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662.50 KB
- 文档页数:76
儿童急性腹痛的诊断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腹痛的诊断思路及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收治的8例早期诊断为儿童内科病症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急性腹痛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
结果:8例患儿中早期诊断为急性肠胃炎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胃肠型感冒1例。
结论:儿童急性腹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不同年龄段儿童急性腹痛病因有不同特点;儿童急性腹痛病因可大致分为内科功能性腹痛及外科器质性腹痛。
儿童急性腹痛具有早期症状不典型、定位不准、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患儿病史、症状体征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可以提高儿童急性腹痛的诊治效果。
【关键词】儿童;腹痛;急性阑尾炎儿童急性腹痛是儿内科及儿外科门急诊最常见就诊原因之一,包括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的急性发作,约占门急诊就诊患儿总数的9%[1],其病因复杂,病因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
在基层医院儿科门急诊的诊疗中,面临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家长焦急、辅助检查方法少等问题,儿童急性腹痛的诊治成为基层医院的一大难题,而误诊导致的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对儿童生命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如何提高儿童急性腹痛的早期确诊率,把握治疗时机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儿童急性腹痛大致可归类为儿童功能性腹痛和器质性性腹痛,前者大部分在儿内科门诊诊治,而后者则大部分需要儿外科治疗。
但实际上在儿内科门诊以腹痛就诊的患儿中,儿内科疾病仍占较大比重,大约仅有10%患儿需要外科处理[2]。
如何将这些病情变化快,可能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的患儿迅速甄别出来,成为儿科门急诊医生需要重点培养的临床技能。
本文回顾我院外科收治的8例早期诊断为儿童内科病症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急性腹痛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期望为建立完整的儿童急性腹痛诊疗思维提供一些帮助。
1.一般资料及方法通过我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7年1月-2021年7月在外科治疗的急性腹痛患儿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为2.7~15岁,患儿早期均有急性腹痛或伴呕吐、腹泻、发热的表现并在儿科门急诊就诊。
小儿急性腹痛诊断及鉴别王松楠小儿腹痛是每个家庭经常见到、临床最常见、病因比较复杂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往往为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变化多、涉及范围广泛,有时在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困难。
所以要求我们无论儿内、儿外科医生都要掌握其临床特点及鉴别方法,及时做出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发病机理腹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发生和传导机理可分为内脏性和感应性两大类。
一内脏性腹痛空腔器官平滑肌如强烈收缩,使腔内张力增加,引起管壁膨胀或血管痉挛与阻塞,组织局部缺血刺激内脏感受器,通过交感内脏神经传导到相应脊髓节段再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腹痛。
表现为钝痛或绞痛,不伴有皮肤感觉过敏和腹肌痉挛,多位腹中线附近、非局限、范围广、定位差。
常见于内脏痉挛或梗阻,也见于溃疡病和早期阑尾炎等。
内科性疾病大多属于此。
二感应性腹痛与内脏性腹痛同时或相继发生。
主要为冲动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时该节段脊髓神经所支配的皮肤部位,可发生体表感应性腹痛。
如阑尾炎——痛觉神经纤维——内脏大神经传入胸脊髓节10——体表右下腹疼痛。
同理,小肠病变——脐周疼痛,胃——上腹痛等。
主要特点是痛觉比较尖锐,伴有皮肤感觉过敏或腹肌痉挛,定位较准确,常位腹两侧。
外科性疾病大多属于此。
此外,如大叶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也可引起感应性腹痛或称继发性腹痛。
腹痛分类小儿腹痛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神经功能性腹痛,多由内科病引起。
另一为腹内器质性病变引起,多由外科性疾病引起。
一、神经功能性腹痛(一) 临床特点1、腹痛范围弥散,无固定压痛点,腹痛性质不定,有时为痉挛性,有时为隐痛。
2、腹痛位置不固定,腹软无肌紧张、反跳痛,无肠型和肿物。
3、腹痛多在3~4小时内自行缓解,疼时用解痉药(如:颠茄、阿托品)、腹部热敷等,腹痛可减轻或消失。
(二) 分类1、继发性先有内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局部神经受刺激后,通过皮肤感觉神经传递引起腹痛。
2、原发性病因不确定,多认为是过敏引起,有多种过敏原,如食物蛋白、花粉、粉尘、寒冷、微生物与寄生虫等。
小儿急腹症都有哪几种急腹症是幼儿的常见病,小儿急腹症俗称“肚子疼”,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捂着肚子喊“疼”,一定会非常着急、担心。
从严格的医学意义上来说,小儿急腹症并不是一种正式的疾病,而是多种腹部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
小儿急腹症分好几种,它们具体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向各位育有子女的读者朋友介绍这方面的临床知识。
一、小儿肠梗阻小儿肠梗阻是指小宝宝的肠道发生了阻塞,导致食物、液体和气体不能正常通过肠道。
肠梗阻可以发生在小儿的任何部位,包括小肠、大肠,或者同时发生小肠、大肠。
新生儿、婴儿易发生小儿肠梗阻。
先天性肠道异常、肠扭转、肠狭窄等多种原因均可能引起小儿肠梗阻。
小儿肠梗阻发作后,患儿出现呕吐、腹胀、便秘、腹痛等临床表现。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腹腔感染,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患儿需要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患儿需要进行恢复性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抗生素治疗等。
二、小儿肠套迭小儿肠套迭是指小儿的肠道发生了套叠,即肠道的一部分被另一部分套进去,导致肠道阻塞。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小儿的肠道发育不完全或者存在其他异常情况时。
6个月的婴儿至3岁的幼儿,易发生小儿肠套迭。
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小儿的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发生异常。
至于肠套迭的具体原因,目前医学界仍未能完全查明。
有些研究认为,肠道内的炎症、感染有可能导致肠道壁肿胀,从而引发肠套迭。
小儿肠套迭发生后,患儿常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便血等临床表现。
腹痛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并且呈阵发性,疼痛会引起孩子的哭闹和不安。
由于肠道阻塞导致胃内容物无法正常排出,患儿易出现呕吐。
由于肠道套迭导致肠道黏膜损伤,患儿可能发生便血。
如果不及时治疗,肠套迭可能会导致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肠坏死是指肠道组织因缺血而坏死,穿孔是指肠道壁破裂,导致肠内容物外溢。
治疗小儿肠套迭,也要采用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解除肠套迭,恢复肠道通畅。
手术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