国解体B.轴心国瓦解C.苏联解体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中的事件,发生于1991年12月的是苏联解体,答案C。
例题2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A.“三国协约”瓦解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瓦解D.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
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月革命B.匈牙利事件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2.“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斯拉夫分裂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3.苏联解体是苏联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场悲剧,其标志是()A.赫鲁晓夫下台B.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C.签署《阿拉木图宣言》D.“八一九”事件4.“它结束了曾对20 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 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九年级历史预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重点与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2、难点:苏联解体三、教学过程(问题情景导入1):(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问题情景导入2):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
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讲授新课):(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
“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板书)1.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显示赫鲁晓夫图片)(师):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史料等增加历史的直观性,降低本节课的难度,突出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苏联解体过程难点:苏联解体原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图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
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③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要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的是()A.勃列日涅夫B.赫鲁晓夫C.安德罗波夫D.契尔年科2、“八一九”事件后,掌握苏联国家大权的是()A.戈尔巴乔夫B.叶利钦C.亚纳耶夫D.发动政变的党内高级干3、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B.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C.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4、苏联解体表明()A.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苏联模式”的失败D.列宁主义的失败5、赫鲁晓夫开始担任苏联领导人是在()A.1951年B.1953年C.1955年D.1957年6、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 戈尔巴乔夫C.赫鲁晓夫D.叶利钦7、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个领域()A.政治B.经济C.军事D.外交8、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苏联政体是()A. 无党制B. 一党制C. 两党制D. 多党制9、政变事件后得以控制全局的俄罗斯领导人是()A.利加乔夫B.安得罗波夫C.叶利钦D.普京10、苏联解体是在哪年的年底()A.1990年B.1991年C.1992年D.1993年11、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B.使国家权力分散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12、导致世界两极格局终结的历史事件是()A. 东欧剧变B. 苏联解体C.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D.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13、关于苏联解体的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使两极格局终B.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机会C.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D.为中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14导致苏联解体的社会改革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