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 哉?”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 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 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 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 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 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 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 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 不偿失的。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 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 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 礼、智、信”,后称“五常”。三字经之 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 混。”
“仁”的含义
从字的结构来看,“仁”是个会意字,务须领会人我之间(偶)同类 相亲之意:其右半之“二”意味着“尔我”二者齐等亲密,左半之 “人”表示相亲不相害是人所独贵的属性。
“仁”的代表人物:孔子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 惑,勇者不惧。”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
“仁“的施行
1.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雍也》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 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 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 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 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 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 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 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 志,尊师重道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