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的教育观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_孔海燕
- 格式:pdf
- 大小:102.70 KB
- 文档页数:3
对杜威“儿童观”的认识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作者:张喜阶伍双梅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摘要]“儿童观”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有的对其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从而降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而实际上,杜威强调的是: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儿童的发展。
因此,他的这种观点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儿童中心兴趣天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46-0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么看待儿童,如何认识儿童。
这种观点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用怎样的方式影响和引导下一代,继而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得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1]这是杜威《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一直以来被视为是杜威挑战传统教育,提出“儿童中心论”的宣言书。
实际上,这种尊重儿童发展的观点,早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里就有了。
他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以及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上帝的灵魂”等。
在杜威看来,当时教育弊病的根源在于“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2]为此,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要求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给儿童自由,把儿童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
然而,杜威这种尊重儿童的观点并不被人们所赞同,甚至有部分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放纵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系统的知识,而时间又在他们慢慢的摸索中流逝了。
另一方面,这些人认为这种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引言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
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
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
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
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
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依据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当时的背景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对美国及整个世界的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被美国人肯定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谈到杜威的教学论,“从做中学”是其中心,可以说“从做中学”渗透了教学论的许多方面,下面我就谈谈杜威的主要教学理论。
关键字: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现代教育价值一、杜威的主要教育著作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4岁至13岁的儿童中实验自己的教育主张,即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教育实验工作。
这个实验学校虽然仅存在8年,但却构成了杜威的全部教育理论的实验基础。
杜威一生写了许多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和《<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的引言》(1952)。
具体来说,《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早期著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纲领性论述,《学校与社会》是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中对学生家长所作的报告,在其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传统教育”的概念,并对传统教育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儿童与课程》是记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实验结果,强调要把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系统和最集中的论述,杜威本人称之为他的教育哲学的最完全而又最详细的说明。
《经验与教育》是杜威为了应付其他教育思想流派的各种指责而在理论上作的辩解和论述。
《<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的引言》则是杜威的最后一篇教育文章,回顾了他与进步教育运动的联系和对进步教育运动的希望。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体验,提倡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幼儿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培养幼儿全面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杜威主张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性特点。
他反对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育,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当今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幼儿园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二、注重实践和体验杜威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他主张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和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与幼儿的学习方式相契合。
幼儿天生具有探索和实验的天性,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来感知和认知世界。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实践和体验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三、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杜威认为,教育与生活应该紧密结合,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他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当今幼儿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将幼儿园中的学习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杜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他认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今充满信息的社会,幼儿需要具备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中幼儿劳动教育启蒙的意蕴与启示杜威“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中幼儿劳动教育启蒙的意蕴与启示一、引言幼儿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对个体的生理、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劳动教育被越来越多地重视起来。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强调儿童对于环境的亲身参与和积极探究的作用,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幼儿劳动教育的启蒙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本文将探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幼儿劳动教育中的意蕴与启示。
二、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强调从幼儿自身经验和发展中构建知识和价值观念。
他认为,儿童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和成长,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发展需求。
他的教育观对于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幼儿劳动教育的意蕴1. 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中,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不仅能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价值,更能够培养积极动手的能力。
劳动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等。
2. 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教育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生产和劳动的过程,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孩子们可以学会分享、互助和团结。
在杜威的教育观中,他认为合作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而劳动教育恰恰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杜威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提供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和探索。
劳动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和参与劳动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幼儿劳动教育的启示1. 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和机会幼儿劳动教育需要为孩子们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和机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09语教一班曹婷杰简介: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
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学教师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任教。
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等。
曾到达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考察教育状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952年杜威在纽约去世。
其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学校与社会》(1899)、《我们怎样思维》(1910)、《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等。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让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切合点。
浅论杜威“儿童兴趣观”及其教学意蕴作者:陈银河程红艳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第10期[摘要] 杜威认为,儿童兴趣来自于儿童自身,它具有自发性、生长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为了使兴趣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更具体明显,可将兴趣分为身体活动的兴趣、使用工具活动的兴趣、理智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四种类型。
现有教育对儿童兴趣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即把儿童兴趣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对兴趣与努力认识上的偏颇和儿童兴趣的成人化。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兴趣的自发性,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注重兴趣的统一性,使兴趣与努力相结合;关注兴趣的生长性,注重引导儿童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儿童兴趣;杜威;教学“兴趣”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等现实生活中,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杜威的儿童兴趣观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当下对儿童兴趣内涵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多分歧,造成了对儿童兴趣的片面理解与误用。
所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儿童兴趣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重温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兴趣理论,重建儿童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兴趣的基本内涵儿童兴趣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兴趣的概念、特点和基本类型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兴趣的概念杜威对兴趣有着独特的认识与理解,他以生物本能论为基础,认为儿童的兴趣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而是来自于儿童本身。
他从词源方面分析了兴趣的内涵,认为“兴趣这个词,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
”[1]他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提出:“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因为必须有那个对象或观念维持自我主动的活动。
”[2]他所认为的兴趣主要有三层含义:“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以及“个人的情感倾向”。
[3]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1)兴趣是各种社会活动参与的全部过程,如某人的兴趣是政治或新闻工作。
杜威的经验论与学前教育思想杜威的经验论与学前教育思想一、引言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经验论与学前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杜威的经验论出发,探讨他对于学前教育的思考与建议,进一步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
二、杜威的经验论理念经验论是杜威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和实际的经验来获得知识和理解。
他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去探索、实践和发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三、学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
杜威的经验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他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合作精神。
这对孩子们的整个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
在杜威的理念中,儿童通过亲身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够感知、认知、理解和运用知识。
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儿童创造丰富的经验环境,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
在杜威看来,社会经验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合作和互动,儿童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
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交经验和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再次,学前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情感与道德发展。
在杜威的心理学理论中,情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儿童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学前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
杜威认为,审美体验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
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儿童创造各种艺术形式的体验机会,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1. 引言1.1 杜威的教育理念杜威的教育理念源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他主张教育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经验,提倡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杜威认为,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建构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他强调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和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实现自我发展。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育理念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2 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好英语意味着拥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更多的学习资源。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人们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英语基础的关键时期。
其次,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敏捷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强自信心,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另外,小学英语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很多高等学府在招生时对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良好的英语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还可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2. 正文2.1 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学习,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霍尔斯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霍尔斯特•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知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创立了一种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帮助学生找寻独立性和自主性。
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的核心观念在于“实用主义”,从此角度看,不能分割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切身体会和活动思考;教学内容、方式,需要根据学生需求而有所改变。
在教育实践中,要极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并确保学生受到有意义的个性化训练和关注。
另外,杜威还认为,实践及现实活动应当作为教育的媒介,去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达到促进学生感悟和创新的目的。
鉴于上述深刻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固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首先,让学生在教育中得到快乐,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求知欲,同时也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思路和指导;此外,注重学生权益与教育合理、及时地给予有效的反馈。
总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拥有重要的意义,其提出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它能正确引导教育实践者用有利的学习方式来培养下一代拥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
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
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观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
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集中表述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
他指出:“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
”这是杜威在论述教育目的时的一个基本立场,也是我们理解杜威教育目的的关键。
他认为存在两种教育目的,一种是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一种是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
他反对外部的目的,赞同内部的目的。
“杜威率先作出‘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的区分,对20世纪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无目的”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上放弃或取消教育目的。
杜威以“反弹琵琶”的方式求索教育目的:民主主义是其理想社会;教育是民主主义首要而审慎的工具。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的意义2(二篇)目录: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的意义一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案例分析东方书报亭二- 1 -案例: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的意义(2)杜威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核心,其思想产生的意义深远而巨大。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不少问题,而正是指导我们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有着重要意义,今后教育、幼儿园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方式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等仍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摘要:杜威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核心,其思想产生的意义深远而巨大。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不少问题,而正是指导我们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有着重要意义,今后教育、幼儿园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方式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等仍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
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
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
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
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
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
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育上就是要求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二是重视理智的作用,认为新个人主义不是要求愚忠于社会,而应在顾及社会的同时解放个人的精神,使个人能理智地、富有建设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谋求社会的改善。
三、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考察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得到解决。
主要表现是:1、不少教师严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2、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严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3、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发展,教育就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或改组。
他为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⑥经验即“做与经受”,就是生命在生存环境中的连续不断的探求。
杜威的经验方法把经验与生命存在样式整合起来,因而经验就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伴随生命存在的整个时程。
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杜威详细地探讨了经验、知识学习、反省思维与教育过程问题。
3.“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反映着杜威的生存论学习观。
“正是通过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活动并同它接触,我们才能认识世界的真义和判断它的价值。
”⑦杜威的“做中学”口号,就是从经验中学习。
在做中、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展开生命的历程。
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因素,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关系,因之生命就有了社会性,探求也具有了“社会探求”的意义。
“所有的探求都是在一种文化的模式中展开的,这种模式最终决定于社会关系的特性。
物理性探求的主题在任何时候都落入到一个更为广大的社会领域之中。
”⑧这样,在生命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展开的过程中,目的、价值、理性、反思、民主、政治、共同体等等,统统摄入到这个经验与探求中,摄入学习的整个过程。
在他的《逻辑:探求的理论》一书中,杜威将逻辑称为“探求的探求”。
由此,学习也从自然的学习变成了主体间有指导的社会性学习,那也就成为教育(学校教育)了。
这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而“所谓发展就是使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
⑨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代表者和传播者,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的教育家。
杜威的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集中反映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对幼儿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1.教育即生活杜威从实用主义的理论出发,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在适应与改革环境中更新的过程。
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启示作者:张美乐马蕾迪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2年第01期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重要位置。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和经验的改造,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学校生活、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统一。
要改进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就要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约翰·杜威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思想不仅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以及儿童中心、做中学等著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其中,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也是不断与时俱进,在每一个不同时代都展现出不同的价值,给予我们处理当下问题诸多启示。
结合我国小学德育的现实情况,深入分析杜威德育思想,将其运用到我国小学德育中,对进一步加强、改进小学德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目的: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杜威认为道德的过程和教育的过程是具有同一性的。
他也提到道德教育就是教育。
而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学校这个媒介才能实现。
学校扮演的角色就是沟通儿童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由此看来学校的任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因为儿童人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活与经验积累的结果,这就需要学校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目的是其他教学科目共同的目标也是首要的目标。
所以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把德育训练与各学科相结合,全面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品格,培养成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以适应社会、改造社会。
杜威认为德育的目的不但要培养一个好人,而且是一个有用的好人。
“他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一样,他对社会的付出和得到的回报是可以持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