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共3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34
最新整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任务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到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地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
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
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
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
后来成未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
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四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
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sonable 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新性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
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
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
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写作上则要坚持新鲜性: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新(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寻找“最近点”)。
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在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上,至少有三点值得在这里谈一谈。
一、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
我国传媒上有客观公正的报道,但就主体而言,仍是宣传味甚浓的报道,甚至多是以报道形式出现的宣传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闻学者的倡导和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客观公正的报道增多了,但是基本格局没有明显改变。
因为新闻媒体从有关部门获得的工作指示中,几乎没有被要求过作客观公正的报道,而总是被要求作“大力宣传” 或“加大宣传力度”等。
因此,即使在具有很强的可视性的电视新闻中,听到的也常常是充满激情的诗歌语言和一串串形容词的散文化的句子。
一位国外学者说,说两面话是报道,说一面话是宣传。
这话可能有点绝对化,但也能大致说明问题。
我国传媒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要宣传的事物,不说一句坏话,对要批评的事物不说一句好话,所以反映出来的事物总是和受众头脑中的印象对不上号,这就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公众形象不好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是好的事物、坏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可是媒体总是告诉我们,事物是合二为一的。
所以尽管我们的媒体并不是公然造假(少数造假的也常常能得到揭露),但它也会给人不可信的印象,原因就在这里。
西方新闻学讲究客观公正,实践中也大体做到客观公正,当然在某些时候也有赤裸裸地表现其倾向性的时候。
其实,客观公正的相对性,决定了它与倾向性并不完全对立。
就拿客观公正的实现手法——全面、平衡和不在新闻中发表作者意见来说,事实的选择和不同事实传达的信息量的大小不同,都使报道不可能是绝对全面、平衡的,都可能体现稿件的一定的倾向性。
而这种在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中体现出来的倾向性,则是受众能够接受的。
这本来就是一个基本规律,但是我们长期不能接受,视客观、公正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国际报道中首先承认了客观、公正的必要性,但在国内报道中,我们还是主要依靠“宣传”和“大力宣传”这样急功近利的手法。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新闻写作是一门具有严谨性和独特要求的艺术。
准确传递信息、吸引读者、保持客观公正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帮助读者掌握这一技巧。
一、准确传递信息新闻的第一要义是传递准确的信息。
读者希望从新闻中获取真实、准确的消息,而不是虚假或误导性的内容。
因此,新闻写作必须注重事实的准确性。
记者在采访和调查时应当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核实事件的真实情况,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二、简明扼要新闻是为了能够迅速传递信息而存在的。
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避免冗长的句子和繁琐的描述。
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简单的词汇传递信息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并且,新闻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客观公正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记者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新闻报道应该避免主观情感色彩的介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所报道的事件。
同时,记者还应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不偏袒任何一方,让读者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四、语言简练新闻写作要求语言简练,并且要求表达清晰明了。
标题和导语应该能够准确地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而正文部分则应该采用简单直接的语言,避免冗长的修辞和复杂的词汇。
新闻报道要力求突出重点,直奔主题,让读者能够迅速掌握信息。
五、新闻价值新闻是为了传递重要信息而存在的。
在新闻写作中,应该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
新闻价值可以体现为事件的重要性、新奇性、影响力等方面。
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可以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和吸引力。
六、多样化的报道形式新闻写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如新闻报道、特写报道、评论等。
不同形式的报道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富有变化的报道形式也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七、注意用词新闻写作中的用词要求简练明了,避免使用过于技术性的语言和专业术语。
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
记者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八、正确引用资料在新闻写作中,记者常常需要引用其他来源的资料来支持报道。
新闻写作基本规则与布局一、电视新闻报道的概述电视新闻报道,就是通过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甚至包含一些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与评论的新闻节目在内。
电视新闻报道包含三个部分,即文字语言、电视画面与现场效果,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能够把一个个没有次序的画面排列成一个有序且完整的情节,将真实的场景再次展现。
【1】电视新闻报道是一种视听相互结合的“阅读”形式,精美的文字语言能够使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得到增强。
它对电视画面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渲染了新闻报道现场的气氛,同时画面的内涵被进一步挖掘。
二、基于电视新闻报道特点的新闻写作基本规则1.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则是用事实说话。
要表达新闻报道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就务必用事实来说话。
电视新闻的报道最忌讳的就是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假的新闻报道对社会将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写作规则能够通过下列两个方面来表达,第一,在新闻写作的时候,记者务必将新闻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原因与概况等等准确地交代清晰,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报道的事实不得虚构、缩小或者夸大,务必是真实的人与事;第二,记者在对新闻报道中的事实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不得扭曲或者是掩盖客观事实的本质,务必与客观事实的真实面目相符合。
对客观事实进行透彻的认识与推断,是反映事实本质的关键。
2.通俗易懂新闻报道所服务的对象是普通百姓,因此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来讲述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将变得尤为重要。
电视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应该躲开那些深奥难懂的语言,选择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来描述新闻事实,让观众听得更加清晰明了。
还应该注意在新闻报道中不要大量地堆砌数字,不光说明不了问题,甚至说了等于没有说,由于观众是记不下报道的数据的。
3.朴实自然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强调朴实自然,让观众听得入耳顺耳。
假如新闻事实报道得拐弯抹角,观众懂得新闻事实会变得困难,常常听完这句就会不记得上句。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任务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到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地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
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
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
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
后来成未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
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四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
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sonable 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新性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
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
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
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写作上则要坚持新鲜性: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新(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寻找“最近点”)。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
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
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任务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到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地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
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
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
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
后来成未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
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四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
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 sonable 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在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上,至少有三点值得在这里谈一谈。
一、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
我国传媒上有客观公正的报道,但就主体而言,仍是宣传味甚浓的报道,甚至多是以报道形式出现的宣传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闻学者的倡导和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客观公正的报道增多了,但是基本格局没有明显改变。
因为新闻媒体从有关部门获得的工作指示中,几乎没有被要求过作客观公正的报道,而总是被要求作“大力宣传” 或“加大宣传力度”等。
因此,即使在具有很强的可视性的电视新闻中,听到的也常常是充满激情的诗歌语言和一串串形容词的散文化的句子。
一位国外学者说,说两面话是报道,说一面话是宣传。
这话可能有点绝对化,但也能大致说明问题。
我国传媒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要宣传的事物,不说一句坏话,对要批评的事物不说一句好话,所以反映出来的事物总是和受众头脑中的印象对不上号,这就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公众形象不好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是好的事物、坏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可是媒体总是告诉我们,事物是合二为一的。
所以尽管我们的媒体并不是公然造假(少数造假的也常常能得到揭露),但它也会给人不可信的印象,原因就在这里。
西方新闻学讲究客观公正,实践中也大体做到客观公正,当然在某些时候也有赤裸裸地表现其倾向性的时候。
其实,客观公正的相对性,决定了它与倾向性并不完全对立。
就拿客观公正的实现手法——全面、平衡和不在新闻中发表作者意见来说,事实的选择和不同事实传达的信息量的大小不同,都使报道不可能是绝对全面、平衡的,都可能体现稿件的一定的倾向性。
而这种在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中体现出来的倾向性,则是受众能够接受的。
这本来就是一个基本规律,但是我们长期不能接受,视客观、公正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国际报道中首先承认了客观、公正的必要性,但在国内报道中,我们还是主要依靠“宣传”和“大力宣传”这样急功近利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