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研究论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高效采油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低渗透油藏是指具有较低渗透性的油藏,其渗透率通常小于1mD。
由于低渗透油藏的固有特性,传统的采油技术往往难以有效开发这些油藏中的油气资源。
因此,研究和应用高效采油技术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低渗透油藏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并对高效采油技术的研究进行概述。
第二章:低渗透油藏的特征低渗透油藏与常规油藏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本章将从渗透率、孔隙度、渗透能力及水油饱和度等方面介绍低渗透油藏的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对采油效果的影响。
第三章:常规采油技术的局限性传统的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章将讨论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常规采油技术的局限性,如水驱、气驱、压裂等方法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高效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了克服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困难,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高效采油技术。
本章将介绍一些新兴的高效采油技术,如电泵驱动技术、化学驱技术、水平井技术以及 CO2 抽提技术等,并评估这些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效果。
第五章:高效采油技术的优化与改进虽然一些高效采油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章将讨论如何优化和改进这些技术,使其更适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
同时,本章还将探讨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以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油效率和增加采收率。
第六章:案例分析为了验证高效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效果,本章将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将对比不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高效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同时,本章将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前景进行评估,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采油效率和采收率。
综上所述,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高效采油技术研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石油资源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对于交通、航空航天等很多的领域都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但是对于社会石油需求量的增加,我国的石油储存量并没有很大的优势。
而且在等待开采的油田里,低渗透油层具有着比较大的比例。
怎样来把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率进行提高,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浪费。
这些问题都是石油企业非常重视的。
本文就是在研究和分析低渗透油层的特点,对于物理化学采油的技术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研究1前言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地域非常广阔,人员众多的国度,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并没有很大的储存量。
再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样一来,社会的需求量的增加与石油储存量的不足的矛盾就日显突出了。
所以加强石油的开采的力度,提升石油的有效利用率,是我国石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而且,我国的石油储存大多数是以低渗透层为主的,这样一来,开采的难度就比较的大,而且开采的效率也相应的会降低,这就是我国石油开采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2低渗透油层的相关简介2.1低渗透层油层的定义低渗透油层指的是油层的储层的渗透率比较低、丰富度也比较低、单口油井的产油量比较少,这样的油层就被称为低渗透油层。
而且,该种油层的油气水流的管道是比较细小的,液体与液体的界面和液体与固体的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比较明显的,渗透的阻力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产油量比较低,开采的难度比较大,生产端很不稳定。
2.2低渗透层油层的分类依据渗透率来进行分类,主要是反映在油田的生产中,把低渗透油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如果油层的平均的渗透率在10.1×10μm—50×10μm之间的话,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低渗透油田,和正常的油层比较的话,这种油层可以达到石油开采的标准,但是它的储油量比较的低,需要应用压裂的技术来提升石油的生产能力。
技术应用96 2015年18期探析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鞠成武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松原采气厂,吉林松原 138000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对低渗透油层进行概述,并探讨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具体应用,更好的提升油田开采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中图分类号:TE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99(2015)18-0096-01在低渗透油层油田的综合开采中,要采取有效的采油技术,尤其是在提升低渗透油层开发数量以及整体质量的过程中,形成对低渗透油层分布的特点、详细内容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尤其是在物理与化学方面展开技术论述,将有很大的实践作用。
1 低渗透油层概述1.1 低渗透油层低渗透油层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针对当前油田的综合运用方式,主要就是指在油层进行区分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概念,一般情况下,在根据不同国家一级地区社会发展条件下的技术水平与当地的资源模式等,对于低渗透油层的概念还不够明确,但是,关于低渗透油层的整体界限与范围还是相统一的。
这些更加有助于提升对整个油田整体开采关键性控制。
1.2 低渗透油层分布条件在低渗透油层的综合分布中,要形成分布条件的综合控制,尤其是相比普通的油层来看,低渗透油田的分布条件是不相同的。
在低渗透油层的主要形成条件中,一般油层都是位于山脚冲击扇与水下扇的三角地带,在主要成分的构成中,主要包括在砂岩油层、粉砂炭以及砾岩油层等分布,在低渗透的整体分布中,主要是在靠近源头以及所处的沉积矿物质中,形成了成熟度相对较低、油层分选不良、压实作用不够等,这些都是近源处深水重力流所形成的综合现象。
1.3 低渗透油层的特征在低渗透油层的整体分布中,低渗透油层具有明显的特征,最主要的就是石油的渗透率相对较低。
在整个分布与形成中,由于帮助油气流动的通道相对比较细小,在液体面与固体面的相互作用中,可以产生相对较大的阻力,因此,在阻挡油气的渗透过程中,就会对油田开采中的特征表现出来,最主要的是在单个油井的平均日常量相对较低,大多数还要依靠压裂技术来实现。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分析摘要: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在不断的提升,油田事业也在新时代下得到稳定发展。
因当前社会市场对于油气开采需求量在进一步提升,而我国油田企业想要更好的满足现今市场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就应不断增强企业对于油气地开采力度。
可是因我国多数油田含有很多渗透力低的低渗透油层,这样将会提升我国油田企业在开采低渗透油层油气时的整体难度。
因此,想要更好地解决我国在社会发展当中的油气供应的问题,我国油田企业必须要克服开采低渗透油层的油气技术问题,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水平有效提升。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物理采油技术;化学采油技术;针对我国石油需求量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很多油田企业对于石油开采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石油开采量的提升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对石油开采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因当前我国油气储备中存在的低渗透油层比例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就要求在开采工作中,对于低渗透油层必须要有完善的应对策略,针对低渗透油层特点来运用科学合理的采油技术,确保油田开采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也为我国油田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低渗透油层地质分布条件和关键特征低渗透油层,即渗透率、丰度、单井产能等均相对较低油层的储层,通常其油气水流通道是非常小的,但液液界面以及液固界面相互作用非常明显,有着比较大的渗流阻力,因此在实际开采中,开采难度比较大,且产量不单比较少,而且不太稳定,这对于开采采油技术提出了比较高需求。
(一)低渗透油层地质颁布情况针对我国实际的低渗透油层形成的条件,存在着差异表现,我国低渗透油层一般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地浊积扇,也会在水下扇三角洲所沉积,包含跞状砂炭油层、砾岩油层,还包括了粉砂炭以及砂岩油层等。
一般包括油层分选差、成岩压实作用以及近源深水重力流而导致油层。
(二)概念和关键特征渗透率低属于低渗透油层关键特征,而且,油气水流动的通道非常的微细,其液界面和液固界面的相互作用力比较明显,有较大的渗流阻力。
探讨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如何在资源贫瘠但需求量又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提高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水平,已成为采油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在分析低渗透油层的分布条件及特征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低渗透油层物理采油化学采油技术我国虽然领土广阔,但石油资源储备却尤为短缺,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
在此环境下,必须及时采取有效举措,提高石油开采力度,才能促进石油效率的提升。
1低渗透油层特征及分布条件分析1.1低渗透油层特征分析就低渗透油层表面名称看来,其最基本的特征为渗透率较低,另外,还包括渗流阻力相对较大,液固界面与液液界面相互作用力显著以及油气流动通道相对细微的特点。
就低渗透油层具有的上述特征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在油田全程生产中:单井日产量过小,甚至于如若不压裂根本不存在生产能力,生产产量急速下降且生成情况不稳定;注水井压力高,不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无法获得较好的注水效果;当开采油田见水后,会由于含水量的上升而导致采油指数及采液指数显著降低,在极大程度上阻碍油田的顺利生产。
1.2低渗透油层分布条件分析在我国,低渗透油层集中分布在山麓冲积扇的浊积扇和水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且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粉砂炭、砾岩油层、跞状砂炭油层、以及砂岩油层等几种。
主要包括由近源沉积的矿物成熟度低、油层分选差、成岩压实作用、远源沉积物和近源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油层。
2低渗透油层物理采用技术探讨2.1声波采油技术声波采油法是近些年来新型的一种三次采油技术,其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大量应用实践表明,在低渗透油层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超声波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油田产量,最高可提升至50%,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
声波采油法是在借助声波的条件下,通过影响流体物理性质以及流动状态进行采用处理。
该项技术的应用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实现与其它增产措施的有效结合,同在控制操作费用投入的情况下获得更好效果。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研究作者:王雷刘银峰李晓彦刘卫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1期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整个石油的开采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仍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针对低渗透油层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整个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集技术;有效策略引言:低渗透油层在我国油气储备的过程中其比例逐步上升,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采油技术,才能够正确的进行油层的开发和使用,由此可见做好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用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一、低渗透油层概述所谓低渗透油层主要不同于其他油层,属于一个相对概念,因此它的内涵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确定的,尤其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
二、低渗透油层的特点(一)分布区域低渗透油层和一般油层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和差异,就我国范围而言,主要是分布在山麓冲积扇的部分,包括了砂石等不同的岩石类型,因此通过油层的分选就会形成压实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近源深水油层。
(二)主要特点低渗透油层的最基本特点就是渗透率较低,由于整个油气流动通道很狭窄,液压界面和固体界面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对整个流动渗透阻力较大,因此在整个油田生产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单井的产量较小,生产状况不稳定不安全,与此同时,其注水井压力较高,严重影响了整个采油的吸水能力[1]。
三、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现阶段,虽然我国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具体问题表现如下:(一)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水平低在整个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的过程中,很多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的技术体系不成熟、严重影响了整个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质量和水平,从而导致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无法提高。
浅谈低渗透油田物理化学开发技术作者:崔振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5期■崔振摘要:低渗透油田的合理,科学,高效发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长期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
寻找渗漏率固有弱的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也是当务之急。
比如,油田的物理采油技术,如电,声,热和磁场不会造成额外的污染和油气损坏。
其中,直流电的驱动,电子渗漏,电化学和电加热对改良固液界面具有很强的作用。
低渗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和提升采收率起重要作用。
它在低渗漏油田的开发有良好的未来,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测试研发。
本文针对低渗漏油田的特征等方面进行升入地开采探讨,对低渗漏油层的新型开发技术进行了综合描述。
关键词:地质条件;特征及应用;物理技术;化学技术一、低渗透油田的地质条件及特征1.1 低渗透油田的地质条件低渗漏油田的形成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有一下几种岩石类型,如编织砂层,砾岩油层,淤泥碳和砂岩层。
这些油田的油藏类型偏单一,储油层五星较差,孔隙度和渗漏率较低,油层砂泥交互,非均质性严重。
1.2 低渗透油田主要特征低渗漏率是低渗漏油田最重要的特点。
液 - 液界面与液 - 固界面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显着的,并且抗渗透性很大。
这些特征导致渗透或相差达西定理的某种程度的变化。
从油田当前的采油生产来看,单井的平均日生产量低,即使不压迫,采油情况不稳,生产量急剧下滑;灌水井的压力又相对偏高,吸收力低,但灌水效果很难见到;油田出现后,由于含水量的增加,液体产量指标和产油指数将急剧下降,这将对油田的稳定生产造成严重问题。
二、探索提升低渗漏油田产油量的途径2.1提高低渗透油藏周期性注水强度通过定期向低渗漏油田注入水,可以大大提升油气生产效率。
而周期注水之所以会有这种效能,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定期注水增加低渗漏油田的注水压力,从而提升低渗漏油田的弹性能。
低渗漏油田的压降从原始不变状况变为混乱状况。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原油实现互相渗透的这一过程。
2.2使用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在低渗漏油田的油气开发过程里,如果利用天然气或其他碳氢化合物,可以与低渗漏性储层里的石油互相作用以变成混合区。
低渗透油藏化学采油探析概要:我国目前越来越重视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因此有必要采用纳米聚硅材料化学技术以及改变油藏湿润性化学技术来实现采油量的增加和采油效率的提升。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必须要全面的节约资源。
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合理的使用石油资源,从而有效的保障石油的开采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要关注到石油的利用率得到提升,从这一角度而言,对于低渗透油藏基于其缺陷的特性,要通过有效的促使其化学才有技术得到全面的提升,进而实现油田产能的不断优化,从而保证低渗透油藏的质量以及产出的量都有较大的提升。
1 低渗透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低渗透油藏存在着明显的质量缺陷,而我国的低渗透油田大多分布在构造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盐性油藏中,据有关数据统计,这一类油藏在低渗透油藏中占比大约在60%左右。
而且其分布相对而言范围比较广,在我国长期的石油开采实践中可见,产油区的边缘部分往往就会有相应的低渗透油田,而这种低渗透油藏在地质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油藏类型较少的特征。
此外对于低渗透油田而言,其储存岩石孔隙量相对而言也比较少,同时由于受到较强大的压制作用往往也会导致其储存岩石的密度相对而言就比较高,这也就意味着储存的渗透率在逐渐的下降,这种情况下,油藏物性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此外,含水饱和度较高,也是我国的低渗透油藏,一个较為明显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含水饱和度达到了40%左右,但是原油的年度以及密度相对而言都是比较低的,原油中的沥青质含量相对比较少,这也就说明低渗透油藏中的原油含量的属性实际上是比较好的,因此对于低渗透油藏中的原油还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的开发,低渗透油田,在低渗透油藏当中储存的敏感度相对而言也比较高,这也就意味着他往往会对于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2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点通过上文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基于这一基础可以看到有偿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特点及低渗透油藏存在产能水平低,储存能量小以及油井渗透率低等特征。
年月低渗透油层对物理采油技术的应用分析冯志云刘伟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陕西榆林7185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油田开采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就实际而言,我国很多开采中和待开采的油田在低渗透油层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大,因而在当前油气资源日益贫瘠的现状下,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油田开采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着力研究和开发低渗透油层的采油技术。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首先对油田低渗透油层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低渗透油层中如何加强物理采油技术的应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更好地提升我国油气资源的开采质量和数量,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实现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油田低渗透油层;物理采油技术;应用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强油气资源开采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肆意开采油气资源,油气在低渗透油层中,为了确保开采质量和保护环境,作为开采企业必须切实掌握低渗透油田的油层特点,确立采油的基本思路,并尽可能的采取物理采油技术,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高效、安全的采油。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分析油田低渗透的油层特点在油田低渗透油层进行开采具有较大的难度,因而为了提高油层开采效果,就必须切实掌握其特点,才能针对性的采取物理采油技术进行开采。
此类油层的特点:1.油田低渗透油层的地质特点油田低渗透油层形成条件不同,因而其所处的地质条件也不相同。
就我国实际来看,很多油田的低渗透油层主要处于跞状砂炭油层、砂岩油层、粉砂碳油层以及砾岩油层,在这些地质环境下的油层,其矿物的成熟度较低,油层的分选较差,因此在低渗透油层中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
2.什么是低渗透油层低渗透油层这一概念的相对性较强,虽然对其划定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很多国家往往结合自身的地域位置以及所处的发展时期和自身的经济、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而划分,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
毕业设计(论文)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研究姓名:学号:性别:专业:批次:电子邮箱:联系方式:学习中心:指导教师:2011年9月15日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研究摘要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已探明地质储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由于其渗透率低,地质条件复杂,流体渗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藏的产量低,开采难度大。
压裂技术可以通过创建人工裂缝,增大井筒周围的渗透率,降低渗流阻力,增大渗流速度,提高效益。
但是由于裂缝中流体在一定情况下发生高速非达西流动,整个渗流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有关低渗透油藏压裂开发模拟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视相对渗透率参数,推导建立了同时考虑低速非达西渗流和高速非达西流渗流的数学模型,并且进行了差分求解。
采用C#语言编制了低渗油藏压裂注采井组的数值模拟程序,并以此分析了地层渗透率、启动压力梯度、裂缝导流能力、导流能力衰减系数、裂缝半长、裂缝方位、生产压差、压裂井别等因素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水力压裂,视相对渗透率,非达西流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1.2低渗透油藏研究现状 (2)第二章低渗透油藏压裂注采井组渗流模型的建立 (4)2.1模型的建立 (4)2.1.1油藏模型 (4)2.1.2综合模型 (6)2.2计算单元选取 (7)2.2.1五点法井网的布置及简化 (7)2.2.2油藏裂缝模型示意图 (8)第三章低渗透油藏压裂注采井组渗流规律研究 (10)3.1基本参数 (10)3.2压后生产整体动态分析 (11)3.3地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12)3.3.1地层渗透率的影响 (12)3.3.2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15)3.4裂缝参数敏感性分析 (17)3.4.1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17)3.4.2缝方位的影响 (19)3.5裂井别的影响 (20)第四章总结 (22)参考文献 (23)第一章前言1.1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前,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已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研究
宋佳隆;张建会;李晶莹
【期刊名称】《科技与企业》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油田事业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对油气开采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高。
于是,油田企业为了满足社会市场对油气的需求量,就必须要加大对油气进行开采的力度。
然而,因大部分油田中都含有比较多的低渗透油层,且这种油层的渗透力也比较低,所以油田企业在对低渗透有层中的油气进行开采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面对这一情况,如何更为有效的对低渗透油层中的油气进行开采,成为了各大油田企业目前的首要任务。
因此,本文将针对低渗透油层,对其的物理化学采油技术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总页数】1页(P237-237)
【作者】宋佳隆;张建会;李晶莹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51904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51904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519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探讨
2.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探讨
3.浅谈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
4.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综述
5.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综述发布时间:2021-05-14T09:49:46.83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4期作者:焦红玲康莉[导读] 随着石油开采的增加,对石油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焦红玲康莉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杏南采油作业区,陕西延安 717502摘要:随着石油开采的增加,对石油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到目前为止,中低渗透储层在我国油气储量中占有很大比例。
利用合理的生产技术有效开发中低渗透油藏是我国当前石油开发项目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特征;物理采油技术;化学采油技术;目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各大油田企业的石油开采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就要求在提高石油开采程度的同时,也要提高石油开采的技术水平。
目前,低渗透储层在我国整体油气储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在开发中低渗透储层时,需要结合低渗透储层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采油技术。
一、低渗透油层分布的主要特点与地质条件1.低渗透油藏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低渗透油藏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或界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低渗透储层往往受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而划分,这可能导致低渗透储层范围的巨大差异。
然而,目前从我国低渗透油藏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来看,对低渗透油藏的认识和边界的划分是相当一致的。
2.低渗透储层的主要特征。
显然,低渗透储层最显著的特征是低渗透。
此外,由于低渗透油藏的油、气、水流动通道较细,液固界面和液液界面的相互作用力应较大,使得渗流阻力较大。
低渗透储层的这些特征会使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规律偏离达西定律或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体现在油田的日产量上,即单井日产量相对较小,产量下降较快,油田企业生产不稳定。
3.低渗透油藏分布的地质条件。
低渗透储层的形成条件存在一定差异。
低渗透储层主要分布在中国山麓冲积扇水下扇和浊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
主要有砂岩储层、粉质碳储层、砾岩储层和砂质碳储层。
低渗透油藏的油层保护技术论文低渗透油藏的油层保护技术论文摘要:油田在勘探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可造成低渗透层油层损害。
究其原因,均属油层本身的潜在损害因素,它包括储层的敏感性矿物,储渗空间,岩石表面性质及储层的液体性质等。
在外在条件变化时,包括钻开油气层、射孔试油、酸化、压裂等,储层不能适应变化情况,就会导致油层渗透率降低,造成油层损害。
对低渗透油层特别强调油层保护并不是因为这类油层比高渗透油层更易受污染,而是因为低渗透油层自然渗透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污染伤害都会导致产能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低渗透油层的油层保护尤为重要。
一、射孔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射孔过程中对油层的损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射孔弹的碎屑物堵塞孔眼;二是射孔液的固相和滤液伤害油层。
在射孔打开油层的短时间内,如果井内液柱压力过大或射孔液性能不符合要求,就可能通过射孔孔眼进入油层的较深部位,其对油层的损害比钻井还要严重。
针对射孔过程中可能损害油层的'原因,主要采用以下几方面的保护油层措施:1、改进射孔工艺技术,采用油管传输射孔和负压射孔工艺。
2、使用优质射孔液,射孔液要与地层水相配伍,不堵塞孔眼,不与地层水发生反应而损害地层。
3、采用负压射孔技术二、压裂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虽然压裂所造成的填砂裂缝具有很高的导流能力,但在压裂过程中由于压裂液性能和压裂工艺的不当又可能会造成对油层的损害,这种损坏不仅会大大降低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而且还会损害储层本身的渗流能力,在压裂中对填砂裂缝和油层的损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压裂液滤液损害油层导流能力:在高压高温影响下,压裂液的滤失量可以达到相当大的数量。
据有关实验资料表明,当田菁压裂液水化液挤入量达到孔隙体积2—3倍时,岩心渗透率伤害达75%左右。
渗透率越低,损害越严重。
3、返排液不及时,不彻底时损害油层:压裂液的滤液在地下长时间停留,不仅会加重粘土膨胀和油水乳化程度,而且还会产生物理和化学沉淀,加重对油层的损害。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研究论文低渗透油层指的就是: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油层,它在我国石油开发中有着比拟重要的意义,我国低渗透油层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汽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通过对低渗透油层进行周期注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油气进行开采的效率。
而周期注水之所以会有这种效能,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借助于周期性的注水方式,提上下渗透油层的注水压力,并以此来增强低渗透油层所具备的弹性能量,让低渗透油层的压降从原来的稳定稳态逐渐转变成不稳定的状态。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原油实现互相渗透的这一过程。
在对低渗透油层进行油气开采的过程当中,如果把天然气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烃类化合物应用进来,就可以让它们和低渗透油层中的原油进行相互作用,使其形成一个混合带。
此时,在外界压力对低渗透油层的作用之下,混合带就会向前逐渐驱动,使原油出井。
该种采油技术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它的实现原理是:把一个具有较大功率的电磁,合理的注入到低渗透油层中,让它来改变油气流动的通道,并以此来到达提上下渗透油层渗透效率的这一目的。
低渗透油层的渗透效率一旦提高,企业对油气的开采量也就会随之增加。
这一采油技术能够实现的原理是:借助热力的作用,减弱低渗透油层中原油的粘度。
它的目的是:依靠减弱油层中原油的粘度,来提上下渗透油层中稠油油层的开采总量。
一般来说,当油结蜡到
达5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之时,原油的渗透效率以及其自身的粘度都是比拟低的。
但是,随着“热力”采油技术的应用,油饱和度就会呈现出急速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低渗透油层的采油效率也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热力”采油技术在我国各大油田企业当中,都有着比拟广泛的应用,且其应用的效果也是比拟乐观的。
“纳米聚硅”是一种比拟新型的材料,且它在低渗透油层中也有着比拟广泛的应用。
它的实现原理是:利用其自身所具有的降压以及注水的这两个功能,对低渗透油层的注水井进行合理的改善,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吸水功能,从而使各个注水井之间产生的压力能够得到平衡。
另一方面,因“纳米聚硅”对粘土具有附着性,所以它可以有效防止地表层的水浸入粘土中,从而对粘土起到了一定的防膨化作用。
低渗透油层的“润湿性”,严重影响着油气的开采效率。
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油田企业就可以借助化学知识,对低渗透油层的“润湿性”进行合理的改善,这样就可以到达提上下渗透油层石油开采的效率,比方:“硅油”,它是一种在室温下能够保持液体状态的线型聚硅氧烷产品,它具有比拟好的化学稳定性、绝缘性以及疏水性。
所以,把它利用在低渗透油层中,就可以把油层中岩石的水湿性,转变成为中性润湿。
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油田企业的生产总量。
再如:“氯硅烷”,它是一种具有较低稳定性的化合物(含氯量低时为气体,含氯量高时为无色或者是黄色液体),它可以把岩石的水湿性转变成为油湿性,这样就可以让油田企业更为方便和直接的对低渗透油层中的油气进行开采。
综上所述,低渗透油层所具有的特点,使油田企业在对其进行开采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难以开采的这一现象。
因此,在面对这一现象的时候,油田企业就应当依据低渗透油层的特点,并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更有利于其自身对低渗透油层进行开采的采油技术,并将该采油技术合理的应用到低渗透油层采油的过程当中。
唯有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油田企业对低渗透油层进行开采的难度。
与此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油田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让油田企业能够实现“低投资、高效益”的这一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