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2期工程车辆
- 格式:pdf
- 大小:358.96 KB
- 文档页数:5
中图分类号 TU984.1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0-0115-07 收稿日期 2023-02-14摘 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沿线地区TOD规划协同推进,TOD落实成效有待评估。
整合利用手机信令、POI、企信宝等新兴数据及土地利用、建筑普查等传统数据,从站点和廊道两个尺度,构建涵盖土地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行为调节等多维度的TOD效应评价体系,对武汉市开展实证应用。
评价发现武汉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发展偏离TOD目标:土地利用呈现开发强度高、功能混合度低的特征;轨道交通刺激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就业、服务设施集聚和住房价格提升,未能引导城市功能边缘区紧凑拓展;轨道交通压缩居民出行空间距离、提升公交分担率效应并不显著,降低城市边缘区居民出行时间。
提出开展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廊道式TOD规划,促进站点地区差异化治理和功能互动,提升TOD综合效应。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轨道交通廊道 TOD综合效应 评价体系 多源数据Abstract Chinese metropolitan combined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and TOD planning along the route, while the effectiveness of TOD implementation is yet to be evaluated. By integrating the newly arisen data such as mobile signaling data, POI data, enterprise information data and real estate data , as well as traditional data such as land use and construction census, we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TOD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covering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ffic behavior regulation from two scales of rail station and corridor. And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Wuhan. The evaluation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rail transit in Wuhan deviated from the TOD target. Land us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development intensity but low functional mix. Rail transit stimulates th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employment, services in urban centers, but fails to guide the compact development expansion in urban fringe area. Rail transit failed to significantly compress residents travel distance and to improve bus sharing rate, while it reduces the travel time of residents in urban fringe area. It is proposed to carry out corridor TOD planning in areas along rail transit, which help promote differentiated governance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 in site area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OD.Keywords Rail transit station area, Rail transit corridor, TOD comprehensive effects, Evaluation system, Multivariate data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多尺度TOD效应综合评价——以武汉市1、2、4号线为例Multi-scale TOD Comprehensive Effect Evaluation in Areas Along Rail Transit: A Case of 3 Metro Routes in Wuhan梁 敏 | Liang Min 徐 涛 | Xu Tao中国城市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希望通过轨道沿线地区公交导向式发展(简称“TOD”),实现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空间紧凑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目标。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21年3月武汉1 总论1.1 编制说明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原可研设计为全封闭全高架线路,全长29.41km,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由宗关至黄浦路10.234km,2004年9月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续建工程,西段线路由宗关至吴家山长11.658km,东段线路由黄浦路至堤角长7.518km,全长19.176km。
全线设26座车站,其中二期工程16座车辆段及综合维基地1处,主变电所2座等工程及运营设施和设备。
2005年,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5年6月以环审〔2005〕607号文?关于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进行了批复。
由于在后续设计过程中,1号线二期工程西段的金山大道站至五环大道站〔原四明路站〕及东段的新荣站〔原岔路口站〕至堤角站区间线路发生变化,并在额头湾站至舵落口站区间增设竹叶海车站1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2021年1月武汉地铁集团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根据目前的最新设计文件,针对发生重大变化的局部编制?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简介工程地点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东西向贯穿汉口地区。
线路从吴家山沿解放大道经舵落口、古田地区、宗关,再转向京汉大道,沿京汉大道经江汉路、大智路到黄浦路后转向解放大道经岔路口至终点堤角。
二期工程从一期工程向东西两端延伸,西段线路从宗关站向西延伸,沿线经过汉西一路、古田四路、古田三路、古田二路、古田一路,至舵落口,沿解放大道北侧跨越汉丹铁路和三环线后,再沿107国道北侧前行至七雄路转向北,再沿七雄路跨东吴大道、金山大道至终点金山大道站。
东段线路从黄浦路站向东延伸,下穿长江二桥、上跨江岸铁路货场咽喉区后,沿解放大道中央布设,经徐州新村、丹水池、岔路口至终点堤角。
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21—2021〕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2021年11月武汉目录一、规划概况二、规划相容性和协调性分析三、环境质量影响分析四、规划方案调整意见及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五、评价结论一、规划概况1、建设规模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在在已批复并开始实施的1号线一、二期、轨道2号线一期、轨道4号线一期的根底上,延伸轨道1、2、4号线,新建轨道3、6、7、8号线,到2021年轨道交通建设总规模到达215.3公里,其中新增工程总长142.6公里。
2、车辆运用设施及规模规划至2021年设置古田、常青花园、三金潭〔3号线〕、青山、老关、长丰和壕沟〔8号线〕等7处车辆段,硚口路、中山、流芳、客运中心站、黄金口、建设十路、金山大道、新余家湾和三金潭等9处停车场,车辆运用设施规划占地438.9hm2。
3、主变电站除轨道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一期工程既有和在建的6座主变电所外,2021年前新建线路主变电所根据规划线网控制江汉路、二七路、古田二路等12处轨道交通专用变电所,建设规划新增控制用地面积3.88hm2:①轨道3号线利用4号线王家湾主变电所,新建赵家条1座主变电所,占地4375m2,用地现状主要为商业和居住。
②轨道4号线二期工程在王家湾新建1座主变电所。
③轨道5号线利用轨道7号线车辆厂主变电所,占地3460m2,用地现状主要为居住。
④轨道6号线新建博览中心和杨汊湖2座主变电所。
⑤轨道7号线利用轨道2号线青年路主变电所,新建武昌车辆厂1座主变电所。
⑥轨道8号线利用轨道3号线赵家条主变电所和轨道4号线铁机路主变电所,在壕沟停车场新建1座主变电所。
二规划相容性和协调性分析1、规划政策符合性分析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和?建设部关于优先开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的精神要求;符合国家能源政策,规划的实施将减少武汉市公共交通对燃油的依赖、促进武汉市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演变与推动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为例胡润州【摘要】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与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发展演变,证明了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和网络形成,对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幸福指数进步的重要动力.目前,轨道交通改变城市交通格局,公交出行日渐成为"主旋律",交通拥堵在缓解中,有力促进了武汉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增强了"三镇三城"的"同城效应",跨江工作、跨地区居住生活再不遥远;乘坐轨道交通的人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拥堵会逐步缓解;地铁连接了"公铁水空",使武汉成为中国中部最大的综合换乘枢纽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大量减少空气污染,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年(卷),期】2017(026)006【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社会经济;交通拥堵;重要动力【作者】胡润州【作者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看,轨道交通建设对一个城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不仅改变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让土地增值,而且促进其经济繁荣,消除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为代表的“城市病”的滋生,提升其现代化发展水平。
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武汉市就开始了建设轨道交通的探索。
当时,首先是遇上了以“公交乘车难”为特征的交通紧张期,常规公共汽电车难以满足广大市民(尤其是广大企业职工)的出行需求。
为此,国务院发文提出了“上天入地”的应对之策,轨道交通建设也随之应运而生。
其次是由于建设汉口新火车站,原穿越武汉市中心的京广铁路旧线要外迁,迁移后的铁路旧线干什么、武汉的轨道交通应如何建设,也由此提上议事日程。
基于这两点,从上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就开始了其前期研究与规划工作。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10年3月武汉1 总论1.1 编制说明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原可研设计为全封闭全高架线路,全长29.41km,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由宗关至黄浦路10.234km,2004年9月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续建工程,西段线路由宗关至吴家山长11.658km,东段线路由黄浦路至堤角长7.518km,全长19.176km。
全线设26座车站,其中二期工程16座车辆段及综合维基地1处,主变电所2座等工程及运营设施和设备。
2005年,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5年6月以环审〔2005〕607号文《关于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进行了批复。
由于在后续设计过程中,1号线二期工程西段的金山大道站至五环大道站(原四明路站)及东段的新荣站(原岔路口站)至堤角站区间线路发生变化,并在额头湾站至舵落口站区间增设竹叶海车站1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2010年1月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根据目前的最新设计文件,针对发生重大变化的部分编制《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简介1.2.1 项目地点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东西向贯穿汉口地区。
线路从吴家山沿解放大道经舵落口、古田地区、宗关,再转向京汉大道,沿京汉大道经江汉路、大智路到黄浦路后转向解放大道经岔路口至终点堤角。
二期工程从一期工程向东西两端延伸,西段线路从宗关站向西延伸,沿线经过汉西一路、古田四路、古田三路、古田二路、古田一路,至舵落口,沿解放大道北侧跨越汉丹铁路和三环线后,再沿107国道北侧前行至七雄路转向北,再沿七雄路跨东吴大道、金山大道至终点金山大道站。
武汉轨道交通车辆的选型
马联国
【期刊名称】《城市公共交通》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本文着重从车辆规格尺寸、车体材质、受流方式、牵引控制系统等方面,介绍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车辆选型的情况.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马联国
【作者单位】武汉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82.4
【相关文献】
1.中小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分析 [J], 王亚丽
2.中小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分析 [J], 魏江; 张晓俊; 何明明
3.中小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分析 [J], 魏江; 张晓俊; 何明明
4.轨道交通车辆用电缆的选型与分析 [J], 唐江洲
5.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车辆选型分析 [J], 庄哲;张晓江;寇玮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实施评价【摘要】景观影响后评价是重大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内容。
采用公众问卷调查和照片评分方法针对武汉高架轨道交通1号线开展了景观影响后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原铁路,1号线的建设改善了沿线城市景观,其视觉效果随观察点距离的增加、高度的上升而提升。
两侧绿化和周边旧城改造是1号线及其周边景观改善的首选措施。
【关键词】武汉;轨道交通 1号线;景观影响后评价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G3171、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概况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是武汉市第一条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线,也是武汉市江北交通的市政建设项目。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34.57公里,全部为高架车站。
位于武汉市长江及汉江以北的汉口地区,贯穿东西湖、硚口、江汉、江岸、黄陂五区。
共设站29个,由东西湖区东吴大道站至黄陂区汉口北站。
其中一期工程(宗关—黄浦路)10.6公里,二期工程(东吴大道—宗关、黄浦路—堤角)18.25公里,三期工程(堤角—汉口北)5.72公里。
一期工程2000年12月开始建设,汉口北延长线2014年5月28日开通运营。
工程利用京汉环线线址,采用高架方案在原有铁路用地范围内建设。
1号线作为高架交通建筑,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视线产生“空间阻隔”效应。
一期只有盲道和无障碍坡道,二期则在每个站增加了残疾人使用的垂直升降电梯,直达站台;二期有13个站点设计有广场或绿化节点,位于进出站口或站点过街天桥的上桥处;二期车辆是“鼓肚子”造型,坐车人感觉更宽敞。
当年的1号线曾被定位为观光试运营,交通运输功能并未完全激活,运行第一年只有7800余市民尝了尝鲜。
然而,随着1号线二期和三期(汉口北)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1号线沿线已有汉口北、武汉天地、武广及江汉路片、融侨锦城片区等四大商圈。
宜家在武汉的第一家店也紧紧依托1号线,竹叶海站有专门的通道与宜家相连。
2、实施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实施后对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内容包括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方面。
武汉地下交通发展史20XX年XX月XX日,1号线开通。
交通1号线于20XX年XX月XX日开通运营,武汉是中国内地第7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其轻轨1号线一期工程于20XX年底开工,总投资XXX亿元,全长XXX公里。
在中国大陆首次采用移动闭塞技术及“阿尔卡特”列车控制技术信号系统,可实现自动驾驶、无人自动折返和高精度自动定点停车。
1号线开通6周年后,终于等到了1号线二期的开通20XX年XX月XX日,2号线开通。
2号线一期工程历时5年建设,是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重要的黄金交通走廊。
该工程起于汉口金银潭,终点武昌光谷广场,贯穿武汉城市中心区,线路全长XXXkm,共设车站XX座,车辆段和维修基地及停车场各X 座、主变电站X座,与轨道交通X号线在循礼门站换乘,并共用控制中心。
2号线一期工程越江隧道创造了五项,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
国内盾构独头掘进长的区间隧道。
国内埋深的地铁隧道,深处达XX米。
国内水压的地铁隧道,达5.3bar。
国内首条在江底修建带泵房联络通道的隧道。
20XX年XX月XX日,4号线开通武汉地铁进行快速发展时代。
2号线开通1周年,4号线开通。
4号线一期的开通,标志着武汉形成“工”字形的轨道交通网,武汉3大火车站被地铁串起。
一城便捷,一城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将形成“工”字形,3条线、XX公里、XX个站点,预计日均客流可达XX多万人次.4号线开通半年后,也就是20XX年X月XX日,1号线继续成长,其3期开通,连接汉口北,深入黄陂区腹地。
又半年,20XX年XX月XX日,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开通。
东起一期终点武昌火车站,西至黄金口,线路全长XXX公里,设站XX座。
一年又开新线,20XX年XX月XX日,3号线开通起于沌阳大道,经过6个城区到达宏图大道,是连接汉口、汉阳的骨干线路,也是条下穿汉江的地铁线路,与武汉地铁家族的2号线、4号线,形成连接武汉三镇的“地铁环线”,武汉进入地铁环线时代!又一年,两条新线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