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人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5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1.1 仁德待民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
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
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1.2 诚心待士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一、刘备——仁德之君,情深义重刘备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人称刘皇叔,听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他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德,走到哪儿都像是带着一股子春风,暖洋洋的。
你说他为啥能这么得人心?还不是因为他心里头装着老百姓,眼里头看着兄弟情。
1.1 仁心待民,如沐春风记得那会儿,刘备在徐州当差,城里头闹饥荒,老百姓饿得跟啥似的。
刘备一看,心里头那个急啊,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粮食全拿出来分给大伙儿。
他自己呢,就啃点野菜,喝点稀粥。
这事儿传出去,老百姓都夸他是活菩萨下凡,说他是真真正正的好官。
1.2 桃园结义,情深似海再来说说刘备的兄弟情。
关羽、张飞,那可是他的左膀右臂,铁哥们儿。
想当年,三人在桃园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那场面,比亲兄弟还亲。
后来,关羽被曹操抓了去,刘备心里头那个急啊,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就想着怎么把兄弟救出来。
这份情谊,比金子还重,比海水还深。
二、诸葛亮——智谋无双,鞠躬尽瘁诸葛亮,那可是三国里头的大名人,人称卧龙先生。
他这人,聪明绝顶,啥事儿都难不倒他。
而且啊,他对刘备那是忠心耿耿,一辈子都在为蜀汉操劳。
2.1 草船借箭,智计百出说起诸葛亮的智谋,那可真是一绝。
就拿草船借箭这事儿来说吧,周瑜故意刁难他,让他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不用十天,三天足矣。
”结果,他还真就做到了。
他让人扎了几十只草人,放在船上,趁着夜色,借着东风,就跑到曹操的地盘上去“借”箭了。
曹操一看,以为是敌军来袭,连忙放箭。
结果,箭全射在了草人上。
诸葛亮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借到了十万支箭,把周瑜都给看傻了。
2.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那可是没得说的。
他一辈子都在为蜀汉操劳,从没出过半点差错。
刘备死后,他把刘禅当亲儿子一样照顾,尽心尽力地辅佐他。
可惜啊,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蜀汉的江山社稷,真是让人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三、曹操——一代枭雄,亦正亦邪曹操这个人啊,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如何评价刘备-刘备人物评价三国演义人物评价作文之刘备刘备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没有他就不会有三足鼎立,没有他就不会有诸葛亮的出山,他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
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
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
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
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
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
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
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
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
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
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
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刘备人物分析(二)刘备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
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思想的人物,是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
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
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
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
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
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
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宽仁长厚”、“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
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
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
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
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墨最多的一位正面人物形象。
他的杀出也是充满正义的,就是镇压黄巾动乱,并参加了讨伐董卓和征战吕布的行动。
从小就有当天子的大志的他,正逢天下大乱,才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仁君。
他身上有着仁德爱民、济世天下的情怀。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刘备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他无时无刻不挂念百姓的安危。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之下,他对于百姓还是不离不弃,这使得百姓更加信服于刘备。
“仁政”是刘备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他也一直在奉行这一主张。
他一生以德服人,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他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嘱咐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不仅仅是他对儿子的劝诫,还是对自己这一生的总结。
然而,刘备之败,败在视兄弟情义重于国家的存亡,在关羽被孙权杀害后,当张飞的头颅被送去东吴后,刘备就与东吴结下了血海深仇,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为兄弟报仇的意志,他还记得当初兄弟三人在桃园立下的盟誓,在那一刻,他也只记得这一盟誓,所以他将自己是一国之君的意识抛在了脑后。
他这一冲动行为,倾尽国力,也导致了蜀国力量受到重创,自己也为之丢了性命,这是”义“的悲剧。
但是刘备的确是一个“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
三国人物刘备的历史形象与评价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权利争夺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刘备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成为了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人物之一。
一、刘备的历史背景
刘备,字玄德,归义长水人,生于东汉末年,死于三国时期。
他出生在一个不太显赫的家庭,由于家庭贫困,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亲戚那里生活。
由于他非常聪明而且勤奋,于是很快就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学者。
在东汉末年时期,天下大乱,刘备也成为了一个游离不定的人物。
他在寻找自己的出路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张飞的朋友,于是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二、刘备的历史形象与评价
1.刘备的形象
刘备是一个非常勤勉和聪明的人物。
他在寻找自己的路时,虽然经历了很多的艰难曲折,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与此同时,刘备还是一个非常关心民生的人物。
即使在他成为皇帝之后,他也一直对民生事务非常关注和关心。
2.刘备的评价
刘备被后人评价为仁者君子,是一个非常宽容和善良的人物。
他在困难时期对待朋友和同事都非常宽容和友好。
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有智谋的人物。
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非常出色,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果断处理,是非常成功的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
虽然刘备一生的功业并没有实现他的雄心,但是他给人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
他在历史上被赞誉为一个有品德和能力的领导人物,给人留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
总之,刘备是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和形象一直受到后人的不断传颂和称赞。
他的勤奋和聪明,以及对民生的关心,使他成为一个值得敬仰的人物。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中刘备是个执着有远大的政治图谋的人,是个求贤若渴不轻易放弃的人,是个重视人才能信任别人能礼贤下士不惜自降身价静听良言的人,是个敢于尝试的人,是个极富忍耐性的人,是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是个谦虚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
最初是徐庶告诉刘备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有雄才大略可以助他夺得天下,于是,刘备第二日便去卧龙拜访诸葛先生,却因诸葛亮不在家并没有见到人。
没过几天,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仍然因为诸葛亮与好友出游在此无功而返,刘备便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之后,第三次拜访才见到了孔明先生。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所表达的是“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将晋唐时期中国民众阶层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历史观体现出来。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立场突出,以刘备为正面角色颂扬其为“仁君”,刘备的言行举止中都渗透着“仁义”。
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劉备形象是多面性的,《三国志》中大量有关刘备的素材经过删减之后,使得刘备的正面化形象更为突出,满足了众多读者的需求。
刘备本是“枭雄”,在《三国演义》被塑造为“仁君”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突出刘备是一个备受民众爱戴的仁君,“刘玄德携民渡江”中就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
当曹操的部队已经临近樊城的时候,诸葛亮让刘备快速地撤离樊城,但是,刘备不忍心离开百姓,就对诸葛亮说:这里的百姓已经相随已久,实在是不忍心舍弃。
这里的百姓也说,我们愿意随着去,死也是无憾的。
罗贯中这样描绘就是借助百姓的言行举止对刘备的形象进行塑造,使得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被烘托出来。
在《三国演义》的三十六回,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知道徐庶是个孝子,就将其母亲胁持。
情急之下,徐庶只能到曹操这边来。
刘备是满心的不舍。
当时,孙乾建议刘备将徐庶留下,如果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杀了,徐庶就必然会与曹操为敌,对刘备也会更加死心塌地了。
对此,刘备拒绝了,说,让曹操杀了徐庶的母亲,我用她的儿子,这是不仁道的。
留下徐庶而不让他去,不可以这么做。
我宁可死去,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
罗贯中用孙乾的谏言将刘备的仁德形象衬托出来。
二、《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义重如山”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的整篇小说中都贯穿着“义”。
第一回“桃园三结义”中,就将“义”突出出来。
刘备是皇叔,帝王血统,身份尊贵,但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更为有情有义,对人际之间的情感看得非常重要。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就表现了刘备对兄弟的情义是非常看重的。
严国栋版刘备传人物成长表【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刘备的成长背景二、刘备的性格特点三、刘备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四、刘备的成就与影响五、严国栋版刘备传的特点正文一、刘备的成长背景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神,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
刘备的成长背景与他日后的成就密切相关,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道中落,但他却拥有极高的志向和毅力。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领袖才能和仁爱之心,深得乡亲们的尊敬。
二、刘备的性格特点刘备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一是仁爱,他关心民生,体恤民疾,深得人心;二是忠诚,他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众,忠诚于朋友;三是勇敢,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四是谦虚,他虚心纳谏,善于倾听,能够团结众人。
这些性格特点为刘备日后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刘备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刘备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义抗黄巾: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成兄弟,共同起兵抗衡黄巾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2.参与官渡之战:刘备与曹操结盟,共同对抗袁绍,刘备在这一战役中崭露头角,被封为左将军。
3.建立荆州基地: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攻占荆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基地。
4.汉中之战: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5.建立蜀汉: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自称皇帝,开始对蜀地进行治理。
四、刘备的成就与影响刘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成功地建立了蜀汉政权,使蜀地在三国时期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实体。
2.发展经济、文化:刘备重视农业,发展经济,同时提倡儒学,使蜀地的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3.培养人才:刘备善于选拔和培养人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大批英才都在他的麾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影响:刘备作为蜀汉的建立者,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刘备。
刘备是一个极具仁德与抱负的君主形象。
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为人宽厚善良。
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广为流传,充分展现了他对贤才的敬重与渴望。
在困境中,刘备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他善于团结人心,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忠诚的追随者。
他也有优柔寡断的一面,例如在关羽被害后,不顾群臣劝阻,执意伐吴,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他足智多谋,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为刘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
在军事上,他善于用兵,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事迹令人惊叹。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忠诚无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一心辅佐刘禅,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多次北伐中原,虽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忠诚和智慧永远被后人敬仰。
他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也导致自己过于劳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健康和蜀汉人才的培养。
曹操。
关羽。
关羽是忠义的象征。
他武艺高强,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事迹彰显了他非凡的武艺。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曹操对他厚待有加,但他仍不为所动,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回到刘备身边。
他重义气,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展现了他知恩图报的一面。
他也有骄傲自负的缺点,在镇守荆州时,轻视东吴,最终导致荆州失守,自己也兵败被杀。
张飞。
张飞勇猛无比,长坂坡当阳桥一声怒吼,吓退曹操百万大军,是一员虎将。
他性格直爽,嫉恶如仇,但脾气暴躁。
他对待士兵非常严厉,常常因为小事鞭打士卒,这也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在刘备的创业过程中,始终追随左右,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权。
孙权是一位有领导才能的君主。
他年少继承父兄之业,善于用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各尽其能。
他审时度势,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外交上,他能灵活应对,时而联刘抗曹,时而向曹魏称臣。
但他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东吴内部出现纷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吴的实力。
(二)刘备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
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果。
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
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的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
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
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的。
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有一位研究《三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
”此言可以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
而整部《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
其次,刘备非常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
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
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去逃难的,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的依据是曹操此行的目的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离危险。
笔者认为此言差矣:首先,曹操曾杀掉吕伯奢一家,不久后又因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了其父而兴兵攻打徐州,在此过程中大肆屠杀百姓以泄私愤,在百姓心目中已留下了残暴的印象。
更何况即使曹操并非是为杀老百姓而来,在进军过程中也难保不伤及百姓。
而且从老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一点也说明,刘备确实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人和,因为天时和地利已分别被曹操和孙权所占据,而人和则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唯一资本,一旦失去人和,灭亡便是刘备唯一的结果了。
因此,刘备此举虽然使行军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换回的却是更为重要的人心。
而当时诸葛亮就在刘备身边,也是他出主意让刘备张贴告示号召老百姓随军同行的,而其手下的关羽、张飞等人也没有太多异议,可见这是一种长远之见。
诚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文中还有一个片段令笔者倍受感动:长坂坡一战,赵云为救刘备家眷杀奔曹营,有人误认为赵云是去投降曹操了,连张飞都信以为真,只有刘备坚信赵云不会降曹。
事实果然未出刘备所料,赵云非但没有降曹,还救回了甘夫人、简雍和阿斗,刘备倍受感动,感激之情一时无以言表,将儿子阿斗掷于地上,言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感动得赵云这样一位万夫难当的英雄泪流满面:“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此段文字被有的人认为是刘备收买人心之举,不过是作作样子而已,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倒宁肯相信这是刘备当时一种真情的表露,试想一下,有谁会为了一个手下人而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掷于地上?而当时刘备除此之外又能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赵云的感激之情?正如文中有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此外,客观的说,刘备还是一个聪明的领导人,他清醒的认识到,论个人能力,他是不如曹操的,于是他理贤下士,到处求教于高人,并充分利用和挖掘手下人的才能:先是重用毛遂自荐的单福(即徐庶),委以军师重任,单福果然不负刘备所望,几次击败曹兵;尤其是其三顾毛庐求见并聘请诸葛亮一段,更是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本不愿出山的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真诚,终于同意辅佐刘备,并助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异:当时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的庞统投奔刘备,一开始并未受到重用,这又如何说明刘备的礼贤下士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刘备当时并不了解庞统的才能,虽然庞统手中握有诸葛亮的亲笔举荐信,但庞统更想通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得到刘备的认可,因此并未向刘备出示这封信。
即使是当初聘请诸葛亮,也是先通过徐庶的推荐,而后又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一番分析,认为诸葛亮的见解确实高明,才决定聘请诸葛亮的。
更何况当刘备对庞统的才能有所了解后,立即对庞也委以军师的重任。
可见刘备也是有相当的主见的。
有人认为刘备爱哭是软弱的表现,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偏颇。
试想,刘备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通过多年的作战成就一番伟业,没有刚强的性格能做到吗?笔者举几个例子来表现刘备的英勇刚强之处:一、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张飞和关羽合力也仅与吕布战了个平手,这时刘备出马,兄弟三人合力终于战胜了吕布,作者在描述此战的长诗中有:“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这样一句;而在京剧《小宴》中吕布的唱腔中也有:“刘玄德舞双剑浑如天神降”这样的评价,这都体现了刘备英雄的一面;二、赤壁之战时,周瑜言道:“刘备乃世之枭雄,不可不除。
”可见周瑜将刘备与曹操并列为东吴的两大威胁,而眼前的是曹操,长远的则为刘备,因此想假借刘备过江议事之机欲加害刘备。
而刘备明知此行有险,但出于全局考虑,依然应邀赴约,但同时他带上关羽同往,做了较为周密的安排。
当诸葛亮听说刘备过江时都吃了一惊,慌忙前去察看,发现关羽在旁护驾时,方才长出一口气。
在关羽的威慑下,周瑜始终未敢轻动。
这段文字表现了刘备的胆识及处事的周密。
而最能体现刘备雄才大略的描写莫过于“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段了:曹操见树上结满青梅,便请刘备来到小亭来品梅饮酒,借机试探刘备,在席间曹操请刘备试举天下英雄,刘备举出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皆被曹操一一否定,最后曹操认为:“今天下英雄,惟刘使君与操耳。
”要知道曹操是非常善于识人的,以曹操当时的地位、能力,尚把刘备与自己并列,可见刘备确非等闲之辈。
当时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的匙箸不禁落地,此时恰巧天空打了一个惊雷,刘备从容地拾起匙箸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言:“丈夫亦畏雷乎?”刘备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巧妙地把自己惊慌的神情掩视过去了。
同时给了曹操一个假象,使曹操认为刘备是一个胆怯懦弱的人,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为自己以后逃离虎穴创造了先决条件。
这段文字不仅通过曹操之口表现了刘备的雄心壮志,更直接地表现了刘备的机敏。
而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正应验了曹操的预言,刘备果真成了曹操欲统一天下的最强劲的对手。
写到这,有人不禁要问:“刘备本身有这么多优点,而且论谋士,得一而安天下的卧龙凤雏(即诸葛亮和庞统)都在其帐下为其出谋划策;论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及魏延等,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论兵力,占据西川时的刘备要强过孙权,而与曹操不相上下,为什么他没有统一天下呢?”这正是笔者下面将要提到的刘备的缺点:笔者前面曾言,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但成语“过犹不及”正是刘备致命的弱点。
作为一个普通人,重情重义是优点;但作为一个领导人,过分的看重情义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且看以下几个片段:片段一:刘备帮助陶谦保住了徐州,于是陶谦想将徐州交付与刘备,但刘备却坚辞不受,直到第三次陶谦临终前再次托付,刘备方才领受。
其实前两次陶谦的托付也是十分挚诚的,如果刘备在陶谦第一次托付时就接受,以徐州为自己的根据地来发展,想来会在以后的斗争中主动得多。
虽然最终刘备接受了徐州,但也错过了治理的最佳时期。
他之所以迟迟不受,无碍乎一个“义”字,其实,他这是对“义”字的理解过于狭隘了。
作为争夺天下之人,应该妥善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必要时就应该舍小义而取大利,刘备显然忽略了这一点;片段二:刘备暂居刘表处,刘表欲将荆州托付于刘备,诸葛亮以眼神示意刘备接受,而刘备出于感情用事未与答应。
后来蔡氏姐弟违背刘表临终前欲将荆州传于长子刘琦之意,私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并欲将荆州献与曹操,刘琦派伊籍去找刘备商量对策,伊籍建议刘备以吊丧为名智取荆州,诸葛亮也认为此计甚妙,而刘备认为此乃不义之举,不肯听从。
这再次表现了刘备对“义”字理解的狭隘性:首先,蔡氏姐弟私改刘表遗嘱,并欲将荆州献与曹操,此为不忠,刘备伐之此乃代兄讨逆,这才是大义之举;何况,刘备夺取荆州之后,完全可以把荆州交与长子刘琦,要知道,刘琦是与刘备同心的,而且刘琦自身又缺乏主见,必会对刘备言听计从,从而使刘备掌握荆州的实权,这既不违背忠义之道,又得以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而刘备偏偏目光短浅,放弃了这一良机。
要知道,当时荆襄九郡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兵精粮足,拥有“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
大小战船七千余只”(蔡瑁语),如此雄厚之实力,已大大超过了只有三万水军的东吴。
而在赤壁之战时,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这其中荆州的降兵就超过了三分之一,而这部分军队又是占据地利,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如果刘备当时掌握了荆州,甚至不与东吴联合,就有击败曹操的可能,而且也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这一大好良机被其放弃,造成了后来处处被动的形势。
若非后来孙刘联盟,集周瑜、诸葛亮及庞统等数位高人之合力,加之曹操自身用兵出现失误,恐怕当时天下就被曹操统一了。
由此足见感情用事这弊端。
写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及刘备最重大的失误,即为给关羽报仇而兴兵东吴,引发历史上著名的彝陵之战。
其实,刘备在此之前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庞统命丧西川后,他派关平送信给荆州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前来救援。
信中虽未明言让谁驻守荆州,但由于是派关平送信,其实是在暗示诸葛亮让关羽来守荆州。
按诸葛亮的本意是想派赵云来把守荆州,因为赵云能屈能伸,他能充分实施诸葛亮“南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思想。
而关羽虽有帅才,但他性骄气傲的性格使其不屑于与东吴联盟。
最终诸葛亮顺从了刘备的意愿,留关羽把守荆州,但他始终不放心。
果不出诸葛亮所料,荆州落入东吴之手。
此举打乱了诸葛亮先前之计划,诸葛亮的战略是:占据西川,以西川为根据地北拒曹魏,而荆州作为西川的门户有两个作用:一是防备牵制东吴,更重要的是将来北伐曹魏时与西川两路同时进兵,使曹魏首尾难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