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9 第2课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32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春秋五霸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②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②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历史上通常把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华夏认同。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华夏认同——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1)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历史纵横]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1)农业的发展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工商业的繁荣①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③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
他的功绩不包括〔〕A. 灭六国,统一天下B. 统一文字、货币C. 开场推行郡县制D. 修长城,抵匈奴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 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 地方实行郡县制D.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3.“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场,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4.夏曾佑曾评价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秦皇之政〞是指〔〕A. 察举制B. 分封制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5.秦国平定六国后,积极开疆拓土,在北方形成了__、__和__的有效的国防体系。
①“直道〞②“五尺道〞③长城④边防军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如今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势力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
〞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A.握有至高无上的势力和威严B.承当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7.假设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展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8.以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络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第2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知识点提纲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1.时间
1.1.1.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形成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1.2.代表
1.2.1.雅典
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国家权力
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公民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官员
选举产生
大多一年一任
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
主要司法机关
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民主政治发展
梭伦改革
奠基
废除债奴制
克里斯提尼改革
确立
陶片放逐法
伯里克利改革
黄金时代
津贴制度
特征
公民直接参政。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 18世纪时,法国仍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下,统治阶级包括封建贵族和教会为,资产阶级反抗日趋激烈2. 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2 —1870 年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反复易手: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年,第一帝国覆灭,封建王朝复辟1848年,巴黎再次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拿破仑三世称帝,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3.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2.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3.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4.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掌握行政大权。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5.资产阶级掌握了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体确立和巩固下来。
三..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1.1860S ---- 1870S 俾斯麦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2.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掌握国家大权,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规定德意志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3.评价:德国资产阶级改革是保守和不彻底的。
但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了德国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前言: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
他们在帮助美国取得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自己的祖国,受到了热烈欢迎。
当凯旋的志愿者们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型:新课制作:李佑洪审核:李佑洪使用时间:第二周[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灭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2.定北方: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_______和“直道”,加强了北方的统治。
3.平岭南:灭六国后,秦军征讨并平定岭南,实施管理。
岭南开始归中央王朝管辖。
4.收西南夷:秦在当时称为“西南夷”的地区,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
该地区开始进入统一政权版图。
5.秦统一的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建立:秦始皇采纳________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内容:“郡”是直属于________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等职责。
“县”隶属于郡。
3.特点:形成了中央________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__________,不得世袭。
4.巩固:西汉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____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__________的地位。
2.中央官制(1)三公制:秦朝在中央设立________、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________系统。
(2)九卿制: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之为“________”。
3.朝议制度(1)概念: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