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2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分析串讲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讲解第一段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讲解第二段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之:助词,不译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
无能:不能。
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判断句)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
”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点点温柔[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烛秦晋围郑之以退为进深明大义武临危受命晓之以弊能言善辩退诱之以利秦说退秦师巧施离间师晋师撤离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熟读并能翻译课文,。
2、疏通文意,分析烛之武人物性格特征。
3、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1.重点:熟读并能翻译课文。
2.难点: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原因。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二、深入学习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3、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三、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及意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2、翻译下列句子①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许君焦瑕,朝济而西设版焉,君之所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①阙秦以利晋②越国以鄙远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词类活用的句子是()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C、晋军函陵D、公从之四、迁移运用阅读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首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烽火四起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首诗歌,本文将制定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步: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首极具历史气息的战争题材诗歌。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下面我会先放一段短视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随后介绍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背景介绍烛之武,即战国末年楚国将领烛和武。
当时,秦国兵锋所向披靡,攻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正准备南下攻打楚国都城郢。
这时,楚国国君春申君派遣烛和武前往阻击秦军。
在烛和武的英勇抵抗下,秦军节节败退,最终撤离楚境,明确了双方的强弱。
第三步:作者介绍《烛之武退秦师》作者是楚国名士宋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宋玉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绝代好手,在文坛和军事上都享有盛名。
他的《九辩》被誉为古代修辞学的杰作,而《烛之武退秦师》则是他在诗歌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四步:分析诗歌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首诗歌。
首先是诗歌的结构,它是一首十四言古体诗,共五段,每一段都有一个最后句言状突出的中心思想,各自逐层递进,构成了整首诗歌的精彩情节,展现了楚军抵御秦军的历程。
其次是诗歌的意象,具体表现在对三大元素的描绘上:火、烟、战鼓。
火光照亮了整个战场,烽烟柳暗了天空,鼓声激荡人心。
整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艺术手段,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心理体验,深深地体味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第五步:课堂互动1.请同学自主搜索一些《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2.每位同学选择一句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解读一下意思并分享给大家。
3.分组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交换各自分析的结果。
第六步:课后作业1.整理自己课上做的笔记,重新拓展一下思路,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