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1
新闻采访写作考试试题一、开场白:尊敬的听众/观众,大家好!我是XX电台/电视台的记者XX,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档新闻采访节目。
本次节目中,我们将会采访一位近期备受关注的人物,探究他们的成就和背后的故事。
请大家紧跟我的节奏,一同进入本次专访的精彩环节。
二、采访对象简介:我们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在XX领域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他具有非凡的天赋和坚韧的毅力,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提问环节:1. 请您介绍一下您自己,以及您在XX领域取得的成就。
2. 作为年轻人,您是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是否有过一段艰难的起步过程?3. 在您的道路上,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4. 除了耐心与勤奋,您觉得在取得成功过程中还需要哪些品质?5. 成功往往伴随着压力与挑战,您是如何面对困厄的?6. 您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是否会为之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计划?7. 在您的领域中,是否存在一些行业内的“瑕疵”?您希望能够通过什么方式改善或改变这些问题?8. 您的成功是否会影响到那些向往您的领域发展的年轻人?您是否愿意对他们传授一些经验和知识?9. 对于那些正在奋斗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您有什么鼓励和建议?四、结束语:感谢大家的收听/收看,今天我们采访了一位在XX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年轻人。
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不仅认识到了成功的背后需要勤奋和耐心,还发现了成功者应具备的其他品质和态度。
希望这次专访能够给正在奋斗的年轻人们带来一些鼓舞和启示。
谢谢大家!五、采访内容:1. 请您介绍一下您自己,以及您在XX领域取得的成就。
采访对象回答:感谢你的提问。
我是XX,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
自小对XX领域充满了兴趣,并且有幸得到了一些专业的培训机会。
我一直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目前已经在XX领域取得了一些令我骄傲的成就。
2. 作为年轻人,您是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是否有过一段艰难的起步过程?采访对象回答:年轻人关注领域多半源于兴趣。
新闻采访写作考试试题1. 你认为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采访的重要性是什么?2. 你认为采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3. 请描述一次你采访外国游客的经历,你是如何进行提问和交流的?4. 在采访中,你遇到过哪些挑战?你是如何应对的?5. 在你的采访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难以沟通的情况?你是如何解决的?6. 对于准备参加英语采访的学生来说,你有什么建议和技巧?7. 在采访中,你认为记录笔记的重要性是什么,你通常是如何记录的?8. 请描述一次你采访一位名人或重要人物的经历,你是如何处理和整理信息的?9. 你认为采访能对你的英语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10. 请分享一次你最印象深刻的采访经历,以及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
11. 在采访过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专注和耐心。
采访者需要善于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样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注意细节,记录下关键信息,以便后期整理和分析。
12. 在一次采访外国游客的经历中,我需要用英语与对方进行交流。
首先,我会以礼貌和友好的方式打招呼,并询问他们对旅行目的地的印象和体验。
然后,我会根据他们的回答提出更具体的问题,例如他们最喜欢的景点或活动,以及对当地文化的看法等等。
在交流过程中,我会注意语速和清晰度,以确保对方能够理解我的问题并回答。
如果遇到理解困难或交流障碍,我会利用手势、表情或简单的词语来帮助对方理解我的意思。
13. 在采访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与英语不是母语的被采访者交流。
由于他们的口语能力有限,他们可能不太流利地回答问题。
为了克服这个挑战,我会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回答问题。
此外,我还会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让他们感到放松和自信。
14. 在采访中,有时我遇到难以沟通的情况。
例如,有些被采访者可能对我的问题感到困惑,或者他们的回答与我预期的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耐心地进一步解释我的问题,或者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提问,以便获得更准确的回答。
10套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记者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是( )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D.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职责2.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 )A.实事求是原则B.依靠领导原则C.无产阶级党性原则D.内外有别原则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流与源的关系B.源与流的关系C.并列关系D.等同关系4.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
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A.采写人情稿B.拿原则作交易C.见利忘义D.有偿新闻5.新闻采访的目的是( )A.搜集创作素材B.采风问俗C.取得人证物证D.识别和获取新闻6.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 )A.指明采访的去向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D.把采访引向深入7.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
"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 )A.广泛地接触群众B.多方面地挖掘材料C.细心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D.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8.《人民日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A.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B.记者的头脑灵活C.采访的机遇好D.记者的笔杆子硬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 )A.认真做好记录B.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C.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D.把握好座谈的气氛10.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B.思想更加开放C.有思想活动D.有细节与故事11.记者为了全面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蹲点采访B.隐性采访C.易地采访D.交叉采访12.因经验访问与因问题访问的区别有( )A.选题是否有典型性B.着眼于工作中的矛盾还是成果C.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D.能否给人以启迪或教训13.采访中抓问题应当抓A.必须登报批评的问题B.有历史背景的问题C.带有倾向性的问题D.领导未表过态的问题14.《人民日报》上海记者站记者被派到广东去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A.巡回采访B.交叉采访C.蹲点采访D.易地采访15.采访中考虑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 )A.为了突出其新闻性B.提高采访效率C.记者工作顺手D.可以给采访对象一个交待16.民国初年在《申报》等报纸发表风靡一时的"北京通信"的著名记者是( )A.黄远生B.邵飘萍C.林白水D.徐宝璜17.通讯写作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更多地借助文学手法,其表达方式比消息写作更为多样。
新闻采访与写作线上考试资料
一、多选题
1.世界上有许多著名通讯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日本的共同社B、美国的路途社C、俄国的塔斯社D、德国的台众社标准答案是:AC
2、为尽量做到对新闻当事人最小伤害,新闻报道过程中遵循的具体细则包括()
A.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
B、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
C、不要对采访对象作出道德评判
D、不展示不恰当的内容
标准答案是:ABCD
3、记者通过间接手段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主要有()
A.上级渠道B、社交渠道C、书面渠道
D、会议渠道.
标准答案是:ABCD
4、记者的修养包括:()
A.知识修养B、作风修养C、理论修养
D、职业道德修养标准答案是:AB
5、我国强调新闻要突出:()
A.政治宣传作用
B、思想教育作用.
C、科学认识作用
D、娱乐消遣作用
标准答案是:ABC
6、新闻文采须从()几方面着手。
A、叙事突出动感
B、状物突出形象
C、修辞强调实感
D、描绘富有美感
标准答案是:ACD
7、新闻必须高度真实,是指:()
A.新闻五要素都必须真实。
B、新闻稿件中没有任何主观成份。
C、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都必须真实。
D、新闻稿件中不包含作者的观点。
标准答案是:AC。
新闻采访与写作模拟试卷(二)一、名词解释1.导语2.新闻线索3.新闻体裁二、简答题1.隐性采访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在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在道德的范围内实施;知情权、公共利益和公共人物的抗辩。
三、论述题简论新闻本质特征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真实性,新闻基本要素必须真实,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都必须是当事人所叙述,讲究分寸,留有余地;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思想性,通常也称为指导性,即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用事实说话,指新闻从业者把思想观点置于精心选择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悟出某种道理。
四、实践题以下是关于上海高楼的一些新闻素材。
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厦开张营业,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地段总高度为420.5米。
是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
2007年9月14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顺利封顶,达到492米的设计高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高楼。
2008年11月29日,设计总高度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桩基开工,它将超过420.5米的金茂大厦和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在1934年上海就拥有了高82米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但直到上世纪最后十年上海才经历高层建筑数量的迅速膨胀。
有资料显示,自1993年开始,上海中心城区8层以上建筑几乎每天建成一幢。
据悉上海共拥有1万座10层以上的高楼,其中80%都是过去十年间建造的。
密集的高楼使得上海市中心人口密度居高不下,影响了城市公共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数字显示,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内环线以内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是东京的3倍,巴黎的1.74倍。
请就以上素材选择以下一种体裁(二选一)进行写作(800字左右):1.请写一篇述评新闻。
对这些素材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炼出某种评论的观点,边述边评,注意逻辑性和简洁性。
2.请写一篇非事件新闻。
从素材中寻找上海与高楼之间的关系,或者上海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或新发现等,以此为新闻由头,写作非事件新闻。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素?A. 采访对象B. 采访目的C. 采访时间D. 采访地点答案:C2. 以下哪种采访方式属于非正式采访?A. 访谈B. 深度报道C. 问卷调查D. 随机采访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A. 导语B. 主体C. 结尾D. 标题答案:D4. 以下哪种新闻语言表达方式最为简洁明了?A. 叙述B. 议论C. 描述D. 抒情答案:A5. 以下哪个不是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A. 真实性B. 客观性C. 完整性D. 娱乐性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新闻事实、新闻背景、新闻价值7.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导语、主体、结尾8. 新闻写作中,标题、______、______和______是四个基本要素。
答案:导语、主体、结尾9. 新闻采访中,非正式采访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随机采访、访谈、问卷调查10. 新闻采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准确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新闻采访的基本步骤。
答案:新闻采访的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采访目的和主题;(2)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3)制定采访计划和提纲;(4)实施采访;(5)整理采访资料;(6)撰写新闻报道。
12. 简述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答案: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如下:(1)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靠,不得编造、歪曲事实;(2)客观性: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不得带有个人感情色彩;(3)完整性:新闻报道要全面反映事件,不得断章取义;(4)准确性:新闻报道要用词准确,不得出现语病。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新闻采访2.第一手材料3.有意注意4.“抓活鱼”5.新闻述评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0分)1.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起着( )。
A.辅助性作用B.引导性作用C.决定性作用D.补充性作用2.新闻采访学研究的明显特点是( )。
A.更强调系统性B.更强调理论性C.更强调指导性D.更强调实践性3.明确提出报纸工作人员“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领导同志是( )。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陆定一4.新闻采访要“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这一要求相对应于采访指导思想的哪一点?( )A.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B.讲究唯物辩证法C.要有历史发展观点D.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5.新闻单位派住某地的常驻记者称为( )。
A.特派记者B.机动记者C.驻外记者D.地方记者6.1997年1月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具体内容共有( )。
A.4项B.6项C.7项D.8项7.下列对记者新闻敏感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是记者的一种天性B.是与生俱来的能力C.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D.是记者天生的素质8.新华社播发的新闻《泰国北碧村发生“蛙战”》,其价值主要取决于( )。
A.显著性B.接近性C.重要性D.趣味性9.正确的报道思想来源于( )。
1A.上级领导的打招呼B.基层群众的告状信C.编辑部门的闭门策划D.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10.为研究某一问题或批评某一错误而进行的访问活动,是指( )。
A.因争论访问B.因问题访问C.因经验访问D.因事件访问11.访问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访问的实质性阶段是( )。
A.接近阶段B.融洽阶段C.沟通阶段D.激发阶段12.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是( )。
《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doc1.简述记者采访的目的与任务。
答: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并迅速地传播新闻。
这就要求记者关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为人们所关心和感兴趣的新鲜事实,而且这种事实要有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
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一次比较完整的采访,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实事材料一般包括:(1)全面情况。
(2)主要事实。
(3)有关背景材料。
(4)典型事例和细节。
2.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答: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
(1)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2)第一手材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
(3)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的。
3.记者在采访中依靠党的领导,要注意处理好哪几个方面的关系?答:一是依靠领导与独立的思考的关系;二是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三是领导审稿与自己的把关的关系。
4.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如何做到“心入”?答: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深入实际进行采访,不应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也不应是现实生活的冷漠旁观者,而应该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新闻记者的使命。
⑵要真心实意的同群众打成一片。
记者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活动,要善于交朋友,热情相待,以诚相见。
⑶要对客观事物作由表及里的分析。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本质往往被形形色色的表现现象掩盖着。
5.简述新闻采访的作用。
答: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获得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对记者来说,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于:⑴发现和落实新闻线索。
⑵获取第一手材料。
⑶增加感性认识。
⑷核对新闻事实。
1.如何提高记者的政治素质?答:要提高记者的政治素质,最主要的,必须努力做到下列几点:⑴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
2. 新闻写作:是指将采访到的新闻信息整理、加工并撰写成新闻稿件的过程。
3.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件对公众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4. 新闻线索:是指能够引发新闻报道的线索或信息。
5. 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报道新闻时选择的视角和立场。
二、填空题1. 新闻采访的基本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确定采访对象,收集资料,进行采访,整理材料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标题,导语,正文,结尾3. 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时效性,重要性,相关性,趣味性4. 新闻线索的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社交媒体,新闻发布会,个人提供,现场观察5. 新闻角度的选择应考虑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客观性,公正性,独特性,受众需求三、单项选择题1. 新闻采访的第一步是?A. 确定采访对象B. 收集资料C. 进行采访D. 整理材料答案:A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 标题B. 导语C. 正文D. 图片答案:D3. 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包括?A. 时效性B. 重要性C. 相关性D. 颜色答案:D4. 新闻线索的来源不包括?A. 社交媒体B. 新闻发布会C. 个人提供D. 电视广告答案:D5. 新闻角度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 客观性B. 公正性C. 独特性D. 年龄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新闻采访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A. 确定采访对象B. 收集资料C. 进行采访D. 整理材料E. 发布新闻稿答案:ABCD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A. 标题B. 导语C. 正文D. 图片E. 视频答案:ABCD3. 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哪些?()A. 时效性B. 重要性C. 相关性D. 趣味性E. 颜色答案:ABCD4. 新闻线索的来源包括哪些?()A. 社交媒体B. 新闻发布会C. 个人提供D. 现场观察E. 电视广告答案:ABCD5. 新闻角度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A. 客观性B. 公正性C. 独特性D. 受众需求E. 年龄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
论述----1.试述新闻采访写作和一般的调查研究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
新闻性也称专业性。
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
⑵突击性。
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
⑶广泛性。
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
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
⑷灵活性。
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
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
⑸持续性。
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
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10年动乱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
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新闻报道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内存规律来认识事实、报道事实,而深入实际,深入到工作和生产的实践中去进行认真的采访和调查,则是记者认识和报道客观事物唯一正确的路线。
1.为什么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答: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
因为无产阶级记者是思想宣传工作第一线的战士,是面向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从其工作性质看,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新时期,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从而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记者要提高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以此来武装自己,提高认识能力。
新闻报道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基本理论。
如农村刚出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生事物时,曾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倒退,走回头路。
这时,一些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现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判明责任制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于是旗帜鲜明的作了突出报道。
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报道就可能有片面性。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旧的采访和思维方式,往往是单渠道封闭式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直来直往,很少借鉴他人成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判断问题。
中国改革实际已在若干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记者一定要注意学习新的理论,研究新的情况。
2.论述具备广博的知识是记者职业的要求。
答:记者的社会接触面广,各行各业都可能涉及,因此需要广博的知识。
记者掌握的知识,从结构上来分,大体上有:政治理论知识、新闻学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
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以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即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新闻学专业知识包括新闻学基础理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和新闻业务各方面的专门知识。
新闻记者同其它行业一样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无理论的盲目的实践者。
记者以现实社会为报道对象,需要文、史、哲、经、法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把重点放在文史哲和经济等方面。
外事活动日益频繁,而且中国新闻事业要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语和新闻业务的记者,外语已逐步成为记者必备的知识之一。
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等的方面的知识和衣食住行等生活知识。
事实上,记者平日所学习的任何知识,对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都具有潜在的价值。
所以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兼容并蓄,多多益善。
3.作为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答:⑴政治素质。
记者的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道内容和报道深度,从而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
政治素质表现记者的政治倾向性,表现记者某种思想倾向的程度大小及其政治立场的鲜明程度。
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必须把提高记者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我们的记者一定要讲政治,要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责任、政治敏感、政治鉴别力。
记者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新闻舆论的导向。
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应当在政治上有较高的觉悟和严肃的态度,自觉的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场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些能否达到,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⑵业务素质。
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即新闻的采访报道能力,通常体现在:社会活动能力、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
⑶心理素质。
主要包括①好奇心理,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兴趣,求奇,求新。
②竞争意识,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
③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④坚强的意志,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
⑷身体健康。
记者工作是艰苦的,常常需要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因此,对记者来说,体格健全是必备的素质。
4.试述记者的心理素质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从新闻采访心理学来看,记者应当具备与其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好奇心理。
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理主要是求新心理,好奇往往包含在求新之中。
二是竞争意识。
新闻以新见长,以快制胜,记者要争取时间、争取“活鱼”、争独家新闻。
新闻是“易碎品”,如果耽误了时间就可能失去新闻价值。
所以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
三是冒险精神。
记者的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作为记者的一种心理素质,冒险精神的表现,通常是指敢于冒恶劣的自然环境、可能的意外变故、生活中的特殊困难,以及政治上的打击迫害等等风险。
记者应有心理准备。
当然,冒险不能是无意义的、盲目的,盲目冒险是莽撞行事,记者冒险应尽可能避免盲目性。
四是坚强的意志。
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
采访中,记者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客观存在的困难,加上一旦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会设置各种人为的障碍,阻碍记者正常工作,记者应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和挫折,完成采写任务。
1.试述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答:(1)新闻价值的标准。
①新鲜性。
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
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
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人们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②重要性。
所谓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越重要,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比起其它的新闻价值要素来,重要性更能体现记者和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③显著性。
一是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
再是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
另外,某些罕见的、稀奇的事实也蕴涵着显著性因素。
④接近性。
这是指某个事实和读者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
⑤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
它主要是从事实对读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来判断其价值的。
(2)新闻政策标准。
①政治标准。
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
记者发出的新闻,必须符合政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如果不符合政治标准,那就是大的原则性的问题。
②新闻宣传思想。
这是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
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
③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这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一种新闻宣传思想。
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治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新闻报道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有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
1.试述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答:第一,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记者采访的第一步就是要接近采访对象,然后才能打开话匣子,把采访进行下去。
如果记者没有准备就仓促上阵,有时候第一步就迈不开。
第二,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要使一个陌生的采访对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视为“知己”,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自觉自愿地把心理话向记者倾诉,这不是一件易事,仅靠记者的热情和坦诚是不够的,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