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锂电池充电IC的选择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70 KB
- 文档页数:6
前言:LTH7是单节锂电池充电电路芯片,PW4054,负责将USB口的5V电源,转换降压适合3.7V的锂电池充电,并提供一个LED指示灯,指示充电长亮和充满灭灯的控制系统,并具有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实时检测电池电压,充满即停止充电。
搭配锂电池如:3.7V的18650,3.7V的聚合物锂电池等等如果是3.8V的锂电池,请使用PW4065了。
锂电池有3大电路系统,出了锂电池充电电路PW4054芯片(LTH7)外,还要其他2大基础电路。
在锂电池上,需要三个电路系统:1,锂电池保护电路,2,锂电池充电电路,3,锂电池输出电路。
边充电边放电,从这里可以看出是锂电池充电电路与锂电池两者一起给锂电池输出电路供电。
内容目录:1,单节的锂电池保护电路单节为3.7V锂电池(也叫4.2V)和3.8V锂电池(也叫4.35V)2,单节的锂电池充电电路3,单节的锂电池输出电路锂电池转换稳压输出为:1.2V,3.3V,5V,12V等等4,两节的锂电池保护电路两节串联7.4V锂电池(也叫8.4V)5,两节的锂电池充电电路6,两节的锂电池输出电路两节锂电池转换稳压输出:3.3V,5V,12V等等7,三节的锂电池保护电路三节串联11.1V锂电池(也叫12.6V)8,三节的锂电池充电电路9,三节的锂电池输出电路三节锂电池转换稳压输出:3V,5V,12V,20V等等内容:1,单节的锂电池保护电路:即锂电池保护板,控制锂电池的过放电和过充电功能(过充电充电IC也会有)有的锂电池厂家出厂就自带了保护板了(大部分是默认没带保护板),有的锂电池没,就需要锂电池保护IC了。
常用锂电池保护IC如:DW01B,特点:外置MOS(8205A6或者8205A8),由于是外置MOS,过充电电流和过放电电流可通过很多个MOS并联来提高,这是最常见的,采用SOT23-6封装。
PW3130,特点:内置MOS,电路简单,过充电电流和过放电电流是3A,适合功率不大电子产品,采用SOT23-5封装。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概述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是一种关键性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和系统中,用于控制和管理锂电池的充电过程。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锂电池在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电动汽车以及能源存储系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效安全的充电管理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对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进行全面概述,并介绍其定义、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此外,还将详细解释充电管理芯片的工作原理,包括充电控制功能、温度监测和保护机制以及电压和电流检测技术。
在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部分,我们将通过手机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实践案例、电动汽车充电管理芯片实践案例以及太阳能储能系统中的充电管理芯片实践案例来展示该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将总结文章中主要观点和要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和建议。
通过深度理解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锂电池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全面介绍,并激发对该领域研究的兴趣,促进更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2.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2.1 定义和原理: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是一种集成电路,它主要用于监测和控制锂电池的充电过程。
它通过与锂电池进行连接,并采集关键参数,如温度、电压和电流等。
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利用内部算法实现对充电过程的精确控制。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它能够对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转换和处理,以获得所需的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采样来测量锂电池的电压和充放电过程中的实时电流。
其次,芯片具备自我保护机制,能够在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及时断开充电回路,从而防止因过热、过压或其他故障导致锂电池发生损坏或事故。
此外,在不同情况下(如温度变化、大功率输入等)还可以根据芯片内部预设的算法调整充电策略和参数设置。
2.2 功能和特点: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具备以下主要功能:1) 充电控制功能:芯片可根据充放电状态实时调整充电方式和策略,确保锂电池的安全和高效充电。
三节串联锂电池充电芯片5V和18V输入方案
1.电源管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负责将输入电压调整为合适的充电电压。
对于5V输入方案,可以使用DC-DC升压芯片将5V升压至锂电池的充电电压(通常为3.7V或4.2V)。
对于18V输入方案,可以使用DC-DC降压芯片将18V降压至锂电池的充电电压。
电源管理芯片一般还具备过压、欠压保护功能,保证输入电压在安全范围内。
2.电流控制芯片:电流控制芯片负责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
在充电过程中,电流控制芯片会根据锂电池的状态和充电需求来调整充电电流。
一般来说,充电电流需要逐渐减小,直至充电完成。
电流控制芯片还可以通过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调整充电电流的精度,保证充电电流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保护芯片:保护芯片主要负责监测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和温度,以避免锂电池的过充、过放、过流和过温等问题。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保护芯片会切断电池组与充电器或负载的连接,以保护锂电池的安全性。
此外,保护芯片还可以实现短路保护功能,防止短路情况下的电池过热和破裂。
总之,三节串联锂电池充电芯片是一种用于充电三节锂电池组的电路方案,通过电源管理芯片、电流控制芯片和保护芯片的配合工作,可以实现对锂电池的充电和保护功能。
在设计和制造中,需要考虑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的控制,以及对异常情况的保护措施。
电池充电基础知识锂离子充电器IC是调节电池充电电流与电压的设备,常用于便携式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
与其他化学成分的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是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之一,其单节电池提供的电压更高,承受的电流也更大,而且在电池满电时无需涓流充电。
不过,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这意味着它不会“记住”在电量完全耗尽之前剩余的电量。
锂离子电池必须采用特殊的恒流恒压 (CC-CV) 充电曲线进行充电,充电曲线可根据电池温度和电压水平自动调整。
充电曲线充电曲线是锂离子电池的一项基本特性,它描述了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如何变化。
为简化起见,充电曲线可以通过一个坐标图来表达,其X 轴表示时间,Y 轴表示电池电压或电池电量。
通过该曲线可以洞见电池的安全特性,并了解如何优化电池充电。
MP2759A是MPS提供的一款高集成度开关充电器IC,专为 1 至 6 节串联锂离子或锂聚合物电池应用而设计。
图 1 所示为MP2759A 的充电曲线。
图1: MP2759A的充电曲线锂离子电池遵循相对常见的充电曲线,下面将进行详细的描述。
需要注意,如果充电器 IC 提供可配置功能,设计人员将能够为这些充电阶段设置自己的阈值。
由于大多数电池制造商只为不同的最大充电电流水平设定同一阈值,因此阈值可配置功能非常有用。
可配置的阈值能够提供一层额外的安全保护,保护电池免受过压、过热条件以及过载的影响,从而避免电池的永久损坏或容量降级。
1.涓流充电:涓流充电阶段通常只在电池电压低于一个极低水平(约2.1V)时采用。
在这种状态下,电池组的内部保护IC 可能由于深度放电或发生过流事件已经断开了电池。
充电器IC 提供一个小电流(通常为50mA)为电池组的电容充电,以触发保护IC ,合上其FET重新连接电池。
虽然涓流充电通常只持续几秒钟,但充电器IC 仍然需要集成一个定时器。
如果电池组在一定时间内未重新连接,则定时器停止充电,因为这表明电池已损坏。
充电ic方案是什么意思
充电IC方案是一种用于电子设备充电的技术方案。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手机、平板电脑、手持游戏机等。
这些设备的使用时间和功能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进行充电以
供电。
充电IC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充电接口:充电IC方案首先需要一个与电子设备连接的充电接口,常见的有Micro USB、Type-C等接口。
充电接口可以提供电源供电,同时也可以用于数据传输。
2. 充电保护:充电IC方案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保护,以确保
充电过程安全可靠。
其中包括过流保护、过压保护、过温保护等,以
避免设备因电压过高、电流过大或温度过高而损坏。
3. 充电控制:充电IC方案还包括对充电过程进行控制的功能。
例如,可以对充电电流进行调节,以满足设备的充电需求;还可以对充
电时间进行控制,以避免充电时间过长或过短。
4. 充电效率:充电IC方案应尽可能提高充电效率,减少能量的损耗。
高效的充电方案可以提高设备的充电速度,缩短充电时间,提高
用户的使用体验。
5. 充电芯片:充电IC方案通常需要使用专门设计的充电芯片来实
现各项功能。
这些充电芯片可以根据设备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定制,以
满足不同设备的充电要求。
总结而言,充电IC方案是一种用于电子设备充电的综合技术方案,其中包括充电接口、充电保护、充电控制、充电效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采用适合的充电IC方案,可以提高设备充电的安全性、可靠
性和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
dcdc芯片选型DCDC芯片是一种直流至直流转换器,它将输入的直流电压转换成所需的输出电压。
由于其高效率、小尺寸和低成本的特点,DCDC芯片在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选型DCDC芯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输入输出电压、电流要求、温度范围、效率、封装和价格。
首先,要确定DCDC芯片的输入输出电压范围。
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DCDC芯片来满足要求。
例如,一些设备需要低电压输入,如3V或5V,而其他设备可能需要更高的电压输入。
其次,要考虑DCDC芯片的电流要求。
电流是DCDC芯片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芯片能够提供的最大电流输出。
根据设备的功耗和电流需求,选择适合的DCDC芯片。
第三,要考虑DCDC芯片的温度范围。
在某些应用中,环境温度可能会较高或较低,因此需要选择具备广泛工作温度范围的DCDC芯片,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要考虑DCDC芯片的效率。
高效率的DCDC芯片能够将输入电源的电能转化为输出电压,减少能源浪费和发热。
因此,在选型时应选择具有高效率的DCDC芯片。
另外,还可以考虑DCDC芯片的封装形式。
常见的DCDC芯片封装形式有QFN、SOP、BGA等。
根据电路布局和PCB设计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封装形式。
最后,要考虑DCDC芯片的价格。
DCDC芯片的价格根据其功能和性能而有所不同。
较高性能的芯片通常价格较高,而较低性能的芯片价格相对较低。
根据设计预算和性能需求,选择适合的DCDC芯片。
综上所述,选型DCDC芯片时需要考虑输入输出电压、电流要求、温度范围、效率、封装和价格等因素。
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选择适合的DCDC芯片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充电IC方案1. 引言充电IC是指用于管理和控制电池充电过程的集成电路芯片,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功能中。
充电IC的选择和设计对于电池充电的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充电IC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充电IC方案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充电IC。
2. 充电IC的基本原理充电IC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监测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并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控制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从而实现对电池的高效充电。
充电IC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模块:2.1 电流检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实时电流,通过将电流信号转换为可读取的数值,可以准确地监测电池的充电状态。
2.2 电压检测模块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的电压,通过将电压信号转换为可读取的数值,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充电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充电器的输出电压。
2.3 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是充电IC的核心部分,它根据电流和电压检测模块提供的信息,通过内部的控制算法,控制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以实现对电池的高效充电。
2.4 保护模块保护模块用于保护电池免受过充、过放、过流和短路等可能对电池安全造成的损害。
保护模块可以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及时中断充电过程,从而保护电池的安全。
3. 常见的充电IC方案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电池类型,存在多种不同的充电IC方案。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充电IC方案:3.1 线性充电IC方案线性充电IC方案采用线性调节器的方式来控制充电电压和电流,由于线性调节器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因此效率较低。
线性充电IC方案适用于一些电池容量较小且充电速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
3.2 切换模式充电IC方案切换模式充电IC方案采用开关电源的方式,通过高效的开关电源转换器来实现对充电电压和电流的控制。
切换模式充电IC方案具有高效率、小体积和高可靠性的特点,适用于大容量电池和充电速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3.3 USB充电IC方案USB充电IC方案是针对手机、平板等设备设计的,通过USB接口进行充电。
锂电池转干电池充放管理芯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池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力供应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锂电池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但是其存在一些使用限制,如充电时间长、容量下降、对温度敏感等问题。
而干电池则具有更长的寿命、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适应性,因此在某些特定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解决锂电池的使用限制,一种新型的管理芯片问世了——锂电池转干电池充放管理芯片。
这种芯片可以将锂电池的充放电特性转换为符合干电池的需求,从而提供更稳定的供电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它通过优化充放电过程、合理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降低电池容量衰减等方式,使得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锂电池和干电池的特点,并阐述为什么需要将锂电池转换为干电池。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锂电池转干电池充放管理芯片的意义、技术要点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锂电池转干电池充放管理芯片的工作原理,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结论部分将总结锂电池转干电池充放管理芯片的重要意义、技术要点和应用前景,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对锂电池转干电池充放管理芯片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相关领域,并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概述锂电池和干电池的特点,以及锂电池转干电池的需求。
紧接着,本文旨在介绍锂电池转干电池充放管理芯片的意义、技术要点和应用前景。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锂电池和干电池的特点。
首先,我们将介绍锂电池的特点,包括其优点和缺点。
其次,我们将探讨干电池的特点,以及与锂电池相比的优势和劣势。
最后,我们将分析锂电池转干电池的需求,包括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充电芯片解读一、引言在当今电子设备高速发展的时代,充电芯片作为其关键组件之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承担着管理电池充电和放电的重任,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寿命和设备的安全使用。
本文将对充电芯片的工作原理、主要类型和应用领域进行详细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核心组件。
二、充电芯片工作原理充电芯片,又称为充电管理IC(集成电路),是一种用于管理电池充电和放电的电子器件。
其核心功能包括:电池充电控制、充电状态监测、过充过放保护等。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电路设计和算法,充电芯片能够确保电池安全、高效地充放电。
充电芯片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步骤:1.充电控制:当设备连接电源时,充电芯片开始工作。
它首先通过检测输入电压和电流,判断当前充电器的功率是否适合设备。
然后,根据电池的电量状态,选择合适的充电模式(如涓流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等)。
在充电过程中,充电芯片还会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和电压,防止过充或过热。
2.放电控制:当电池放电时,充电芯片会根据设备的用电需求,控制电池的放电电流和电压,确保电池稳定供电。
同时,它还会管理电池的剩余电量,防止电量过低导致设备关机或损坏。
3.保护功能:为了确保电池和设备的安全,充电芯片通常具备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热保护等多重保护功能。
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如电池电压过高或过低、温度异常等,充电芯片会自动切断电路,防止事故发生。
三、充电芯片的主要类型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和设备特点,市场上的充电芯片种类繁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1.AC-DC充电芯片:这类芯片主要用于将交流电(AC)转换为直流电(DC),为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广泛应用于充电器、适配器等设备中。
2.DC-DC充电芯片:这类芯片主要用于将一个直流电源的电压转换为另一个直流电源的电压。
它通常用于管理多电源供电的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3.多通道充电芯片:这类芯片具有多个独立的充电通道,可以同时为多个电池或器件充电。
适用于需要同时管理多个电池的应用场景,如无人机、电动汽车等。
随着手持设备业务的不断发展,对电池充电器的要求也不断增加。
要为完成这项工作而选择正确的集成电路 (IC),我们必须权衡几个因素。
在开始设计以前,我们必须考虑诸如解决方案尺寸、USB标准、充电速率和成本等因素。
必须将这些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然后选择相应的充电器IC。
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不同的充电拓扑结构,并研究电池充电器IC的一些特性。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一个应用和现有的解决方案。
锂离子电池充电周期锂离子电池要求专门的充电周期,以实现安全充电并最大化电池使用时间。
电池充电分两个阶段:恒定电流 (CC) 和恒定电压 (CV)。
电池位于完全充满电压以下时,电流经过稳压进入电池。
在CC模式下,电流经过稳压达到两个值之一。
如果电池电压非常低,则充电电流降低至预充电电平,以适应电池并防止电池损坏。
该阈值因电池化学属性而不同,一般取决于电池制造厂商。
一旦电池电压升至预充电阈值以上,充电便升至快速充电电流电平。
典型电池的最大建议快速充电电流为1C(C=1 小时内耗尽电池所需的电流),但该电流也取决地电池制造厂商。
典型充电电流为~0.8C,目的是最大化电池使用时间。
对电池充电时,电压上升。
一旦电池电压升至稳压电压(一般为4.2V),充电电流逐渐减少,同时对电池电压进行稳压以防止过充电。
在这种模式下,电池充电时电流逐渐减少,同时电池阻抗降低。
如果电流降至预定电平(一般为快速充电电流的10%),则终止充电。
我们一般不对电池浮充电,因为这样会缩短电池使用寿命。
图1 以图形方式说明了典型的充电周期。
线性解决方案与开关模式解决方案对比将适配器电压转降为电池电压并控制不同充电阶段的拓扑结构有两种:线性稳压器和电感开关。
这两种拓扑结构在体积、效率、解决方案成本和电磁干扰 (EMI) 辐射方面各有优缺点。
我们下面介绍这两种拓扑结构的各种优点和一些折中方法。
一般来说,电感开关是获得最高效率的最佳选择。
利用电阻器等检测组件,在输出端检测充电电流。
充电器在CC 模式下时,电流反馈电路控制占空比。
电池电压检测反馈电路控制CV 模式下的占空比。
根据特性集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其他一些控制环路。
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讨论这些环路。
电感开关电路要求开关组件、整流器、电感和输入及输出电容器。
就许多应用而言,通过选择一种将开关组件和整流器都嵌入到IC 中的器件,可以缩小解决方案的尺寸。
根据不同的负载,这些电路的典型效率为80% 到96%。
开关转换器因其电感尺寸一般会要求更多的空间,同时也更加昂贵。
开关转换器还会引起电感EMI 辐射,以及开关带来的输出端噪声。
线性充电器通过降低旁路组件的输入电压,降低DC 电压。
这样做的好处是解决方案只要求三个组件:旁路组件和输入/输出电容。
相比电感开关,线性压降稳压器 (LDO) 通常为一款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且噪声更低。
通过稳压旁路组件的电阻来限制进入电池的电流,从而对充电电流进行控制。
电流反馈一般来自充电器IC 的输入。
对电池电压进行检测,以提供CV 反馈。
改变旁路组件的电阻,来维持进入IC 输入端的恒定电流或者恒定电池电压。
器件的输入电流等于负载电流。
这就是说解决方案的效率等于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
LDO 解决方案的缺点是高输入输出电压比时(即低电量情况)效率较低。
所有功率都被旁路组件消耗,其意味着LDO 并非那些输入输出差较大的高充电电流应用的理想选择。
这些高功耗应用要求散热,从而增加了解决方案的尺寸。
功耗及温升计算其中,η为充电器的效率,而POUT = VOUT × IOUT。
利用热阻,可以计算得到功耗带来的温升。
每种应用的热阻都不同,其取决于电路板布局、气流和封装等具体参数。
我们应该针对终端应用电路板对热阻建模。
请记住,产品说明书中定义的ΘJA 并非这种应用中热阻的恰当表示方法。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拓扑?您需要研究的第一个参数是充电电流。
对于一些小型应用来说,例如:充电电流介于25Ma 到150mA 之间的蓝牙TM耳机等,最佳解决方案几乎都是线性充电器。
这些应用一般都具有非常小的体积,无法为开关的更多组件提供额外空间。
另外,由于其非常低的功耗要求,功耗带来的温升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手机应用来说,充电电流一般在350-700mA 范围以内。
在这种范围中,很多时候线性解决方案仍然非常有效。
由于它们通常都为低成本手机,其成本压力更大,因此线性充电器便成为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智能手机应用的电池体积较大,且充电电流需求大于1.5A,这时使用开关解决方案则更加合理。
1.5A 电流条件下,温升会非常大。
例如,使用一个线性充电器通过5V 适配器对一块3.6V 电池充电时,效率为72%。
首先,这个效率听起来似乎不太坏。
如果您从功耗的角度来看它,这种应用要消耗约2W。
在一个热阻(ΘJA) 为40°C/W 的应用中,芯片温度上升80°C。
在40°C 环境温度下,电路板温度会上升至120°C,其对手持设备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在极低电池电压(即3 V)下,这一问题甚至会变得极端严重。
相同3V 条件下,温度升至120°C。
让我们来看相同条件下的开关解决方案,使用一个单体电池IC 充电器时,效率上升至约85%。
使用一块3.6V 电池时,功耗低于1W,从而带来40°C 的温升。
3V 时这种改善更加明显。
假设3V 输出时的效率为80%,则功耗低于800 mW,因此温升会更低(约32°C)。
这些智能手机的体积一般可以容许稍大一点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承受开关模式解决方案相关的稍许成本增加。
为任务选择正确的IC在您已经完成您的初步热分析并且选好充电器拓扑以后,您便可以转到选择应用的最佳IC 上来。
新型的电池充电器解决方案集成了许多特性,可以利用它们改善系统的性能。
诸如输入过压保护、电源路径管理 (PPM)、VIN_DPM、散热稳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NTC) 监测和USB 充电等特性,都被集成到许多电池充电器IC 中。
大多数单体电池充电器解决方案都已将要求FET 集成到了器件中,旨在节省电路板面积。
输入过压保护(单输入与双输入对比)在当今的市场上,USB 电源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电源,因此通过USB 电源充电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性。
市场已经从使用专门AC 适配器和单独USB 接口的初始双输入转变为将一个USB 接口既作为墙上电源适合器接口使用,也作为使用相同线缆的USB 数据输入接口的单输入解决方案。
这样便导致一种从双输入解决方案向单输入解决方案的转移。
单输入在接口方面存在许多挑战。
由于存在如此多的配件市场适配器解决方案和一种通用接口,输入端必须要能够在无损坏的情况下承受更高的电压。
由于电池充电器始终连接到输入端,因此充电器对所有下游电路实施过电压状态保护是有道理的。
为了实施这一功能,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能够承受20V 甚至30V 电压的解决方案。
另外,这些器件都具有过电压保护 (OVP) 电路,其在输入超出OVP 阈值时阻止器件运行。
这样便进一步保护了下游电路,使其免受潜在的瞬态过电压状态损坏。
目前,随着绿色输入(即太阳能电池)或无线充电的出现,应用又再一次向双输入要求转移。
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两种配置结构都可以使用。
电源路径管理/最小系统电压电池充电器的一般方法是将系统直接连接到电池,让充电器同时为电池和系统供电。
然后,对系统的总电流进行稳压,这样做存在几个问题。
特别是低电池电量启动、终止干扰和早期计时器超时等问题。
电源路径管理通过对电池电流和系统电流进行分别监测,消除了这些问题。
最低系统电压使用传统方法时,系统电压始终与电池相同。
因此,电池深度放电时,在电池充电到某个可用电平以前系统都不会启动。
利用PPM,可对系统电压单独稳压,将其与电池电压区分开来。
这就意味着可以实现最低系统电压,其与电池电压无关。
对用户而言,这就意味着连接适配器的同时他们便可以使用设备,假设条件是其具有足够的功率来驱动系统。
如bq25060 等器件就具有这种功能。
更短的充电时间由于系统电流和充电电流是单独编程的,因此可以使用适配器的满功率,其与电池的容量和充电电流的大小均无关。
传统拓扑结构中,充电器的输出电流必须设定为最大充电电流,以应对没有系统负载的情况。
当系统中有负载时,由于系统吸收可用电流,有效充电电流降低。
例如,一个使用900 mA 适配器和500 mAhr 电池的系统,使用传统方法可以编程500 mA 的充电电流。
如果系统负载为200 mA,有效充电电流仅为300 mA,充电时间几乎翻了一翻。
如果使用PPM 来研究这一相同案例,输入电流限制设定为900 mA。
这样便允许全部500 mA充电电流,且拥有多达400 mA 的额外系统电流。
终止和早期计时器超时在对总电流进行稳压的传统系统中,电流在电池和负载之间共用。
如果系统负载足够大到从电池拉取充电电流,且在计时器超时以前电池不充电,则计时器会出现伪超时。
另外,如果系统电流绝对不会降至设定终止电流以下,则永远不会终止。
电源路径管理通过单独监测充电电流,并动态地使用可稳压计时器(通过减少充电电流进行稳压),防止这些条件出现。
就终止问题而言,单独对充电电流进行监测,可让终止条件测定变得容易。
基于输入电压的动态电源管理 (VIN-DPM)为了防止出现输入源超负载的欠压状态,一些器件实施了基于输入电压的动态电源管理 (VIN-DPM)。
这种环路降低输入电流限制来防止输入崩溃。
VIN-DPM 环路对输入电压进行有效的稳压,来最大化电源的电流。
图4 显示了在无VIN-DPM 保护的情况下USB 端口的超负载结果。
请注意,输入电压降至电源状态良好阈值以下时,充电器关闭。
这样便关闭了电源负载,并允许输入电压恢复,从而开启充电器。
这种开/关脉冲发生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VIN-DPM 通过限制输入电流阻止脉冲发生,从而防止输入源崩溃。
图5 显示了超负载USB 端口的结果。
VIN-DPM 功能开始生效,降低输入电流限制,从而防止输入源崩溃。
NTC 监测(包括JEITA)通过充电期间的监测防止电池组损坏甚至是爆炸时,电池温度极为重要。
一般来说,通过对集成到电池组中或者靠近系统板上电池组安装的NTC 热敏电阻进行监测,来完成这项工作。
许多充电器都具有集成到IC 中的NTC 监测功能。
如果电池温度处在某些非安全温度下时,这些IC 便对温度和禁用充电电流进行监测。
一种新兴的电池充电标准是日本电池温度标准 (JEITA)。
这种标准规定了一些需降低充电电压或者电流以提供更安全运行的中间温度。
该JEITA标准在许多充电器IC 中也很容易实施。
例如,单输入单体锂离子电池充电器集成了一种无需主机关联的独立解决方案。
对于NTC 受主机监测的系统来说,许多IC 都提供了非常简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