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59 KB
- 文档页数:3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摘要】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茜茜的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展现了19世纪巴黎社会的阶级与爱情的冲突。
主要人物包括茜茜、她的情人亚芬和母亲。
歌剧中主题丰富,涉及爱情、背叛、财富和社会环境等。
音乐特点体现在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唱腔上。
该作品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被视为一部社会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影响方面,威尔第《茶花女》为后人树立了艺术典范,对歌剧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成为经典不朽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情节、人物、主题、音乐、社会反响、影响、贡献、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亚历山大·大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于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的费尼斯剧院。
该歌剧被认为是意大利歌剧的杰作之一,深受观众欢迎。
在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舞台上,《茶花女》一经问世就迅速风靡,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经典。
歌剧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巴黎,以花魁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牺牲和社会阶层的冲突。
威尔第在创作《茶花女》时,力图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希望引起人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观念和人性的伦理。
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威尔第成功地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阶层矛盾,使得这部作品在音乐剧界占有重要地位。
1.2 威尔第的创作意图威尔第创作《茶花女》的意图是要描绘出一个充满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社会和道德的弊端。
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引起观众的思考,让他们对于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有更深入的理解。
威尔第试图通过这部歌剧探索人性的脆弱性和欲望的无情,以及爱情和牺牲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示出自己对于音乐和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才华,将音乐和剧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通过《茶花女》,威尔第不仅令观众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同时也让他们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产生思考,从而引起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是19世纪下半叶名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
歌剧《茶花女》这部三幕歌剧是剧作家皮亚韦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的。
威尔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歌剧全部作曲工作,并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凤凰剧院进行了首次公演。
虽然首次演出没有成功,但他的艺术创作及音乐风格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出色的歌剧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一(一)第一幕地点茶花女维奥莱塔富丽堂皇的客厅中。
演出人物有维奥莱塔、芙罗拉、加斯顿、阿弗列德等等。
这些人都是维奥莱塔请来参加晚会的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他们在富丽堂皇的客厅里欢快地跳着舞曲,加斯顿提议让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共同高唱《饮酒歌》来调动大家热情,就是在这场舞会上,维奥莱塔为阿弗列德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生活,与阿弗列德去了乡间共同生活,而阿弗列德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无奈之下他们两个忍痛断绝了关系,维奥莱塔回到了巴黎过起了从前的生活。
(二)第二幕地点巴黎郊外的一个农庄、巴黎芙罗拉家的庭院。
演出人物有芙罗拉和侯爵、医生、阿弗列德等等。
由于阿弗列德的父亲的坚决反对,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不得不分手,维奥莱塔重新回到了巴黎又过起来了以前的生活。
阿弗列德不甘心爱情的失败,来到巴黎寻找维奥莱塔。
夜幕低垂,芙罗拉家热闹的化妆舞会即将开始,宾客们正在一旁大桌上玩牌赌博。
此时,一群打扮成吉普赛算命女郎的女士们蜂拥进入,随后则是男士们装扮成西班牙斗牛士,把场面气氛带到最高潮。
在热闹的歌曲之后,阿弗列德登门拜访,并加入赌局。
未久,维奥莱塔在老恩客多佛男爵的陪伴之下进场;维奥莱塔一眼就看见赌桌旁的阿弗列德,心想:自己来的真不是时候。
赌局中的阿弗列德运气颇佳,连盘皆赢,但他不断地冷嘲热讽赌运甚差的多佛男爵、以及大厅一旁的维奥莱塔。
歌剧《茶花女》赏析学院:艺术学院班级:环艺一班名字:杨津津学号: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茶花女》是当时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
本文首先是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基本内容, 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一、歌剧内容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薇奥莉塔。
她是一个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交场的名妓,因每次出场都爱佩戴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她与出生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阿尔弗莱德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
在她身患肺结核后,阿尔弗莱德带她到乡下疗养,共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却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
于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
他让阿尔弗莱德回去,自己却来到乡下以身份地位财力为由命令薇奥莉塔离开阿尔弗莱德,薇奥莉塔伤心欲绝,但还是同意了。
阿尔弗莱德回到乡下,发现薇奥莉塔已经回到了巴黎,又开始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比以前更甚。
不明就里的阿尔弗莱德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妓女做情妇,不断地刺激薇奥莉塔。
薇奥莉塔忍受不了,离开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处于弥留状态。
她把事情的真相写在了日记里,交给了自己的朋友,求她转交给阿尔弗莱德。
直到去世后,阿尔弗莱德也没能来看她。
直到听说薇奥莉塔死去,来到她的遗物拍卖会现场,即作品开头的部分。
歌剧通过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故事,使观者回味无穷。
二、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一)题材的选取威尔第进行《茶花女》创作的时候, 着眼点是社会上的“小人物”的坎坷人生, 他在创作前期很多歌剧的主人公是以帝王、贵族、神仙为主, 而后期开始主要是一些“接地气”的社会上的小人物为主, 这些人与普通的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富有人文主义关怀。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十分的常见, 一个爱情悲剧, 彼此相爱却遭到父母的阻挠, 女主人公为爱而选择离开, 男主人公不知内情怀恨在心, 等知道隐情之后, 却和爱人阴阳相隔。
浅析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魅力1. 引言1.1 介绍《茶花女》及《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歌剧《茶花女》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而其中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更是这部歌剧中的经典之作。
《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此曲以其悲伤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展现了主人公茶花女心碎的内心世界。
这首咏叹调描绘了茶花女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绝望,表达了她对现实的无奈和悲伤。
这首曲目在音乐上极具张力,旋律哀婉动人,情感真挚动人,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通过这首咏叹调,观众可以深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进而对整个故事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这首曲目不仅展现了茶花女的复杂人物性格,还表现了她对爱情、命运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令人感受到人性的脆弱和坚韧。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永别了,过去的美梦》这首咏叹调的艺术魅力,从音乐、情感、角色性格、舞台效果和观众共鸣等方面进行分析,带领读者进入这部经典歌剧的世界。
1.2 概括咏叹调的意义《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是歌剧《茶花女》中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咏叹调。
这首咏叹调深刻描绘了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面临的痛苦境地和内心挣扎。
通过这首曲目,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玛格丽特内心的矛盾和思绪纷乱,以及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慨。
咏叹调在歌剧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对剧情发展的引导,更是展现角色内心世界的窗口。
通过这首咏叹调,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玛格丽特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命运转折,从而与她产生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系。
在歌剧表演中,这首咏叹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它还是展现音乐魅力、情感表达、角色性格和舞台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无限艺术魅力。
通过对这首咏叹调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剧《茶花女》中的情感丰富、人物立体和音乐美感。
2. 正文2.1 音乐旋律的魅力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以其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吸引着观众的注意。
《茶花女》序曲赏析生活中我们都讲究先入为主,在音乐创作上,序曲这一体裁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序曲是歌剧正式开始演出之前所演奏的器乐作品,所以序曲这个首先布入人们"耳"帘的体裁经常起到概括全剧的中心思想、感情基调,造成作曲家想营造的气氛。
这里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十九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的歌剧《茶花女》序曲。
十九世纪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深受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歌剧《茶花女》也是由威尔第根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十九世纪中叶,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由大型的历史题材转向了更加靠近生活的"百姓小人物生活"。
这部歌剧正好迎合了市民的需求,它描写了一位社会底层的巴黎名妓薇奥列塔与青年阿尔费莱德的悲惨爱情故事。
在剧中,他们抵御重重阻挠与压力,义无反顾的钟情对方。
然而薇奥列塔在阿尔费莱德父亲阿芒的要挟下,假意与她的意中人诀别,致使她遭到众人面前不明真相的爱人的羞辱,而她对没有一丝的恨,最终直至失去生命。
作品作于浪漫主义时期,那时的作曲家已经很注意了可以看出,薇奥列塔是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啊!您不喜欢《茶花女》?这个在威尼斯如此不走运的罪人!我努力使它驰誉全世界!当然不是在那不勒斯,你们那儿的僧侣修士们害怕在舞台上看到自己暗中做出的举动,其实这些举动最好是比如乔亨一类的公共场所的光天化日之下做出。
"这是威尔弟信中的话。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歌剧《茶花女》的创作意图。
可以看到他为揭露封建婚姻等级制度的腐朽和虚伪的婚姻道德所做的努力,并起到了社会风尚改良的作用。
剧情的悲惨无疑要求序曲要表现出悲剧色彩。
序曲由两个主题组成。
第一个主题选自第三幕间奏曲,描写了薇奥列塔死一般的悲惨生活,她的命运像玩偶一样被捉弄。
同时又展现了她温柔、善良的形象。
乐曲的速度较慢,犹如女主人公的泪水在流淌。
(谱例7)此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句子长短不一,为非方整型结构,这是渴望爱情的动机。
茶花女歌剧赏析800字1. 求歌剧茶花女赏析一、赏析如下:1、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里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
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56662音乐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曲调和舞曲,旋律诚挚优美,明快流畅,在布局上以音乐主题的统一贯穿和场、段之间的强烈色彩对比为特点,体现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2、在整首歌剧当中,最脍炙人口、经久留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即第一幕里面的一首咏叹调《饮酒歌》。
在薇奥莱塔家中举行的宴会上,阿尔费雷多应大家请求,为青春、为爱情而场了这《饮酒歌》,借歌声向薇奥莱塔表达真挚爱情。
薇奥莱塔在祝酒时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客人们加以热烈的应和。
3、歌曲为单三部曲式。
曲调共反复三遍,头两遍分别由阿尔费雷多和薇奥莱塔演唱,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
歌曲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对青春和爱情的渴望和赞美。
第三遍的合唱由原调降B大调转到下属降E大调,使得情绪更加热烈。
全曲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曲调鲜明易记,广为流传。
4、薇奥莉塔一生的命运是多么地坎坷和无奈,然而这不是她所能决定的,她是被社会压迫的下层市民,揭发了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剧本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薇奥莉塔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茶花女1、《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2、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
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2. 求歌剧茶花女的赏析您好!《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1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体现男主角与女主角生活在一起的幸福与满足之感,第25小节后为大跳音程,旋律逐渐变慢,音乐更加抒情,体现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恋之情。
咏叹调为38小节至末尾,速度为行板,宣叙调及引子节拍为4/4拍,此部分为3/4拍,存在大的连线,抒情特征明显,可突出威尔第歌剧艺术风格,歌剧咏叹调中大线条乐句类似,使音乐情感更为饱满。
在威尔第歌剧中下滑音是其旋律设计主要特点,咏叹调中较为常见。
此首咏叹调54小节、61小节均有小字二组降e 音而后转变为小字一组f 音下滑且跨度较大旋律处理,要注意演唱气息连贯,增强音乐叹气之感[2]。
(二)力度及速度为表现歌剧冲突,使剧情跌宕起伏,在音乐处理中力度与速度具有对比性,这是威尔第艺术创作惯用技巧,《沸腾的激动心灵》亦较为明显。
此曲咏叹调引子速度为快板,力度由弱(p)变强,最终力度为f,使歌曲情感先抑后扬,在前期不断积累情绪,最后予以爆发,此爆发为宣叙调的演唱奠定基础。
宣叙调13-37小节中的13-24小节为快板,第25小节后音乐放缓并转为行板,28小节处速度持续放缓并变为慢板,力度与速度为抒情助力,并为咏叹调的演绎做好铺垫。
38小节至末尾为咏叹调部分,速度为行板,此部分力度变化较为突出,起初为弱(p),到46小节加大弱度,即ppp,60小节转变成很强,即ff,60-61小节变化最为明显,60小节处做小字二组降a 音处理,力度为ff,在61小节处做小字二组降e 音处理,力度为极弱,即ppp,力度变化鲜明,体现男主角澎湃心情。
最后一句做渐弱处理,即dim,加之柔和甜美旋律设计,抒发男主角幸福美好内心情感。
(三)伴奏织体《沸腾的激动心灵》引子伴奏织体为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旋律整体较快,体现男主角激动心情,38-67小节咏叹调部分伴奏织体为左手八度低音八分音符转接右手十六分音符三组和弦,使音乐保持活跃灵动状态,3/4拍节奏极具动感,能映衬男主角幸福美好内心体验。
回望历史,从1944年高芝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茶花女》第二幕,至中央实验歌剧院在1949年后上演第一部西方歌剧《茶花女》,再到《饮酒歌》的广为传唱,以及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2010年首演至今)的六度上演,歌剧《茶花女》在中国的制作与演出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由此可见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经典之作的青睐。
对于当下的中国歌剧而言,如何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成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下去,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威尔第逝世120周年之际,进一步探讨、剖析该剧的创作特征,总结其处理音乐与戏剧关系的经验,对于当下的歌剧创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极具挑战的题材选择题材的选择是歌剧创作的出发点。
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往往在题材上力求突破原有的模式,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问题的诘问,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震颤。
威尔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他十分注重对歌剧题材的选择,只有当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题材出现时,他才投入创作。
威尔第一直在寻找“新颖的、美妙的、恢宏的、丰富的和大胆的题材――大胆到极端,形式不落窠臼,适于谱曲……”①对威尔第而言,“大胆”①Franco Abbiati,Giuseppe Verdi(Vol.II)(Milano:G. Ricord & C, 1959), p.189. 文中引用的原文内容均为笔者翻译。
是将人物、事情、情感都置于极端的情形中进行考察。
只有在如此的情形中,平常难以察觉的人性才得以凸显。
从《茶花女》之前的题材选择上就可以窥见这一点。
从着力展现人类嗜权狂热的《麦克白》(Macbeth,1847)到面对背叛陷入纠结的《斯蒂费里欧》(Stiffelio,1850) ,从《路易莎·米勒》(Luisa Miller,1849)中深陷窘境的人物形象到《弄臣》(Rigoletto,1851)中复杂微妙的情感表达,威尔第追求的是具有冲击力的人物形象和不落俗套的故事情节,而这些都在《茶花女》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茶花女第三幕音乐赏析茶花女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被誉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三幕的音乐是整部歌剧中最为精彩和动人的部分之一,它展现了歌剧中的高潮和情感的深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茶花女第三幕的音乐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对剧情的推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茶花女第三幕的音乐结构。
第三幕的音乐由威尔第精心构思,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整个第三幕分为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
从茶花女的绝望和悲伤,到阿尔弗雷多的痛苦和内心挣扎,再到最后的和解和悔悟,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氛围和情感表达。
威尔第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来表现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整个第三幕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其次,茶花女第三幕的音乐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在第三幕中,我们可以听到茶花女的绝望和悲伤,以及阿尔弗雷多的痛苦和内心挣扎。
茶花女在得知阿尔弗雷多的背叛后,感到绝望和悲伤,她的歌声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痛苦。
而阿尔弗雷多则在得知茶花女的牺牲后,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的歌声中充满了悔悟和愧疚。
整个第三幕的音乐充满了情感的冲突和碰撞,使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角色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最后,茶花女第三幕的音乐对剧情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三幕中,茶花女的绝望和悲伤,以及阿尔弗雷多的痛苦和内心挣扎,都推动着剧情向着高潮发展。
他们的歌声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整个第三幕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引人入胜。
威尔第巧妙地运用了音乐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整个第三幕的音乐成为了整部歌剧中最为精彩和动人的部分之一。
总的来说,茶花女第三幕的音乐是整部歌剧中最为精彩和动人的部分之一。
它展现了威尔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对戏剧的深刻理解,使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角色们的情感和内心挣扎。
通过对茶花女第三幕音乐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歌剧,还可以感受到音乐对情感和剧情的深刻表达。
威尔第:茶花女VERDLLaTraviata这部3幕歌剧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由皮亚维撰脚本,作于1853年。
前奏曲P1(01:59)-(03:48)先是第三幕病榻前的音乐,然后出现第二幕薇奥列塔离别时的旋律,两者交织,渐渐消失。
第一个主题是近于静态的旋律进行与和弦式的表达,仿佛是在叙述薇奥列塔的悲惨生活一般,同时又刻划出了她那温柔而妩媚的形象,而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在高音区奏出的悦耳的音响,又使这段音乐显得特别温暖而诚挚感人。
P1(01:59)- P1(02:36)乐曲的第二个主题的调性与和声都很清晰,旋律的进行也显得十分宽广,它是女主角薇奥列塔纯真爱情的象征:P1(02:36)-(03:48)由这个主题构成的序曲预示出歌剧的基本内容,甚至在整部歌剧中,也是以这两个主题为主导动机的。
第一幕,薇奥列塔家中,贵族聚会,一起合唱〈快乐人生〉P1(03:51)。
薇奥列塔忙于招待客人,其女友弗洛拉(ServanttoFlora)跟一位老侯爵进来,在年轻子爵加斯东(GstonediLetorieres)陪同下,乡下富商之子阿尔弗雷多·阿芒(AlfredoGermono)也来参加聚会。
阿尔弗雷多安排在薇奥列塔席旁,加斯东提议阿尔弗雷多唱一支歌,阿尔弗雷多唱〈祝酒歌〉P1(06:42-08:18),成为他和薇奥列塔二重唱后,大家合唱应和。
这时在舞曲声中薇奥列塔邀请客人们过去跳舞,突然昏倒在沙发上。
她请朋友们别介意,要他们继续去作乐,自己坐在沙发上,拿镜子端详自己。
阿尔弗雷多回到大厅陪伴她。
阿尔弗雷多要她保重身体,倾诉他在一年前就对她产生爱情,二重唱,<幸福的日子〉P1(09:07-11:10):"这是一年前的事,那幸福的日子由天而降,你出现在我面前,我被你吸引,接受宇宙间崇高的爱情。
"薇奥列塔不敢相信有人会真心爱她,答说:"如果这是真的,请忘掉。
我是风尘中的女人,不得不时常投入别人怀抱,你为.我受苦是件傻事。
歌剧茶花女的赏析《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
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 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今天店铺带来《茶花女》这一歌剧的赏析。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
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莱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虽然她赢得了罗多尔夫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曾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薇奥莱塔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薇奥莱塔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
舞台设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立足于故事,按照时代背景进行具象化的再现;另一种是立足于人物内心,将设计者置身于角色的喜怒哀乐之中进行体现,而我认为《茶花女》属于后者。
乍看布景,以为只是不靠谱的设计师的随性之举,毕竟简洁的现代背景永远赶不上再现复古宫廷的华丽与典雅。
然而细细品味,却被设计者的用心而深深折服。
如舞台上两个阶层巨大的高度差,女主人公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将她禁锢在灵魂的深渊里,贵族们站在高处对深渊中的她只有观望和漠然。
还有那些空荡荡的白椅,它们的各种组合达成了不同场景的变换:宴会厅,街道,家中……有铺上花布的它们又构成了恋人交欢时心中的盛放的激情。
但我觉得,那些苍白的颜色,何不是期待爱情的薇奥莱塔内心空虚的写照,又何不是她在收到“岳父”逼迫时无助的表达。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I)绪论 (1)一、论文选题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歌剧《茶花女》简述及音乐特征 (4)第一节歌剧《茶花女》简介 (4)第二节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特征 (5)一、《茶花女》的歌剧特点 (6)二、宣叙调的应用 (7)三、管弦乐的衬托作用 (7)四、重唱、合唱的烘托 (12)五、主题的贯穿使用 (17)第二章歌剧《茶花女》和声技法分析 (21)第一节调式调性 (21)一、调性布局 (21)二、转调与离调手法 (28)第二节曲式结构 (35)一、分节歌曲式 (35)二、特殊性的三部性曲式 (36)三、回旋与变奏性的多部曲式 (37)第三节和弦形态 (38)一、变和弦 (38)二、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弦 (43)三、属九和弦 (46)四、减七和弦 (47)第四节和声进行 (49)一、功能性进行 (50)二、二度关系的和声进行 (51)三、三度关系的和声进行 (53)四、阻碍进行 (55)五、离调进行 (55)第五节终止式 (56)一、功能性的传统终止 (56)二、终止式中的减七和弦 (61)第三章和声对作品悲剧美感的表现功能 (63)第一节和声对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 (63)一、茶花女的音乐形象 (63)二、阿尔弗莱德的音乐形象 (66)三、乔治的音乐形象 (68)第二节和声对剧情、场景的表现 (69)结语 (78)注释 (80)参考文献 (8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4)致谢 (83)中文摘要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歌剧《茶花女》创作于1853年,是威尔第创作早期的代表作。
茶花女如果你预先读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剧本(改编自法国作曲家小仲马的小说),由此了解到这是一部悲剧,它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对纯洁生活怀有希望的妓女曲折而不幸的经历。
然后,你再去听剧中的那首早就很熟悉了的《饮酒歌》,会不仅仅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的东西——茶花女薇奥列塔的强颜欢笑、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现象所掩盖的空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在听第一幕最后茶花女的大段咏叹调的时候,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她对幸福、爱情的渴望,和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无奈、痛心。
当你听到第二幕中茶花女的情人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找她,要求她离开他的儿子,唱起那首温和的咏叹调时,你会不仅体会出他作为一个慈爱的父亲所产生那种焦虑的心情,也会对这慈爱中隐藏着的残忍、虚伪而感到愤恨。
当你听到被蒙在鼓里的阿尔弗莱德面对茶花女大声辱骂,使这可怜的女人晕倒过去的那段音乐,以及全剧最后奄奄一息的茶花女在弥留之际终于盼到了心上人,他们唱起凄惨的二重唱的时候,你不再会感到音乐冗长、莫名其妙了,而会对每一条旋律、每一个乐句、甚至对管弦乐队的每一个和弦、每一个伴奏音型都十分敏感,对作曲家的所有音乐手段都能领会了,歌唱家的演唱为什么有时候高亢兴奋,有时候缠绵哀伤,有时候歇斯底里,有时候断断续续,也都变得有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除了“了解剧情”这个重要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应该在欣赏中注意到歌剧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
比如,高超的歌唱技巧的展示,咏叹调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重唱的立体感、乐队伴奏的情感渲染、气氛烘托等等。
如果你听得多了,会对不同作曲家的歌剧写作风格、对同一个作曲家不同作品的特色、不同流派的创作观以及不同歌唱家、指挥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有所领会,在比较之中,你对歌剧这门艺术的魅力便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茶花女(四幕歌剧)作于1853年,威尔第曲。
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
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
教学研究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市特色沈阳音乐学院/张玲玲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威尔第就是当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茶花女》也成为威尔第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
本文首先是威尔第的生平筒介,其次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创作背景,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茶花女》经过岁月的更迭,依旧是当今经典的歌剧曲目之_。
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尽管当时首演时候不尽理想,但是经过改编之后,《茶花女》获得轰动,其歌剧价值流传至今,犹如久蒙尘埃的珍珠,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威尔第也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代名词。
悲剧之美往往会带给人最为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感动。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也影响着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涌现出大批的剧作家、音乐家,并用精湛的创作技巧与曲折的故事题材,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场面宏大,歌声迷人,也因此长盛不衰。
威尔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充分运用声乐技巧,创作出曲折动人、戏剧性强的作品,也因此是他成为意大利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令人钦佩至今。
一、威尔第的生平简介居塞比•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最为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引领全世界认识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独特魅力,成为歌剧的代名词®。
回顾他的一生,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贫困的家庭之中,家境的凄苦未能掩盖他的音乐才能,从7岁开始在镇上的教堂里面学习风琴,12岁参与乐队活动并开始自己独立作曲,18岁那年报考米兰的音乐学院,然而不幸落选,后来专门学习配器、作曲。
“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1842年《纳布科》一举成功,也让更多人注意到威尔第,也奠定了他成为世界著名歌剧勇于斗争,是意大利人民心目中的革命大师®。
1901年威尔第逝世与米兰,在他的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 27部伟大作品,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称他为“意大利歌剧之王”也是当之无愧的,在他的指引下全世界人民都牢牢记住了意大利歌剧,他的名字也名垂不朽。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
摘要】本文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论威尔第在西方歌剧上
的重要地位。
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
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
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创作特色
一、绪论
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
18岁时,威尔第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文化中心——米兰,报考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但被拒绝。
但年轻的威尔第并不气馁,他投靠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作曲家拉维尼亚门下学习作曲,取得了很大的
进步。
1853年《游吟诗人》在罗马的阿波罗剧院首演,大获成功。
在《游吟诗人》排练之际,威尔第又埋头创作《茶花女》,当其脚本由皮亚韦完成后,威尔第仅
用4周时间就写出了歌剧总谱。
《茶花女》经调整再度上演,大获成功,成为歌
剧舞台上演出最为频繁、最受欢迎的经典剧目之一。
二、歌剧《茶花女》的剧情简介
《茶花女》是三幕歌剧。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
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剧本对被侮辱与被
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
一定程度的揭露。
《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莱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
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四、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
(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威尔第的歌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角,保持器乐与声乐艺术之间
的平衡感。
他为剧中人物设计了最优美、最有欣赏价值的合唱、重唱和独唱的宜
叙调以及咏叹调等,所有这些唱段都有规整的结构。
此外,他选用的题材大部分
是悲剧性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和真善美。
(二)重唱、合唱的烘托
威尔第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刻画,把类型化的形象提
炼成个性化的形象并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的采用重唱与合
唱推动着戏剧发展。
因此他创作的音乐布局与结构也起了显著的变化,变的更加
灵活,一气呵成。
五、茶花女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一)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莱塔形象
薇奥莱塔被公认是威尔第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它的原因在与,威尔第用
音乐的工笔细致刻画展现了薇奥莱塔从纵情享乐的名妓向为爱牺牲自我的幽怨圣
女转化的深层内心活动。
薇奥莱塔是一个兼有爱情、堕落与高尚的多重戏剧形象,她所有的心理活动,她的欢笑、悲苦、掩饰、哀伤与绝望,都一一体现在她的唱腔以及乐队的幽微曲
折之中。
(二)《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1、在对比中塑造人物
第一幕置景于薇奥列塔的房间内,室内富丽堂皇,应邀前来得绅士淑女穿着
华贵,大家饮酒谈笑,一起高歌,阿尔弗来多在自己的生日酒会上与阿尔弗来多
共唱的一段祝酒歌,而阿尔弗来多借此机会向薇奥莱塔倾诉了心中的爱意。
第三
幕取景于薇奥莱塔的卧室桌上有盏发着微光的煤灯,摇曳着东日清晨的寒光,忧
怨凄美的音乐,昏暗的灯光,仿佛凝固的空气,衬托女主角苍白消瘦的面容,这
是人即将离开人间前的宁静,当阿尔弗来多终于回来他们久别重逢。
2、利用音乐的色调变化暗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
《永别了,过去的一切》是歌剧中第三幕,小提琴奏出了序曲中出现过的主
题音乐,富有悲剧色彩的薇奥莱塔悲惨的一生被浓缩在这哀婉的音乐里。
声乐部
分前九小结为a小调,切分节奏形象地刻画拉一个病弱的人在失望中向人生告别,旋律平稳缓慢。
3、从咏叹调和重唱艺术里发展悲剧性因素
咏叹调与重唱是最能体现歌剧这种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魅力的载体,因此它
是抒发人物与冲突的重要手段。
咏叹调《再见,往日美丽的梦》第三幕薇奥莱塔
病危卧床不起,杰尔蒙写信来允许阿尔弗莱多回到她身边,可为时感人至深。
在
这首咏叹调中,薇奥莱塔唱出她的伤心失望,她那微弱的歌声给人无比感动,最
后的高音暗示一切都将终了。
4、宣叙调与说白
宣叙调的产生使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达到了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深层次的
加强了音乐艺术的完整性。
宣叙调是一种朗诵性质的曲调,为了突出叙事性,朗
诵性的特点,既要有音乐的展开性,又要注意歌唱性等。
第三幕薇奥莱塔垂危时刻,躺在病床上与女仆的对话宣叙调演唱时没有乐队的伴奏,场景悲惨、孤独给
演员更大的自由。
旋律在女高音的中低音区,伴随着《茶花女》歌剧的悲剧欣赏
贯穿主题,预示着女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就要到来,极大的补充了音乐的表现力,渲染了歌剧,《茶花女》这一悲的气氛。
5、演唱处理的分析
呼吸作为演唱的基本要素,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吸气后会
感觉到自己的小腹膨胀,这时候横膈膜是下降的状态,胸腔底部呈扩张的趋势,
这样的吸气会吸的很深。
呼吸要根据情绪的变化、节奏的特点、旋律平缓的地方
演唱者要及时调整呼吸,第三幕中,薇奥莱塔看着镜中自己憔悴的容颜时唱起了《永别了,快乐的梦》这是一首悲哀的咏叹调反映出她悲观绝望的一种心态,当
开始唱这首咏叹调时要保持它的流动。
六、结语
本文论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特色来总结出。
意大利19世纪的歌剧,
又是和威尔第这个响亮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不能不感叹威尔第在西方歌
剧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浪漫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
威尔第的权威地位更是不
容质疑。
参考文献
[1]?Verdi?at?the?Golden?Gate,?Opera?and?san?Francisco?in?the?Gold?Rush?years,? George?Martin,?Uni
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
[2]?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202.
[3]?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周枫,朱小强,周小燕.《外国歌剧选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5]?彼得.索思韦尔—桑德.《威尔第》.新华出版社,1988.
简介:金顺福,女,1971.02,籍贯:黑龙江省勃利县,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与民族舞蹈教学,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