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9.82 MB
- 文档页数:90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医疗类大纲及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部分1.1 核物理基础1.1.1 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什么是电离辐射,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建立原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核物理概念,理解放射性及其衰变规律、辐射能量,熟悉不同类型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掌握基本的剂量学量,放射防护量和监测实用量;理解电离辐射可能带来的辐射损伤和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天然与人工辐射照射的来源;了解各类实用型辐射探测设备的原理、适用范围,正确选择及使用辐射防护仪器仪表。
为以后的辐射防护体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1.2 知识点电离辐射的发现:1.伦琴发现X线。
2.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特性,放射性。
3.居里夫人第一次提出放射性术语。
4.居里夫人发现钋、镭,并分离出纯的镭。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1.辐射: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能量的统称。
也就是携带能量的波或粒子。
2.电离辐射:全称为致电离辐射,指其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3.直接电离辐射:β粒子、质子和α粒子。
间接电离辐射:光子(χ、γ射线)、中子,不带电。
4.非电离辐射:辐射能量低,不能从原子和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放出电子。
包括:低能量电磁波各超声波。
如紫外线、热辐射、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
5.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射线(粒子或波)携带的能量和电离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即使射线数量很多,也不能够导致受作用的物质的电离。
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电子、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电子相当于1H原子质量的1/1837,质子≈1amu,中子≈1amu。
4.原子为什么呈电中性:核外电子(负)的数量和原子核内质子(正)的数量相等。
5.为什么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核内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总和: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存在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医疗类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部分1.1.2 知识点电离辐射的发现:1.伦琴发现X线。
2.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特性,放射性。
3.居里夫人第一次提出放射性术语。
4.居里夫人发现钋、镭,并分离出纯的镭。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1.辐射: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能量的统称。
也就是携带能量的波或粒子。
2.电离辐射:全称为致电离辐射,指其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3.直接电离辐射:β粒子、质子和α粒子。
间接电离辐射:光子(χ、γ射线)、中子,不带电。
4.非电离辐射:辐射能量低,不能从原子和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放出电子。
包括:低能量电磁波各超声波。
如紫外线、热辐射、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
5.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射线(粒子或波)携带的能量和电离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即使射线数量很多,也不能够导致受作用的物质的电离。
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电子、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电子相当于1H原子质量的1/1837,质子≈1amu,中子≈1amu。
4.原子为什么呈电中性:核外电子(负)的数量和原子核内质子(正)的数量相等。
5.为什么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核内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总和: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存在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
放射性衰变方式及其规律:1.同位素指的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2.23592U143中,235是核子数,92是质子数,143是中子数,U为元素符号。
3.什么是衰变:不稳定原子核放出α或β粒子后,变成新的原子核,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4.活度的单位是单位时间的衰变数,即S-1,其专用名为贝克(Bp),1 Bp表示每秒发生一次衰变。
5.电离辐射都有哪些类型:α、β、χ、γ、中子。
α、β、γ(χ)、中子等射线或粒子的性质:1.α粒子,2个质子+两个中子,带正电,穿透力弱、距离短、重核才发生,电离效率高。
核技术利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大纲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简称“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原称“辐射培训”、“辐射考试培训”、“”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辐射培训考证"等,国家已经进行改革,改革后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及考核工作有所变化,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发布了《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大纲》,全文如下:一、基础知识部分1.1 核物理基础1.1.1 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什么是电离辐射,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建立原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核物理概念,理解放射性及其衰变规律、辐射能量,熟悉不同类型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掌握基本的剂量学量,放射防护量和监测实用量;理解电离辐射可能带来的辐射损伤和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天然与人工辐射照射的来源;了解各类实用型辐射探测设备的原理、适用范围,正确选择及使用辐射防护仪器仪表。
为以后的辐射防护体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1.2 知识点电离辐射的发现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放射性衰变方式及其规律α、β、γ(χ)、中子等射线或粒子的性质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特点(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电离、激发、韧致辐射的基本概念;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吸收、散射。
),屏蔽材料;基本剂量学量:吸收剂量、比释动能辐射防护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辐射权重因子、组织权重因子)监测实用量:周围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个人剂量当量(浅表、深部)辐射生物学效应: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辐射来源及其影响:天然辐射、人工辐射(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利用、核与辐射事故)等对环境水平的影响与危害。
各种常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物理特性及使用范围。
1.1.3 学习要求了解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区别;原子、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特点;辐射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辐射来源及其对人类辐射的剂量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