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3
《三角形的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三角形的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按照角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然后介绍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边、角的特征及其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按照角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边与角的特征及其关系。
2、激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推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探究发现三角形的不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1、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内在联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真正感悟。
2、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3、突出体现教学的16字原则:主体探究、创境激趣、合作互动、创新发展。
五、说教法1、运用操作法,确定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什么角。
2、通过比较法,得出各个三角形的异同。
3、采用探究法,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联系。
4、通过游戏与练习内化新知。
六、说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体现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曾维娟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0~81。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四边形木条、三角形木条、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生:……2、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的图形,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回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三角形的定义。
(1)分类。
师:现在老师想看看谁的眼睛最亮!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多媒体出示6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1 2 34 5 7生:只有图3、5、7是三角形,其他图形都不是三角形。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把6个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是三角形,另一类不是三角形。
(2)概括定义。
师指图: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图形不是三角形?生1:因为图1没有连起来。
生2:图3有一条边弯了,不是线段。
生3:图4是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可能出现这些不够正确的表述: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指图1问:这个图形就是由3条线段组成的,它是三角形吗?教师追问:怎样才是?学生:边要连起来。
师:边连起来就是“围成”。
(师板书:围成)师:谁再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数学认识图形课件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法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法,认识并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它们。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并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了解并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剪刀、彩纸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文具盒、课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由几种基本几何图形组成的。
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法,尝试辨别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3. 合作交流:4.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
圆形:一条曲线,封闭,没有角,曲线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①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3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初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特点。
3.能够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
•讲解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介绍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2. 案例分析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
3. 练习与讲解
•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然后让他们展示答案并讲解思路。
4.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此教案主要围绕三角形的认识展开,通过讲解概念、案例分析、练习与讲解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角形的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三角形的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按照角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然后介绍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边、角的特征及其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按照角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边与角的特征及其关系。
2、激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推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探究发现三角形的不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1、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内在联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真正感悟。
2、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3、突出体现教学的16字原则:主体探究、创境激趣、合作互动、创新发展。
五、说教法1、运用操作法,确定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什么角。
2、通过比较法,得出各个三角形的异同。
3、采用探究法,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联系。
4、通过游戏与练习内化新知。
六、说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体现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课本 59-61页。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能够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三角形和四边形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形,感知三角形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
师:这里有两幅图片,你能找到哪种图形?学生看图思考,举手回答。
师:真厉害!准确的找到了三角形,并上讲台指出三角形。
看来你们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来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更加深入的探究三角形的奥秘。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二、动手操作,理解概念1、探索三角形定义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学生作答。
师:看来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到了三角形,同学们想不想画一个三角形?先让学生伸出手在空中画一个三角形,再把画的三角形画到练习本上。
画完之后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作答,教师补充完整,强调围成再引出定义。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反应快,出示题目,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引导学生用定义去判断。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用字母表示顶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分别指出它的边、顶点和角。
师在旁边标注名称。
为了便于表达区分,我们习惯上用 3个大写的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 ABC或△ABC。
师:顶点 A所对的哪条边是哪条边?顶点 B所对的哪条边是哪条边?顶点 C所对的哪条边是哪条边?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3、操作探索稳定性展示货架和相机支架,师:大家发现了什么?生:三角形的,师:有什么特点,生:答具有稳定性,师:是这样吗?咱们来验证一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课时: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第85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一)认识三角形内角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三角形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非常有必要,是对学生概念认识的培养。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师: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设计意图:借助矛盾让学生明确三角形内角和的取值范围,为下面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师:请看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