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10 KB
- 文档页数:4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 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王俪臻
【期刊名称】《漫动作》
【年(卷),期】2022()11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c小调奏鸣曲》),创作于1795-1798年,通过对该作品曲式结构与音乐材料的探究,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特点。
从结构与材料两个维度出发,探寻该作品的创作精髓与其独有的特点。
【总页数】3页(P0048-0050)
【作者】王俪臻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贝多芬标题性钢琴奏鸣曲之初探--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一乐章分析为例
2.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 No.1)的第一乐章
3.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
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4.浅谈奏鸣曲式作品中的哲学体现——贝多芬第19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5.试析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 No.2第一乐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研究作者:马天程何一波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0期【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常被人称之为小《热情》奏鸣曲,它的第一乐章内容有着充足的活力,热情洋溢,具有强烈的动感。
虽然这首曲子来自贝多芬在青年时期的大胆创作,可是通过仔细的品味就能感受到音乐中还隐藏着一些紧张的氛围。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曲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15-02【本文著录格式】马天程,何一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研究[J].北方音乐,2020,05(10):15-16.引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主要是典型的奏鸣曲式,其中主要是由展开部、呈示部及在线部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并且次级曲式结构还存在着规范性、清晰性的特点。
本文主要是通过具体分析Op.2 No.1钢琴奏鸣曲第一乐声中的曲式、和声及相关的作曲手法,根据作曲技法中的角度和艺术思想角度分别讲述其中的独特性,给以后的作曲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一、简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Op.2 No.1作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作品,又被人们称之为《f小调奏鸣曲》或者《小热情》。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在贝多芬1802年前早期创作的音乐作品,这个作品中主要突出了贝多芬自身督导的艺术思想及精湛的钢琴写法,可是换个角度去欣赏就会从这首作品的节奏处理及小节间中显示出贝多芬没有成熟的作曲手法,体现出了贝多芬的稚嫩及在音乐中很多遗留海顿的地方或者莫扎特的影子。
Op.2 No.1是作品的第一章,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1]。
其中将这种典型的奏鸣曲式有效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再现部、呈示部及展开部。
而再现部又分为原材料原样出现,简单再现以及动力型再现等;也可以将呈示部合理划分为四个小部分,包括连接部、主部、副部及结束部,而呈示部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效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进行合理对比,其中表现在调性对比、织体对比、情绪对比。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情感与技术的融通,本文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理解。
关键词:贝多芬;Op.31 No.2;曲体分析;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是完成于1802年,它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是贝多芬一部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于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那深刻的、不幸的戏剧性和那民间歌曲的纯真哀伤,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创作风格。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
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肉体与精神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韧的意志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暴风雨》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躁、悲怆,但标题并非贝多芬所亲题。
众所周知,当贝多芬的弟子辛德勒探询贝多芬有关奏鸣曲Op.31 No.2和Op.57音乐形象内容时,贝多芬回答道:“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于是这首乐曲就此得名。
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这是他,就是他本人!”《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
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出的,这是本奏鸣曲最突出的特点。
本曲在速度、节奏及主题处理上采用了一些新手法,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于奏鸣曲各乐章的始终。
总之,对表现大自然力度、壮观和威严的暴风雨,贝多芬则怀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爱,因为这是符合他的气质和个性的。
第一乐章的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广板与快板(Largo,Allegro) d小调 4/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90)(1——21)主要主题(d)(21——41)连接(41——55)副主题(a)(55——63)副主题的补充第一个结束主题(63——75)第二个结束主题(75——90)第三个结束主题(90——96)括号引回引出2.展开部(97——146)3.再现部(147——232)(147——162)主要主题的再现(在原调上)(163——174)连接(175——222)副主题(d)(223——232)结尾《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形式异常独特、极富独创性的乐章,也是一首幻想与形式调和得十分优美的乐曲。
细节的名言警句有关细节的名言警句(精选80句)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有关细节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细节的名言警句11、不放过任何细节。
2、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
3、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
4、任何事情,只有做到100%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
5、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6、机会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7、认真做是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8、永远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每一个先进的细节。
9、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1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1、成功是一种习惯。
12、至广大而精细微(胆要大、心要细)。
13、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14、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15、细节决定成败。
16、细节的实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17、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18、并非我有多高的的水平,而是你们很多常规的活没做到位。
19、关注细节,成就大事。
20、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21、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戴维·帕卡德(惠普创始人)22、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23、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24、无视细节的企业,它的发展必定在粗糙的砾石中停滞。
25、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26、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27、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却没有人愿意和能够把每一件小事做透。
28、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及演绎版本比较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op.28)是一部富有田园风情的作品,有着轻快愉悦的氛围,给人以宁静愉悦的感觉。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以优美的旋律和轻松的节奏著称。
本文将对贝多芬《田园》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进行音乐分析,并针对不同演绎版本进行比较,以探讨不同演奏者对这一乐章的理解和表达。
第一乐章的标题是“爱意盎然的田园风情”,作者给人以一种明快轻盈的感觉。
整个乐章分为三个部分:怀旧的快板,抒情的二重奏,欢快的拉尔哥。
在这个乐章中,作者使用了典型的奏鸣曲结构,包括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
整个乐章的旋律简洁明快,节奏轻快活泼,让人感受到自然美丽的田园景色。
我们来分析该乐章的结构。
整个乐章采用了A-B-A的奏鸣曲结构,以快板的A部分开始,接着是抒情的B部分,最后再现A部分。
A部分的主题清新明快,充满活力,这是整个乐章最重要的主题,也是整个奏鸣曲的主题之一。
B部分则展现出了一种婉转动人的情感,通过柔和的旋律和细腻的音响,为整个乐章增添了柔美的色彩。
最后再现A部分时,作者运用了变奏和对位法,使得整个乐章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是著名钢琴家阿希肯纳齐·吉尔若的演奏版本。
他的演奏风格一向以细腻且具有个性的音乐诠释而著称。
在他的演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每个音符的用心。
他对于A部分的演绎非常轻盈明快,旋律清晰流畅,同时在B部分中,他通过短促的音符和细腻的表现,将抒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个乐章在他的演奏下展现出一种宛如细雨绵绵的细腻之美。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另一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肖夫的演奏版本。
他的演奏风格注重内在的激情和力度,更加强调音乐的激情和动感。
在他的演奏中,A部分的旋律更加激昂活泼,力度更大,表现出一种豪放奔放的风格。
而在B部分中,他通过更加深沉的音色和力度,将抒情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整个乐章在他的演绎下呈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的美感。
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及演绎版本比较【摘要】本文将深入分析贝多芬《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包括音乐结构、主题和发展、节奏和动态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演绎版本的比较,探讨不同钢琴家对这一乐章的诠释和演绎风格。
同时还将讨论演奏这一乐章所需的技巧和挑战。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作品,以及不同钢琴家对其音乐性和表现力的诠释。
结合各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总结出关于这一乐章的独特之处和演奏要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关键词】音乐分析, 主题和发展, 节奏和动态, 演绎版本比较, 演奏技巧, 引言, 结论, 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1. 引言1.1 引言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op.28)被誉为浪漫派音乐的杰作,是其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之一。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是引人注目的开场之作,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巧妙的音乐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多芬《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音乐分析,探讨其中的主题和发展,节奏和动态变化,以及演绎版本之间的比较。
我们也将深入研究这部作品在演奏中所需要的技巧,以期更好地理解并演绎这部音乐杰作。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了解他的创作特点,并通过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体会不同音乐家对这部作品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贝多芬的音乐是永恒的经典,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让读者对《田园》奏鸣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2. 正文2.1 音乐分析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第一乐章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和声被广泛认为是该作品的亮点。
这一乐章的结构分为引子、主题A和主题B、发展部分以及再现部分。
引子部分以柔和的动态和缓慢的节奏引入了整个乐章的氛围,同时通过对旋律主题的展示为整个曲目铺设了基础。
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及演绎版本比较1. 引言1.1 介绍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贝多芬《田园》(Op. 28)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于1801年的一部钢琴奏鸣曲。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是贝多芬创作的罕见以田园为主题的乐曲之一。
《田园》奏鸣曲展现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宁静生活的向往,整体氛围轻松愉悦,富有田园风光的意境,是一部极具特色和情感丰富的作品。
这首奏鸣曲开篇优雅唯美,轻快欢快,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乡村景象。
随后的发展部分展示了贝多芬丰富的旋律构思和和声处理能力,音乐形式丰富多变,富有戏剧性冲突。
尾声部分呈现了明快活跃的节奏,充满活力和生机。
1.2 引入比较不同版本的必要性在对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音乐分析和演绎版本比较前,我们有必要探讨为什么需要比较不同版本。
不同的演奏者和音乐家在演奏同一首曲目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表现风格和诠释方式,导致每个版本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这种差异不仅来自于个人的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受到艺术传统、时代背景以及演奏者个人情感和体验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演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奏鸣曲,发现不同版本之间的音乐性、情感表达和演奏风格的差异。
在选择最具代表性和个人喜好的演奏版本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本身的魅力,以及音乐家们对其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2. 正文2.1 分析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和主题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是典型的奏鸣曲结构,通常包括引子、主题一、转变、主题二、发展部分、再现部分和结尾。
在这首乐曲中,引子部分展现了轻快的旋律,为整个乐章奠定了基调。
接着主题一以明快的节奏和清晰的旋律出现,使人感受到阳光明媚的乡村氛围。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报告前言: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是一位终生追求着自由和进步的艺术家,音乐学界普遍认为,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前10首奏鸣曲更接近海顿、莫扎特式的古典主义风格,其中的一首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这是贝多芬作于1796-1797年的作品,这是一首规模极为宏大的作品,在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长度也位居第二,内容非常翔实。
他将这首优雅的奏鸣曲赠给了他曾言并不漂亮的伯爵千金芭芭拉,贝多芬怀着思念的热切心情写下了这首奏鸣曲,因着这样的情绪,当时的人们将这首奏鸣曲称作所爱的女郎,贝多芬则亲自为它题上了爱情的题目。
全曲共四个乐章,本文将主要就第一乐章分析其音乐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结构图如下: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一、呈示部(1-136小节):1、主部主题(1-17小节)在主调E大调上呈现,节拍特征为律动鲜明的6/8拍(如谱例1所示)。
主题结构为带有补充的一句性乐段结构(12+5小节),主要包含了两组动机材料:纵向型柱式和弦的下行三度进行(1-2小节)和流动的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3-4小节)。
尤其是第二组动机在乐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典型的6/8拍的节拍律动特征,在副部和展开部中都有贯穿,主题以K46-V7-I形成终止本文由.com收集整理后又融合前面的材料继续了5小节的补充。
最后结束在主调完满的全终止上。
整个主题性鲜明、流动性强,表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质。
2、连接部(18-39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引用主部材料发展的承上部分(8-24小节),转调过渡部分(25-34小节),副部主题的属准备部分(35-39小节),承上部分采用主部的八分音符动机写成,上下声部均为流动性的级进进行。
转调部分开始引进了新的材料,其新的抑扬格的节奏律动特征在其后的副部和展开部中部都有体现。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直(悲怆)(c小调 Op13)第一乐章之阳早格格创做庄板——很快并充谦活力的快板(Grave.——Allegro molto e con brio)c小调 2/2拍子奏鸣直式1.引子(1—10) (c)2.呈示部(11—132或者134)(11—27)主要中心 (c)(27—50)对接(51—88)副中心 (be)(89—112)第一个中断中心(113—121)第二个中断中心(121—125)主要中心的单片断(125—132或者134)对接3.展启部(135—196)(135—138)缓板的引子,(139—168)主要中心战引子效果死长(169—196)对接4.再现部(197—296)(197—204)主要中心 (正在本调上)(205—222)对接(223—254)副中心 (f—c)(255—278)准则天移到第一个中断中心(279—287)准则天移到第二个中断中心(287—291)准则天移到第三个中断中心(291—296)共样再现5.尾声(297—312)(297—300)引用缓板引子(301—305)引用主要中心部分(305—312)能源中断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直(c小调 op.10 No.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很快并充谦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直式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中心 (c)(32—55)对接(56—94)副中心 (bE)(94—105)末端2.展启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中心 (正在本调上)(191—214)对接(215—271)副中心 (F—c)(271—284)末端4.不尾声.那是个关切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初至末贯衣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谦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中心是由猛烈天进与迸收的启头效果战表情圆滑的效果接替而成的,它们的对于坐已经预示了所有乐章的风格.展启部出现的新直调也具备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造的关切渐渐仄静下去后,再现部启头的效果又一次突然迸收.乐章具备接响性幅度,它完备宽紧、正在粗确的速度下加深了做家内心天下感情的表白.乐章的产死也很紧密,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完全,各个乐段所具备的分歧局面栩栩如死.它关切而强有力,暮气进与,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谦了主动充沛的粗力.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直(#C小调 Op27 No2)月光第三乐章激动的慢板 (Presto agitato)#c小调 4/4拍子奏鸣直式1.呈示部(1—63)(1—9)主要中心 (#c)(9—14)半末止蔓延(15—20)对接(21—32)副中心 (#g)(33—43)补充乐段(43—57)加固的沉复乐句(58—65)持绝音的沉复末止2.展启部(66—102)3.再现部(103—159)(103~116)主要中心再现 (正在本调上)(117—159)副中心、中断中心再现 (c)4.尾声(160一202)贝多芬《钢琴奏鸣直》Op2No1第一乐章1、呈示部(1—48小节)(第1—8小节)主部中心乐句形式,f小调,以属战弦上的半末止中断.中心乐句最初二小节的乐节中包罗正、副二个效果,形成主部的核心资料.(第9—20小节)对接部正在属小调上沉复主部中心启初,随后背副部的调性(bA大调,为主调的仄止大调)过度,并正在资料上预示副部中心果素.对接部停顿正在副部调性的属战弦上启搁,以使副部中心能成功加进.(第20—41小节)副部中心扩展的乐段,起讫均正在bA大调上.副部中心的旋律线条的形态系主部中心的反背,二者既有对于比又有内正在通联.(第20(第三拍)—48小节)中断部以bA大调的共同末止式:DDⅦ7—K6∕4—D7一T的战声序进的反复去加固副部的调性.音调资料与自副部中心.2、展启部:第49—100小节(第49—55小节)以主部中心资料去引进,自81小节起战声到达主调的属战弦,加进属准备阶段,并正在其靠后部分,预示主部中心的副效果(95—100小节)3、再现部:第101小节至中断(第101—108小节,与呈示部共)主部中心:.(第109—119小节)对接部资料真质与呈示部中的大概相共,但是调性历程改变.正在那里是从主调(f小调)启初,通过bb小调的离调,末尾恢复主调,并正在主调的属战弦上启搁,进而使副部的调性遵循得以真止.(第120—140小节)副部中心除调性移到主调(调式也改为主部的小调式)中,结构与呈示部中的相共.(第140(第3拍)一152小节)中断部写法与呈示部中大概相共,但是调性改为主调,尾部并有扩展,以巩固中断感.。
60赵文雪: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赵文雪(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一、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涉及到了不同的题材类型,例如奏鸣曲、变奏曲、协奏曲、交响乐等。
在他创作的众多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奏鸣曲,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
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人,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他将主调音乐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为后人的音乐创作起到了模范作用。
二、曲式结构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其中,引子为1-10小节;呈示部要进行一次反复,为11-134小节;连接部分为135-138小节;展开部为139-196小节;再现部为197-296小节;尾声部分为297-312小节。
在引子部分中,调式调性为c小调,可以分为4+4+2。
第1-4小节采用了模进的手法,旋律线条的不断的上行,fp-fp-fp-sf-sf-p-sf的强弱进行,使情绪更加动荡不安,推动音乐材料的不断发展。
在呈示部中,它的主部(11-26小节)中,左手持续的八度震音与旋律声部上行走向是一种抗争性的体现。
在连接部(27-50小节)中,调式调性具有多变性:由c—G—降A—降B构成。
连续使用调性模进起到了巩固主题的作用。
在副部(51-112小节)中,调式调性为降e—降D—降E。
可以将其分为第一主题(51-88小节)和第二主题(89-112小节)。
这两个主题运用不同的音乐材料及音区的扩张,凸显了这个部分贝多芬的内心反抗及斗争。
在结束部(113-134小节)中,调式调性为降E大调。
主和弦的运用巩固了调式调性。
第130 小节的阻碍终止引出了新的音乐材料。
在连接部分中,调式调性为g小调。
采用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并进行变化,将调式调性改变,进一步强调音乐矛盾和冲突。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c小调 Op13)第一乐章之青柳念文创作庄板——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Grave.——Allegro molto e con brio)c小调 2/2拍子奏鸣曲式1.引子(1—10) (c)2.呈示部(11—132或134)(11—27)主要主题 (c)(27—50)毗连(51—88)副主题 (be)(89—112)第一个竣事主题(113—121)第二个竣事主题(121—125)主要主题的双片断(125—132或134)毗连3.展开部(135—196)(135—138)慢板的引子,(139—168)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169—196)毗连4.再现部(197—296)(197—204)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205—222)毗连(223—254)副主题 (f—c)(255—278)规则地移到第一个竣事主题(279—287)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竣事主题(287—291)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竣事主题(291—296)同样再现5.尾声(297—312)(297—300)引用慢板引子(301—305)引用主要主题部分(305—312)动力竣事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10 No.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 (c)(32—55)毗连(56—94)副主题 (bE)(94—105)开首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191—214)毗连(215—271)副主题 (F—c)(271—284)开首4.没有尾声.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成遏止的力气,充满了男性的定夺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迸发的开首动机和神色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神色,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首的动机又一次突然迸发.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心坎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拍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分歧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气,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神.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27 No2)月光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Presto agitato)#c小调 4/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63)(1—9)主要主题 (#c)(9—14)半终止延伸(15—20)毗连(21—32)副主题 (#g)(33—43)补偿乐段(43—57)加固的重复乐句(58—65)持续音的重复终止2.展开部(66—102)3.再现部(103—159)(103~116)主要主题再现 (在原调上)(117—159)副主题、竣事主题再现 (c)4.尾声(160一20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1、呈示部(1—48小节)(第1—8小节)主部主题乐句形式,f小调,以属和弦上的半终止竣事.主题乐句最初两小节的乐节中包含正、副两个动机,构成主部的核心资料.(第9—20小节)毗连部在属小调上重复主部主题开端,随后向副部的调性(bA 大调,为主调的平行大调)过渡,并在资料上预示副部主题因素.毗连部停留在副部调性的属和弦上开放,以使副部主题能顺利进入.(第20—41小节)副部主题扩大的乐段,起讫均在bA大调上.副部主题的旋律线条的形态系主部主题的反向,二者既有对比又有内涵接洽.(第20(第三拍)—48小节)竣事部以bA大调的结合终止式:DDⅦ7—K6∕4—D7一T的和声序进的反复来加固副部的调性.音调资料取自副部主题.2、展开部:第49—100小节(第49—55小节)以主部主题资料来引入,自81小节起和声到达主调的属和弦,进入属准备阶段,并在其靠后部分,预示主部主题的副动机(95—100小节)3、再现部:第101小节至竣事(第101—108小节,与呈示部同)主部主题:.(第109—119小节)毗连部资料内容与呈示部中的大体相同,但调性过程改变.在这里是从主调(f小调)开端,颠末bb小调的离调,最后回复主调,并在主调的属和弦上开放,从而使副部的调性服从得以实现.(第120—140小节)副部主题除调性移到主调(调式也改为主部的小调式)外,布局与呈示部中的相同.(第140(第3拍)一152小节)竣事部写法与呈示部中大体相同,但调性改为主调,尾部并有扩大,以增强竣事感.。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一乐章
贝多芬有“古典乐派之父”“乐史伟大化妆师”之称。
他被认为是古典乐派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钢琴奏鸣曲《op.2 no.3》被认为是其重要的作品之一。
《op.2 no.3》由三节组成,其中第一节以独奏开始,为C大调中的小步舞曲形式,充满活力和激情,令人赞叹,采用了朴实而传统的多声部演奏技巧,简单而有效。
在第一节的最后,贝多芬使用了重复短句的方式去加强曲调的叙述;在小节间转换阶段,他用抒情音乐形式实践了转乡音乐,表达出了希望,力图释放犹太民族的内在抗争,强调由一种新的表现力来冲击传统的古典乐派的曲调结构,使其有了新的活力和活力。
第一乐章的旋律和和弦的结构应该注意到这首曲子的行为特性,充满了欢快的活力,明确的节奏和旋律与音阶的平衡使这首曲子的表现力,尤其是在模仿乐段里,贝多芬通过使用节奏、旋律短小而前后变化更加明显地表示出主题,并在结尾处做出变奏,使曲子表现得更加丰富,扩大了旋律犹如音乐艺术家与乐器的探索范围。
此外,这首曲子还包含着贝多芬所倡导的动力平衡理论,包括使用节奏、旋律、清晰的结构,使曲子充满活力且动感十足,这样就能展现出贝多芬的动态平衡理论,充分发挥他的丰富经验及音乐灵感,使得这首曲子令人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充满活力,构想新颖,结构严谨,杰出的音乐特质让它成为古典音乐史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实践了动态平衡理论,使这首曲子的表现力更加凸显,激发人们的热情,令人耳目一新,深刻地影响着古典音乐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田园》(op.28)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及演绎版本比较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op. 28)是一部具有浪漫风格的钢琴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
其中第一乐章以其美妙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音乐表达而广受欢迎。
本文将对《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音乐分析,并比较不同演绎版本的特点,希望能够为音乐爱好者和钢琴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让我们对《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进行分析。
这个乐章以G大调开始,采用自由的套曲结构,包括了复杂的主题和变奏。
整个乐章由三个主要乐思构成,它们交替出现并进行变奏。
在这些乐思之间,贝多芬通过短暂的过渡部分来实现衔接,创造出音乐的连贯性和和谐感。
从旋律上看,《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题优美动人,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柔美和宁静。
乐曲的开头部分采用了柔板的速度,带有一种安静而舒缓的感觉,给人以广阔的田园风景。
而在中段部分,则加入了更为活泼和跳跃的旋律,表现出阳光明媚的乡村风光和活力盎然的氛围。
整个乐章以轻快的节奏和愉悦的旋律来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和声和对位也是《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特色之一。
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复杂的对位手法,使得乐章的音乐性更为丰富多彩。
通过交替运用和声和对位,贝多芬创造出了多层次的音乐结构,使得整个乐章既有情感上的深度,又有技巧上的挑战,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来对不同的演绎版本进行比较。
《田园》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之一,因此有许多钢琴家和音乐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演绎。
在不同的演绎版本中,音乐家们呈现出了各自的风格和理解,使得同一乐曲在不同演绎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魅力。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著名钢琴家克莱拉·海姆的演奏版本。
海姆以其独特的音乐理解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而闻名,她的《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中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力。
她把握了乐曲的节奏和动态的变化,使得音乐在她的手中显得更加饱满和生动。
海姆在对位和和声的处理上也非常出色,她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乐曲的多层次结构,使得音乐更为复杂而富有挑战性。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133-136)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主部材料再现部(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尾声(295-310)第一尾声第二尾声(295-298)(299-310)c—————————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043文艺评论刘 瑞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首由作曲家本人予以命名的作品。
《悲怆》的命题在希腊语中意为“苦难的,令人同情的”。
而贝多芬乐曲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并不只是沉重而悲伤,更多是呐喊与抗争,是一位英雄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坚韧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悲怆》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引入贝多芬的世界,向我们传递他的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以下是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的分析及处理。
一、 对颤音、震音、和弦、八度的分析处理《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在耳聋初期创作的,整首乐曲斗争性与希望性交织。
它的第一乐章为c小调,开头极缓板后面又转成辉煌的快板,第一个音以悲壮而深沉的引子拉开了全曲的序幕,一开始以一个比较强的和弦开始,这个音落下时要求声音厚实而坚定,在长时间的渐弱安静后,进入上行的附点式音程进行。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以同样的表达形式进行两组,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 A”时,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滚下来,清脆干净,使引子进入新的旋律。
此外,强弱的对比与音区的变化一起运用,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并为后面的爆发做出了准备。
从第五小节开始,以右手八度进行,左手和弦简短但厚实,处理要求干净但连续,速度上相对前部分,略微自由轻松,小范围的“前紧后松”。
之后进入呈示部,主部主题从c小调开始,左手分解八度的主持续音以震音的形式出现,要求手腕放松,手指灵活独立,力度渐强,保持速度,右手突出主题,高音上升到最高时下行,然后重复一次。
连接部在c调上继续发展,左手依旧是分解和弦的形式,右手主题以和弦变为单音,活泼抒情、流畅动听。
副部主题有两个旋律,第一个旋律是降e小调。
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之间相互呼应,像对唱一样,左手的伴奏织体充满愤怒。
上行的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使旋律更具有流动性,增加了乐曲中欢乐的气氛。
他的力度变化频繁,而且起伏非常大,这都是贝多芬音乐的典型特色。
第二个旋律是降 E 大调,左右手的持续不断半音做了反向进行,这一串音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主题的斗争情绪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7》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演奏参考贺文涛(天津传媒学院,天津300171)摘要院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上有粗浅的认识之后,本文尝试将第23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粗浅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帮助演奏者提升演奏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奏鸣曲;曲式结构;版本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09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45朱利乌斯·贝内迪克特爵士描写他第一次见到贝多芬(1823)时的印象:“我没有记错的话,第一次见到贝多芬的那天早晨,钢琴家的父亲布拉黑特卡叫我注意一个矮小茁壮的男人,脸色通红,浓眉下一双尖锐的小眼睛,长大衣几乎拖到脚踝,走进斯坦纳与哈斯林格音乐铺子,时间大约是十二点钟。
布拉黑特卡问我:“你说这人是谁?”我随即惊呼:“准是贝多芬!”尽管双颊绯红,衣冠不整,那双尖锐的小眼睛中的神情非画家所能描绘,是一种既崇高又忧伤的感情。
”———引自塞耶著《贝多芬传》(1967年普林斯顿版)一、关于第二十三号f小调奏鸣曲(热情)贝多芬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OP·57)创作于1804—1806年间。
我们一般习惯将他的音乐作品根据风格和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这首奏鸣曲的创作时间上来看应该属于他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即1816年左右。
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作曲技法以及风格上已经独树一帜,此外,作品第三至第八交响曲、为歌德的戏剧《爱格蒙特》的配乐、《科里奥兰序曲》、歌剧《菲岱利奥》、《G大调和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四重奏OP·59《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OP·74和95》以及直到OP·90为止的钢琴奏鸣曲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2013C057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在和声、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上做了阐述,目的是经过对和声与曲式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 32 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
其中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和“告别”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些奏鸣曲的标题,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有一定的形象启示。
1创作背景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 1802 年,是贝多芬流传得较为广泛的一首作品,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全曲充满紧迫感,变化丰富,是贝多芬奏鸣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
创作这首奏鸣曲时,正是贝多芬听觉衰退、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
作品鲜明的个性就是对贝多芬一生的一个诠释,也是贝多芬的内心写照。
2和声及曲式分析“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d 小调,4/4 拍,广板(Largo)、快板(Allegro )、柔板(Adagio)交替,奏鸣曲式。
曲式结构图如图 1。
图 1 乐曲由 d 小调属六和弦的长琶音开始, pp(中弱),让人充满了好奇。
紧接着的又有三个层次的两个音为一组的落滚音型的模进,很像是模仿弓弦乐器奏出的效果,紧张而神秘。
这三个层次的模进应逐个渐强,进而将第六小节(柔板)的长音推出来,再经过一个回音的处理落在了属和弦上,结束第一句。
经过第一句的模进后进入到平行大调,即 F 大调的属六和弦,开始第二句,在第 10 小节回到主调。
这里使用了非常有和声特点的那波里六和弦(b1SⅡ6),这个和弦主要在小调中使用,是一个色彩很强的和弦。
连接部(第 21―41 小节)用三连音的内声部伴奏和左手的有力弹奏来加固调性,左手的重音明显强于右手,很坚定、很浑厚。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调 2/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4
1—16主要主题 bA
17—23连接
24—44副主题 bE
45连接
2.再现部46—91
46—6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62—70连接
71—90副主题 bA
3.尾声91—112
第三乐章极急板的终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6
1—8主要主题 c
8—16连接
17—28副主题 bE
28—37第一个结束主题
37—43第二个结束主题
43—46第三个结束主题
2.展开部47—57
3.再现部58一10j
58—65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65—73连接
74—85副主题 c
86—101三个结束主题在主调上再现
4.尾声102—122
第一乐章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
兰兹公正把此乐章描绘成森林巾打猎的画面;“打猎”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将唤起人们在道德、心理卜的思索;
演奏注释
1主要主题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由c小调的主音与属音的和弦构成;它包括两个动机即开头既有力的和弦和基于附点节奏的上行分解和弦,充满了一种坚强意志
动机,加上三拍子节奏的“一往无前”,这是一个惊人朴素和深刻的开端,是一个很有
特性的主题,这是英勇、威武的冲动和悲哀、忧愁的叹息对比;同时,弱音p是另一个抒情动机,爽利、优雅,它加强了主题内部的对比性,助长了主题艺术形象的戏剧力量;叙述、冲动、叹息和“说话”的休止符互相交替,发展了音乐原有的矛盾,使音乐显得昂扬挺拔,准备去斗争、去行动
7注意p的连接和表现;
9右手的连线把朗诵的音调明确出来,一定要贴切、细腻,要明白贝多芬的连线更多地与弦乐器的弓法密切相关;
13开始了主题的八度陈述,这是心灵深处的矛盾、犹豫,休止符的节奏十分重要;
17一定要注意pp和ff的强烈对比,对比在这里是意志的表现,附点节奏必须准确;
22用完全终止结束;
28这些ff的断音要短促、强烈,左手的和弦应该与右手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同时起来;
31总休止的小节必须严格节拍;
32接段落从突然跳出的新调bA大调开始,似四声部的“合唱”平静地流泻出来;低音声部的表情非常丰富,在声音的背景上细心描绘,通常可把fp弹成普通的sf;
33右手应正确地做出朗诵音调,bE音要做出一个轻轻的呼吸句逗,新材料构成的调性是f一bD一bE;
37音乐仍是寂静的沉思、明净的默想;
48这是个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左手bB音要很肯定并且保持到底,四分音符的线条须很流畅、连贯,作为最高点的bA音两次都要突出,以吻合右手的表现;
53右手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要轻巧地放掉;
55不能把这小节的结尾和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连起来;
56命令式地引向迅速发展和交替之路,在bE大调上出现长乐句的优美副主题;开始是8小节的双片断并变奏重复,从静思转入内心的活跃,它的旋律多么深切、多么诱人、多么惊人自然,音乐的呼吸是平稳的、精致的,左手的伴奏极为清澈,几乎不用
踏板;
6l迥音应该从强拍上的助音c开始;
64这串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但不必cersc.,内心可稍激动不安;
70低音声部要明确,可用半连音奏法,高音声部的单音要弹到底、响亮些;
71应该注意贝多芬常用的压缩节奏的结构手法,这种手法造成了情绪不断高涨的感觉,它是一种扩展,使音乐的节奏变得生动活跃;
76右手的分解要充分1egato;
77暂时先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
78sf只在右手上,一个变奏的部分重复和延伸;
82要强调右手的bB—B—c—A,因为它们是旋律线条的继续,终止的四六和弦使乐句进一步得到扩展,cresc.从f开始为好;
86左手的和弦要短而干,右手的sf要响亮和短促,这些主题音型缩短了附点音符,带有振奋的、断断续续的音调,它呈现了紧张性;
94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这个乐句;
95要把高音声部弹得纯朴和很有表情,要确切地弹出休止符来;
101激动缓和了,逐渐趋于平静,不要放慢速度,最后几小节和弦都是p的性质,要把感情发展完整;
106展开部;以它的新调c大调气势,明朗地出现主要主题,接着在f小调上巧妙把副主题做大胆变化,在单纯明朗的压缩构成上完善地体现新的音乐构思——内心
斗争产生的心神不定、惊慌不安;
118是个新材料的乐段,从下属调f小调开始,极富朗诵式的;第一个八度F音似乎是管乐器奏出来的,往后的八度又象是小提琴奏出般的,一种不安徘徊的成份,实
质上是主、副主题“叹息”与“雅致”的音型相结合,右手深切的旋律应注意句逗;
125f小调的完全终止;
133bb小调的完全终止;
137左手可悄悄地平稳加入,音量是p的性质;
138这里左手是模仿,2小节以后是右手回答;
142 这个cresc.必须明确伸展;
158主调的属和弦G在持续音上构成了10小节段落,它表明坚定的音调在迅速增长,为以突然强奏开始的再现部作了准备;
168再现部;这里是完全崭新的心理特征,主要主题在主调上以缩减的无变化形式再现,没有再现加固调性的乐句;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
191连接部分的主题因素重复,跳到新调bG,它高一个八度,并又从这里转到bE大调,然后又转回f小调,必须加强音色的对比效果;
207用下属调属和弦构成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它代替了主调属和弦的段落;
215副主题从F大调开始,然后转入c小调,它是优雅与戏剧性因素之间的斗争;
229很快变为小调;
231又转回主调;
271结尾进入,简洁与单纯的终止得出了严峻的结论——这是被苦难磨炼出来的,准备着斗争和接受考验的意志和新的胜利; 282没有尾声,代替它的是两个强奏的和弦;。