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835.27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运用中医望诊评估体质虚实状态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估其体质的虚实状态。
这一方法简便易行,却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
望神,是望诊的首要环节。
有神者,目光明亮灵活,神志清晰,表情自然,反应灵敏,体态自如,这通常表明正气充足,体质较好。
反之,无神者目光呆滞,神志不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昏迷等,往往提示正气虚衰,体质虚弱。
比如,我们常见一些久病之人,精神萎靡,眼神涣散,这就可能是虚证的表现。
望面色对于判断体质虚实也具有重要意义。
面色红润有光泽,多为气血充足,体质健壮,属于实证。
而面色苍白无华,多是气血不足,为虚证。
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的虚证表现;若是面色发黄且油腻,则可能是湿热内蕴的实证。
面色发青,主寒证、痛证,多为气血不畅,体质偏虚或虚实夹杂;面色发黑,多与肾虚、寒证、水饮、血瘀有关,若同时伴有精神不振、畏寒肢冷等症状,多为虚证。
观察形体的胖瘦也能帮助我们判断体质虚实。
形体肥胖者,若肌肉松弛,气短乏力,多为阳气不足,痰湿内盛的虚证;若形体肥胖,结实有力,食欲旺盛,多为痰湿内蕴的实证。
形体消瘦者,若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多为气血亏虚的虚证;若形体消瘦,急躁易怒,多食易饥,多为阴虚火旺的实证。
望姿态同样能够反映体质的虚实状态。
肢体活动自如,动作敏捷有力,多为实证;肢体倦怠,动作迟缓无力,多为虚证。
比如,有些人走路时脚步虚浮,气喘吁吁,这可能是气虚的表现;而有些人则步伐稳健,精神抖擞,这通常表示体质较好。
望舌也是中医望诊中的关键环节。
舌体的胖瘦可以反映体质的虚实。
舌体胖大,多为阳虚水湿内停的虚证;舌体瘦小,多为阴虚火旺的实证。
舌苔的厚薄、润燥、颜色等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舌苔薄白而润,多为正常或表证初起,体质尚佳;舌苔厚腻,多为痰湿、食积等实证。
舌苔干燥,多为热盛伤津的实证或阴虚津亏的虚证。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望诊还包括望头发、望五官等。
中医虚证的辨证要点虚证: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糖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下面对一些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的症状做下讲解。
关于气虚诸症的问题。
气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人体内有形物质如阴血、津液的运动,激发各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动力来源。
现在气不足,无法提供充分的动力,从脏腑到肢体,就表现出一系列不喜动而喜静的现象,如上所示。
关于失眠多梦的问题。
人体在运动时,血被输布到周身以荣养四肢百骸;在休息时,血液则流回到肝脏,所谓肝主藏血。
随着神进入心脏,魂也会进入到肝脏中来休整。
魂在休息时,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营养,才能安心静修。
现在肝脏中血液匮乏,魂不得养,躁动不安,我们就会在梦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关于气血虚的问题。
血虚时,非常容易同时见到气虚表现。
前面讲人体生理时提到过,气血之间的基本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无形,无法孤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有形的血上,才不致于被耗散掉。
现在血不足了,气无处依附,很容易同时出现虚损。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若反之,在气虚时,就不一定同时兼见血虚表现了。
关于发热的时间问题。
一般来说,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
既然要交战,就需要先准备好一切军需物资。
如果体内阴虚,战略储备不足,最好就不要轻举妄动。
等到午后,甚至天黑下来,天的阴气逐渐充盛;人体得到天的资助,阴气也逐渐强盛,正邪之间的战争才会真正开始。
所以阴虚的发热,通常是在黄昏以后出现。
热的时间越晚,说明阴虚的程度越重。
所谓潮热,是指发热的时间很有规律,如潮水之涨退有时。
这些症状,是进行临床辨证的基础知识。
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阴虚夜热细盗汗,阳虚清冷一派寒。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转载
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等)。
具备三项
2.【血虚证】: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淡,脉细。
具备三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3.【阴虚证】: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潮热,便结而尿短赤,盗汗。
具备主症三项;次症一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症);
4.【阳虚证】:主症: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舌淡胖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而尿清长。
具备主症三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一项(本证与阴虚症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5.【心虚证】:心悸、胸闷,失眠或多梦,健忘,脉结代或细弱。
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应分别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或心阳虚证,以下类推);
6.【肺虚证】:久咳、痰白,气短喘促,易患感冒。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或阴虚同存);
7.【脾虚证】:大便溏泻,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8.【胃虚证】:胃脘痛,得食则安,胃脘痛而喜按,食欲减退或旺盛,食入停滞。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9.【肝虚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双目干涩。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血虚或阴虚证同存);
10.【肾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或齿摇,尿后有余沥或失禁,性功能减退、不育、不孕。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型及其诊断标准:
1. 寒证:患者表现出怕冷、四肢发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等症状,脉象沉迟或紧。
2. 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等症状,脉象浮数或滑数。
3. 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等症状,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4. 实证: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口渴饮冷、腹胀腹痛、舌质红或紫红、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弦数或滑实有力。
5. 表证:患者表现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紧或浮缓。
6. 里证:患者表现出心悸气短、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黄或白腻,脉象沉迟或细数。
7. 半表半里证:患者表现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间,脉象弦或浮弦。
8. 血虚证:患者表现出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9. 血瘀证:患者表现出疼痛固定不移、面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脉象细涩或弦涩。
10. 血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舌质红绛或紫红、苔
黄燥,脉象数或弦数。
11. 气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
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进行中医证型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
你得的病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判断(公众号:哲医论坛)中医诊断时,最紧要者为判断患者是属体力过剩的实证,还是体力非常不足的虚证,或者是处于虚实之间的中间证体力。
一定要分别清楚。
这项分别与体格好坏、胖瘦等外观并无关系。
虚实的概念,是以体力上质的充实度为尺度。
胖大而虚弱不堪者,多非实证而为虚证;体瘦而肌肉结实者,多可能是实证的人。
判断虚实的具体方法那么如何分别虚实,应该怎么来判断,现在我把具体的方法告诉大家。
实证表现:先把左手握紧,而以右手食指触摸左手拇指与食指根部,应该会有很强硬的感觉。
像这样强张的感觉,在按压腹部或胸部的时候有同感者,那这人就是实证的人。
实证的人,皮肤、眼睛、头发均有光亮,讲话声音宏亮,动作敏捷有力。
加上面赤脂质多,青春痘也勃勃长出的人,就更加确定为实证无疑了。
虚证表现:现在把左手放开,同样触摸该部位,会感觉一点抵抗力也没有,摸上去软绵绵的。
像这样的感觉,在腹部及脉处(苏子按:寸口脉)能够感受到的患者,那这个患者就是虚证。
虚证的人,讲话声音小,多嘶哑,脸色没有光彩,皮肤干燥暗淡,目光无神,动作迟钝,虚弱,一概处在不起劲,无力的状态中。
中间证表现:最后再来一次,不要用力,轻轻握住左手,看看大拇指与第二指的根部中间,其肌肉弹力如何。
是不是并没有特别的张力,但也不软!像这样的感觉,假如在腹部、脉处,以及脸色、声音、动作等有表现出来的话,其人就是中间证的症状。
健康的人,均是呈中间证的状态,但病人有时候也会呈现中间证的状态。
如此这般,将虚实诊察确切以后,才选用中医药方,正是使用中药方剂的正确方法,能得到最高效果的秘诀。
中医当中如何辨别虚证和实证?上一节我们着重介绍了如何辨别寒证和热证,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虚证和实证。
虚证,是对一种“不足”状态的概括。
“不足”主要指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还包括精亏、津液不足、元气亏虚等。
通常情况下,临床最常见的虚证是四种,即气虚、阳虚、血虚、阴虚。
气虚:无力(神疲、少气懒言),动则益甚。
简单地说,就是气不够了。
中医说的气,最早说的是一种物质,就是构成世界最小的一种基本物质。
但在我们整个表述中,气更多指的是功能,所以气虚实际上指功能低下,功能不足。
气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无力。
什么叫无力呢?比如说疲劳,没精神;不爱动;不爱说话;气很短;出汗多;易感冒。
动则益甚是指动的时候,无力的感觉会加剧。
如果只是单纯无力,跑步或游泳后就变轻松了,这个时候就不叫气虚。
阳虚:气虚证+寒象(形寒肢冷)。
阳气不足,在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
阳虚的表现除了气虚的特点之外,经常还有一些寒的特点。
上一节,我们介绍过寒的特点表现为冷、白、稀、润、静。
比如病人说,我觉得没力气,很容易感冒,稍微动一下,这些症状就更明显,同时冬天会严重或者吃冷的东西会变重,这都是阳虚的表现。
血虚:淡(睑、面、唇、舌、甲)≠贫血。
血不足就叫血虚。
但中医说的血和西医说的血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讲血管里面流动的红色的液体,但实际上在讲到血的功能及生理特点时,就不一样了。
在中医当中,血主要起着滋润和营养的作用,血和气要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功能。
单单一个血,并不能发生功能。
血如果不足时,会表现出“淡”,即没有血色,颜色很淡,比如面色、口唇、舌头、翻一下眼睑、指甲很淡。
之所以用淡,而不用白,是因为不同种族肤色的人都可以表现为淡。
化验单中出现血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低是西医当中的贫血。
但在中医当中,贫血的病人并不能认为就是血虚,很可能是气虚或者气血两虚。
比如有的病人头晕,没有力气,稍微动一下就难受,这就是气虚。
如果同时还有“淡”的特点,那就是气血两虚。
中医内科学肾阳虚证的辨证标准肾阳虚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通常表现为身体虚弱、畏寒怕冷、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性功能减退、水肿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谈谈肾阳虚证的辨证标准以及相关的参考内容。
1. 临床表现肾阳虚之人多数体形消瘦,面色蜡黄,肌肤干燥,容易出现皱纹,面部或四肢水肿。
因为肾主骨,所以肾阳虚之人骨骼脆弱,容易骨质疏松。
此外,肾阳虚还会导致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手脚发凉、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等情况。
当然,因为中医内科学是辨证治病,肾阳虚还需要结合脉象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我们将来分析脉象表现以及其他辨证标准。
2. 脉象表现肾阳虚证的脉象多表现为沉缓或迟空,脉力弱。
沉缓表示血虚、气虚,迟空表示阳虚、寒凝,此外,肾阳虚证的患者还容易出现脾胃虚弱、心脏疲劳等情况,因此辨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表现。
3. 辨证参考内容辨证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参考内容:3.1 脾胃虚弱:肾阳虚之人多数脾胃也会出现问题,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
3.2 心脏疲劳:因为肾主骨,肾阳虚之人容易导致心脏疲劳,出现心悸、气短、脉搏不规则等情况。
3.3 精神状态:肾阳虚之人还容易出现精神疲劳、失眠多梦等状况。
3.4 舌象分析:肾阳虚之舌象多数偏黄暗,舌质胖大松软,边缘有齿痕、舌苔黄腻。
4. 治疗方法针对肾阳虚这种证型,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温补肾阳、益气生津、温中养胃。
具体措施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中医按摩、针灸等多种方式。
例如,可以食用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牛肉、羊肉、海参、黄芪、枸杞等来补肾阳;还可以使用一些中药如仙茅、熟地、山萸肉、制附片等来治疗此证。
总之,肾阳虚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辨证标准需要着重分析临床表现、脉象表现、精神状态和舌象分析等方面的参考内容。
治疗上则需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方法,温补肾阳、益气生津、温中养胃等方式都是可行的手段。
当然,要想彻底治愈此证,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注意饮食营养的调节。
简述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反映人体正气的强弱与邪气的盛衰,掌握邪正盛衰的辨证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
虚实证的鉴别要点如下:- 病程:虚证多病程长,实证多病程短。
- 精神:虚证多精神萎靡,实证多精神兴奋。
- 声息:虚证声息多声低息微,实证声息声高息粗。
- 疼痛:虚证疼痛喜按,实证疼痛拒按。
- 发热:虚证发热为五心烦热,午后微热,实证发热为蒸蒸壮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鉴别要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分级标准引言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分级标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为了科学评价个体中医体质状况而制定的一套标准。
该标准对于指导健康管理、疾病防治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运用中医理论来对人体进行辨识的标准,主要是为了辨识人体虚实、寒热、气血及脏腑功能状态等四个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实辨识。
通过判断舌苔、脉象、肌肉、口唇等指标来判断人体体质的虚实情况。
2. 寒热辨识。
通过判断手足温度、饮食喜好、皮肤状态等指标来判断人体体质的寒热情况。
3. 气血辨识。
通过判断面色、口唇、指甲、舌质、脉象等指标来判断人体的气血情况。
4. 脏腑辨识。
通过判断呼吸、消化、排泄等脏腑功能情况来判断人体的脏腑状态。
分级标准根据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对人体体质进行评价,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滞体质、特禀体质等九种体质类型。
具体描述如下:1. 平和体质:指人体各方面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生理功能协调,体液代谢正常,体质健康状况较好。
2. 气虚体质:指体质瘦弱,四肢不温,容易疲乏,面色、唇色暗淡,口干咽燥,易出汗等。
3. 阳虚体质:指体质偏胖,手足心热,好冷饮,肢体乏力,容易出汗,面色灰暗或晦黯等。
4. 阴虚体质:指体形瘦削,手足心热,夜晚盗汗,口干咽燥,便秘或大便干燥等。
5. 痰湿体质:指体形偏胖,口苦口臭,胸闷腹胀,容易疲乏,排泄物较多、较黏等。
6. 湿热体质:指体形肥胖,喜冷饮,常有口干口苦,腹泻等不适。
7. 血瘀体质:指皮肤容易淤血,容易有瘀血症状如瘀斑,瘀点等。
8. 气滞体质:指心情易烦躁,常常有胸闷气促,头目疼痛等症状。
9. 特禀体质:指体形、面容较为特殊,容易过敏,对某些特定的物质过敏等。
结论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分级标准是一套科学、实用的标准体系,有助于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指导合理的保健、治疗和用药。
中医与诊断阳虚、阴虚辨证•定义:指体内阳气受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寒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属虚证、寒证。
•病因病机:病程日久,久居寒凉之处,气虚而进一步发展,年高而命门之火不足,过寒凉之品等————脏腑机能减退,机体失去阳气温煦,寒从中生•临床表现:以经常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常见证侯,可兼有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
•辨证要点:虚证+寒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证型: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胞宫(精室)虚寒证,以及虚阳浮越证等•定义: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属虚证、热证。
•病因病机:热病后期,杂病日久,情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阴液暗耗,阴不制阳•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点。
•辨证要点:虚证+热证+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
附:阴虚、阳虚鉴别要点阳虚证阴虚证面色面色淡白两颧发赤寒热形寒肢冷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渴口淡不渴咽干口燥出汗特点自汗盗汗二便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象舌淡苔白舌红少苔脉象沉迟无力,或脉微细数•定义: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阳虚衰至极;阴寒极盛;大汗、失精、大出血;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阳气暴脱,失去温煦•临床表现:(病情危重)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
•辨证要点:•(1)以大量汗出致阳气暴脱,无以制阴为主要的病因病理。
•(2)因阳气衰竭,失其温煦推动之功,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一套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
它包括了对疾病的定义、症状的描述、病因的分析、病机的理解、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精神不振、自汗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气虚导致的功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气,如使用黄芪、党参等中药。
2、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
病因多为失血、饮食不慎、劳损等。
病机主要为血虚导致的营养不良。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血,如使用当归、熟地等中药。
3、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热等。
病机主要为阴虚导致的体液不足。
治疗方法主要为滋阴,如使用麦冬、生地等中药。
4、阳虚证:主要表现为怕冷、手足冰冷、精神不振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阳虚导致的机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温阳,如使用附子、肉桂等中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决定。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何谓虚实辨证方法?虚实辨证方法适用范围如何?其具体内容、辨证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部内容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要分析的内容。
虚实证辨证方法,是指辨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是就正气而言,指正气虚,即人体的正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不足。
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凡正气虚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为实证。
二者诊断依据及区别为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精神的好坏、声息的强弱、疼痛喜按拒按、热势的高低、恶寒的轻重、舌质的老嫩、舌苔的多少厚薄及脉象有力无力。
一般来说,虚证时邪气也不亢盛,实证时正气尚未虚弱,但临床上也常见虚实错杂及转化,如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虚实还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形成多种证候,常见有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实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应注意鉴别。
本法可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辨证。
一、辨虚证辨虚证指对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机体抗邪能力降低、生理功能减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所致,但以后天失调为主,如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等原因,损伤人体正气均可成为虚证。
虚证包括精、气、血、阴、阳、津液不足,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面色淡白㿠白或萎黄,精神委靡,身倦乏力,形寒肢冷,自汗,大便稀溏或滑脱,小便清长或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无力或弱,或形体消瘦颧红,五心烦热,盗汗,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机制分析】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各脏腑虚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故《难经·四十八难》有“缓者为虚”、“出者为虚”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倦伤精之类也。
中医四大虚证自辩|主要表征及调理应对方法随着现代生活的不规律,几乎每个人都有虚的感觉,那么你到底是什么虚呢?又怎么调理?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虚证的相关知识,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参考哦中医对虚证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4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1、气虚——无力有这样的人,能坐着的时候绝不站着,能躺着的时候绝不坐着,中医将这样的人的定义为“气虚”。
气虚好比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辨别要点:懒、易疲倦、易感冒、脏腑功能弱。
气虚容易跟阳虚搞混,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寒象;气虚是单纯的功能减弱,而阳虚是功能减弱+寒象。
应对方法:肾气虚:黑芝麻丸、黑木耳、韭菜、海带、肺气虚:金银花炖梨、枇杷、葡萄、柚子脾气虚:橘皮、赤小豆、薏米茶、南瓜、玉米2、血虚——发燥血虚好比人体的营养液不足,从而导致身体枯燥、营养不良。
辨别要点:整体外观颜色(如口唇、指甲、舌体)偏淡,形体瘦弱,月经量少、色淡。
应对方法:六位按摩: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方法:坐在椅子上,逛直背脊,坐姿端正,屈膝成直角,用手指分别按压三阴交穴,每次5分钟左右。
3、阴虚——发热阴虚相当于水和津液不足,所以出现燥热。
在“四虚”中,女人最痛恨的就是阴虚,因为阴虚致丑!辨别要点:同时满足上火+比一般人怕热,不能光凭上火就判断是阴虚,如果爱上火,可又比一般人怕冷,叫真寒假热。
应对方法:常喝兹阴冬斛汤材料:石斛IOg、麦冬l5g、瘦肉250g、红枣l颗、生姜3片做法:石斛切碎,把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隔水炖煮l.5~2小时,面味即可。
功效:石斛性微寒,可以生津益胃、滋阴清热。
燥咽干的女性煮完汤后把石斛嚼嚼可以生津止渴,非常适合夏秋季食用。
×胃胀腹泻者慎用×孕期慎用4、阳虚——怕冷阳虚相当于阳光不足,所以感到寒冷。
辨别要点:最大的特征就是怕冷,或局部容易凉,喜欢温热饮食,不能耐受寒凉饮食。
应对方法:泡脚:坚持睡前用热水泡脚,或者刺激足部穴位促进乞皿运行,就可以祛除寒乞,疏通全身乞,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阴虚型辨证标准
中医的辨证标准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综合信息来判断病情,进而确定辨证类型。
阴虚型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阴液亏损、阴虚热盛的症状。
以下是中医辨识阴虚型的一般标准:
1. 体质特点:患者常有燥热感,易出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2. 精神症状:容易焦虑、烦躁不安,失眠多梦。
3. 五官症状:目干涩,视物模糊,耳鸣或听力减退。
4. 呼吸系统症状:咽喉干痛,咳嗽少痰,声音嘶哑。
5. 消化系统症状:口干、口苦、口渴,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6. 生殖系统症状:女性常见月经量少、色暗,男性易出现性功能减退。
7. 皮肤症状:皮肤干燥,易出现皲裂、瘙痒。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阴虚型的一般辨证标准,具体的辨证仍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详细的辨证分析和诊断。
前言中医将身体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虚证有不同性质和表现,从气血、阴阳方面分,虚证可以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期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任其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学会认识自我,判断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类型,对于进补非常重要.目录第一节气血阴阳辨证一、气虚证气虚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衰退,或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耗伤元气,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元气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严重者可表现为气陷,出现腹部坠胀感或腰酸腰痛,同时伴有脱肛、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症.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二、血虚证血虚指血液亏少,不能营养脏腑.器官组织和心神而表现的虚弱证候.常因脾胃虚弱,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出血致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月经失调经少、经闭、或周期延迟,舌质谈、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四物汤,八珍丸,十全大补膏,河车大造丸等.三、阴虚证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指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不能滋润濡养机体,虚热内生的证候.常由热病伤阴;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伤津液;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等原冈所致.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于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五心两只手心、两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干,少津液,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方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四、阳虚证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指体内阳气虚衰,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常由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等原因所致.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肉桂、海马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五、阴阳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1.气阴两虚证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2.阴阳两虚证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3.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气血并补.第二节脏腑虚实辨证一、心系虚证1.心气虚证心气虚证是指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其主要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易惊,健忘,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难以入眠,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益心气,可选用养心汤、炙甘草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等.2.心阳虚证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功能失常,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怕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心阳虚脱则凉,苔白,舌体润,脉迟,心阳衰微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进补方法:温补心阳,可选用保元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黄芪、刺五加等.3.心血虚证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心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不寐,健忘,头晕日眩,面白无华,唇指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血安神,可选用四物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大枣、桑椹、龙眼肉等.4.心阴虚证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失眠多梦,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安神,可选用补心丹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柏子仁、玉竹、麦门冬等.二、肝系虚证1.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指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头昏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头晕,面白无华,唇、指甲淡白,胁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谈白,脉弦细等.进补方法:补养肝血,可选用四物汤、补肝汤等方剂.中药可选食当归、熟地黄、白芍、枸杞子等.2.肝阴虚证肝阴虚证指肝阴不足,津亏血少,虚热内扰.其主要表现: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胁病,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弦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肝阴,可选用一贯煎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女贞子、龟板、石斛等.三、脾胃虚证1.脾气虚证1脾失健运证:脾失健运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进补方法:补益脾气,健脾助运.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党参、白术、黄芪、薏苡仁、山药等.2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脘腹坠胀感,食后更甚,或便意频数,甚则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进补方法:补气升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中药可选用黄芪、白术、人参、柴胡等.3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便血、尿血、皮肤有出血点、牙跟出血、鼻子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进补方法:补气摄血.可选用归脾汤.药有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2.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指脾阳虚衰,寒从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尿清便溏,或见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进补方法:温补脾阳,可选用理中丸、五苓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益智仁、补骨脂、骨碎补、肉桂、巴戟天等.3.胃气虚证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纳呆,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胃脘微闷不舒,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中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4.胃阴虚证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其主要表现:口渴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干呕呃逆,舌光红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胃阴,可选用益胃汤等方剂.同时可选用黄精、玉竹、石斛、沙参、天门冬、麦门冬、西洋参等中药.5.胃阳虚证胃阳虚证是指由于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其主要表现:胃脘疼痛,作胀,吞酸嘈杂,呕吐呃逆,四肢厥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沉迟等.进补方法:温胃散寒,可选用良附丸.四、肺系虚证1.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阴津不足,肺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肺病日久,耗伤肺阴所致.其主要表现: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润肺,可选用百合固金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沙参、麦冬、百合、王竹、西洋参、山药等.2.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指由于肺功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少气懒言,倦怠无力,常自汗出,声低气促,咳喘无力,痰多清稀,平时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肺气,可选用补肺汤、玉屏风散等方剂.同时可选用党参、黄芪、巴戟天、人参、补骨脂等中药.六、肾系虚证1.肾阴虚证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老年肾亏,或久病虚损导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耳聋;遗精,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或低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尿黄便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肾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熟地黄、桑椹子等中药.2.肾精亏虚证肾精亏虚证指由于病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其主要表现: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等.进补方法:补益宵精,可选用河车大造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熟地黄、莵丝子、骨碎补、黄精、紫河车等中药.3.肾气虚证肾气虚证指由于肾气虚,肾的气化、固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频数,甚至遗尿,男子可表现为滑精早泄、女子可表现为白带清稀,舌苔淡白,脉沉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肾气,固肾摄精,可选用桑螵蛸散、肾气丸等方剂.还可选用杜仲、蛤蚧、仙茅、海马、巴戟天、核桃仁等中药.4.肾阳虚证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老年肾阳不足,或久病、重病伤及肾阳所表现的肾阳亏虚,虚寒内盛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腰酸膝软,耳鸣头晕,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喜卧嗜睡,形寒肢冷,或见阳痿,尿清、舌淡胖,白润苔,脉沉细迟弱等.进补方法:温补肾阳,可选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仙茅、锁阳、海马、蛤蚧、韭子、肉苁蓉、淫羊霍、鹿茸、冬虫夏草等中药.。
中医与诊断阳虚、阴虚辨证•定义:指体内阳气受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寒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属虚证、寒证。
•病因病机:病程日久,久居寒凉之处,气虚而进一步发展,年高而命门之火不足,过寒凉之品等————脏腑机能减退,机体失去阳气温煦,寒从中生•临床表现:以经常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常见证侯,可兼有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
•辨证要点:虚证+寒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证型: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胞宫(精室)虚寒证,以及虚阳浮越证等•定义: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属虚证、热证。
•病因病机:热病后期,杂病日久,情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阴液暗耗,阴不制阳•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点。
•辨证要点:虚证+热证+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
附:阴虚、阳虚鉴别要点阳虚证阴虚证面色面色淡白两颧发赤寒热形寒肢冷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渴口淡不渴咽干口燥出汗特点自汗盗汗二便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象舌淡苔白舌红少苔脉象沉迟无力,或脉微细数•定义: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阳虚衰至极;阴寒极盛;大汗、失精、大出血;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阳气暴脱,失去温煦•临床表现:(病情危重)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
•辨证要点:•(1)以大量汗出致阳气暴脱,无以制阴为主要的病因病理。
•(2)因阳气衰竭,失其温煦推动之功,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虚分四类:气、血、阴、阳!1分钟辨证】...
虚,就是虚弱,人身体里无论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都会出现明显的体征表现。
想要自我判断,其实并不难。
首先记住一个关键点:气虚无力、血虚发燥、阴虚发热、阳虚怕冷。
一、气虚
1、容易累,一动就累;
2、稍微活动就爱出汗,坐着也出汗;
3、喜欢安静,爱睡觉;
4、心慌气短、蹲下站起来容易头晕;
5、大便不畅,几天大便一次。
二、血虚
1、气色差,发黄或发白,口唇、手甲都发白;
2、头晕乏力,眼花心慌;
3、失眠多梦,记性不好;
4、皮肤干燥、没光泽、掉皮屑;
5、手脚发麻,白发脱发。
三、阴虚
1、怕热、手脚心烦热爱出汗;
2、口干、眼睛发干、皮肤、嘴唇发干;
3、口苦、尿黄而少,爱喝水但不解渴;
4、总上火,烦躁易失眠;
5、喜食寒凉。
四、阳虚
1、怕冷,手脚冰凉,穿得多;
2、腰背部、腿部怕冷,受凉易腹泻;
3、性格安静消沉、缺乏活力;
4、尿频、爱起夜;
5、男士有时间短、挺起无力的问题。
以上几点可以为你的体质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如果你两类虚症都有,也有可能是两虚。
想要对症调理,解决身体问题,还应及时通过中医辨证后再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