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初中中学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学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关于初中中学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位移和速度1.位移: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是指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之间直线距离的矢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位移的轨迹的弧长,方向等于轨迹的方向。
2.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的比值。
3.瞬时速度:物体在其中一瞬间的速度。
4.加速度: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和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二、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的结果,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的推拉作用。
力的大小等于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乘积。
2.力的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速度、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等。
3.合力:多个力合成的力,方向和大小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4.平衡力:物体所受合力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接触面上由于相对滑动而产生的力。
三、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则保持静止或以匀速直线运动。
2.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3.第三定律:力的作用和反作用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彼此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
四、重力和重力加速度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所有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近似相等,为9.8m/s²。
五、摩擦力和弹力1.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2.弹力:弹簧或其他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后产生的恢复力。
六、斜面和平抛运动1.斜面上的运动:物体沿斜面运动时,可以将斜面上的力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来考虑。
2.平抛运动:物体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沿着抛出角度决定的轨迹进行运动。
七、动量和动量守恒1.动量:物体运动时的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初中力学知识点归纳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知识是重要的基础,下面将对初中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基本概念在学习力学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例如质量、速度、加速度、力、力的方向等。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性质,用来描述物体惯性的大小。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速度的公式为v = Δs/Δt,单位为m/s。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用来描述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的公式为a = Δv/Δt,单位为 m/s²。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的物理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变化。
力的单位为牛顿(N)。
力的方向与物体受力方向相同,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为F = m·a。
2.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以及物体对地球的相互引力。
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强度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强度小。
计算重力的公式为Fg = m·g,其中Fg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 m/s²。
重力还可用于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
物体在平行于斜面方向上的重力分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运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静止时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最大值为静摩擦力极限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无关,取决于物体的滑动状况。
4.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动量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 = 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体系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得运动假定不动得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得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得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得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得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得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得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得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得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得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得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得平均快慢五、力得作用效果1、力得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得作用。
2力得性质:物体间力得作用是相互得(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得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得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得形状。
4、力得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得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得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得力大约1N。
5、力得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得大小得工具。
⑶弹簧测力计:6、力得三要素:力得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得表示法六、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得作用得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得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得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七、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得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初中物理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物理初中力学部分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研究物体力学特性与力的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力学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中学物理力学部分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常用符号为F。
力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接触力是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拉、摩擦力等。
重力是物体所受的地球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弹力是物体在伸长或压缩后所产生的力,具有恢复原状的特性。
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的阻碍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二、力的作用与效果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产生形变。
力的效果有很多,比如改变物体的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大小、使物体保持静止等。
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力可能会合成或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力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规定了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
四、力的计算与图示力的计算可以利用公式F=ma,其中F为力的大小,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力的图示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几何法则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向量图形可以直观地描述多个力的作用效果。
五、摩擦力与斜面运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对于沿斜面运动的物体,重力可以被分解成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其中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即为摩擦力。
斜面运动中,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斜面的倾角等有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与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规律以及应用。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力学的基础知识,下面我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一、力与压力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变速度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的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2. 图示法:力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 重力: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也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地球上的物体通常被认为质量为9.8N/kg。
4.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
压力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压力可以用公式P = F / A计算。
二、牛顿的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保持不变,直到外力使其改变。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即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会引起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同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即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加速度与速度1. 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率,是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是m/s²。
2. 速度:速度是物体沿着某个方向移动的快慢,是位移的变化量除以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m/s。
3.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作加速度的运算得到。
四、运动图像与运动规律1. 运动的类型:物体可以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曲线,通过速度时间图像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运动规律。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初中物理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物体受力、运动、力的效果等概念。
以下是对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整理: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物体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必须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
(2)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a。
(3)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量(1)动量的定义: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2)动量定理: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动量的变化率等于外力的大小和方向。
即 F = △p/△t。
(3)动量守恒定律:当一个系统中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适用于碰撞、爆炸等实际问题。
4. 转矩和力矩(1)转矩的定义:当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力臂与力的乘积称为转矩。
转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
(2)力矩的定义:力矩是力和力臂的乘积,也称为“力矩”。
力矩可以使物体旋转,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
5. 静力学(1)物体受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它达到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时,称为受力平衡。
受力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即ΣF = 0。
(2)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表面接触面上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运动时的摩擦力。
6. 动力学(1)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即 a = △v/△t。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初中物理力学作为学科中的重要一部分,涉及了许多基本的力学知识点。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常用符号是F。
2. 力的分类:- 接触力: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
- 弹力:伸长或压缩弹性物体时产生的力,如弹簧弹力。
- 重力: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 电磁力:带电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静电力、电磁感应力等。
-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如浮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将多个力的作用与方向按照数学方法合成为一个力的方法。
- 力的分解:分解一个力为多个分力的方法,可分解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任何一个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存在。
5. 动量与冲量:- 动量:物体运动时拥有的冲量,等于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p=mv。
动量守恒:封闭系统内物体的总动量在相互作用下保持不变。
- 冲量:力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的作用。
冲量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J=FΔt。
6. 速度、加速度与位移:-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v=Δs/Δt。
- 加速度: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a=Δv/Δt。
- 位移:物体位置改变的距离和方向。
7. 力的应用:- 摩擦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 斜面运动: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的运动规律和计算方法。
- 抛体运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抛体运动,包括自由落体和斜抛。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掌握力学知识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其他物理学分支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初中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引起物体形状、速度、方向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改变运动方向或停止运动。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其他力作用于其上。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的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若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则合力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若物体所受力不是一个方向上的单一力,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力,一个与所需解决的问题相关,另一个与所需解决的问题无关。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表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或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2.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以及滑动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不动时,与表面接触的力的分力,大小等于外力大小的最大值。
静摩擦力的大小受物体质量和表面特性的影响。
四、力的平衡1.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平衡力的判定:若物体所有受力共线,则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若物体所有受力不共线,则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根据两个力的合力判断平衡状态。
五、重力和重力势能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即Fg=mg。
2. 重力势能:物体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具有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在某一位置上的重力和高度的乘积。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旳作用。 2.物体间力旳作用是相互旳。(一个物体对别旳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旳力)。 3.力旳作用效果:力能够改变物体旳运动状态,还能够改变物体旳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旳改变,叫做形变。)
4.力旳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旳力。 5.实验室测力旳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旳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旳伸长与受到旳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旳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假如不是,那么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旳轴线与所测力旳方向一致;⑸观看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旳量程。
8.力旳三要素是:力旳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旳三要素,它们都能阻碍力旳作用效果。 9.力旳示意图确实是用一根带箭头旳线段来表示力。具体旳画法是: (1)用线段旳起点表示力旳作用点; (2)延力旳方向画一条带箭头旳线段,箭头旳方向表示力旳方向; (3)假设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那么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能够在力旳示意图标出力旳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旳力叫重力。重力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旳。 11.重力旳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旳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依照重力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旳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旳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旳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差不多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旳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旳大小跟接触面旳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23一、力知识归纳4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5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6者对它的力)。
7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8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9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10所用的力。
11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12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13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14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15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16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7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18响力的作用效果。
19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20(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1(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22(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23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24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25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6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27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28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29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30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31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32摩擦力。
33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34系。
初中物理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初中阶段,学习力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力的作用原理,为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初中物理力学的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和学习方法。
一、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位移的计算方法:物体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终止位置的位移,用矢量表示,计算方法为位移的矢量差。
2.速度和速度的计算方法: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沿着轨迹的位移,用矢量表示,计算方法为速度的矢量差。
3.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用矢量表示,计算方法为加速度的矢量差。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2.匀变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3.位移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位移等于速度和时间的乘积;速度等于加速度和时间的乘积。
4.等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关系:位移与速度大小成正比,位移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与时间无关。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关系:位移与速度大小不成正比,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速度大小与时间成正比。
三、斜抛运动1.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服从自由落体运动。
2.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关系:水平位移等于水平速度和时间的乘积,竖直位移等于竖直速度和时间的乘积。
四、力和运动的关系1.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测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速度改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合成和分解:对于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的合力,对于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用两个力的合力来代替。
5.重力和重力的计算方法: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重力的计算方法为重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6.摩擦力和范围的计算方法:当物体与其他物体接触时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为摩擦力大小等于摩擦系数乘以物体受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大小。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产生运动的原因。
力学知识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掌握好力学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其他物理学科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总结:一、运动1. 位置、位移和距离: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距离是物体行进的路径长度。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率,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 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速度恒定,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二、力和运动的关系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惯性。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F=ma。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1. 摩擦力:当物体相对运动或阻碍物体运动时,存在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空气阻力:当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空气对物体的运动产生阻力,使物体减速。
四、重力1. 重力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被称为重力,是地球的质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函数。
2. 重力的重要性:重力使物体保持在地面上,影响物体的运动规律。
3.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 为重力,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五、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杠杆臂和支点组成。
杠杆的作用是改变力臂和力的大小。
2. 轮轴: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由轮和轴组成,通过轮轴的转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楔子:楔子是一种简单机械,常用于分割或保持物体。
初中力学知识点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初中力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比如,用力捏气球,气球会变形,这就是力使物体发生了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会由静止变为运动,或者运动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比如,推门时,力的大小不同,门的运动状态改变程度不同;力的方向不同,门可能被推开或关上;作用点不同,门可能转动效果不同。
二、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其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要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还要让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三、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 G = mg,其中 g 约等于 98N/kg,它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N。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建筑工人用铅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就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
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比如,均匀的球体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四、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比如,推桌子但没有推动时,桌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推动桌子时,桌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骑自行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滚动摩擦力。
初中物理·力学
【知识点】
23.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
牛,用符号N 来表示。
1N 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4.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其作图方法如下:
7.
8.
9
11.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 四、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一般假定不动。
2.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 速度V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
6千米/小时。
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v=S 总/t 总)生活中,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5. 根据v=S/t 可求路程(S=vt)和时间(t=S/v).
五、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就叫杠杆。
2
1122发现的杠杆原理。
3六、做功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W )等于力(F )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即:W=Fs (功=力×距离).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 有/W=η
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
单位:P→瓦特;W→焦;t→秒。
(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