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细胞核
- 格式:ppt
- 大小:13.73 MB
- 文档页数:96
第八章细胞核形状:圆球形、椭球形、杆状(肌细胞)、马蹄形/多叶形(白细胞)畸形(肿瘤)核质比=nuclear-cytoplasmic=V细胞核/(V细胞-V细胞核)第一节核膜nuclear membrane=nuclear envelope一.核膜的化学组成✓蛋白质:65%~75%。
分为组蛋白、基因调节蛋白、DNA&RNA聚合酶、RNA酶等。
核膜所含的酶类与内质网相似,G6PD也存在在核膜上。
✓脂类:与内质网相似,含PC、PE、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核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较高、脂肪链会较长,→核膜稳定,内核膜更稳定。
✓少量核酸二.核膜的结构(内外层核膜、核周隙、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等结构组成)(一)外核膜与糙面内质网相连接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与粗面内质网相连,①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相通,其表面也常②附着核糖体;故被看作粗面内质网的特化区域,③参与了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外核膜胞质面附着中间纤维,还与微管等成分相连——④固定细胞核并维持细胞核形态(二)内核膜表面光滑包围核质内核膜表面光滑,下面与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核纤层紧密相连,支持作用。
内核膜上有核纤层蛋白B受体,可与核纤层蛋白B特异性结合。
在细胞周期中,核膜的解体与重建,都与核纤层蛋白对核内膜的连接有关,即跟核纤层蛋白B受体与核纤层蛋白B的结合有关(三)核周隙为内、外核膜之间的缓冲区宽约20~40nm,含有多种蛋白质和酶(四)核孔复合体是由多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结构➢核孔:nuclear pore =内外核膜的融合之处形成的环状开口。
数目、密度和细胞类型、核功能状态有关。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 核孔是由多种蛋白质以特定方式排列形成的复合结构。
➢捕鱼笼式(fish-trap)核孔复合体模型,由约30个不同的核孔蛋白nucleoporin, Nup组成。
第8章细胞核和染色体(Nucleus and Chromosome)本章内容介绍细胞核是基因复制、RNA转录的中心,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包括核膜、核孔、核质、核仁和染色质。
第一节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细胞核基本结构细胞核简介:数量:大多数细胞是单核,但也有多核大小:在不同生物有所不同,动物一般5-10nm,植物5-20nm,低等植物1-4nm形态:圆形、椭圆形、多叶形、分枝形细胞核主要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组成。
一、核被膜1. 结构: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包括:外核膜、内核膜、核纤层、核孔复合体,核膜外附有核糖体,整合蛋白,内附染色质。
2. 功能(1) 区域化作用;(2) 控制核-质间物质和信息的交流;(3) 核膜内的代谢和转化。
二、核孔复合体1. 结构模型核孔复合体镶嵌在内外两层核膜融合形成的核孔上,核孔直径约为80-120nm,而核孔复合体稍大一些,直径约为120-150nm。
①胞质环(cytoplasimic ring):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又称外环,环上有8条短纤维对称分布向胞质;②核质环(nucleoplasmic ring):位于核膜边缘的核质面一侧,又称内环,环上连有8条细长的纤维向核内伸入50-70nm,在纤维的末端也形成一个直径为60nm的小环,小环由8个颗粒组成,形成一个类似“捕鱼笼”的核篮结构;③辐: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称;④栓:又称中央栓,位于核孔中心,呈颗粒状或者棒状,又称为中央颗粒;2. 核孔复合体的成分主要由至少50条不同的多肽构成,称为nucleoporins,简称nups,总相对分子量为125000×1033.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
包括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过去几年研究的热门。
一个蛋白家族作为转运受体,把大分子运入或运出核孔,从胞质入核膜的为improtins,反之为exportins。
核孔复合体蛋白质的运输1.带有NSL(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片段的蛋白质与受体importin a/b结合2.复合体与胞质内的纤丝结合3.复合体被送入核内4.与Ran-GTP相互作用,复合体解散5.importin b被Ran-GTP送回胞质6.Ran-GTP 水解成Ran-GDP, Ran-GDP返回核内, importine回到胞质核孔复合体RNA的运输细胞核内的物质运输到细胞质也是信号介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