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 格式:docx
- 大小:35.41 KB
- 文档页数:15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学前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1.摘抄一些有特点的结尾,和同学交流。
2.搜集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课时安排2课时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体会好的结尾都有些什么特点,掌握写好结尾的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一、交流平台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也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来感受一下。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引出对场景和细节的介绍。
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情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中的文字,意识到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生:《父爱之舟》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了作者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可见作者的感情有时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
生:《慈母情深》中的这个句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作者的羞愧和自责。
可见作者的情感有时是蕴藏在文章的细节中的,需要我们在读中细细品味。
4.师生合作交流,明确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概念及特点。
(1)结合片段一来探究场景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明确:场景是一些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的画面。
每个场景中作者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只有真正融入了作者某种情感的场景描写才是具有感染力的。
(2)鼓励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结合片段二来探究细节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综合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了“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四个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践性强的口语交际,又有培养书写能力的汉字书写,还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的训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和作文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和作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汉字书写的规范和美观,阅读理解和作文水平的提升。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口语交际方式,提高作文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发现和纠正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学习内容,准备好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口语交际场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汉字书写、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一篇优秀文章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语言魅力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则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到这一点,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并分析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综合性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神话故事”为主题,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环节,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理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神话故事这一题材,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神话故事时,可能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和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和道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感悟、想象、表达等环节,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和道理。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神话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语音、语调、情感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神话故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你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什么?为什么?”“神话故事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等。
学生通过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程度。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班级特点分析在五年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弱,需要进行重点训练和扶持。
1.2 学生特点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生长的黄金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接触新知识和新技能,有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2.1 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把握主题思想;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流畅表达思想;4.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复杂的文章内容;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能够与同学共同学习、合作完成任务。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3.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2.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3.课文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
3.2 教学难点1.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2.学生间合作配合的协调。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4.1 教学策略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学方法1.故事情境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环节: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学习过程: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思考;3.学生展示分组讨论成果,共同梳理课文的主题思想;4.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情感。
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交流感悟课文中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2.阅读片段,想象画面,感受只言片语中所蕴含的感情。
3.体会文章的结尾在写法上的特点。
4.熟读并背诵名言名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交流感悟课文中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 朗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回到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大声朗读,仔细品味,思考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 分组交流,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抒情语句,进一步品味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词句段运用1. 出示三篇课文的结尾。
(1)指名朗读,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同桌相互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3)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予以指导。
2. 读文中的两段话,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读这两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看见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3)庙会上吃的、喝的、玩的都有,父亲和“我”的肚子都饿了,却没有想到去买吃的,这又是怎样的情景?(4)同桌交流,再选代表发言,共同感受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出示本组课文中写到人生中别具深意的“第一次”的句子。
(1)自由读例句,明白这种感悟不是凭空想象的浮夸之语,而是目睹了父母的艰难困苦之后,真正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体谅和理解。
(2)同桌之间交流自己成长中的“第一次”,看看是否表达出了“第一次”对自己人生的启迪和帮助。
(3)练习写写自己的“第一次”,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日积月累1.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1)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相互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初步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译文: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让学生学会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进行心理活动描写。
3、能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4、能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5、积累古诗词《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2)学会体会人物的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
2、教学难点(1)理解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游子吟》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在《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4、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这些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词句段运用1、体会人物的内心(1)出示教材中的例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内心?(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
(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试着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4)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
2、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1)出示教材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例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文章或经历过的事情,说一说还有哪些场景或细节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布置小练笔:选择一个场景或细节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三)日积月累1、导入: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之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母爱的古诗——《游子吟》。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散文、童话、古诗等多种文体的课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童话、古诗等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文体的特点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实践和指导,使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童话、古诗等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把握文体的基本要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散文、童话、古诗等文学作品。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对散文、童话、古诗等文体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散文、童话、古诗等文体的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文体的特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童话、古诗等文体的特点,以及如何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语文素养”这个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内容丰富,包括古诗、现代文、文言文、语文常识等多个方面。
本节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解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语文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和较难的语文知识,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语文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语文知识和技巧。
2.难点:对于一些文言文和较难的语文知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方便进行课件展示和教学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标题《语文园地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语文园地?语文园地有什么特点?通过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六》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语文园地六”中的生词、新词。
(2)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语文园地六”中的古诗、儿歌。
(3)通过阅读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积累语言素材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生词、新词的学习。
2. 古诗、儿歌的朗读和背诵。
3. 短文的阅读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词、新词的学习,古诗、儿歌的朗读和背诵,短文的阅读理解。
2. 教学难点:生词、新词的理解和运用,短文的深层次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生词学习:通过PPT展示生词、新词,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和运用。
3. 古诗、儿歌学习: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儿歌,体会其中的意境。
4. 短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短文,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词、新词:通过板书,将生词、新词呈现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古诗、儿歌:将古诗、儿歌的歌词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3. 短文阅读:将短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句子板书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词、新词,加强记忆。
2. 朗读和背诵古诗、儿歌,体会其中的意境。
3. 阅读短文,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词、新词的学习,古诗、儿歌的朗读和背诵,短文的阅读理解,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文章巧妙的结尾方法。
3.学习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4.试着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5.积累有关勤俭的名句。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
2.试着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
回忆什么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整理三篇课文中出现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重点地分析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词句段运用。
(1)学习课文结尾的方法和特点,并学以致用,练习写好结尾。
(2)交流成长中印象深刻的“第一次”,然后把它写下来,注意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日积月累。
理解“日积月累”中这几句名言的含义,扩展积累相关的名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是什么?生:《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特点?生:它们写的都是父母之爱。
师:它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生:它们都运用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种简洁的导课方式很实用,既联系了旧知识,又导入了新内容,做到温故知新。
二、交流平台。
1.多媒体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的内容。
2.如何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1)体会场景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①什么是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景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设计意图】这是理论性的知识,是判断、分析场景描写的法则,这样的内容就是同学们学到的方法。
②“交流平台”中所说的场景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交流场面描写的作用。
拓展:找出本单元课文中其他描写场面的句段,分析其作用。
学生交流,畅所欲言。
(2)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①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交流平台”中所说的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交流细节描写的作用。
拓展:找出本单元课文中其他描写细节的句段,分析其作用。
学生交流,畅所欲言。
师小结:阅读课文时,品味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先知道文学知识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然后依据概念和特点去判断和分析相关知识,事半功倍。
三、词句段运用。
1.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
(1)《慈母情深》的结尾: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的结尾,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在回味中感受到作者那复杂的情感。
(2)《桂花雨》的结尾: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学生阅读《桂花雨》的结尾,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教师小结: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课文的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在内容上,它进一步突出了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和热爱。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学生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师小结:结尾揭示了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母亲的爱是慈祥的爱、鼓励的爱;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爱、深沉的爱。
这样结尾总结了全文,使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
2.延伸拓展。
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意蕴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
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产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5.梦境结尾法、呼唤号召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布置作业。
1.找出《父爱之舟》中描写父亲背“我”上学的场景,品析它的好处。
2.找出《慈母情深》中描写母亲劳动动作的细节,品析它的好处。
3.给习作“我想对您说”设计两种结尾。
第2课时一、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体会文章中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你还记得有哪些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生: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语段,来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二、读语段,想象画面,说说场景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慈母情深》中的相关文段,学生读文段。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
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学生交流这段场景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小结: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写母亲的工作环境,突出了母亲的工作环境极其简陋,相当恶劣。
着力渲染这一环境,烘托出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为突出母亲的形象做了铺垫。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父爱之舟》中的相关文段,学生读文段。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学生交流这段场景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小结:这样的场景描写至少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童年的小事进入了作者的梦乡,说明了这样的事情,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二是这一场景突出了“我”家境的贫寒,在如此贫寒的境况下,父亲还想办法满足孩子,可见父爱是何等的深沉、真挚和浓厚。
【设计意图】教师先出示课文中描写场景的片段,再引导学生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
1.课件出示句子。
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2.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2.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样的“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小结:这两个“第一次”都说明了“我”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内心感到愧疚,知道了应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思考一下,和同学们交流。
5.把你“第一次”的经历写下来。
四、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几句名言,然后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这句话的意思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戒除奢侈,倡导节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转到节俭却很困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粥一饭,都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
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
2.请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其他相关的名言,交流、评论,引导学生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座右铭,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二是读语段,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三是读给出的例句,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四是“日积月累”。
六、课后作业。
1.把与你相关的“第一次”的经历整理一下,写到周记本上。
2.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整合、梳理、巩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并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使“语文园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紧扣教学重点,设计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这三个栏目。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的,导课这一环节中设计的三个问题都是关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和课文写作方法的,这种简洁的导课方式既联系了旧知识,学习了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又导入了新内容,做到温故知新,非常实用。
在教学“交流平台”这一板块时,我紧扣教材,以课文中的场景描写和抒情方法为依托,使学生对场景描写和抒情方法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进而加以提炼,概括出场景描写的概念,同学们的认识就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