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体的质量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24
课标定位一、考点突破1. 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会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 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及格式。
二、重难点提示密度的简单计算。
考点精讲密度计算公式:mVρ=;三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就能够求出第三个。
(其中水的密度一般认为是已知的) 1. 鉴别物质测出物体的质量m 和体积V ,求出其密度,对照密度表就可判断出该物质是什么。
2. 求物体的质量测出体积V ,查出密度ρ,用m =ρV 可求出物体质量。
3. 求物体的体积知道物体的质量,查出密度ρ,用ρm V =可求出物体体积。
4. 水结冰以后的变化实验探究:在家里用冰箱冻一个冰块,观察、比较结冰前水的体积和结成的冰的体积,你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水结冰以后,冰胀到了盒沿上面,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大了。
【方法指导】在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时,要明确各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要把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
水结成冰或冰熔化成水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在分析水和冰体积、密度的变化时,要立足质量不变这一关键,还要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相应分析才可判断。
【随堂练习】一块冰化成水后( )A. 密度不变,质量变小B. 密度变大,质量不变C. 密度变小,质量不变D. 密度变小,质量变大思路分析:密度和质量有着密切联系,但它们却有不同的意义。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是描述“物体”性质的物理量。
一块冰化成水只是状态变化了,其质量是不变的。
因此选项A 、D 可以排除。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描述“物质”属性的物理量。
冰的密度是0.9×103kg/m 3,水的密度是1.0×103kg/m 3.,因此冰化成了水,密度是变大了,选项C 也可以排除。
答案:B典例精析例题1 (求密度)一质量为54g,体积为20cm3的金属块,它的密度是多少kg/m3?当截去5cm3后,剩下的金属块密度又为多少?思路分析和答案:解:(1)金属块的密度:ρ=mV=5420gcm=2.7g/cm3=2.7×103kg/m3;(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剩下的金属块密度仍为2.7×103kg/m3.答:金属块的密度为2.7×103kg/m3,截去5cm3后剩下的金属块密度为2.7×103kg/m3。
物体的质量1.下列数值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0mmC.最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37℃D.一张课桌的质量约为200g2.以下估测接近实际的是()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B.一个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为50NC.一个成年人身高约为1.70mD.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3.下列物体中质量约为2kg的是()A.两个鸡蛋B.一只老母鸡C.一头大绵羊D.一张课桌蘢话烦訥辕蕩蛎庙总缬燼堕4.关于教室内涉及到的一些物理量,下列描述最接近实际的是A.教室内的温度约为50℃B.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C.一张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300gD.一盏日光灯正常发光时的功率约为200W5.(2分)下列说法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人们洗澡时的水温大约为80℃B.一支中性笔的质量约为100gC.眨眼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D.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6.关于对考场内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份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80gB.课桌高度约为80cmC.人体最适宜的考场气温约37℃D. 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5s7.张老师的质量大约为60 ,他用1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以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他推着小车以较快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用的推力应该 1N(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8.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将,体积将.(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不变”).9.(2分)我国“蛟龙号”已实现下潜深度7062m,其下潜过程中,潜水员的质量,“蛟龙号”受到水的压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0.(3分)2013年12月14日11分,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载着质量为140kg“玉兔号”月球车到达月球.月球车以太阳能为能源,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昼夜温差大等极端环境.到达月球后月球车的质量是 kg,它采集到的信息是通过发回地球的,它的动力装置选用电动机而不是内燃机,其原因是.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故选项A 不符合实际情况;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m ,1,6m=1600mm ,故选项B 符合实际情况;人感觉舒适是温度在23℃左右,故选项C 不符合实际情况;200g=0.2kg ,远小于课桌的质量,故选项D 不符合实际情况.考点: 常见物理量的估测2.C【解析】试题分析: 两个鸡蛋受到的重力为1N ,两个鸡蛋的质量为g kg kgN N g G m 1001.0/101====,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 左右.故选项A 不符合实际;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 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500N 左右.故选项不符合实际;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 左右,成年人的身高略大一些,在170cm=1.70m 左右.故选项C 符合实际;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m/s 左右.故选项D 不符合实际.考点: 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3.B【解析】试题分析: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两个鸡蛋质量不可能为2kg ,A 选项不符合题意;一只老母鸡的质量约为2kg 左右,B 选项符合题意,选填B ;一头大绵羊质量约为几十kg ,C 选项不符合题意;一张课桌质量明显不止2kg ,通常约为5kg 左右,D 选项不符合题意。
一、物理定义
1、力:能使物体产生加速运动的一种作用。
2、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
3、势能:假定物体是可以把力的作用划分为力的远程作用,这种远程作用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
二、物理运动
1、直线运动:沿直线向前运动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2、抛体运动:物体在重力场作用下向前抛出而运动的运动,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三、物理量的度量
1、长度的度量:采用米作为单位,计算时可采用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等换算关系。
2、时间的度量:采用秒作为单位,计算时可采用1小时=3600秒、1分钟=60秒等换算关系。
3、质量的度量:采用千克作为单位,计算时可采用1斤=0.5千克、1克=1000毫克等换算关系。
沪粤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阶段质量评价(考试时间:90分钟 全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空气质量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微米 B.厘米 C.分米 D.米2.墙上的温馨提示牌“请勿大声喧哗”是请同学们要控制声音的(A)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3.为矫正远视眼,配戴的眼镜片为(A)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凸面镜4.下列光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B)A.墙上“手影” B.山的“倒影”C.手指“放大” D.水中“折筷”5.如图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错误的是(D)6.琴、筝、箫、笛、二胡、琵琶、唢呐、鼓等代表了中国民族乐器文化。
下列几组民族乐器中,发声原理不同的是(C)A.二胡与古筝 B.古筝与琵琶C.二胡与唢呐 D.箫与笛子7.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波的形式在真空中传播B.物体振动的频率越低,响度越大C.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D.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9.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B)A.“举杯邀明月”中的“明月”是光源B.“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掬水月在手”中的“月在手”是光的折射现象D.“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水清浅”是光的反射现象10.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A.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B.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C.虚像是人的幻觉,光线并没有进入人眼,实像则相反D.实像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11.把焦距为12 cm的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焦点 6 cm 处,则蜡烛通过该凸透镜所成的像(C)A.一定是倒立的 B.一定是正立的C.一定是放大的 D.一定是缩小的12.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从图甲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 cmB.如图乙,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C.如图乙,将蜡烛移至30 cm处,光屏上可得到等大的实像D.如图乙,将蜡烛移至45 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13.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 020 m,两次响声相隔2.5 s。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要求与目标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4、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5、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6、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7、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三维教学目标1、 1希望你喜爱物理知道自然界许多奇特的现象都具有规律性,物理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了解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式式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深刻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物理学无处不在.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从对物理学巨大作用的了解入手,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喜欢物理.1、 2动手做实验了解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源泉,会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能够对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知道物理单位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和“表”.能亲自动手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学会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学会在不同单位下对长度和时间进行比较的方法.乐于参与实验,能够和同学进行合作,测量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第二章声音与环境《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第三章光和眼睛《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通过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三维教学目标3.1光世界巡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了解色光的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学生根据色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自己设计活动,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和颜料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能够积极地思考一些有关光的问题.如:光究竟是什么颜色?所有的光都是可见吗?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区别?快慢如何?光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吗?光对生物有影响吗?光对人类居住环境有影响吗?光照也有害处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光照的伤害?人们受到光的哪些启迪?人类怎样利用光的作用?为什么人类要研究光?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有关光问题的兴趣.3.2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 m/s,光射到镜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并能进行一些光的反射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验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几个名词.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引导学生乐于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现象,如日食、月食、射击瞄准、小孔成像等等.能积极参与探究光反射的活动,愿意进一步进行课外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3.3平面镜成像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了解实像与虚像.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仪器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通过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增强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3.4光的折射与透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知道什么时候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再通过实验探究光从空气人身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的规律,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积极参与验证折射规律的实验,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完成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用控制变量法来安排操作步骤.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并有助于养成积极主动地与交流合作的习惯.3.6透镜和影像通过对眼睛结构的了解,使学生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能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知道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知道照相机也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实际操作照相机,学会拍照的技能,能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和利用望远镜观察较远的物体,学会相应的操作方法.能利用所学的有关透镜的知识实际制作一些光学仪器,如小照相机、望远镜等,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愿望.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的意识.(3)能区别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及沸点联系起来.(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7)了解我国的水资源,了解水资源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维教学目标4.1从全球变暖谈起知道物质的几种形态,知道物态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知道摄氏度单位符号和写法、读法以及分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通过“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话题,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出发思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从物质三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联系进入温度的学习,建立温度的概念;通过阅读课文,认识温标的确定和温度计分度方法:通过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认真进行阅读、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对实验操作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和环境.4.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了解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运动特点.通过参与观察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经历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探究过程,认识分子动理论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又被实验事实所证实,是由假说发展到理论的.能够找到其他相关的实验或事实说明分子动理论.对分子动理论的实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乐于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4.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温度和气流有关,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过程要吸热,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知道沸点,知道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了解高压锅的原理.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时会放热.能用汽化、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经历蒸发、沸腾的观察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描绘水沸腾的实验图象,学会用图示的方法或用文字描述沸腾的特征.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的讨论,学会相互交流信息.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认真细心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能体验探究知识时的乐趣.在实验时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4.4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要放热,会查熔点表.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经历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通过描绘冰熔化的图象,进一步了解图表是常用的表示研究结果的方法.在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中能耐心观察现象,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4.5升华与凝华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能用升华、凝华等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多媒体播放舞台上的“烟雾”以及“人工降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通过思考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有求知欲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物态变化知识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自然环境的影响.4.6水循环与水资源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3)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道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5)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6)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7)初步了解超导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8)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三维教学目标5.1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和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2测量物体的质量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学习分类比较和科学抽象概念的思维方法,以及用感性化的方法认识单位概念.在学习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的品质,学习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自然.5.3探究物质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过程的主要环节.理解密度的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5.4点击新材料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经历上网、进图书馆、作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学习查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研究问题的方法,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沪粤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章质量评价(考试时间:90分钟 全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A)A.秒(s) B.分(min) C.时(h) D.毫秒(ms)2.下列测量工具中,不能用来测量长度的是(C)A.卷尺 B.米尺 C.秒表 D.螺旋测微器3.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热现象的是(C)4.在歌咏比赛中,同学们合唱了《歌唱祖国》这首歌,其中高音声部女生和低音声部男生都激情演唱。
这里这首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A)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5.琵琶是我国特有的弦乐器,下列乐器的发声方式与其相同的是(B)A.唢呐 B.二胡 C.箫 D.锣6.在“探究摆的奥秘”的活动中,小慧提出: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由什么决定?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A.提出问题 B.获取证据C.进行解释 D.交流与合作7.关于物理量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只要有精密的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C.在测量中,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以避免D.零刻度已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长度8.如图是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甲、乙音调相同 B.甲音调较高C.甲1秒振动500次 D.甲、乙的响度一定相同9.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能看到小球都被弹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耳朵里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响度越大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音调越高10.蓝牙音箱可在一定距离内无线连接手机进行音乐播放。
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音箱发声不需要振动B.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歌手的声音C.音箱发出的声音不会成为噪声D.调节音箱音量大小是改变声音的音调11.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要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D)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10 ,求得一个1元硬币的厚度12.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解释正确的是(A)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在隔声方面减弱噪声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隔声方面减弱噪声C.关闭房间的门窗——在消声方面减弱噪声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在吸声方面减弱噪声13.以下关于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在医学上常常利用次声波击碎结石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D.利用“超声波测距技术”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间距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5.1 物体的质量》测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共13小题)1.铸造厂中,将高温的铁水倒入模型中,不断冷却过程中,下列物理量不发生改变的是()A.质量B.密度C.温度D.体积【分析】将高温的铁水倒入模型中,温度降低,质量不变,因铁水状态改变,体积有所改变,则密度改变。
【解答】解:将高温的铁水倒入模型中,模型中的铁水不断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但质量不变,体积因状态的改变有所变化,故密度也改变。
故选:A。
2.如图所示,是厨房使用的不锈钢铲子。
为避免烫手,其手柄用木质材料制成,这主要是考虑到木质材料的()A.导热差B.熔点低C.密度小D.硬度小【分析】木质材料的隔热性能、绝缘性能都比较好。
【解答】解:家庭厨房使用的不锈钢铲子,手柄由木质材料制成,主要是由于木质材料的隔热性能好、导热性差。
故选:A。
3.5月5日下午2点,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4号跑道成功起飞!“机壳”中使用的铝锂合金,C919实现比B737、A320等同类机型轻5%~10%的目标,从而实现减轻自重、降低油耗,上述使用的铝锂合金材料主要涉及的物理属性是()A.导电性好B.硬度大C.导热性好D.密度小【分析】在体积一定时,材料的密度越小,质量越小。
【解答】解:C919客机采用了大量的先进复合材料,减轻自重、降低油耗,这主要是因为在体积一定时,材料的密度越小,其质量会越小。
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我们考室里一张单人课桌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课桌质量约为50kg B.课桌高度约为0.8mC.桌面面积约为4m2D.课桌抽屉容积约为1m3【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课桌的质量比中学生质量小得多,一般在10kg左右。
故A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 000Hz,超过这个范围的声音我们就听不到了.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人耳能够感受到的最小响度为0dB,而120dB以上的响度则会对人耳造成伤害.3.音色音色是指不同声源发出的同一音调的声音有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符时,因为乐器的共鸣和谐波的存在,其音色也会不同.四、声音的利用1.声音的传播可以用于通讯,例如电话、广播、电视等.2.声音的共振现象可以用于乐器演奏,例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3.声音的反射现象可以用于声学设计,例如音响室、音乐厅等.4.声音的吸收现象可以用于隔音,例如房间内的隔音材料、汽车内的隔音材料等.5.声音的干扰现象可以用于降噪,例如耳机、降噪耳塞等.总之,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声音的特性和利用方式,才能更好地利用声音为我们服务.音的基本属性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XXX,简称Hz。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音色是指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超声波和次声波是人类听不见的声音,但有些动物能够听见。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研究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噪声的控制方法包括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是消声、隔声、吸声。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来划分,噪声污染轻者影响正常工作、生活,重者会引发疾病甚至死亡。
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3.光的折射应用:透镜是一种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光学器件,广泛应用于眼镜、相机镜头等光学仪器中.此外,光的折射还可应用于光纤通信、棱镜等领域.五、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2.原理:不同颜色的光在经过介质时折射角度不同,使得颜色分离.3.应用:色散现象在光谱分析、彩虹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此外,光的色散还是制作光学仪器中的重要原理,如分光计、光谱仪等.六、光的偏振1.光的偏振现象:光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动方向只在一个方向上,这种光波叫做偏振光.2.偏振方式:偏振光的方式有线偏振、圆偏振和椭偏振三种.3.应用:偏振现象在3D电影、液晶显示器、太阳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此外,偏振还可用于光学仪器中的偏振镜、偏振片等制作.置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减少晶状体的折射,从而使光线能够会聚在视网膜上,纠正近视眼的视力问题.3.老花眼的原因: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变硬,难以调整焦距,导致看近处物体时需要眼睛不断调节,产生疲劳和视力模糊.老花眼镜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使光线能够在晶状体之前会聚,纠正老花眼的视力问题.4.眼镜的度数:眼镜度数是指透镜焦距的倒数,单位是度(D).近视眼需要凹透镜,度数为负数;远视眼需要凸透镜,度数为正数.眼镜度数越高,透镜的焦距越短,光线的折射作用越强,视力矫正效果越好.5.眼镜的选择:选择眼镜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眼镜的框架要符合脸型,透镜要选用高质量的材料,并保证透镜的清洁和维护,以免影响视力矫正效果.光都被墨镜吸收了。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堂笔记序号:001主题:物理的基本概念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比如我们走路、玩耍、用电等等,都是物理学的具体体现。
物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质量、体积、密度、力、功、能等,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序号:002主题:质量、体积和密度1. 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也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的量度。
单位是千克(kg)。
2. 体积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通常用立方米(m³)来表示。
3.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千克/立方米(kg/m³)来表示。
密度是一个物体固有的性质,不随物体的大小而变化。
序号:003主题:力和运动1.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作用,通常用牛顿(N)来表示。
力有大小和方向,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运动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分,可以通过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序号:004主题:功和能1. 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通常用焦耳(J)来表示。
力做功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
2. 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通常用焦耳(J)来表示。
能分为动能和势能两种形式,动能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具有的能量,而势能则是由物体位置所决定的能量。
通过以上主题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为今后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众多领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知识,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物理学有关。
比如走路、玩耍、用电等等,都是物理学的具体体现。
物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质量、体积、密度、力、功、能等,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