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教案3.2.11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一第三章 2、弹力(教案)一、教材分析《弹力》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学习有关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为以后分析物体受力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4.能说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并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弹力的产生条件2.弹力方向的判断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要根据学生实际,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子,尤其是体会弹力的方向,对微小形变的演示,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师指导。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讲授法、实验法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学案和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做学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惑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演示实验 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演示实验 6:纸张被手揉皱.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2、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3、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看学案)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1.形变2.弹力3.几种弹力的方向判断4.胡克定律5.练习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高中必修一312教案数学1.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高中必修一312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312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和方法。
难点: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必修一312数学课本。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 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完成相关知识点的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问题或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课程的热情。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介绍312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 通过例题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 教师现场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展示相关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竞赛技巧。
2.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学习资料,拓展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教学反馈: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指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时间:2004年8月26日星期四教学班级:高一(11、12)班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教学过程:引入问题(I)提出问题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x-<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数的集合,不等式73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II)讲授新课1.集合含义通过以上实例,指出:(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必修一unit3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一 Unit 3 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和短语。
2. 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语描述人物特征和外貌。
3. 能够运用所学语法结构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态。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或他人的描述性短文。
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词汇和短语的掌握与运用。
2. 现在进行时态的正确使用。
3. 描述性短文的写作。
教学难点:1. 描述性短文的写作。
2. 语法结构现在进行时态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必修一 Unit 3 阅读材料和练习题。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本单元的话题——人物特征和外貌。
2.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例如: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admire?Why?Step 2:词汇和短语学习 (15分钟)1. 呈现并教授本单元的词汇和短语,例如:appearance, personality, confident, determined, etc.2. 运用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和短语。
3. 进行词汇和短语的练习,例如:单词拼写、填空等。
Step 3:语法学习 (20分钟)1. 介绍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和构成。
2. 利用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
3. 进行现在进行时态的练习,例如:选择填空、改错等。
Step 4:阅读理解 (15分钟)1. 学生阅读本单元的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3. 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Step 5:写作练习 (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写一篇关于自己或他人的描述性短文。
2.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和修改,提供反馈和建议。
3.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班级评价和讨论。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与完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结合时代发展新变化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剖析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提高学生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科学内涵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如中国之治取得的成果)公共参与: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懂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切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意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框重点内容第一,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每个历史阶段遇到的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研究问题、不断回应问题的结果,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次代表大会的回顾)第二,通过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一个从创立到发展、从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
(每一个时期的理论创新)第三,阐释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各自的含义、四者关系和重要意义,坚定“四个自信”。
高一政治学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题: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前案1.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必要性、意义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课中案判断题:1.经济发展方式是一成不变的。
2.虚拟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工作的中心。
课后案1.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0个“诚信之星”的先进事迹,褒扬信行为,倡导诚信理念,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①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②是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③有利于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④要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引导企业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的支撑。
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需要( )①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②顺应经济全球化,把对外开放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③努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④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侧重于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基建”不仅对应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也对应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加快“新基建”能够( )①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②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扩大市场投资主体③满足消费升级需要,提高生活便利化水平④激发要素活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高中三年级必修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高中三年级学生明确教材《必修一》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将其应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Unit 1: School Life教学内容:- 学习并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汇。
-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法结构。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课文中的信息。
- 利用配套教材中的听力材料进行听力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技巧。
- 制作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语法和词汇的练习。
2. Unit 2: Travel教学内容:- 学习旅行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 学习描述旅行经历和计划的句子。
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和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口语对话练习。
-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旅行情境中实践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 Unit 3: Friends and Family教学内容:- 学习并讨论有关家庭和友谊的话题。
- 学习描述人物特点和关系的词汇和句式。
教学方法:-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享家庭照片和介绍家庭成员来练习口语表达。
-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述自己的朋友或家庭成员。
4. Unit 4: Daily Life教学内容:- 学习日常生活的词汇和短语。
- 学习描述日常活动和习惯的句式。
教学方法:- 设计情景对话和问答练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 制作真实生活情境的听力材料,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平时评估:-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来评估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 利用练习册中的习题来检验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期中和期末考试:- 设计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等不同形式的考题,全面评估学生在各方面的英语能力水平。
五、教学资源- 教材《必修一》及配套教辅材料。
- 录音机和相关听力材料。
高中数学必修一一二三册教案课题:集合教学目标:学习集合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集合的定义:把若干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总体称为一个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三、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1. 全集、子集、空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交集、并集、差集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四、练习环节(20分钟)1. 综合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2.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强化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范本课题:函数教学目标:学习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函数的定义:对每个自变量值,函数都确定一个唯一的因变量值。
2. 函数的表示方法:用公式、图像、表格等形式表示函数。
三、函数的性质讲解(15分钟)1.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函数性质的介绍。
2. 复合函数、反函数等概念的讨论。
四、练习环节(20分钟)1. 函数性质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加深理解。
2. 图像练习:根据给定的函数,画出其图像。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强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范本课题:三角函数教学目标:学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的层次结构。
3.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掌握遗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1 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1.3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2.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的层次结构2.1 生命的基本特征 2.2 生命的层次结构3.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1 细胞的基本结构 3.2 细胞的基本功能 3.3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4.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4.1 遗传的基本规律 4.2 遗传的基本概念 4.3 遗传的基本技能5.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5.1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5.2 生物多样性的分类方法 5.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
3.讨论法:通过讨论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教学难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提问、讨论、实验等方面的表现。
2.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练习题等方面的完成情况。
3.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成绩。
重要概念的整体教学设计——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1.设计理念“内容聚焦大概念”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倡的生物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对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内容以核心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的形式分级呈现,前后联系,形成网络。
重要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位置的概念性知识,是对大概念的理解和补充,是对次位概念的总结和提领。
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迁移应用重要概念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2.对重要概念的地位分析2.1 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析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模块内容聚焦大概念。
此概念处于重要概念的地位。
其上位的核心概念是“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其等位概念是“物质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两个重要概念互为关联,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细化。
其次位概念包括四个,分别是:“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2.2对此概念的内容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各项生命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构成的,这些在特定区域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是细胞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基础,这些化学反应及其反应场所就是此重要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的知识反馈和拓展延伸。
浙科版教材将这一重要概念编排成四部分内容:“细胞与能量”、“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具体关系如下:“细胞与能量”主要包括细胞内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ATP的结构以及ATP-ADP循环。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内涵及作用。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关系。
12.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学习检测判断对错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3.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不断解决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是()①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②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③②2.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阐述正确的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道路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四、课中探究【探究一】材料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Ⅰ.核心单词根据音标及词义写出正确的单词.应用;用途;申请→'meIzI/adjamaze v t.使吃惊;使惊讶'reIndʒ/Ik'striːmli/adfl/adj.强有力的;9.transport/'trænspɔːt/n.交通运输系统v t.运输;运送→transportation运输Ⅲ.重点短语根据汉语意思补全短语1.apply_for申请2.take control of 控制;接管3.look forward to 盼望4.get_ready for 对……做好准备5.encourage sb. to do sth. 鼓励某人做某事6.spend some time doing sth. 花费时间做某事Ⅳ.重点句型1.强调句型It_is_for_this_reason_that Spanish is the main official language of Peru.正因为如此,西班牙语是秘鲁的主要官方语言。
2.so that引导状语从句Inca builders cut stone to exact size so_that_nothing_was_needed to hold walls together other than the perfect fit of the stones.印加建筑工把石头切割成精确的尺寸,这样就不需要任何东西来把墙壁固定在一起,完全靠石头的完美契合。
►第一步|速读——了解教材课文(P26)主题和段落大意1.匹配每部分的大意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A.The history of Peru.B.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Peru.C.A trip to Peru.D.Peru's culture.答案:C2.Please match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s.Paragraph 1:A.The visit to Amazon Rainforest.Paragraph 2: B.The visit to Machu Picchu Tour.Paragraph 3: C.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Peru.答案:Paragraph 1:C Paragraph 2:A Paragraph 3:B►第二步|细读——把握教材课文(P26)关键信息1.The following introduction about Peru is true except ________.A.dry B.narrowC.flat land D.cold答案:D2.Which country controlled Peru from the 16th to 19th?A.Spain B.AmericaC.Britain D.India答案:A3.How can you go to the Amazon from Cusco?A.By boat. B.By plane.C.By train. D.On foot.答案:B4.What is specially amazing in Machu Picchu?A.The Inca's cultureB.The Inca's languageC.The Inca's dry stone method of buildingD.The Inca's language答案:C►第一板块|核心词汇诠释1.apply vt.涂(油漆、乳剂), 敷;应用;运用vi.申请;请求;使用(经典佳句)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college, he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a job as a teacher.大学毕业后,他想申请一份教师的工作。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3.制作临时装片,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学习过程】一、细胞质1.组成:主要包括和两大部分2.细胞器(1)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名称图示分布结构功能线粒体细胞中层膜细胞进行场所是细胞的“”叶绿体细胞层膜绿色植物进行的场所,被称为和内质网细胞中层膜细胞内,以及的“车间”高尔基体细胞中层膜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并与植物形成有关溶酶体细胞中层膜是“”,内含多种,能分解的细胞器,浸入细胞的病毒病菌液泡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层膜内含的物质可以调节,充盈的细胞还可使植物细胞核糖体细胞中,有的附着在上有的游离在中结构合成的场所中心体细胞和某些细胞结构与细胞的有关(1)存在状态:状态(2)成分:由组成(3)功能:能进行多种,是细胞的主要场所。
【合作探究】[来源:学。
科。
网][来源:学科网][来源:Z,xx,]结构双层膜[来源:1]单层膜无膜分布高等植物细胞特有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成分含有DNA含有色素功能与能量转换有关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有关3.区分动物和植物细胞最可靠的依据是什么?【归纳提升】1.三个角度归纳常见细胞器(1)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内质网(2)将细胞膜与核膜连成一体的细胞器:内质网(3)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液泡2.典型细胞的细胞器种类(1)植物细胞类叶肉细胞:含全部的细胞器根的成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根的分生区和形成层细胞、干种子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大液泡(2)动物细胞类消化腺细胞:含高尔基体、核糖体比较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器和细胞核(3)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3.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异同线粒体叶绿体形态短棒状、圆球形、哑铃型、线形椭球形、球形分布动植物细胞主要分布于植物叶肉细胞和幼茎细胞结构双层膜双层膜增大膜面积的方式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成分少量DNA、RNA 少量DNA、RNA功能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相同点(1)具有双层膜(2)含有少量的DNA、RNA (3)具有能量转换功能(4)有液态的基质【典例训练】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B.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C.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D.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1.实验原理:(1)观察叶绿体:呈的椭球形或球形,可用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2)观察线粒体:呈短棒状,圆球形,线形,哑铃形所用试剂:,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染料,可以将线粒体染成,而细胞质接近2.实验材料(1)观察叶绿体:选用(2)观察叶绿体:选用3.实验过程(1)观察叶绿体制作临时装片(如何制?)→观察(先后)(2)观察线粒体制作临时装片(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将口腔上皮细胞涂于染液中,盖上盖玻片)→观察(先后)【思考讨论】1.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能否选择干叶片?为什么?2.为什么不选取植物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3.观察线粒体能否将口腔上皮细胞放于清水中?【典例训练】下列关于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健那绿染液是一种活细胞染料,几乎不损伤细胞B.选择含叶绿体少而大的细胞来观察C.高倍镜下,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许多基粒D.藓类叶片可直接放在载玻片上观察叶绿体【当堂检测】1.下列细胞的各种结构中,不含磷脂的一组是()A.线粒体和中心体B.核糖体和染色体C.高尔基体和内质网D.核糖体和中心体2、绿色植物细胞中与能量转换直接有关的一组细胞器是()A、核糖体和高尔基体B、高尔基体和叶绿体C、中心体和内质网D、叶绿体和线粒体3、最能表明一个细胞功能差异的是()A、细胞核的大小B、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C、细胞膜的结构D、细胞体积的大小4、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A、0.1%的亚甲基蓝溶液B、2%的龙胆紫溶液C、苏丹Ⅲ或苏丹ⅣD、1%的健那绿5、高倍镜下看到的叶绿体是()A、绿色、棒状B、红色、棒状C、红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D、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6.在植物的根尖成熟区细胞中含有的色素是()A.线粒体B.内质网C.叶绿体D.液泡7.下列关于高倍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位世袭制(1>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建立: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特点: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1>王权: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b5E2RGbCAP(2>中央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地方制度:地方封侯、伯,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二是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
三是承前启后。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说明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
p1EanqFDPw 题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隶主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D解读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人类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
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故正确答案为D项。
DXDiTa9E3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推广:武王死后,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4.内容(1>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义务: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3.2.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第1课时函数的单调性学习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区间、单调性等概念.2.会划分函数的单调区间,判断单调性.3.会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知识点一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区间D⊆I:(1)如果∀x1,x2∈D,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称函数f(x)在区间D上单调递增,特别地,当函数f(x)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时,我们称它是增函数.(2)如果∀x1,x2∈D,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称函数f(x)在区间D上单调递减,特别地,当函数f(x)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减时,我们称它是减函数.思考(1)所有的函数在定义域上都具有单调性吗?(2)在增函数和减函数定义中,能否把“任意x1,x2∈D”改为“存在x1,x2∈D”?答案(1)不是;(2)不能.知识点二函数的单调区间如果函数y=f(x)在区间D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做y=f(x)的单调区间.特别提醒:(1)函数单调性关注的是整个区间上的性质,单独一点不存在单调性问题,所以单调区间的端点若属于定义域,则该点处区间可开可闭,若区间端点不属于定义域则只能开.(2)单调区间D⊆定义域I.(3)遵循最简原则,单调区间应尽可能大.1.如果f (x )在区间[a ,b ]和(b ,c ]上都是增函数,则f (x )在区间[a ,c ]上是增函数.( × ) 2.函数f (x )为R 上的减函数,则f (-3)>f (3).( √ )3.若函数y =f (x )在定义域上有f (1)<f (2),则函数y =f (x )是增函数.( × )4.若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则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是减函数.( √ )一、函数单调性的判定与证明 例1 根据定义,研究函数f (x )=axx -1在x ∈(-1,1)上的单调性. 解 当a =0时,f (x )=0,在(-1,1)上不具有单调性, 当a ≠0时,设x 1,x 2为(-1,1)上的任意两个数,且x 1<x 2, 所以f (x 1)-f (x 2)=ax 1x 1-1-ax 2x 2-1=ax 1x 2-1-ax 2x 1-1x 1-1x 2-1=a x 2-x 1x 1-1x 2-1因为x 1,x 2∈(-1,1)且x 1<x 2, 所以x 2-x 1>0,x 1-1<0,x 2-1<0, 所以x 2-x 1x 1-1x 2-1>0,当a >0时,f (x 1)-f (x 2)>0,即f (x 1)>f (x 2), 所以f (x )在(-1,1)上单调递减, 当a <0时,f (x 1)-f (x 2)<0, 即f (x 1)<f (x 2),所以f (x )在(-1,1)上单调递增.综上,当a=0时,f(x)在(-1,1)上不具有单调性;当a>0时,f(x)在(-1,1)上单调递减;当a<0时,f(x)在(-1,1)上单调递增.反思感悟利用定义判断或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跟踪训练1 求证:函数f(x)=1x2在(0,+∞)上是减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对于任意的x1,x2∈(-∞,0),且x1<x2,有f(x1)-f(x2)=1x21-1x22=x22-x21x21x22=x2-x1x2+x1x21x22.∵x1<x2<0,∴x2-x1>0,x1+x2<0,x21x22>0.∴f(x1)-f(x2)<0,即f(x1)<f(x2).∴函数f(x)=1x2在(-∞,0)上是增函数.对于任意的x1,x2∈(0,+∞),且x1<x2,有f(x1)-f(x2)=x2-x1x2+x1x21x22.∵0<x1<x2,∴x2-x1>0,x2+x1>0,x21x22>0. ∴f(x1)-f(x2)>0,即f(x1)>f(x2).∴函数f(x)=1x2在(0,+∞)上是减函数.二、求单调区间并判断单调性例2 (1)如图是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y=f(x),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考点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题点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解 y =f (x )的单调区间有[-5,-2),[-2,1),[1,3),[3,5],其中y =f (x )在区间[-5,-2),[1,3)上是减函数,在区间[-2,1),[3,5]上是增函数.(2)作出函数f (x )=⎩⎪⎨⎪⎧-x -3,x ≤1,x -22+3,x >1的图象,并指出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解 f (x )=⎩⎪⎨⎪⎧-x -3,x ≤1,x -22+3,x >1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函数f (x )=⎩⎪⎨⎪⎧-x -3,x ≤1,x -22+3,x >1的单调递减区间为(-∞,1]和(1,2),单调递增区间为[2,+∞).反思感悟 (1)函数单调区间的两种求法①图象法.即先画出图象,根据图象求单调区间. ②定义法.即先求出定义域,再利用定义法进行判断求解.(2)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当函数出现两个以上单调区间时,单调区间之间可用“,”分开,不能用“∪”,可以用“和”来表示;在单调区间D 上函数要么是增函数,要么是减函数,不能二者兼有. 跟踪训练2 (1)函数y =1x -1的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 答案 (-∞,1),(1,+∞)解析 方法一 y =1x -1的图象可由y =1x的图象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如图,所以单调减区间是(-∞,1),(1,+∞). 方法二 函数f (x )=1x -1的定义域为(-∞,1)∪(1,+∞), 设x 1,x 2∈(-∞,1),且x 1<x 2,则f (x 1)-f (x 2)=1x 1-1-1x 2-1=x 2-x 1x 1-1x 2-1.因为x 1<x 2<1,所以x 2-x 1>0,x 1-1<0,x 2-1<0, 所以f (x 1)-f (x 2)>0,即f (x 1)>f (x 2).所以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减,同理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减. 综上,函数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1,+∞).(2)函数y =|x 2-2x -3|的图象如图所示,试写出它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单调性.考点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题点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解 y =|x 2-2x -3|的单调区间有(-∞,-1],[-1,1],[1,3],[3,+∞),其中单调递减区间是(-∞,-1],[1,3];单调递增区间是[-1,1],[3,+∞). 三、单调性的应用例3 (1)已知函数f (x )=x 2+2(a -1)x +2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 (-∞,-3]解析 f (x )=x 2+2(a -1)x +2的开口方向向上,对称轴为x =1-a , ∵f (x )=x 2+2(a -1)x +2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 ∴4≤1-a , ∴a ≤-3,∴a 的取值范围是(-∞,-3].(2)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R ,且为增函数,f (1-a )<f (2a -1),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 ⎛⎭⎪⎫23,+∞ 解析 因为y =f (x )的定义域为R ,且为增函数,f (1-a )<f (2a -1),所以1-a <2a -1,即a >23,所以所求a 的取值范围是⎝ ⎛⎭⎪⎫23,+∞. 延伸探究在本例(2)中,若将定义域R 改为(-1,1),其他条件不变,则a 的范围又是什么?解 由题意可知⎩⎪⎨⎪⎧-1<1-a <1,-1<2a -1<1.解得0<a <1.①因为f (x )在(-1,1)上是增函数, 且f (1-a )<f (2a -1), 所以1-a <2a -1, 即a >23.②由①②可知,23<a <1,即所求a 的取值范围是⎝ ⎛⎭⎪⎫23,1.反思感悟 函数单调性的应用(1)函数单调性定义的“双向性”:利用定义可以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反过来,若已知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确定函数中参数的取值范围.(2)若一个函数在区间[a ,b ]上是单调的,则此函数在这一单调区间内的任意子集上也是单调的. 跟踪训练3 已知函数f (x )=x 2-2ax -3在区间[1,2]上具有单调性,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函数f (x )=x 2-2ax -3的图象开口向上, 对称轴为直线x =a ,画出草图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函数在(-∞,a ]和[a ,+∞)上都具有单调性, 因此要使函数f (x )在区间[1,2]上具有单调性,只需a ≤1或a ≥2, 从而a ∈(-∞,1]∪[2,+∞).1.函数y =6x的减区间是( )A .[0,+∞)B .(-∞,0]C .(-∞,0),(0,+∞)D .(-∞,0)∪(0,+∞)答案 C2.函数f (x )在R 上是减函数,则有( ) A .f (3)<f (5) B .f (3)≤f (5) C .f (3)>f (5) D .f (3)≥f (5)答案 C解析 因为函数f (x )在R 上是减函数,3<5,所以f (3)>f (5). 3.函数y =|x +2|在区间[-3,0]上( )A .递减B .递增C .先减后增D .先增后减答案 C解析 因为y =|x +2|=⎩⎪⎨⎪⎧x +2,x ≥-2,-x -2,x <-2.作出y =|x +2|的图象,如图所示,易知函数在[-3,-2)上为减函数,在[-2,0]上为增函数.4.若f (x )=x 2+2(a -2)x +2的单调增区间为[3,+∞),则a 的值是________. 答案 -1解析 ∵f (x )=x 2+2(a -2)x +2的单调增区间为[2-a ,+∞), ∴2-a =3,∴a =-1.5.已知函数f (x )为定义在区间[-1,1]上的增函数,则满足f (x )<f ⎝ ⎛⎭⎪⎫12的实数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 ⎣⎢⎡⎭⎪⎫-1,12 解析 由题设得⎩⎪⎨⎪⎧-1≤x ≤1,x <12,解得-1≤x <12.1.知识清单:(1)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2)函数的单调区间.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法.3.常见误区:函数的单调区间不能用并集.1.如图是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y =f (x ),则下列关于函数f (x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函数在区间[-5,-3]上单调递增B .函数在区间[1,4]上单调递增C .函数在区间[-3,1]∪[4,5]上单调递减D .函数在区间[-5,5]上没有单调性 答案 C解析 单调区间不能用“∪”连接.2.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y =3-x B .y =x 2+1 C .y =1xD .y =-|x +1|答案 B解析 y =x 2+1在(0,2)上是增函数.3.若y =(2k -1)x +b 是R 上的减函数,则有( ) A .k >12B .k >-12C .k <12D .k <-12答案 C4.若函数f (x )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f (a )>f (2a )B .f (a 2)<f (a )C .f (a 2+a )<f (a ) D .f (a 2+1)<f (a 2)答案 D解析 因为f (x )是区间(-∞,+∞)上的减函数, 且a 2+1>a 2,所以f (a 2+1)<f (a 2).故选D.5.已知函数y =ax 和y =-bx在(0,+∞)上都是减函数,则函数f (x )=bx +a 在R 上是( ) A .减函数且f (0)<0 B .增函数且f (0)<0 C .减函数且f (0)>0 D .增函数且f (0)>0答案 A解析 因为y =ax 和y =-b x在(0,+∞)上都是减函数, 所以a <0,b <0,f (x )=bx +a 为减函数且f (0)=a <0,故选A.6.已知函数f (x )=⎩⎪⎨⎪⎧2x +1,x ≥1,5-x ,x <1,则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答案 (-∞,1)解析 当x ≥1时,f (x )是增函数,当x <1时,f (x )是减函数, 所以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1).7.如果二次函数f (x )=x 2-(a -1)x +5在区间⎝ ⎛⎭⎪⎫12,1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 (-∞,2]解析 因为二次函数f (x )=x 2-(a -1)x +5的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 =a -12,又函数f (x )在区间⎝ ⎛⎭⎪⎫12,1上是增函数,所以a -12≤12,解得a ≤2. 8.已知f (x )是定义在区间[-1,1]上的增函数,且f (x -2)<f (1-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考点 函数单调性的应用题点 利用单调性解抽象函数不等式答案 ⎣⎢⎡⎭⎪⎫1,32 解析 由题意,得⎩⎪⎨⎪⎧ -1≤x -2≤1,-1≤1-x ≤1,x -2<1-x ,解得1≤x <32, 故满足条件的x 的取值范围是⎣⎢⎡⎭⎪⎫1,32. 9.已知函数f (x )=2-x x +1,证明:函数f (x )在(-1,+∞)上为减函数. 证明 任取x 1,x 2∈(-1,+∞),且x 1<x 2,则f (x 1)-f (x 2)=2-x 1x 1+1-2-x 2x 2+1=3x 2-x 1x 1+1x 2+1. 因为x 2>x 1>-1,所以x 2-x 1>0,(x 1+1)(x 2+1)>0,因此f (x 1)-f (x 2)>0,即f (x 1)>f (x 2),所以f (x )在(-1,+∞)上为减函数.10.画出函数y =-x 2+2|x |+1的图象并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解 y =⎩⎪⎨⎪⎧ -x 2+2x +1,x ≥0,-x 2-2x +1,x <0, 即y =⎩⎪⎨⎪⎧ -x -12+2,x ≥0,-x +12+2,x <0的图象如图所示,单调增区间为(-∞,-1]和[0,1],单调减区间为(-1,0)和(1,+∞).11.若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是增函数,在区间(b ,c )上也是增函数,则函数f (x )在区间(a ,b )∪(b ,c )上( )A .必是增函数B .必是减函数C .是增函数或减函数D .无法确定单调性 答案 D解析 函数在区间(a ,b )∪(b ,c )上无法确定单调性.如y =-1x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也是增函数,但在(-∞,0)∪(0,+∞)上并不具有单调性.12.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对任意x 1,x 2∈R (x 1≠x 2),有f x 2-f x 1x 2-x 1<0,则( ) A .f (3)<f (2)<f (1)B .f (1)<f (2)<f (3)C .f (2)<f (1)<f (3)D .f (3)<f (1)<f (2) 答案 A解析 对任意x 1,x 2∈R (x 1≠x 2),有f x 2-f x 1x 2-x 1<0, 则x 2-x 1与f (x 2)-f (x 1)异号,则f (x )在R 上是减函数.又3>2>1,则f (3)<f (2)<f (1).故选A.13.已知函数f (x )=⎩⎪⎨⎪⎧ x 2,x >1,⎝ ⎛⎭⎪⎫4-a 2x -1,x ≤1.若f (x )是R 上的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 [4,8) 解 因为f (x )是R 上的增函数,所以⎩⎪⎨⎪⎧ 4-a 2>0,4-a 2-1≤1,解得4≤a <8. 14.函数f (x )=ax 2+(a -3)x +1在(-1,+∞)上单调递减,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3,0]解析 ①a =0时,f (x )=-3x +1在R 上单调递减,∴a =0满足条件;②a ≠0时,f (x )=ax 2+(a -3)x +1, 对称轴为x =-a -32a ,∴⎩⎪⎨⎪⎧ a <0,-a -32a ≤-1,解得-3≤a <0.由①②得-3≤a ≤0,故a 的取值范围是[-3,0].15.已知函数f (x )=⎩⎪⎨⎪⎧ x 2+4x ,x ≥0,4x -x 2,x <0,若f (4-a )>f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2)B .(2,+∞)C .(-∞,-2)D .(-2,+∞)答案 A 解析 画出f (x )的图象(图略)可判断f (x )在R 上单调递增,故f (4-a )>f (a )⇔4-a >a ,解得a <2.16.已知函数f (x )=x -a x +a2在(1,+∞)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设1<x 1<x 2,所以x 1x 2>1.因为函数f (x )在(1,+∞)上是增函数, 所以f (x 1)-f (x 2)=x 1-a x 1+a 2-⎝⎛⎭⎪⎫x 2-a x 2+a 2 =(x 1-x 2)⎝ ⎛⎭⎪⎫1+a x 1x 2<0. 因为x 1-x 2<0,所以1+a x 1x 2>0,即a >-x 1x 2. 因为1<x 1<x 2,x 1x 2>1,所以-x 1x 2<-1,所以a ≥-1.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