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2单元现代文学案复习设计1 - 副本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及活动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及活动教案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3、记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七律长征》(1课时)课文《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课文《老山界》(2课时)课文《草》(2课时)课文《长征》节选(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诵读欣赏《诗人领袖》教学目标一、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二、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当教学难点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一、作者简介:任先青: 1943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莱州人。
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副主席。
2021年秋季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详细版)Unit 2 Teaching PlanXXX:1.Lear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understand the XXX graphy。
resonate with their ns。
XXX life wisdom.2.XXX。
they should be able to grasp the basic XXX。
XXX。
typical events。
and n to detail n。
3.Learn the methods of character portrayal in works。
such as grasping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racters。
describing them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levels。
using typical examples for n。
paying n to XXX。
etc.4.Through comparison and other methods。
form the basic thinking mode of reading graphical essays and graphies。
restorethe true XXX。
and try to appreciate them.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1.Sort out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ext。
gras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raphical essays。
understand the author's XXX。
and carefully study the unique language style of the article.2.Grasp the main line of the article。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案第一部分:导读、导学、导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都是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看以看到人的意志力、智能、体能在特殊环境中超常的表现,从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单元学习目标、方法和要求:(一)、积累、运用:先积累到随堂作业本上,再反复复习,直至形成永久性的记忆。
1、生字、词的音、形、义;2、重点作家、作品;3、有关新闻和记叙文的知识;4、积累、背诵有关战争的一些诗词、名言、成语;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战争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阅读、分析:1、速读: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也就是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
2、精读:掌握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品读:品味记叙文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
4、努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三)写作:1、仿照第一课学写学校、班级新闻。
2、仿照第二、三、五课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1)有目的写作,中心鲜明、突出。
(2)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3)人物个性鲜明,有细致、生动的描写。
3、仿照第一课第一则新闻和第4课,试着对战争、对熟悉的人和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
附件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案.rar (8.38 KB, 下载次数: 0)第二部分:复习巩固、达标检测一、积累、运用:(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鄂()、豫()、绥()靖()、阻遏()、拜谒()、锐()不可当()、高屋建瓴( )、狄()港、聿()、阌()乡、气势磅()礴、尖jiān()利、能nà¡()、悠()闲、寒jìn()、阴cǎn()、zâ()歪、yāng()告、转弯mò()角、月()风()、张皇失cuò()、拂()晓、瓦lì()、地jiào()、jū()躬、颤()巍巍、赃()物、箱箧()、制cái()、()然无存、肃mù()、荒谬()、杀lù()、戳()穿、jiàn()忘。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为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涵盖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体裁。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赏析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3.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诗歌鉴赏:通过朗诵、品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2. 散文鉴赏:通过品味散文的语言、结构,理解散文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3. 小说鉴赏: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4.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课堂演讲、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互动。
四、教学步骤与评估1. 准备阶段:介绍单元主题,分配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2. 实施阶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完成作业;3. 评估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
评估方法包括: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等。
评估标准包括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 互联网:互联网上提供了大量的文学资源,包括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教学视频等;3. 参考书籍:参考书籍为本单元所选课文的解读和赏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4.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互联网技术为本单元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六、单元总结与展望本单元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体裁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
第一单元综合案例任务一新闻阅读【教学目标】1.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种体裁的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顾宪成有句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是我们知晓天下事的途径。
二活动一:畅谈新闻,初步感知1.请你谈一谈最近发生的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并说说你获知新闻的渠道。
2.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述中,你得到了对“新闻”的哪些认识?“新闻”是新鲜、真实、公开发生的事件,可多渠道获取。
3.速读本单元教材提供的文章,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
4.组内同学交流,尝试为新闻下一个定义。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或情况。
三活动二:体验情境,明确任务新成立的校园电视台将隆重推出《新闻追击》栏目,此栏目将报道校园及本市发生的重大事件,现面向全校征集栏目主创,要求面试者递交一份新闻作品。
请你和你的小组认真学习本单元内容,录制一期节目,包括新闻策划、采写、播报、录像等过程。
通过班级选拔后,胜出者将代表班级前往应征。
你需要和你的小组同学完成以下挑战: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及其他大量新闻作品,完成下列关于新闻文体知识的填写,考核通过,你才能获得记者证上岗。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
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新闻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2.从结构及要素的角度把握每一则新闻的内容。
3.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新闻语言了解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4.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欢迎同学们来到记者训练营,在这里我们将通过阅读新闻提升大家的新闻素养,让大家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阅读新闻可以让我们获益良多,那么如何阅读新闻呢?在上一节课中大家对新闻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从更专业的角度学习新闻。
二活动一:新闻观察室1.比较阅读课文《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找出它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共同点。
部编版(教育部审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详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的身边。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围绕“变化着的社会”这一主题,选取了五篇极富经典性和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新闻体裁和新闻阅读方法,了解新闻作品的采编过程,学习基础的新闻写作。
《消息二则》选编了两则关于解放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消息,作品依时叙事,短小凝练,点面结合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大无畏精神,展示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奖者、颁发机构以及相关新闻背景,同时特别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这篇消息以翔实的材料和缜密的行文,全面地表现了诺贝尔奖颁发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以形象化的描写,鲜明而艺术地再现了1982年中国运动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中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动人场面,突出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报道以完整直观的脉络记叙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歼-15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
全文铺排有序,主次分明,用平实的文风展现了我国海军事业蓬勃发展的骄人风采。
“任务二·新闻采访”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采编的一般方法、步骤及流程,通过模拟采访,掌握相关的采编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
“任务三·新闻写作”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本单元学习到的知识渗透到写作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本单元“口语交际”活动的主题是“讲述”,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讲述”的技巧,学会清楚地表达,得体地交流,力求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学活动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阅读、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 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2.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了解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引出文学活动的概念(10分钟)2. 概念解释:讲解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15分钟)3. 实例分析:给学生分发几个文学活动的例子,让他们分析其特点和意义(20分钟)4. 总结: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10分钟)第二课时: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1. 导入:复上节课讲解的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出文学作品的概念(10分钟)2. 阅读指导:给学生提供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并讲解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20分钟)4. 总结:整合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总结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和特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15分钟)第三课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 导入:复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10分钟)2. 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竞赛,通过题目选择、解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0分钟)3. 表演活动:学生自行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提升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30分钟)4. 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比赛和表演活动中的收获,并展望今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途径(10分钟)第四课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1. 导入:复前几节课的内容,并引出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10分钟)2. 写作指导:讲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情感描写、人物塑造等,并进行示范(20分钟)3. 写作实践: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写一篇小作文,注重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30分钟)4. 互评活动: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彼此改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15分钟)5. 总结:鼓励学生总结写作过程中的体会和进步,并展望今后不断提高的可能性(10分钟)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表演活动和写作实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观察学生对文学活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教学资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经典文学作品的摘录或书籍- 竞赛题目和评价表- 小组讨论和互评活动的指导材料- 写作指导材料和范文以上是我为您设计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学活动探究”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电子邮箱年级八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第一单元单元设计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所选都是新闻作品,共四篇课文——《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
本单元要了解常见新闻体裁(消息、特写、通讯)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最终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本单元设计三节主题阅读课型,《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整合1节语文主题阅读课型,来初步学习消息的结构类型,《“飞天”凌空》和《一着惊海天》分别设计2节主题阅读课型,《“飞天”凌空》对应“特写万花筒”板块,感受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重点学习通讯的特点及与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区别。
写作练习是学写消息和通讯为体裁的作文。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2.掌握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等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
3.把握新闻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能用简要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
5.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草拟采访提纲,学写新闻。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第一单元新闻万花筒单元导读课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掌握单元整体三维目标、新闻文体知识、初读教材四篇文章、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者分析学生经常阅读报纸、浏览网页,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不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因此,本单元要让学生了解新闻作品的不同体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并完成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其中一项的撰写任务。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学案设计:倪金美 审核:赵子山 时间:2016.3.11 编号:15
1
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学案设计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记诵有关新闻、小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鲁迅、朱自清等文学常识。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能够辨析多音字、形似字。
3.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结合学案内容,记忆背诵,勾画重难点,随时记录学习中的疑惑。
(一)知识回顾,构建知识体系。
1.文体知识
新闻常识: 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
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
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
腔北调集》等。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
散文集《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3.重点字词音形义。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dāng) :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绥(suí)靖(jìng)安抚,平定。阻遏(â):阻止
疟子(yàozi):既疟疾,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是发冷发热,发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
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仄(zâ)歪(wāi):倾斜,歪斜。
张皇(huáng)失措: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转弯抹角: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拂(f
ú)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lì):砖头瓦块的碎片。
箱箧(qiâ):箱子。 赃物:偷或者抢来的东西。荒谬(miù):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马革裹尸:指战
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为过捐躯的英雄气概。
草木皆兵:把草丛和树木都误当作敌方的伏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乌合之众:比喻临时杂凑起来,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打草惊蛇: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草丛里面的蛇。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由于做法不谨慎,透露了风声,惊
动了对方。四面楚歌: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走投无路的困境。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防备时候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或地方出击.
揭竿而起:高举反抗的旗帜,起来斗争。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学案设计:倪金美 审核:赵子山 时间:2016.3.11 编号:15
2
第二单元
鼹(yǎn)鼠 切切(qiâ)察察(chá) 絮(xù)说 辟(pì)头 疮(chuāng)疤(bā) 苌(cháng)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惊骇(hài):惊慌害怕。 掳(lǔ)走:抢走。
诘(jiã)问:追问,责问。孤孀(shuāng):寡妇。霹(pī)雳(lì):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失业
在家。迂(yū):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步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tuí)唐:衰颓败落。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琐屑:细小而繁多
(的事) 情郁(yù)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交卸(xiâ):旧时指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凹凼(dàng):方
言,水坑。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杨绛(jiàng) 伛(yǔ):弯曲。 翳(yì) 攥(zuàn) 荒僻(pì)
愧(kuì)怍(zuî):惭愧。 滞(zhì)笨:呆滞笨拙。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接济(jì):在物质上援助。唏(xī)嘘(xū):哭泣后不自主的急促呼吸。
噩(â)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焦灼(zhuï):非常着急。伎(jì)俩(liǎng):不正当的手段。
颠(diān)沛(pâi):穷困,受挫折。 吊(diào)唁(yàn):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长途跋涉:形容旅途艰苦。 穷愁潦倒:穷困愁苦,形容无路可走。
风尘苦旅:比喻旅途劳累,非常辛苦。 连声诺诺:接连表示赞同。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生死祸福:表示是生、是死、是祸、是福,都难以预料!
(二)复习检测
请同学们依据下列复习提纲梳理知识进行复习;复习过程中会的内容牢牢掌握,不会的查课本资料记
忆扎实。
1.给加粗的字词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竹篙( )紫禁城( )要塞( )堵塞( ) 绥靖( ) 蹿跳( ) 当
真( )提防( ) 仄歪( ) 纤细( ) 驻足( ) 锐不可当( )琐屑
( ) 奔丧( ) 惊骇( ) 栅栏( ) 举箸( ) 震悚( )chîu chú ( )
zhāng huáng shī cuî jīng pí lì jiã fú xiǎo
( )( ) ( ) (
xī qiè lù zàng wān yán
晨( ) 箱( ) 杀( ) 埋( ) ( )
dào huǎng hū miù dàng kū lïu
( )念 ( ) 荒( ) 凹( ) ( )
tā zuàn zhì bân kuì zuî qiïng kùn liáo dǎo
( )败 ( )着 ( ) ( ) ( )
jié jí dù miè cù è hào wén zhōu zhōu
( )问 ( ) 轻( ) ( )然 ( ) ( )
(三)我的疑惑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学案设计:倪金美 审核:赵子山 时间:2016.3.11 编号:15
3
你在自主复习中还有什么困惑?请提出来,请大家帮你解决。
。
二、合作探究
1.环境描写具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请结合《芦花
荡》一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2.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抑”,指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
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表现想
要“扬”的内容。反之,为了表现“抑”的部分而先“扬”,就叫做欲抑先扬。前面“抑”为后文的“扬”
作铺垫。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前文写“我”对阿长的讨厌与蔑视为后文“我”对“她”的尊敬和爱
戴做铺垫。
3.《背影》中贯穿全文的线索及细节描写。
三、梯度训练
1.仔细阅读下面的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
73岁的王加荣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房一村农民,过够了苦日子的她,从小就养成捡拾散落在
田间粮食的好习惯。每年“三秋三夏”,她不顾子孙的反对都要到田间捡拾掉在地里的小麦、水稻、花生
等粮食。30年不间断地捡拾粮食,只是因为她“过够了苦日子”,知道粮食的可贵、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易。
(1)你根据相关内容,拟写恰当的新闻标题。
。
(2)对这则新闻,请你给王加荣拟写赞美词。(不超过100字)
.
2.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 舀水(yǎo)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ī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3.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收获,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
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或者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请你总结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