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助力语言探索 新的研究范式正在兴起
- 格式:doc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4
蝴蝶效应何来效果蝴蝶效应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军事和政治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线性与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会突然出现一种全新现象:受激原子好象听到“向右看齐”的命令,发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单色光,就是激光。
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
”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地磁场在400万年间,方向突变16次,也是由于混沌。
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
由此可见,非线性就在我们身边,躲也躲不掉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语言蝴蝶效应作为混沌理论(简称“混沌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语言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论文导读: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以伦敦学派的语境理论为观察点,可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广泛吸收来自语言学科内外的创新成果,其含义及分类的确定。
2创立阶段:在广为吸收来自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构建语境理论。
3发展阶段:针对理论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策略,完善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伦敦学派,语境理论,发展历程,酝酿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语境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有识之士所注意,尽管当时没有语境这种说法。
如春秋时期的《论语·宪问》记载:“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i]] 意思是公叔文子该说话时才说,该笑时才笑,因此,人们不讨厌他。
明确告诉在言语交际时要审时度势,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朱永生先生认为把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却没有如此久远的历史。
现在语言学家们讨论语境时一般以马林诺夫斯基为起点。
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ii]]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又称弗斯语言学(FirthianLinguistics)。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斯是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英国历史上第一任语言学教授,英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英国第一代语言学家大都受过他的教育,第二代语言学家也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熏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语言理论。
弗斯从1938年就开始在伦敦大学教授语音学和语言学,在伦敦大学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的语言学理论逐渐成熟,同时伦敦大学也成为传播其语言学理论的最好平台。
因此,以他为首的英国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从形成到活跃于语言学界,其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长,但该学派的理论对语言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古代的自然哲学是科学研究范式的萌芽阶段,古希腊的自然哲
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和宇宙的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科学研究的基石。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
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研究受到了限制,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
始重新审视自然世界,启蒙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实证主义开始成为主导思想。
实证主义倡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
知识,强调客观事实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范
式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科学
研究的基本框架。
然而,20世纪的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量子力学和
相对论的诞生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
同时,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新思潮的兴起也对科学
研究范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更是对传统科学研究
范式提出了挑战,强调了主体性、多元化和相对性,对科学研究提
出了全新的思考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科学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演变。
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复杂系统理论、混沌理论、系统科学等,这些新思潮和新理论为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过程,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着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这种演变过程是多元的、复杂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简述语境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探讨词语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使用方式。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研究,经过多位学者的探索和发展,至今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一个提出语境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威廉·冯·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von Humboldt),他认为语境是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
这一观点在20世纪初得到了英国语言学家J.R. 范布林和道格拉斯·布朗特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认为,语境包括了语义、语用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理解语言的关键。
在20世纪中叶,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理论。
他提出了句法结构的生成语法理论,强调语境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和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生成的句子结构与具体语境相互作用产生的。
20世纪后半叶,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对语境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语言学家埃米尔·迪尔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了“面子理论”,指出语境中的面子需求是人们使用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语用学家乔恩·奥斯汀和保罗·格里斯用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对语境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行为意图和承诺等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语境理论。
20世纪末,奥地利语言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思想对语境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形式,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使用者协商建立的。
这一思想开辟了研究语言和语境关系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对语境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虚拟助手和自动翻译系统等技术的发展需要深入理解语言的语境和意义,因此语境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运用。
西方行政学说史论文——公共管理主要理论工具要点概述姓名:侯占梅班级:2006级行管二班学号:065公共管理主要理论工具要点概述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
公共管理的理论工具主要有很多,下面对几种主要和常见的作一下介绍。
一、混沌理论1、混沌理论的内容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我国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
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心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
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的行径。
近半世纪以来,科学家发现许多自然现象即使可化为单纯的数学公式,但是其行径却无法加以预测。
如气象学家Edward Lorenz发现,简单的热对流现象居然能引起令人无法想象的气象变化,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亦即某地下大雪,经追根究底却发现是受到几个月前远在异地的蝴蝶拍打翅膀产生气流所造成的。
一九六○年代,美国数学家Stephen. male发现,某些物体的行径经过某种规则性的变化之后,随后的发展并无一定的轨迹可寻,呈现失序的混沌状态。
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
顺应理论和语言哲学研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带来了语言哲学的迅猛,语言成为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
那么,顺应理论和语言哲学分析是?从远古时代起,哲学问题就与语言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就成为哲学的主题.有关语言哲学的探讨,反映了哲学思想的存在须臾不能脱离语言,因为思想的对象与思想过程本身,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转变成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西。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可见,分析语言和语言现象是语言学、语言哲学的共同特点和任务,“两者不仅不相互疏离,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哲学进入语言领域,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或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新亮点,为语用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从共时的角度展现了语用学的跨学科性质,说明了当今的语言学研究在向其他人文学科输出思想的同时,也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本文结合顺应理论,对语言哲学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推动语用学和哲学研究向纵深。
XX一、语言顺应理论语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维索尔伦(vers—chueren)根据的进化认识论思想,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于2021年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来的.语言顺应理论是一种人类语言交际行为和认知的理论。
它以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为契机,描述人类使用语言的**种现象,阐释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文化、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语言运用的实质。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过程是动态的,是以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应性)为基础的。
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negotiability)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绪论一、填空题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我国传统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三门分支学科,合称“小学”。
4.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语文学)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形式语言学阶段、交叉语言学阶段。
5.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人物是威廉·琼斯;草创者是施列格尔;奠基人物是拉斯克、(博普)、格林。
6.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但宣告语言学的真正独立,而且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7.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物是(索绪尔)和洪堡特。
前者所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8.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可以分为三派。
它们分别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9.形式语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认为对语言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
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
10.新时期语言学的最大特点是(交叉性)(边缘性)。
11.(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12.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四个部分。
13.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1.综合各种语言基本研究成果,归纳成语言一般规律,这是具体语言学的任务。
(√)2.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有些语言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大部分语言的研究还很不够,甚至还没有人去研究。
(√)3.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4.我国的语言研究基本上是在洋务运动后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的。
modular theory语言学摘要:一、引言1.介绍模态理论2.语言学与模态理论的关联二、模态理论的基本概念1.模态的定义2.模态的种类三、模态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1.语义学中的模态2.句法学中的模态3.语用学中的模态四、模态理论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1.对语言结构的深化理解2.对语言功能的拓展认识五、结论1.总结模态理论与语言学的关系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正文:一、引言模态理论(modular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论,它研究的是可能性、必然性和许可等概念。
在语言学领域,模态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我们理解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模态理论的基本概念模态,简单来说,就是对可能性或必然性的一种表达。
在模态逻辑中,通常用"可能"(possible)和"必然"(necessary)来表示两种基本的模态。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模态,如"必然不可能"(impossible)和"可能不必然"(probable)等。
三、模态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1.在语义学中,模态理论被用来解释一些特殊的语义现象,例如模态词(如"可能"、"必然"等)的语义特性,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2.在句法学中,模态理论也被用来分析模态词的句法行为,例如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与其他词类的组合关系等。
3.在语用学中,模态理论被用来研究说话者使用模态词的语用意图,例如如何通过模态词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信念或推测。
四、模态理论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模态理论对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模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结构,特别是模态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模态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对语言功能的认识,例如如何通过模态词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信念或推测。
五、结论总的来说,模态理论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语言顺应论的发展历史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ccommodation Theory)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理论,通过研究社会与心理的因素,解释人们在交流中为了获得互动效果,而调整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语言间关系(Language Contact)与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西奥多·新科姆(Theodore Newcomb)开始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以及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语言是人群之间确定身份,交流知识,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同时,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也是身份,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社会语言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美国纽约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如地区、家庭背景、职业、年龄等因素。
拉波夫强调了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语言能够反映出社会现象,并能够成为社会现象的因素之一。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语言顺应论的概念被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加尔菲尔德(Howard Giles)认为,语言顺应是一种情境因素的调整和符合他人要求的一种策略。
即人们在交流中,为了获得交流的效果,会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
此外,加尔菲尔德还提出了交叉路口(Intersection)理论,指出交流是互动的过程,其强度和影响因素取决于文化背景,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语言顺应论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加尔菲尔德与他的研究小组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提出了多元一体性(Divergent-In-Convergent)理论,认为多种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在某些方面是分离的,但在某些方面又是相似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社会标记(Social Markers)理论,指出社会标记是语言顺应识别的营养基质,是语言顺应的整合设计。
蝴蝶效应原理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
“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
”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
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他称之为混沌学。
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
也是蝴蝶效应的真实反应。
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这句话的来源,是这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这个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
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因而他形象地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罗伦兹发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
后来,罗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即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过程中将结果积累起来,经过逐级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气运动。
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1]于是,罗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西方行政学说史论文——公共管理主要理论工具要点概述*名:***班级:2006级行管二班学号:065公共管理主要理论工具要点概述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
公共管理的理论工具主要有很多,下面对几种主要和常见的作一下介绍。
一、混沌理论1、混沌理论的内容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我国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
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心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
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的行径。
近半世纪以来,科学家发现许多自然现象即使可化为单纯的数学公式,但是其行径却无法加以预测。
如气象学家Edward Lorenz发现,简单的热对流现象居然能引起令人无法想象的气象变化,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亦即某地下大雪,经追根究底却发现是受到几个月前远在异地的蝴蝶拍打翅膀产生气流所造成的。
一九六○年代,美国数学家Stephen. male发现,某些物体的行径经过某种规则性的变化之后,随后的发展并无一定的轨迹可寻,呈现失序的混沌状态。
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
列文森互动社会语言学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领域中,列文森的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背景、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列文森互动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理论1.语言互动理论列文森认为,语言互动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现象。
他强调,语言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人们在互动中建构、协商和维护社会关系的载体。
2.语言变异理论列文森认为,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现象,它是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过程。
通过对变异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3.语言协商理论列文森提出,语言协商是语言使用者在互动过程中,为达成一致而进行的一系列语言调整策略。
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三、列文森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语料收集列文森主张从实际语言运用中收集语料,关注语言使用的现实语境。
这有助于更真实地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2.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发现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讨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3.实验设计列文森提倡在研究中设置实验场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互动。
这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语言使用者的互动行为。
四、列文森互动社会语言学在我国的应用1.汉语研究在我国,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者们运用语言互动理论、变异理论等研究汉语的使用情况,揭示了社会因素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2.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互动社会语言学也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学者们运用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探讨了社会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3.社会语言学实践列文森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还为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如在语言教育、语言政策制定等方面,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及挑战1.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将更加多元化。
混沌理论混沌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和不确定性;而决定论框架中的随机性研究引出了混沌动力学的发展。
混沌是系统,尤其是非线性系统表现出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无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确定系统将来状态的类似随机的行为,混沌并不意味着无序,混沌中蕴含着有序,有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混沌,可见,混沌隐含着这样一个悖论,即这是一个局部的随机与整体模式中的稳定。
混沌理论研究的关键就是要发现隐藏在不可预测的无序现象里的内部有序结构,使学者们有可能进一步探索用现有范式所不能描述、解释或预测的现象。
以混沌为基本观点的系统科学,提倡横向的跨学科研究,探索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不可逆的、自组织的客观过程,创造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演化特性的新方法。
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混沌理论有以下3个关键的概念:(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这一特征也常被称作“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它表明,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异常敏感,以至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
依据混沌理论,一个小误差或差异是系统向着理想状态转化的基本因素,此特征直接与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相关。
因为初始条件是不稳定的,不为人知的,故我们不能预测这一不成比例的过程将产生什么效果。
同样,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也包含着非线性特征,即系统某一部分中的微小混乱所产生的后果,能导致系统其它部分的巨大变化,故没有任何两种结果是相似的。
(2)分形(Fractals)。
分形是著名数学家Mandelbrot创立的分形几何理论的重要概念,意为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
而自相似性则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即在一个模式内部还有一个模式。
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标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结构和规则的隐蔽的有序模式。
混沌理论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高红丽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7
【摘要】混沌理论是科学家在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发现并提出的一种新理论。
它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人的心理本质是非线性的,“混沌”状态是个体心理演化中的突变阶段;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自我的变化;心理学实验研究应考虑采用非线性科学的范式。
【总页数】1页(P188-188)
【作者】高红丽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15.5
【相关文献】
1.混沌理论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J], 高红丽
2.西方社区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理论、方法、研究领域及其启示 [J], 杨超;陈红;罗念;尹明
3.在“混沌”中找寻“平衡”——混沌理论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启示 [J], 尹先国
4.混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J], 李小平;周甦
5.混沌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介入 [J], 乐国安;管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语言研究的历史语言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研究。
这些文字系统的解读和研究,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语言学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对语言的起源、语法和语义进行探讨。
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对语言的本质和使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对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开始对其他欧洲语言进行比较和分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对德语的语法和词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后来的比较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他提出了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结构和规则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是语言学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变得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生成语法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语法模型,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生成规则组成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还出现了许多其他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如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等。
这些领域的发展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语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
语言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经历了古代和中世纪的探索,到了近代的科学化和系统化阶段,再到了现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
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推动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混沌理论助力语言探索新的研究范式正在兴起
【环球科技报道】据意大利通讯社消息,卡拉布里亚大学的语言学家埃莉奥诺拉·比洛塔教授和数学家彼得洛·潘塔诺教授最近采用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中的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对自然语言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人类婴儿语言进化的动力学特征。
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人类语言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的发展过程。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无序状态,现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种貌似无规律的复杂运动形态。
混沌理论(简称“混沌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如气象变化、化学反应、人口移动、社会行为等),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的行为。
今天,伴随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混沌论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
混沌论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教授1963年创立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分形结构(fractal structure)和奇异吸引子是它的三个重要概念。
这一理论的内涵指的是复杂的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它的最大价
值在于为人类自然观带来了最为戏剧性的改变,它的最大贡献在于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
许多科学家认为,20世纪科学有三件辉煌的奇迹,它们分别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
混沌论一出现,很快就引起各学科的关注,并成为研究和解释混沌现象的有用工具。
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开始采用混沌论来研究语言问题。
1991年在美国伯克利举行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野”研讨会上,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曾建议创立“语言混沌论”。
他指出,语言混沌论主要从混沌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运用混沌论的方法解决语言及其相关现象的非线性问题;为了促进混沌语言研究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语言研究范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语言研究新范式正在兴起。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神经网络专家杰弗里·埃尔曼教授在1995年指出,混沌论对于理解语言具有潜在的价值,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系统行为。
他认为基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处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对语言的处理是建立在互不相连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语法规则是运算符,词项是运算对象;语法规则和词汇等是静态不变的;句子的生成就像用砖块砌墙一样,词汇是砖块而语法是粘结砖块的灰泥。
从以上的特征可以看出,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深受还原论的影响。
以往的语言研究总是倾向于把整个语言系统按层次或不同方面划分成块,忽略“次要”的细节或实行变量的“控制”,人为地割裂了语言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其实,语言不是一个机械性的结构,而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一系统是非线性的,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分形结构;而且语言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其演化进程中受到大量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混沌论的系统整体性可以说是对还原论的强有力的挑战,也许我们可以从混沌论的这面镜子中窥探出语言的另一面,从而获得语言的全新阐释,为语言学研究开辟新的视野和领域。
目前语言学的许多分支,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等都在吸收混沌论的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
例如,中国语言学家张公瑾教授将混沌论及其方法引入到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在中国语言学界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形成
了广泛影响,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最后举一汉语例子来说明语言的蝴蝶效应现象。
《人民日报》于2010年11月10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由于其权威性和号召力,一直仅限于网络使用的“给力”一词一夜之间红遍中国,扩散到全民词汇系统中,并被收录进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
(作者为意大利米兰大学访问学者林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