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制剂——中药药剂学
- 格式:pptx
- 大小:128.73 KB
- 文档页数:8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置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处方:是医疗和药剂配置的重要书面文件。
狭义是指医师诊断患者病情后,为其预防和治疗需要而写给药房配发药剂的文件。
广义是凡制备任何一种药剂的书面文件,均可称为处方。
制药卫生:是药品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强化制药卫生管理,落实各项制药卫生措施,是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GMP: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简称《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简称《药物临床实验管理规范》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处方:是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物制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包括法定处方和医师处方等。
药品:是指在临床上用于患者的最终产品,主要以剂型的形式上市。
制剂:是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在分散在适宜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形态的制剂。
增溶剂:系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潜溶剂: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防腐剂:系指防止药物制剂由于细菌、酶等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变质的添加剂。
溶液剂:是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的液体制剂。
芳香水剂: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倍散:毒性药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来制成稀释散(或称倍散),以利临时配方。
中药药剂学第八章浸出制剂一、浸出制剂的主要特点:①具有中药各浸出成分的综合作用,符合中医药理论;②作用缓和持久,毒副作用降低;③有效成分的浓度提高;④浸出制剂可作为其他制剂的原料;⑤浸出制剂的质量控制比纯化学药品为原料的制剂要复杂。
第二节合剂系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
(单剂量灌装者也称口服液)1.合剂在生产和储存期间:①含挥发油成分的宜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药渣再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②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宜超过0.3%;③含蔗糖量应不高于20%(g/ml);④合剂应澄清,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
2.合剂制备过程:浸提→净化→浓缩→分装→灭菌→成品注:浓缩至每日服用量30-60ml;经醇沉化处理的,先回收乙醇,再浓缩至每日服用量20-40ml。
第三节糖浆剂和煎膏剂一、糖浆剂1.系指含有原料药物的弄蔗糖水溶液。
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2.分类:①单糖浆:为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浓度为85%或64.72%;②药用糖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如急支糖浆)③芳香糖浆3.糖浆剂的制备工艺:浸提→净化→浓缩→配制→滤过→分装→成品注:①蔗糖在加热且酸性条件下,可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其甜度比蔗糖高;具有氧化性,可以延缓某些易氧化药物的变质。
②需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超过0.3%,羟苯酯类不应超过0.05%。
4.配制方法:①热溶法:将蔗糖加入沸蒸馏水或热药液中。
适用于单糖浆、不含挥发性成分、受热稳定、有色糖浆。
②冷溶法:适用于单糖浆、含挥发性成分、受热不稳定的糖浆。
③混合法5.糖浆剂易出现的问题(1)霉败问题: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长霉和发酵。
由于原料不洁净,用具处理不当,车间空气中的霉菌和微生物。
可加适宜的防腐剂。
(2)沉淀问题:①中药中的细小颗粒或杂质净化处理不够;②提取液中所含高分子物质,在贮存过程中胶态粒子”陈化”聚集沉淀析出;③提取液中有些成分在加热时溶于水,但冷却后逐渐沉淀析出;④糖浆剂的pH值发生改变,某些物质沉淀析出。
第十五章中药制剂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浸出制剂:2.渗漉法:3.超临界萃取技术:4.中药合剂:5.酊剂:6.流浸膏剂:7.浸膏剂:8.颗粒剂:9.水醇法: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浸渍法有利于黏性易膨胀药材的浸出。
( )2.含糖类较多的黏性药物的粉碎可以采用湿法粉碎。
( )3.含脂肪油较多的药物可与其他干燥药粉掺研,干燥后再粉碎,俗称串研粉碎。
( ) 4.要求特别细度,或毒性、刺激性较大的药物粉碎宜采用湿法粉碎。
( )5.当用非极性溶剂浸出时,药材应先行脱脂。
( )6.一般药材组织中含有物质大部分带有极性基团,故非极性溶剂易于通过细胞壁进入药材内部。
( )7.用醇、水等浸出油脂多的药材时应先脱脂,因为油脂不易被极性溶剂润湿。
( ) 8.贵重药物及刺激性药物为了减少损耗和便于劳动保护,应单独粉碎。
( )9.极性晶型药物一般可用降低温度来增加药物的脆性,以利粉碎。
( )10.使用渗漉浸出时,药材颗粒越细浸出效率越高。
( )11.一般药材的浸出在溶剂沸点温度下或接近沸点温度进行比较有利。
( )12.酊剂是指药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制剂。
( )13.水浸出液中含有较多胶质,而乙醇浸出液中含有较少胶质。
( )14.浓度梯度是指药材块粒组织内的浓溶液与外周溶液的浓度差,浓度梯度越小浸出速度越快。
( )15.提高浸出压力有利于加快浸润过程。
( )16.当药材组织内充满溶剂时,加大浸出压力有利于提高扩散速度。
( )17.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能使扩散边界变薄或边界层更新加快,有利于浸出过程。
( ) 18.合剂是指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液体药剂。
( )19.溶剂表面张力和药材中含有物性质对药材浸润程度和速度起主导作用。
、( ) 20.在浸出过程中浓度差是渗透扩散的推动力。
( )21.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有药材1g。
( )22.由于浸渍法符合中医用药习惯,因而对于有效成分尚未清楚的中草药或方剂进行剂型改革时,通常亦采取浸渍法提取。
第六章浸出药剂考点:八种剂型的含义、特点;具体数值;质量要求。
一、浸出药剂的含义与特点浸出制剂系指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提取药材中有效部位而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浸出制剂常以水或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
以水为溶剂时,多用煎煮法制备;采用其他非水溶剂时,可选用渗漉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等方法制备。
浸出制剂的主要特点有:①复合组分的综合疗效适应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②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③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④某些浸出制剂的稳定性较差。
二、汤剂的含义与特点汤剂系指将药材饮片或粗颗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体制剂。
汤剂为液体复合分散体系,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多的一种剂型,目前中医临床仍然广泛使用。
汤剂之所以数千年延用至今,是因为该剂型组方灵活,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同时制法简便,以水为溶剂,价廉易得,起效又较为迅速,但也存在着味苦量大,必须临时制备等缺点。
三、合剂与口服液的含义与特点中药合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单剂量包装者又称口服液。
中药合剂与口服液是在汤剂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成的,它克服了汤剂临用时制备的麻烦,浓度较高,剂量较小,便于服用、携带和贮藏。
口服液多灌封于易拉盖瓶中,质量相对稳定,适合工业生产,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剂型之一。
但两者的组方固定,不能随证加减。
四、合剂与口服液的制备(一)中药合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浸提→纯化→浓缩→分装→灭菌。
1.浸提:一般按煎煮法操作,每次煎煮1~2h,煎煮2~3次。
含有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菊花、柴胡等,可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药渣再与处方中其他药材一起加水煎煮。
亦可根据药材有效成分的特点,选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或其他溶剂,采用渗漉、回流提取等方法浸提。
2.纯化:含有淀粉、粘液质、蛋白质、果胶及泥沙、植物组织等杂质的药材煎煮液,经静置初滤后,尚需进一步纯化处理。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高速离心法、乙醇沉淀法、吸附澄清法等。
《中药药剂学》第六章浸出药剂练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常用渗漉法制备,且需先收集药材量85%初漉液的剂型是A.药酒B.酊剂C.浸膏剂D.流浸膏剂E.煎膏剂2.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或以流浸膏稀释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称 A.药酒B.酊剂C.糖浆剂D.浸膏剂E.煎膏剂3.复方碘口服溶液由碘50 g、碘化钾100 g,加水100 ml溶解后,再加适量水至制1000ml,其中碘化钾作为A.增溶剂B.助悬剂C.助溶剂D.絮凝剂E.矫味剂4.处方薄荷油20 ml,95%乙醇600 ml,蒸馏水适量共制成1 000 ml。
上方制成哪类剂型A.混悬剂B.合剂C.溶胶剂D.溶液型药剂E.酒剂5.关于汤剂的叙述中,错误的为A.以水为溶剂B.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C.吸收较快D.煎煮后加防腐剂服用E.制法简单易行6.关于酊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含毒剧药酊剂每100 ml相当于原药材10 gB.一般酊剂每100 ml相当于原药材20 gC.可以采用溶解法和稀释法制备D.用乙醇作溶媒,含药量高E.久置产生沉淀时,可滤过除去沉淀再使用7.采用适当溶剂和方法,提取药材中有效成分而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称 A.汤剂B.乳剂C.浸出制剂D.合剂E.糖浆剂8.关于中药糖浆剂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含蔗糖量应不低于64.74%(g/ml) 或85%( g/ml)B.糖浆剂是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和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C.为防止微生物的污染,糖浆剂常加防腐剂D.可分为矫味糖浆和药用糖浆E.矫味糖浆可分为单糖浆和芳香糖浆9.煎膏剂的制备工艺流程正确的是A.浸提→纯化→浓缩→炼糖(炼蜜) →分装→灭菌B.煎煮→浓缩→炼糖(炼蜜) →收膏→分装C.浸提→纯化→浓缩→分装→灭菌D.提取→精制→配液→灌装→灭菌E.煎煮→纯化→浓缩→炼糖(炼蜜)→收膏→分装→灭菌10.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热溶法制备糖浆剂的特点A.本法适应于单糖浆制备B.本法适合遇热不稳定药物糖浆制备C.可杀灭生长期的微生物D.加热时间过长转化糖含量增加E.加助滤剂吸附杂质,提高澄明度11.对煎膏剂中不溶物检查叙述正确的是A.取供试品5 g,加热水100 ml,观察B.取供试品5 g,加热水200 ml,观察C.取供试品3 g,加热水100 ml,观察D.加细粉的煎膏剂应在加入药粉后检查E.取供试品3 g,加热水200 ml,观察12.关于浸出制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药效缓和,副作用小B.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C.易霉败变质,均需加防腐剂D.服用量减少E.处方中药材的综合成分体现出了药物的综合疗效13.橙皮糖浆为A.芳香矫味糖浆B.药用糖浆C.单糖浆D.有色糖浆E.胶浆剂14.关于糖浆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B.适用于儿童服用C.制备方法简便D.含糖量高的糖浆剂渗透压高,易染菌E.须加防腐剂15.以下关于流浸膏的叙述正确的是A.含水量15%~20%B.需加入50%~75%乙醇作为防腐剂C.每1 ml相当于原药材1 gD.多用回流法制备E.作为一般制剂的中间体,不可直接应用于临床16.下列哪种制剂适宜加防腐剂A.合剂B.膏滋C.汤剂D.酊剂E.酒剂17.需要做不溶物检查的是A.合剂C.糖浆剂D.浸膏剂E.口服液18.酒剂不用以下哪种方法制备A.热浸法B.冷浸法C.渗漉法D.溶解法E.回流法19.以下哪种方法不能防止液体浸出制剂的水解A.添加NaOHB.添加乙醇C.冷冻D.添加丙酮E.避光20.不需要作含醇量测定的制剂是A.酊剂B.流浸膏剂C.酒剂D.藿香正气水E.藿香正气口服液21.药材用水或其它溶剂,采用适宜的提取、浓缩方法制成的单剂量包装的内服液体制剂称A.合剂B.浸膏剂C.口服液E.糖浆剂22.关于煎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观质地细腻,稠度适宜,有光泽B.煎膏剂收膏的稠度一般控制相对密度1.40左右C.无浮沫,无焦臭、异味,无返砂D.相对密度、不溶物应符合药典规定E.加入糖或炼蜜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23.关于酒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酒辛甘大热,可促使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疗效B.组方灵活,制备简便,不可加入矫味剂C.能活血通络,但不适宜于心脏病患者服用D.临床上以祛风活血、止痛散瘀效果尤佳E.含乙醇量高,久贮不变质24.关于汤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服用量较大,味苦B.吸收慢C.制备方法简便,药效迅速D.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E.携带不方便,易霉败25.金银花糖浆制备时,需加下列哪种附加剂A.防腐剂B.增粘剂C.助悬剂D.助溶剂E.增溶剂26.煎膏剂在贮藏时出现糖的结晶析出的现象称为A.晶型转变B.返砂C.析晶D.转化糖E.乳析27.当归流浸膏和三分三浸膏的制备是采用下列哪种制法A.回流提取法.B.煎煮法C.渗漉法D.浸渍法E.回流法28.关于合剂和口服液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剂量较小,便于服用B.口服液质量稳定C.易霉败变质D.单剂量包装者便于携带和贮藏E.处方固定不能随意加减29.合剂的质量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色泽均匀,无异味B.贮藏期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C.具有一定的pHD.相对密度、乙醇含量符合药典规定E.可加入防腐剂,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药典规定30.关于茶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茶剂中可含茶叶或不含茶叶B.近年常见的多为袋装茶或“袋泡茶”C.传统常用于食积停滞、感冒咳嗽D.袋泡茶是从中药煮散发展而来,尤其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E.茶块均是以中药原药材粗粉与粘合剂直接压制而成31.中药糖浆剂含蔗糖应不低于A.55% (g/ml)B.60% (g/ml)C.85% (g/ml)D.75% (g/ml)E.65% (g/ml)32.关于酊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制备方法简单B.服用剂量小,且久贮不变质C.用乙醇为溶剂,应用上有局限性D.可加入蜂蜜等矫味剂E.用乙醇提取或溶解药物,可减少杂质的含量二、B型题[1~5]A.煎煮法B.溶解法C.渗漉法D.超临界提取法E.水蒸气蒸馏法1.制备碘酊宜用2.提取砂仁中挥发油宜用3.制备益母草膏宜用4.制备川乌风湿药酒宜用5.提取高纯度的丹参酮宜用[6~10]A.每100 ml相当于原药材100 gB.每100 ml相当于原药材20 gC.每100 ml相当于原药材10 g,或根据其半成品的含量加以调整 D.每100 ml中含被溶物85 gE.每1 g相当于原药材2~5 g6.单糖浆的浓度为7.除另有规定外,含毒剧药酊剂的浓度为8.除另有规定外,一般药材酊剂的浓度为9.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的浓度为10.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的浓度为[11~15]A.5 gB.15 gC.20 mlD.60 gE.85 g11.稠浸膏含水量每100 g约为12.流浸膏含醇量每100 ml 至少为13.干浸膏含水量每100 g约为14.中药糖浆剂含糖量每100 ml至少为15.单糖浆含糖量每100 ml应为[16~20]A.每毫升相当于0.2 g药材B.每毫升相当于0.1 g药材C.每毫升相当1 g药材D.每毫升相当于2~5 g药材E.每毫升含有药材量尚无统一规定16.除另有规定外,普通药物酊剂浓度17.除另有规定外,毒性药物酊剂浓度18.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浓度19.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浓度20.除另有规定外,酒剂浓度[21~24]A.酒剂B.单糖浆C.酊剂D.浸膏剂E.合剂21.多采用煎煮法制备22.多采用浸渍法制备23.多采用热溶法制备24.可用溶解法和稀释法制备[25~29]A.浸膏剂.B.煎膏剂C.流浸膏剂D.糖浆剂E.合剂25.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至每毫升相当于原药材1g的制剂26.药材用溶剂提取有效成分,浓缩调整浓度至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的制剂27.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和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28.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炼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29.药材用水或其它溶剂,提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30~34]A.糖浆剂的制法B.酒剂的制法C.酊剂的制法D.流浸膏剂的制法E.浸膏剂的制法30.渗漉法和煎煮法31.渗漉法、水提醇沉法、稀释浸膏32.溶解法、稀释法、浸渍法、渗漉法33.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34.溶解法、冷溶法、混合法三、X型题1.制备煎膏时炼糖的目的是A.使产生适量转化糖B.使产生焦糖C.除去杂质和水分D.杀死细菌E.防止“返砂”2.下列可提高口服液澄明度的方法有A.高速离心B.水提醇沉C.加絮凝剂D.微孔滤膜过滤E.超滤3.糖浆剂的质量要求有A.药用糖浆剂含蔗糖应不低于60%(g/ml)B.糖浆剂应澄清,贮藏期间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C.在贮存中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等变质现象D.相对密度、pH值和乙醇含量符合规定要求E.装量差异限度均应符合规定要求4.汤剂的质量要求有A.具药物的特殊气味,无焦糊味B.无残渣、沉淀和结块C.无不溶性固体微粒D.有胶类烊化药物时,应混合均匀E.粉末状药物加入时,应混合均匀,不聚结沉降5.需要检查pH值的浸出制剂是A.糖浆剂B.煎膏剂C.酒剂D.酊剂E.浸膏剂6.关于酒剂、酊剂的异同点,叙述正确的是A.酊剂是选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B.酒剂多供内服,所用的酒应为谷类酒,符合蒸馏酒的质量标准C.酊剂多供外用,少数作内服D.酒剂和酊剂均不允许有沉淀E.酒剂和酊剂均应测定乙醇含量、pH和总固体量7.浸出制剂易出现什么质量问题A.长霉B.发酵C.混浊D.水解E.陈化8.以水为溶剂从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而制得的浸出制剂有A.口服液B.酊剂C.合剂D.流浸膏E.煎膏剂9.酒剂的制备方法有A.冷浸法B.热浸法C.渗漉法D.煎煮法E.回流法10.玉屏风口服液制备时,需要加下列那些附加剂A.矫味剂B.助悬剂C.防腐剂D.抗氧剂E.增溶剂11.以浸膏剂为中间体的制剂有A.颗粒剂B.煎膏剂C.软膏剂D.片剂E.胶囊剂12.以乙醇为溶剂从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而制得的浸出制剂有A.流浸膏剂B.酊剂C.合剂D.糖浆剂E.煎膏剂13.茶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A.水分B.溶化性C.重量差异D.装量差异E.微生物限度14.单糖浆剂为蔗糖的饱和水溶液,药剂上可用于A.矫味剂B.助悬剂C.增溶剂D.合剂E.粘合剂15.糖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A.热溶法B.冷溶法C.渗漉法D.混合法E.回流法16.下列关于煎膏剂的叙述,正确的有:A.煎膏剂含较多的的糖和蜜,药物浓度高,稳定性较差B.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多用于慢性疾病C.煎膏剂一般多采用煎煮法D.煎膏剂中加入糖和蜜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E.煎膏剂返砂的原因与煎膏剂中总糖量和转化糖量有关17.下列关于茶剂的叙述,正确的有A.茶剂系指含茶叶的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用沸水泡服或煎服的制剂总称B.茶剂质量优劣的关键在于药物的溶出率和溶出速度C.除另有规定外,各种茶剂的含水量不得超过12.0%D.煎煮茶一般可分为全生药型和半生药型两种E.测定含挥发性成分茶剂中的水溶性浸出物时,应采用“减量法”18.下列需测定含醇量的剂型是:A.酒剂B.酊剂C.合剂D.浸膏剂E.流浸膏剂19.下列关于流浸膏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浸膏剂,除另有规定外,多用渗漉法制备B.渗漉法制备流浸膏的工艺为渗漉、浓缩、调整含量C.流浸膏剂渗漉时应先收集药材量85%的初漉液,另器保存D.流浸膏剂制备时,若渗漉溶剂为水且有效成分又耐热者,可不必收集初漉液E.流浸膏剂成品应测定含醇量四、问答题1.糖浆剂产生沉淀的原因及解决办法?2.什么是渗漉法?试述单渗漉法制备流浸膏剂的工艺流程。
成教专升本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一、散剂——益元散的制备【处方】滑石6g 甘草1g 朱砂0.3g【制法】取滑石细粉1/2量,甘草细粉全量共研为细粉,过80-100目筛。
另取朱砂极细粉,用等量递增法先与滑石套研和匀(预先用滑石粉饱和乳钵),然后再与上述两味混合物混合均匀,即得。
【均匀度检查】将益元散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纸折叠或用药匙、乳棒压平其表面,在亮处观察,表面应呈粉红色,色泽均匀,无花纹、色斑。
若有色斑或条纹则说明尚未混合均匀。
二、浸出制剂——养阴清肺糖浆的制备【处方】丹皮6g 白芍6g浙贝6g 玄参10g麦冬9g 生地15g甘草3g 薄荷油0.1g单糖浆54ml(相当于总量约30%)共制180ml【制法】1.提取取浙贝等六味药置1000ml烧杯中,加水没过药面(约加水500ml)浸泡0.5h后,直火加热,煮沸后25min加入丹皮,继续煎煮,以双层纱布过滤。
如法煎煮二次,时间分别为1h、45min,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每ml相当于原生药1g,放冷,加95%乙醇使含量为60%置冰箱中静置1 h,过滤,回收乙醇,于水浴中浓缩至无醇味,以煮沸过的蒸馏水稀释至110m1。
2.配制(1)单糖浆的制备取蒸馏水33m1,煮沸,加入蔗糖61g搅匀,溶解后,继续加热至100℃,用脱脂棉滤过,自滤器上补加适量热蒸馏水,使全量为72m1,搅匀,放冷待用。
(2)含药糖浆的配制以适量的95%乙醇约10ml,将0.1g薄荷油溶解并加入溶液中,混匀加入相当于总体积30%(约54ml)的单糖浆,混匀,以煮沸过的蒸馏水稀释至全量,即得。
三、乳剂(一)菜籽油乳剂的制备【处方】菜籽油4g阿拉伯胶0.9g西黄蓍胶0.1g蒸馏水加至12ml【制法】将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细粉置于乳钵中,加入菜籽油略研,使胶粉分散均匀,加水2ml 迅速向同一方向研磨1~2分钟,至发出吱吱声,即得初乳。
最后加水至全量,研匀即可。
(二)石灰搽剂的制备【处方】氢氧化钙溶液5ml植物油5ml【制法】取氢氧化钙溶液与植物油置试管中,密塞,用力振摇使成乳化状液,即得。
第七章浸出制剂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属于含糖浸出剂型的是A.浸膏剂 B.流浸膏剂 C.煎膏剂 D.合剂 E.酒剂2.下列关于糖浆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糖浆的浓度为85%(g/g)B.热溶法配制糖浆时,加热时间一般应在30分钟以上,以杀灭微生物C.糖浆剂的制法有热溶法、冷溶法、混合法等D.糖浆剂中含较多的糖,易染菌长霉发酵,故多采用热压灭菌E.较高浓度的转化糖在糖浆中易让蔗糖结晶析出3.下列关于煎膏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煎膏剂适用于热敏性药物B.煎膏剂中含总糖量过高会导致返砂C.除另有规定外,加炼蜜或炼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D.煎膏剂制备时,炼糖的转化率越高越好E.每1g或每1ml制剂中细菌数与霉菌、酵母菌、大肠杆菌数均不得超过100个4.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药材A.0.5~1g B.1g C.1~1.5g D.2~5g E.1~2g 5.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制备多用A.煎煮法 B.渗漉法 C.回流法 D.水蒸气蒸馏法E.浸渍法6.干浸膏的含水量约为A.5% B.5%~10% C.10% D.15%~25%E.15%~20%7.玉屏风口服液药物的提取采用A.水提醇沉法 B.醇提水沉法 C.水蒸气蒸馏法D.乙醇回流法 E.煎煮法8.益母草膏属于A.混悬剂 B.煎膏剂 C.流浸膏剂 D.浸膏剂E.糖浆剂9.中药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A.64.72%(g/g) B.64.07%(g/g) C.60%(g/ml)D.85%(g/ml) E.45%(g/ml)10.夜宁糖浆的制法为A.乙醇渗漉法 B.乙醇浸渍法 C.水煎煮法D.水蒸气蒸馏法 E.有机溶媒回流法11.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提取药材中的药效物质而制成的制剂称为A.酒剂 B.酊剂 C.汤剂 D.合剂 E.浸出制剂12.一般中药浸膏剂每1g相当于原药材A.0.5~1g B.1g C.1~1.5g D.2~5g E.1~2g 13.下列可用热溶法配制的制剂是A.酒剂 B.酊剂 C.汤剂 D.合剂 E.糖浆剂14.制备汤剂时,质地坚实的矿物、贝壳类饮片应当A.后下 B.先煎 C.包煎 D.另煎 E.单煎15.下列叙述属于浸出制剂作用特点的是A.毒副作用大 B.药效迅速 C.药效单一D.具有综合疗效 E.作用剧烈16.中药糖浆剂含糖量一般不少于A.30%(g/ml) B.40%(g/ml) C.50%(g/ml)D.60%(g/ml) E.70%(g/ml)【B型题】[17~20]A.流浸膏剂 B.酊剂 C.糖浆剂 D.酒剂E.口服液剂17.药材用蒸馏酒浸提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是18.既可用热溶法,也可用冷溶法配制的制剂是19.单剂量包装的合剂是20.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成的澄明液体制剂是[21~24]A.流浸膏剂 B.煎膏剂 C.浸膏剂 D.口服液剂E.汤剂21.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是22.我国应用最早的剂型是23.需作不溶物检查的制剂是24.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是[25~28]A.口服液剂 B.糖浆剂 C.流浸膏剂 D.酒剂E.丹剂25.混合法常用来配制26.浸渍法常用来制备27.渗漉法常用来制备28.煎煮法常用来制备二、填空题1.口服液系指______包装的合剂。
第十五章中药制剂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浸出制剂:2.渗漉法:3.超临界萃取技术:4.中药合剂:5.酊剂:6.流浸膏剂:7.浸膏剂:8.颗粒剂:9.水醇法: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浸渍法有利于黏性易膨胀药材的浸出。
( )2.含糖类较多的黏性药物的粉碎可以采用湿法粉碎。
( )3.含脂肪油较多的药物可与其他干燥药粉掺研,干燥后再粉碎,俗称串研粉碎。
( )4.要求特别细度,或毒性、刺激性较大的药物粉碎宜采用湿法粉碎。
( )5.当用非极性溶剂浸出时,药材应先行脱脂。
( )6.一般药材组织中含有物质大部分带有极性基团,故非极性溶剂易于通过细胞壁进入药材内部。
( ) 7.用醇、水等浸出油脂多的药材时应先脱脂,因为油脂不易被极性溶剂润湿。
( )8.贵重药物及刺激性药物为了减少损耗和便于劳动保护,应单独粉碎。
( )9.极性晶型药物一般可用降低温度来增加药物的脆性,以利粉碎。
( )10.使用渗漉浸出时,药材颗粒越细浸出效率越高。
( )11.一般药材的浸出在溶剂沸点温度下或接近沸点温度进行比较有利。
( )12.酊剂是指药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制剂。
( )13.水浸出液中含有较多胶质,而乙醇浸出液中含有较少胶质。
( )14.浓度梯度是指药材块粒组织内的浓溶液与外周溶液的浓度差,浓度梯度越小浸出速度越快。
( ) 15.提高浸出压力有利于加快浸润过程。
( )16.当药材组织内充满溶剂时,加大浸出压力有利于提高扩散速度。
( )17.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能使扩散边界变薄或边界层更新加快,有利于浸出过程。
( )18.合剂是指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液体药剂。
( )19.溶剂表面张力和药材中含有物性质对药材浸润程度和速度起主导作用。
、( )20.在浸出过程中浓度差是渗透扩散的推动力。
( )21.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有药材1g。
( )22.由于浸渍法符合中医用药习惯,因而对于有效成分尚未清楚的中草药或方剂进行剂型改革时,通常亦采取浸渍法提取。
中药剂学:浸出制剂(1)概述浸出制剂系指采用适当的溶媒与方法,取药材或饮片,经浸提得到的提取液或经浓缩制成膏状、干膏状的一类制剂称为浸出制剂。
浸出制剂的类型,按所用的洛媒来分,一般可两类:一类为用水作溶媒的浸出制剂,如汤剂、浸剂、浓煎剂、煎膏剂等;另一类为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溶媒的浸出制剂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等。
此外,中药的糖浆剂常采用水浸煮、浓缩后加入蔗糖的制备方法,与煎膏剂排在一起叙述;汤剂、浓煎剂列入调剂部分;中药注射剂虽亦先经浸提,但因需特殊处理,故专门论述。
浸出制剂的特点:①此类制剂能保持原药材各种成分的综合疗效,故符合中医药理论。
②因经去粗取精的过程,故与原药材相比可减少服用剂量。
③部分浸出制剂如浸膏、流浸膏等常作为胶囊剂、片剂、冲剂、浓缩丸剂、软膏剂、栓剂等的原料。
浸出制剂的缺点:部分浸出制剂不适于贮存,久贮后易污染细菌、霉菌等,如汤剂、糖浆剂;又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具有流动性,久贮后虽不易发生染菌发霉,但运输、携带时玻璃容器易损,瓶塞若封闭不严溶媒易挥发,有时产生浑浊或沉淀;浸膏剂若存放的环境或场所不当可迅速吸潮、结块,不利于制备或包装,制备其他制剂时,可影响粉碎、制粒、成型、包衣等一系列的质量不稳定,应特别加以注意。
(2)酒剂与酊剂:酒剂又名药酒,系用白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明液体制剂。
(白酒含乙醇量约为50~60%)。
酒剂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内经素问》载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醪醴"为指治病的药酒。
酒剂,为了矫味,常酌加适量的冰糖或蜂蜜。
酒本身有行血活络的功效,易于吸收和发散,因此酒剂通常主用于风寒湿,具有祛风活血、止痛散瘀的功能。
但小儿、孕妇、心脏病及高血压病人不宜服用。
酊剂系指药材用不同浓度的药用乙醇,经浸提或溶解药物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多数的酊剂供内服,少数供外用。
酊剂的浓度一般随药物的性质或用途而异,用普通药物制成的酊剂浓度为20%(g/ml),含毒剧药物酊剂的浓度为10%(g/ml),如属已知有效成分者,可用含量测定或生物测定的方法,标定其规格标准;也有少数按照历来的成方规定或医疗习惯,制成适宜的程度。
第六章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中药浸提的过程1、浸润与渗透阶段2、解吸与溶解阶段3、浸出成分扩散阶段动力:浓度差不断搅拌、经常更新溶剂、强制浸出液流动、采用流动溶剂渗漉法增大浓度梯度影响浸提的因素1、药材粒度:适宜粒度不宜用过细粉末:(1)吸附作用增强,影响扩散速度(2)浸出杂质多(3)操作困难2、药材成分:小分子成分易浸出,易溶性物质易浸出3、浸提温度:温度升高,浸出效果提高,制剂稳定性好;浸出杂质增多,易出现沉淀或浑浊,影响制剂质量和稳定性;使不耐热成分、挥发性成分分解、变质或挥发散失4、浸提时间:时间长,浸出完全,但扩散平衡后,时间不起作用杂质浸出多,某些成分分解水未溶剂时长期浸泡容易霉变5、浓度梯度扩散作用的主要动力,不断搅拌、经常更新溶剂、强制浸出液流动、采用流动溶剂渗漉法增大浓度梯度6、溶剂pH调节适宜pH,有助于药材中某些弱酸、弱碱性有效成分在溶剂中的解吸和溶解。
生物碱-弱酸性溶媒7、浸提压力加压可加速润湿渗透过程,利于浸出成分的扩散。
但对组织松软的药材、容易浸润的药材,加压对浸出影响不大;药材组织内已充满溶剂后,加压对扩散速度无影响。
8、新技术的应用超声波技术、脉冲浸提技术浸提方法1、煎煮法指用水作溶剂,通过加热煮沸浸提药材成分的方法,又称煮提法或煎浸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药材缺点:杂质多,易霉变2、浸渍法指用适当的溶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将药材浸泡一定的时间,以浸提药材成分的方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和易破坏药材;粘性物质的浸出缺点:溶剂用量大,呈静止状态,溶剂利用率低,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3、渗漉法指将药材粗粉置渗漉器内,溶剂连续地从渗漉器的上部加入,渗漉液不断地从其下部流出,从而浸出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方法适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制剂;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药材不适用对非组织药材(如乳香、没药、芦荟等因遇溶媒易软化成团,堵塞孔隙使溶媒无法均匀的通过)新鲜的及易膨胀的药材特点:动态浸提,即溶剂相对药粉流动浸提,溶剂的利用率高,有效成分浸出完全单渗漉法:粉碎药材-润湿药材-药材装筒-排除气泡-浸渍药材-收集渗漉液4、回流法用乙醇等挥发性有机溶剂浸提,浸提液被加热,挥发性溶剂馏出后又被冷凝,重复流回浸出器中浸提药材,这样周而复始,直至有效成分回流浸提完全的方法不适用于受热易被破坏的药材成分的浸提,因为该法由于连续加热,浸提液在蒸发锅中受热时间较长5、水蒸气蒸馏法将含有挥发性成分药材与水共蒸馏,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的一种浸出方法适用于具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与水不发生反应,又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的浸提6、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指利用超临界流体的强溶解特性,对药材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的一种方法适于亲脂性、分子量较小物质的萃取特点:近室温操作,防止对热不稳定成分被破坏或逸散;几乎不用有机溶剂,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产品符合卫生标准;提取效率高,操作周期短,节约能源分离的三种方法1、沉降分离法2、离心分离法3、滤过分离法:悬浮液通过多孔介质(滤材)时,固体粒子被截留,液体经介质孔道流出,固液分离。
渗漉法根据操作⽅法的不同,可分为单渗漉法、重渗漉法、加压渗漉法、逆流渗漉法。
下⾯重点介绍单渗漉法。
单渗漉法 其操作⼀般包括药材粉碎→润湿→装筒→排⽓→浸渍→渗漉等6个步骤。
①粉碎:药材的粒度应适宜,过细易堵塞,吸附性增强,浸出效果差;过粗不易压紧,溶剂与药材的接触⾯⼩,皆不利于浸出。
⼀般以《中国药典》中等粉或粗粉规格为宜。
②润湿:药粉在装渗漉筒前应先⽤浸提溶剂润湿,避免在渗漉筒中膨胀造成堵塞,影响渗漉操作的进⾏。
⼀般加药粉1倍量的溶剂,拌匀后视药材质地,密闭放置15分钟⾄6⼩时,以药粉充分地均匀润湿和膨胀为度。
③装筒:药粉装⼊渗漉筒时应均匀,松紧⼀致。
装得过松,溶剂很快流过药粉,浸出不完全;反之,⼜会使出液⼝堵塞,⽆法进⾏渗漉。
④排⽓:药粉填装完毕,加⼊溶剂时应限度地排除药粉间隙中的空⽓,溶剂始终浸没药粉表⾯,否则药粉⼲涸开裂,再加溶剂从裂隙间流过⽽影响浸出。
⑤浸渍:⼀般浸渍放置24~48⼩时,使溶剂充分渗透扩散,特别是制备⾼浓度制剂时更显得重要。
⑥渗漉:渗漉速度应符合各项制剂项下的规定。
若太快,则有效成分来不及渗出和扩散,浸出液浓度低;太慢则影响设备利⽤率和产量。
⼀般药材1000g每分钟流出l~3mL;⼤量⽣产时,每⼩时流出液应相当于渗漉容器被利⽤容积的1/48~1/24.有效成考试,⼤收集整理分是否渗漉完全,虽可由渗漉液的⾊、味、嗅等辨别,如有条件时还应作已知成分的定性反应加以判定。
若⽤渗漉法制备流浸膏时,先收集药物量85%的初漉液另器保存,续漉液⽤低温浓缩后与初漉液合并,调整⾄规定标准;若⽤渗漉法制备酊剂等浓度较低的浸出制剂时,不需要另器保存初漉液,可直接收集相当于欲制备量的3/4的漉液,即停⽌渗漉,压榨药渣,压榨液与渗漉液合并,添加⼄醇⾄规定浓度与容量后,静置,滤过即得。
重渗漉法 是将渗漉液重复⽤作新药粉的溶剂,进⾏多次渗漉以提⾼渗漉液浓度的⽅法。
例如欲渗漉药粉100g,可分为500g、300g、200g3份,分别装于3个渗漉筒内,将3个渗漉筒串联排列,先⽤溶剂渗漉500g装的药粉,收集初漉液200mL,另器保存;续漉液依次流⼊300g装的药粉,⼜收集初漉液300mL,另器保存,继之⼜依次将续漉液流⼊2OOg装的药粉,收集初漉液500mL.将3份初漉液合并,共得1000mL.剩余继漉液,供以后渗漉同⼀品种新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