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怎样在印度推行_分而治之_政策的
- 格式:pdf
- 大小:554.15 KB
- 文档页数:7
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社会的变化和后果英国殖民主义时期是印度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英国殖民主义对于印度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为印度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留下了一定的遗产以及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做出详细的论述。
一、印度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的变化1.社会结构变迁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的商业和贸易逐渐发展,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变化,城市化程度提升,劳动力市场趋向自由化,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贫穷人口增多。
2.宗教影响英国殖民主义革新了印度社会的传统宗教,西方的思想、科学、政治等开始向印度传播。
基督教在印度得到了更多的信徒,穆斯林教也持续扩张。
3.教育变化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被视为被文明化的土地,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印度兴起了很多学校和大学,并将英国的文化和科技带到印度。
二、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1.农村经济遭到颠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的农民被迫从收科转向现金种植,不耕地而倚靠英国进口货物,转而购买印度国内工厂制造的商品,这种变化破坏了印度传统经济。
2.城市经济的发展印度的城市化程度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快速提升,印度的工业被发展起来,城市劳动力市场趋向自由化,职业多样化,城市向着现代化迈进。
3.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英国殖民主义带来的一大影响是提高了印度的教育水平。
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兴起了许多学校和大学,不仅帮助印度人提高了科技和文化素质,也为后来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三、英国殖民主义带来的问题和挑战1.贫困的印度人口无法从这一发展进程中受益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贫穷的印度人口面临着贫穷、失业等生存问题,无法从印度社会的变化中受益,并在英国殖民政府的治理下遭受各种羞辱和压迫。
2.导致印度的资源外流英国殖民主义时期,英国将印度的资源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平台,并将印度的货物运往欧洲,使印度遗失了大量的本国财富。
3.遗留的社会问题印度殖民主义遗留下的社会问题至今存在。
其中一些问题是英国的责任,如种姓制度、贫困、失业率高等。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课标要求】1.通过学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史实,认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
2.概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和结果,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自主预习】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印巴分治①过程: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真纳等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
②结果:英国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
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问题思考]材料1947年8月,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赫鲁为什么说“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提示:1947 年英国承认印度独立。
2.非洲的民族独立:(1)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2)阿尔及利亚:1954 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60年有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20 世纪60 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问题思考]材料今天,我们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
……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我们了。
——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说思考:材料反映了哪一事件?有何意义?提示:事件:1956 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意义:有利于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原因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
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是印巴分治的重要原因 , 除此之外,英属印度社会内部的多种因素也是导致分治的重要原因 ,现从历史与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自决权问题等方面 , 分析了印巴分治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南亚次大陆的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蓬勃发展 , 使英国殖民者的统治难以继续下去。
1947 年8 月15 日 , 英国统治者同印度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取得妥协 , 在基本保留英国殖民者经济利益的前提下 , 把统治权分别移交给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 ,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领而宣告独立。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印巴分治”。
一、历史和宗教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 , 宗教问题一直是印度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在崇拜对象上 , 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这主要反映在印度教徒认为神圣而对之膜拜的牛 , 却是伊斯兰教徒的日常食用品和祭祀的牺牲。
为宰牛而引起的冲突是不胜枚举的。
不仅如此 ,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间还有着历史上的怨恨。
对印度来说 , 伊斯兰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 , 它是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侵入而传到印度来的。
公元十世纪前后 , 阿富汗境内的伽色尼王国入侵印度 , 在西北部印度建立了伽色尼王朝。
新来的征服者信奉伊斯兰教 , 他们与印度统治者之间的许多战争 , 是民族的战争 ,也是宗教的战争。
因此 , 在武力征服的伴随下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 , 从一开始 , 就与印度教结下了怨恨。
宗教的纷争加重印度社会的分裂 , 英国殖民者正是在莫卧儿帝国崩溃、印度社会四分五裂的历史条件下来到印度的 , 这样的历史条件为英国殖民者提供了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显然 , 殖民地内部的分裂是有利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的。
因此 ,英国统治者在统治印度近二百年的时间里 , 没有 , 也不可能采取措施 , 去消除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 , 而是利用这种矛盾 , 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国外宪政改革及其影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议会民主政体的确立肇始于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
通过逐步推动宪政改革,英国殖民者向印度移植了现代民主制因素。
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确立了印度议会民主制的基本框架,但也带来了长远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以马克思“双重使命”理论分析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及其影响。
一、英印政府宪政改革的逐步推动因为遭受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打击,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终结。
1858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政府法》,规定结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由英国女王接管。
英王接管印度后,首要任务是吸取大起义的教训,巩固对印度的政治统治。
于是英国将宪政改革作为巩固殖民统治的一种手段,希望以此笼络印度人。
英国议会于1861年通过《印度参事会法》,第一次吸收非官方人士参加立法会议。
该法规定在总督参事会成员间实行分工,成立内政、外交、税收、财政、法律、军事等部门,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门,这是政府部长制的开始[1]179。
1892年又制定新的《印度参事会法》,扩大了立法会议的规模,增强了其权限。
但中央和省立法会议均无实权,总督和省督不但不对其负责,而且立法会议通过的法案必须由总督、省督批准才能生效。
立法会议的设置即使形成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的体制,但其目的是为了拉拢印度上层。
正如美国学者斯坦利沃尔普特所说:“任命完全局限于忠诚的保守贵族,总督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政治忠诚、完全可靠。
他们是印度人统治的第一个象征,他们能被当作英国真诚倾听相关立法民意的证明。
”[2]246进入20世纪,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运动向前发展。
在经历了1905-1908年的民族革命运动后,殖民当局于1909年5月出台了《印度议会法》,即莫莱-明托法案。
该法案规定扩大中央立法会议和省立法会议规模,增加民选成员比重。
立法会议职能也有所增强,能够对政府预算实行讨论,做出决议,但总督、省督仍拥有否决权。
法案即使增加了民选成员比重,但因为有上缴财产税及受教育水准等限制,只有少数上层印度人有选举权。
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目标导航]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1.背景(1)国际①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两大教派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下降,难以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
(2)国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在如何组成新国家和政府组成问题上出现分歧。
2.蒙巴顿方案时间:1947年6月。
3.印巴分治(1)过程: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立。
(2)影响: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
[思维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主义的崩溃,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撤离印度,于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此政策使英国在一段时间里在印度保持了仲裁者的地位,但却加剧了南亚次大陆的动荡局势。
[概念阐释]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
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形成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后来争端的根源。
二、三次印巴战争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1.殖民政策:“分而治之”政策。
2.主权问题: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双方都认为拥有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
3.大国推动:美苏两个大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
[易混易错]印巴之间发生的战争,与原来这一地区殖民统治者的政策,以及在实行分治立国时对一些地区不同宗教、民族之间矛盾的处理失误有直接的关系。
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的战争,造成了双方的巨大损失,但未能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印巴长期冲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印巴地区的内因,主要是宗教信仰的差异、边界和领土的长期不确定;也有其外在因素,即殖民主义和美苏等大国的插手。
[知识图示]主题一对印巴分治的认识史料一1947年2月20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声明,宣布最迟在1948年6月以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十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
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
欧洲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送它的贵金属去进行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材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社会最下层中的那些几乎是衣不蔽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环,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
手指和脚趾上戴环戒也很普遍。
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手镯和脚镯,而金银的小神像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 200。
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不列颠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 400万码。
……然而,曾以纺织品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这种衰败决不是不列颠统治的最坏的结果。
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
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
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
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
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蒙巴顿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
因1947年6月由英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蒙巴顿方案。
即“印巴分治”方案。
亦称印度独立法案。
因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
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1947年英国印度总督L.蒙巴顿提出的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
中文名,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方案。
提出人,路易斯·蒙巴顿。
影响,印巴独立印巴战争暗杀甘地。
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
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
协议还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门的资产。
包括印度公务员。
印度陆军。
皇家印度海军。
印度铁路和中央财政。
以及其他行政服务。
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
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
因两国战争而流离失所者达一千二百五十万。
伤亡估计达数十万到一百万不等。
各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
分治条款既未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
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
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
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
尼泊尔。
不丹曾为英国的保护国。
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
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
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
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背景。
于1906年。
全印穆斯林联盟已在达卡成立。
穆斯林怀疑印度国大党由印度教徒所占多数。
穆斯林抱怨穆斯林成员没有印度教的成员相同的权利。
许多不同的方案在各个时间里被提出。
Allama Iqbal 在1930年穆斯林联盟就职演说中提出。
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次大陆中。
穆斯林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是必要的。
英国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
然而其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
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
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
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
印巴分治的内因浅析摘要: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其虽由印回冲突长期积累而成,而英印政府、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三方都难脱干系。
随着阿拉伯人入侵印度,伊斯兰教传入次大陆,出现了印回两教的冲突。
而其自身存在的因素也有很大影响。
本文拟从印巴分治的各项内因出发,略作浅析。
关键词:印巴分治,历史渊源,社会原因一、历史渊源在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之前,印度主要有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其中印度教占绝对优势。
首先把伊斯兰教传入印度的是阿拉伯人。
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统治印度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它传入印度的那一天起,印回两教的冲突就开始了。
阿拉伯人侵略印度的目的有三:扩大帝国版图,传播伊斯兰教,对印度财富的垂涎,加之其直接因素是信德附近的海盗袭击了阿拉伯人的船只。
正当此时,印度各封建小邦正在互相混战,连年的交战使印度各邦难以团结起来。
阿拉伯人的这次入侵,导致信德和南旁遮普的永久占领。
阿拉伯人在信德统治的建立为伊斯兰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据点。
他们修建了许多军营,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繁荣的城市和学术文化中心。
而印度教对种姓制度的维护导致大批改教者的出现。
种姓制度使低等级的人和“不可接触者”被压在社会的低层,生活极其悲惨。
伊斯兰教主张“凡穆斯林皆是兄弟”对种姓制度无疑是个很大的冲击,它极大地吸引了受到印度教上层统治者压迫的佛教徒和印度教下层人民。
阿拉伯人还准允改奉伊斯兰教的印度人免交人头税,享受年金,对保持原宗教信仰但必须交人头税的印度“顺民”采取宽容政策,造成了印度教徒在这些地区的长期存在。
阿拉伯人征服信德是伊斯兰教在次大陆扩张的第一阶段,将近三个世纪后,已改信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又高举“圣战”的旗号,开始了征服次大陆的第二阶段。
10世纪中叶,在阿富汗境内兴起一个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所建立的伽色尼王朝。
伽色尼王朝对白沙瓦地区、旁遮普和木尔坦(大致相等于构成现在的西巴基斯坦)的统治持续了大约200年,正是在这一时期,穆斯林文化才在印度西北部扎下了根。
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公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泊岸南亚次大陆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其范围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斯里兰卡。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从古老的婆罗门教、佛教到现今流行的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和耆那教,教派门类繁多,信仰各异。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始于公元8世纪,到13世纪时已在印度北部地区广为传播。
正是这一时期,印度相继遭受阿拉伯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的入侵,分别建立了5个伊斯兰王朝(1206---1525年),历史上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16世纪初,帖木儿第6代孙伊斯兰教徒巴布尔率兵进入阿富汗,并于1525年攻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伊斯兰统治者进入印度后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用各种手段强迫印度人民改变宗教信仰,这引起了印度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在莫卧儿王朝统治的300多年间,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不断举行起义,反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压制。
信奉两种不同宗教的民族矛盾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伊斯兰王朝统治下压迫与反压迫斗争的必然反映。
这一民族矛盾被后来的英国殖民统治者所利用。
为了长期统治南亚次大陆,英国殖民当局采用了“分而治之”的伎俩,导致印穆民族的决裂和国家的分裂。
一、英国的殖民统治激化了印穆民族矛盾1599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式批准,由125家股东赞助的“东印度公司”开业,允许它与好望角外的其它各国独家通商。
1600年8月24日英国的船队在孟买北部苏拉特港口抛锚泊岸。
英国人来到印度后,开始大规模的殖民冒险活动。
“东印度公司”从孟买北部沿海并逐渐延伸到内陆各地开设商行,捞取巨额利润,聚敛无数财富。
尽管英国人打着“我们经商而不推行殖民化政策”的旗号,但随着商业活动不断扩大,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其掠夺性贸易,不可逆转地卷进了当地的政治冲突,开始了全面征服印度的历程。
1857年,印度爆发了一场震撼全国的反英大起义,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的印度士兵在德里附近的密鲁特首举义旗,攻入德里并建立了起义政权,城乡居民纷纷响应,血战两年之久。
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课标要求] 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课堂互动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1.背景(1)英国殖民政策:英国利用宗教差异,实行“”政策。
(2)印度两党的矛盾①19世纪晚期,印度分别建立了以为主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和以穆斯林为主的联盟。
②印度人民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在如何组成和权力分配问题上,两党出现矛盾。
2.蒙巴顿方案(1)时间:1947年6月。
(2)内容①组成,单独投票决定是否实行分治。
②只要其中一个会议决定,就将实行分治。
(3)结果:建立了独立的。
3.印巴分治(1)过程: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立。
(2)影响①随着两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国家出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严重起来。
②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浪潮,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重点精讲]印巴分治的影响。
(1)印巴分治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是对英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
(2)反映了英国想继续控制这一地区的企图,分治也是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简要图示]印巴冲突根源[深化探究]材料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
(2)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亦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印巴分立的原则是什么?这体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怎样的政策?其目的是什么?(2)怎样认识“蒙巴顿方案”?二、“三次印巴战争”1.第一次印巴战争(1)原因:争夺的所有权。
(2)时间: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
(3)结果:①双方宣布停火,确定了停火线。
②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并未解决。
2.第二次印巴战争(1)表现:1965年8月,克什米尔的局势再度紧张,巴军率先发动进攻。
(2)结果:①任何一方都没有取得明显胜利。
②双方宣布用解决争端。
英国统治下的印度:蒙巴顿方案与民族矛盾蒙巴顿方案,又称“分而治之”政策,是英国殖民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统治印度而采取的一项政策。
然而,这一政策却加剧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印度的分裂和独立。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各地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宗教、语言和文化。
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故意挑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疑和对抗。
蒙巴顿方案的实施,更是将印度推向了分裂的边缘。
方案中提出了一个按照宗教比例划分印度的方案,即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各自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一方案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激烈争议。
一部分印度教徒认为,蒙巴顿方案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个由穆斯林主导的国家。
而穆斯林也担心,如果印度教徒掌握了政权,他们会受到迫害和歧视。
于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
蒙巴顿方案的实施,让印度的独立运动变得更加激烈。
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甘地和尼赫鲁等人,坚决反对蒙巴顿方案,他们认为这违背了印度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然而,英国殖民者却坚持推行这一政策,最终导致了印度的分裂。
1947年,印度终于赢得了独立,但却是分裂的独立。
蒙巴顿方案实施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
然而,这场分裂却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数百万人因为宗教冲突而失去家园,甚至失去生命。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要问,蒙巴顿方案为何会引发如此严重的民族矛盾呢?原因在于,这一方案完全违背了印度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它是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一项政策。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故意挑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疑和对抗。
蒙巴顿方案的实施,更是将印度推向了分裂的边缘。
蒙巴顿方案的实施,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
印巴分治与英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角色作者:汪长明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05期摘要:英国的殖民统治及推行的“分而治之”殖民政策是克什米尔问题产生的根源。
印巴分治的政策表示——“蒙巴顿方案”中英国殖民当局有意设置的自我冲突的条款,是印巴争夺克什米尔归属的重要诱因。
以“蒙巴顿方案”为基础的印巴分治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延续,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分治。
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是这种宗教分治的产物。
在克什米尔问题产生伊始,印巴双方曾尝试通过和平手段(联合国调解、公民投票)解决该问题,但由于冷战背景下,印巴双方被牵扯进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而最终归于失败。
宗教因素始终是影响克什米尔问题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印巴分治;克什米尔问题;英国;蒙巴顿方案;宗教因素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0)05-0090-07克什米尔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前景扑朔迷离,是当今世界持续时间最长,解决起来难度系数最大的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之一。
60多年过去了,克什米尔问题依旧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
克什米尔问题作为印巴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块“心病”,成为影响印巴关系、南亚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因素。
作为印巴分治(the partition of India)的一项“副产品”,没有印巴分治就没有克什米尔问题,而印巴分治又是英国结束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一个后果。
因此,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克什米尔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分治前英国治下的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地处中亚、南亚、西亚和东亚的结合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被称为“亚细亚的心脏”。
克什米尔全境分为克什米尔谷地(Vale of Kashmir)、查谟(Jammu)、拉达克(Ladakh)以及北部地区(Northern Area)四个部分,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①。
历史上,克什米尔曾为两个土邦——查谟和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各种宗教在此交汇、传播,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居住着信仰各种宗教的人群。
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一、富尔敦演说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
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
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因其演说中有著名的一句“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来”故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二、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
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
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
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极其所包括的一切。
其次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土在内,还有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就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倒它们,或者敢于向它们挑战。
现在假如你们想象一下,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
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
它表明,英国外交既想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试图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不与其传统的利益观决裂。
英国殖民印度的殖民政策是怎么样的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治体制从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设立商馆开始,直到1947年印度宣布自治为止.期间经历了两个阶段: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和英王直接统治时期.在这两个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殖民政治政策也不同.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英国殖民印度的殖民政策,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殖民印度的殖民政策东印度公司统治前期主要实行的是公司董事会的一元权力结构,公司在印度享有巨大的权力,如设立管区政府,拥有军队、征税、铸币、立法、任命官职和设立法院等广泛的权力。
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一元结构转向二元结构,形成了公司董事会与议会监督局的双头体制。
在实际决策中,议会享有军事财政等核心事务决策权.而董事会仅保留任命公司职员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利。
由于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人民群众的不满,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大起义的发生使英国对前期的政策进行调整。
东印度公司取消后,1858年英王接管政权,取消议会监督局和公司董事会的设置,代之以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并设置一个15人组成的印度事务委员会加以辅佐。
现代法院建立起来,实行人道主义的法律。
废除了诸如“刹蒂”的印度土法。
废除了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不得因宗教信仰和种姓原因剥夺某些印度居民的财产及继承权。
1872年颁布的《特别婚姻法》规定,禁止童婚和多妻制,并承认逾越种姓的婚姻为合法婚姻。
英国殖民者还逐步扩大立法会议,吸引印度人参与立法,实行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让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参与行政管理,通过选举,实行多数党组织政府的省自治等,这些做法为印度独立后走上宪政民主道路奠定了基础。
英国对印度的疯狂掠夺和剥削,给英国带来大量财富,大大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印度一步步沦为殖民地。
印度古老文明的发展进程被迫中断,英国殖民者强行将西方文化和政治体制移植进入印度社会,造成了印度社会的分裂。
但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带到印度,把印度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促进了印度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印度独立运动印度独立运动是20世纪最重要的民族运动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独立运动之一。
这场运动标志着印度人民对殖民统治的反抗,为印度国家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回顾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领导者,以及运动对印度及世界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在探讨印度独立运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在19世纪末,印度是英国殖民帝国的一部分,英国殖民统治让印度人民深受压迫。
英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实行了种种剥削政策,给印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这种殖民统治引发了印度人民的不满和反抗的意愿。
第二部分:主要事件与领导者2.1.大规模抗议和起义印度独立运动中最早的抗议事件可以追溯到1857年的印度起义。
这是一次主要由印度兵士和民众参与的起义,旨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尽管这次起义没有成功,但它激发了印度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反抗的意识。
2.2.国大党的成立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简称国大党)成立。
国大党是印度独立运动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之一,它的目标是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印度的独立。
国大党成立后,发起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运动,逐渐聚集了广泛的支持者。
2.3.盐法抗议行动1930年,由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领导的盐法抗议行动成为印度独立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运动旨在抗议英国对盐的垄断和高昂的盐税。
甘地率领大批支持者进行长途跋涉,以非暴力的方式制造盐,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加速了印度独立的进程。
2.4.分治与独立二战后,英国的殖民统治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质疑。
194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并于同年8月15日正式宣布印度独立。
尽管独立后面临着宗教上的分歧和冲突,但这一事件标志着印度从长期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走上了建设自由、繁荣的道路。
第三部分:运动的影响印度独立运动对印度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